此时,都善等人还没到,隆庆皇帝的龙椅主位更是空着,杨宁迈进大殿,正被眼前各式各样的官袍晃花了眼的时候,张居正已是领着几位文武官员迎了上来。
“杨公公,刚才与几位大人还说你呢,便看到你到了,快快里面请,你的位子已经安排好了!”张居正笑容满面地道,俺答封贡和谈的事情终于经他的不懈努力完成,看得出他的心情很不错!
“多谢阁老!”杨宁拱手施礼道,目光却望向了张居正身后的几名文武官员,几名文官中杨宁只有一位认识,便是自草原归京时,在朝堂大殿上因自己的封赏问题为自己说话的姓王的二品大员,另几位文官杨宁却是不认识,但想必也是张居正一系的官员。
引起杨宁主意的是一位穿着麒麟补服的正一品中年武将,此人生得中等身材、面色有些黝黑,长相也并不十分威猛,只是随随便便站在张居正一旁,但却给人一种久经风霜岁月的冷静睿智、一种不怒自威的沉稳气势,浑身上下更隐隐透出一股浓浓的彪悍杀伐之气,让人觉之不由心中暗惊。
张居正见杨宁目光望向身后官员,立刻笑道:“还未给各位介绍,诸位,这位是司礼监杨公公,近日他接连为咱们大明办了几件大事,不用本辅介绍,各位想必也都认识他吧?”
几个文官纷纷微笑点头,只有那中年武将面露赞叹之色道:“常听阁老提及杨公公虽然年纪轻轻,但先后监军宁夏平叛、出使草原和谈、以及募捐赈济灾民,为我大明立下不世之功,今日一见,杨公公果然是英雄年少啊!”
“将军过奖了!”杨宁急忙谦虚道,虽然不认识这中年将领,但此人谈吐文雅,气度不俗,让杨宁不敢怠慢。
“哈哈,元敬兄,还是让本辅为你们介绍吧!杨公公,这位将军就是我朝大名鼎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戚将军,如今已由南方调回,以五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衔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宜,并任三镇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戚将军能征善战、威名赫赫,可绝对是我大明朝的中流砥柱啊!”
戚继光!
眼前这位中年将军竟然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杨宁深为崇拜的历史人物之一,杨宁一直知道戚继光是生活在在这个年代的,也不是没想过会有一天见到此人,但他却真真没想到,竟在今天意外有幸见到了这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此刻杨宁心里的激动是可想而知。
“戚将军,请恕小子眼拙,将军的威名小子可是仰慕已久的,今日得见将军,杨宁实在是三生有幸,将军天纵奇才、用兵如神,打得那些倭寇畜生屁滚尿流,保我大明海疆安宁,您才是真正为我大明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请——,请受小子一拜!”杨宁目光热切而崇敬,毫不吝啬赞美之词,说到最后,他竟真的拱手躬身下去,对戚继光深施一礼。
对于杨宁突然间表现出的如此热情,张居正和其他几个文官都很是意外,要知道,明朝向来是重文不重武的,尤其是在明朝后期,在历代皇帝的心目中,通常是内监排首位,文官其次,而武官则是最不受重视的,因此,即便戚继光立下的功劳再大,可杨宁却是如今内监炙手可热的人物,对戚继光表现的如此谦恭、甚至有些刻意交好的味道,实在是有些违背常理了。
“公公千万不可!”戚继光脸上微有些动容,随即急忙跨前一步,一双有力的大手扶住了杨宁,“公公,这可如何使得,末将保家卫国、驱逐倭寇,那只是做了份内之事罢了,公公如此赞誉,末将实在是不敢当……!”
被戚继光拦着,杨宁就感觉被两支虎钳夹住了一般,再也拜不下去,只好作罢,听得戚继光如此说却是立刻正色道:“将军也不必谦虚,说句毫不客气地话,这满朝武臣当中,若是将军都当不起小子这赞誉,那就没人能当得起了,哦,当然,还有一位俞大猷将军,那也是深为小子所钦佩的!”
戚继光深深望了杨宁一眼,顿了片刻才感叹道:“俞老将军一生南征北战,为我大明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已是将近古稀之年,却仍在广西前线剿灭僮民叛乱,末将微薄功劳,如何敢与老将军相提并论!若是老将军知道杨公公对他有如此高之评价,必定会很欣慰的!”
杨宁能听出戚继光话里隐含的一丝辛酸之意,却也知道原因为何,个中情由他曾经听张居正提到过。
如今两广总督李延,乃是内阁首辅高拱的门人,此人志大才疏、任职无方,偏又心胸狭窄、嫉妒贤能,对于当时以总兵官身份提调闽浙粤三省军务的抗倭功臣戚继光,使得后者在倭寇靖平之后、于隆庆二年由前线调至了蓟镇,堂堂名将从此干起了后方练兵的差事。
近些日子,广西僮民巨盗韦银豹、黄朝猛二人率僮民造反,杀人越货、为恶一方,闹得整个广西鸡犬不宁,朝廷调派福建总兵俞大猷任广西总兵,负责进剿事宜。
初期,俞大猷用兵如神、进展迅速,眼看就要打进韦银豹的老巢——荔波县城,谁料,关键时刻又是这李延从中作梗,他生怕俞大猷立功,于是便多方掣肘,克扣军饷及故意延误粮草运送,致使俞大猷的人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终不得不原路撤军退守,致使剿匪之事功亏一篑。
事后,朝廷追究战败责任,这李延又抢先下手,上折子弹劾俞大猷老而昏聩、延误军机,致使剿匪失败。
本来,内阁次辅张居正,以及朝中老臣、兵部尚书杨博和左都御史葛守礼等人尽皆知道此事谁是谁非,一直认为若不撤掉李延两广总督的职务、另委贤能,平定广西叛乱一事便绝无成功的可能,长期拖下去,也必又将成为朝廷的一个大包袱。但是,就因了这李延乃是高拱的门生,高拱执意不肯撤掉李延,并认为剿匪不力乃是俞大猷老迈昏聩所致。
近来这几日,以高拱和张居正为首的两派官员正在为此事闹得不可开交,总也争不出个结果,双方正在僵持着。
也正因了这个缘由,戚继光才有如此一番感慨。
对于戚继光与俞大猷的遭遇,杨宁是深感愤怒的,高拱一伙人,只知道拉帮结派、排挤贤臣良将,却丝毫不考虑朝廷的安定大局,更不顾忌百姓的死活,实在是让人切齿痛恨,杨宁心里再一次暗下决心,如今即便奈何高拱不得,但待万历继了位,说什么也要帮着张居正把这高胡子赶下台去,没有了此人的掣肘,张居正的改革主张才能得到施展,大明朝才能够得到中兴。
与戚继光说完话,张居正又为杨宁介绍了另外几位官员,其中那位姓王的二品大臣,却是如今六部里的刑部尚书王国光,乃是张居正一派的主要官员,同时也是张居正的“准亲家”,其大女儿已与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订了亲。
说起来,杨宁几次去张居正家,却还真从来没机会见一见张居正的这个大儿子。
众人寒暄完,杨宁便随着张居正进了大殿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目光四顾间,他便看到了久未见面的高拱,在他一旁坐着的竟然是张四维,此时的高胡子阴沉着个脸,看得出心情相当不好,而一旁的张四维则是低眉塌眼,也是一副死不死活不活的样子。
杨宁自然知道这二人为何是这副模样,心里不由暗暗好笑,张居正顺着杨宁的目光望去,见高拱与张四维的模样,不由也是对着杨宁会心一笑,投过一个赞许的眼神,自是赞他帮忙出的将张四维弄出内阁的好主意。
此时,有资格出席此次宴席的文武官员基本已经到齐,文臣方面,三司六部大九卿中,杨宁如今也就认识了个礼部尚书吕调阳和刑部尚书王国光,其他之人却不认识,于是,张居正便在一旁为其指点介绍,趁此机会,杨宁终于也见识到了如今大明朝堂之上的这些个主要人物。
内阁阁臣中,高拱兼任吏部尚书,高仪称病未来。
兵部尚书杨博,乃是一位两鬓斑白、一脸正气的老臣。
左都御史葛守礼与其年龄、形象也差不多。
还有一位更老的是工部尚书朱衡,这位年龄已过花甲,但看似精神却依然矍铄。
户部尚书张本直,乃是一个白白胖胖的中年人,一看便是多年养尊处优的人物,想必在这朝廷炙手可热的肥缺上没少捞银子。此时已得知此人涉嫌贪污黄河水灾赈灾银的杨宁忍不住心里想到。
至于大九卿剩下的两位——通政司使李继春与大理寺卿刘思问,各部的左右侍郎,以及小九卿及其他有资格参加此次宴席的官员,杨宁便不怎么注意了,说实话官员太多,他也注意不过来了,只是对翰林院掌院学士丁世陶多注意了几眼,也是因了文千石曾与他提起过此人的缘故。
武臣方面,多是领了五军都督府和各京营、锦衣卫等都督职位的各国公侯爷、显贵将军等,至于身具总兵官衔的,也就戚继光一人,还是因了他正好奉命到京述职,才赶上这个机会。
三大国公中,定国公徐文壁,授太师,领右军都督府,乃是大明开国功臣徐达之后;成国公朱希忠,受封太子太师,领后军都督府,乃开国功臣朱能之后;英国公张溶是,受封太子太保,领左军都督府,乃是张玉之后。
这三人望之便都是老成持重之辈,只有那张溶,望向杨宁的目光里多有不善,杨宁自是知道是因为其大舅子贾全的缘故,不过杨宁却也不惧他,一个萌荫了祖宗的闲散国公而已,又有什么了不起,待杨宁目光冷冷回瞪过去,这张溶的目光很快便转向了别处。
像其他一些世袭的侯爵,没什么出挑之辈,杨宁没怎么注意,倒是对于锦衣卫都指挥使刘守友,杨宁特意注意了一下,此人可是牟泰及北镇抚司黄锦的顶头上司。这刘守友长得竟是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若不是穿了一身武官官服,很难让人相信此人竟是个统领天下数万锦衣卫的一品武将。对于此人杨宁心里却也清楚,此人家世背景必定是极其干净,也绝对不会偏向于任何一方势力,他所中心的人只有一个,那便是隆庆皇帝。
待杨宁听张居正介绍完在场主要文武官员没多久,鸿胪寺的官员执事便引着俺答的使者——都善、把汉纳吉等人迈进了大殿,向规定好的座位行去。
都善和把汉纳吉等人想必是有些惊奇于建极殿内如此奢华盛大的场面,面容都有些肃穆,经过杨宁与张居正身旁时,都善和把汉纳吉都看到了他们二人,不约而同地向杨宁和张居正面露微笑,点头打招呼,杨宁和张居正也齐齐微笑点头回应。都善和把汉纳吉的动作被齐齐注视着他们的文武官员看到,不由又都将目光投向杨宁和张居正,张居正面色自然,而杨宁却也是笑容自若、恍若未觉。
待都善和把汉纳吉等人坐定,又过了一会儿,李贵尖细的声音在大殿御座侧后响起:“皇上驾到——!”
众官员纷纷起身,跪倒迎接,山呼万岁,而都善等人则只是站立躬身,右手抚胸,以蒙古人的礼节参拜。
很快,一群太监宫女引着穿着明黄色龙袍的隆庆走了出来,杨宁自案几下面扭头偷眼瞧去,却见隆庆虽然脚步虚浮,但气色红润,看起来竟然精神不错,只是两只眼睛周围的各围着一圈黑气,显得有些诡异怕人。
杨宁自从草原归来、皇极殿觐见隆庆后,可是好久没有见过他了,他心里一直惦念着隆庆的身体状况到底如何,此刻一见之下,他却不由更是糊涂,不知道现在的隆庆的身体到底是个什么状况,说他快要不行了吧,气色和精神明明看起来却是不错,说他病已痊愈了吧,那围在他眼上的一圈妖异黑气又是怎么回事?
隆庆坐上龙椅,赐众卿平身落座,接下来便由李贵宣读了圣旨,内容无非是朝廷已于俺答部落达成和解,俺答俯首称臣、并年年纳贡,大明天威所至、四海臣服等等之类歌功颂德的话,圣旨宣读完毕,都善又代表俺答表示了对大明朝世代永不相犯的忠心,啰里啰嗦了一大堆才说完,之后隆庆便下令开宴。
其实对于这样的宴席,是没人能吃的饱、吃的舒坦的,一切都要看皇帝的举动,皇帝要举杯,大家便跟着举杯,皇帝要吃菜,大家便吃菜,而且皇帝夹了一口,就没人敢多夹一口。
杨宁心思也没放在吃上,只是暗中注意观察着隆庆,对于隆庆的异常依旧是琢磨不透,后来,联想到在东安门外遇到的那个妖道玉阳子,杨宁最后下了结论,隆庆的病绝对是没得救了,只是不知道那妖道用了什么诡异的法子,将隆庆的命给吊住了,原理无非还是饮鸩止渴的法子,但至于隆庆到底还能够活多久,杨宁却也只能随着时间的发展走着瞧了,什么时候隆庆薨毙了,便是能够活多长时间。
席间,隆庆皇帝免不了夸赞了为此次封贡和谈立下汗马功劳的杨宁,赐了三杯酒,后他又赞扬了他为两位娘娘募捐救灾的差事办得好,又赐了三杯,这一下杨宁便连喝进去六杯酒,虽说不至于醉,但本来就没吃多少菜的杨宁一下灌下去这么多冰凉酒水,肚子里那个难受却是免不了的,难受却又不能说、不能抱怨,无奈杨宁只能心里暗暗骂娘。
宴席结束,隆庆点明由张居正与杨宁将都善一行人送回所住驿馆,并在第二日一早于京师城门外为他们送行,张居正与杨宁欣然领命。
一行人浩浩荡荡回到驿馆,张居正因为与戚继光还有事要商议,便先行离开了,而杨宁则又在驿馆坐了一会儿,与都善回忆了一番当初在草原时平定叛乱的日子,又热情地邀请把汉纳吉以后空闲了别忘到中原游玩,最后临走时,杨宁才装作无意间想起来似的告诉都善与把汉纳吉,在草原时,碧玉公主曾告诉过他其非常喜欢翡翠玉镯,并委托他回到中原之后,若是见到有好的翡翠玉镯便帮她买一对,可以托日后定会回到草原的哥哥给她稍了去,而这对玉镯他已经给寻了一副,想请把汉纳吉带给碧玉公主。
都善自是知道杨宁与碧玉公主关系不错,并未起什么怀疑,把汉纳吉更是立刻允诺。第二日,张居正与杨宁在京师城外送别北归的都善一行人,杨宁便将当初挑好的那对儿凝翠欲滴的极品玉镯包好交给了把汉纳吉。
那草原上的佳人儿,见到了自己送的这副玉镯,也许能消散一些当初自己离去时那双碧水柔眸中的哀怨吧!杨宁眼望着都善等人离去的背影,心里默默地想到。
“杨公公,刚才与几位大人还说你呢,便看到你到了,快快里面请,你的位子已经安排好了!”张居正笑容满面地道,俺答封贡和谈的事情终于经他的不懈努力完成,看得出他的心情很不错!
“多谢阁老!”杨宁拱手施礼道,目光却望向了张居正身后的几名文武官员,几名文官中杨宁只有一位认识,便是自草原归京时,在朝堂大殿上因自己的封赏问题为自己说话的姓王的二品大员,另几位文官杨宁却是不认识,但想必也是张居正一系的官员。
引起杨宁主意的是一位穿着麒麟补服的正一品中年武将,此人生得中等身材、面色有些黝黑,长相也并不十分威猛,只是随随便便站在张居正一旁,但却给人一种久经风霜岁月的冷静睿智、一种不怒自威的沉稳气势,浑身上下更隐隐透出一股浓浓的彪悍杀伐之气,让人觉之不由心中暗惊。
张居正见杨宁目光望向身后官员,立刻笑道:“还未给各位介绍,诸位,这位是司礼监杨公公,近日他接连为咱们大明办了几件大事,不用本辅介绍,各位想必也都认识他吧?”
几个文官纷纷微笑点头,只有那中年武将面露赞叹之色道:“常听阁老提及杨公公虽然年纪轻轻,但先后监军宁夏平叛、出使草原和谈、以及募捐赈济灾民,为我大明立下不世之功,今日一见,杨公公果然是英雄年少啊!”
“将军过奖了!”杨宁急忙谦虚道,虽然不认识这中年将领,但此人谈吐文雅,气度不俗,让杨宁不敢怠慢。
“哈哈,元敬兄,还是让本辅为你们介绍吧!杨公公,这位将军就是我朝大名鼎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戚将军,如今已由南方调回,以五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衔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宜,并任三镇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戚将军能征善战、威名赫赫,可绝对是我大明朝的中流砥柱啊!”
戚继光!
眼前这位中年将军竟然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杨宁深为崇拜的历史人物之一,杨宁一直知道戚继光是生活在在这个年代的,也不是没想过会有一天见到此人,但他却真真没想到,竟在今天意外有幸见到了这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此刻杨宁心里的激动是可想而知。
“戚将军,请恕小子眼拙,将军的威名小子可是仰慕已久的,今日得见将军,杨宁实在是三生有幸,将军天纵奇才、用兵如神,打得那些倭寇畜生屁滚尿流,保我大明海疆安宁,您才是真正为我大明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请——,请受小子一拜!”杨宁目光热切而崇敬,毫不吝啬赞美之词,说到最后,他竟真的拱手躬身下去,对戚继光深施一礼。
对于杨宁突然间表现出的如此热情,张居正和其他几个文官都很是意外,要知道,明朝向来是重文不重武的,尤其是在明朝后期,在历代皇帝的心目中,通常是内监排首位,文官其次,而武官则是最不受重视的,因此,即便戚继光立下的功劳再大,可杨宁却是如今内监炙手可热的人物,对戚继光表现的如此谦恭、甚至有些刻意交好的味道,实在是有些违背常理了。
“公公千万不可!”戚继光脸上微有些动容,随即急忙跨前一步,一双有力的大手扶住了杨宁,“公公,这可如何使得,末将保家卫国、驱逐倭寇,那只是做了份内之事罢了,公公如此赞誉,末将实在是不敢当……!”
被戚继光拦着,杨宁就感觉被两支虎钳夹住了一般,再也拜不下去,只好作罢,听得戚继光如此说却是立刻正色道:“将军也不必谦虚,说句毫不客气地话,这满朝武臣当中,若是将军都当不起小子这赞誉,那就没人能当得起了,哦,当然,还有一位俞大猷将军,那也是深为小子所钦佩的!”
戚继光深深望了杨宁一眼,顿了片刻才感叹道:“俞老将军一生南征北战,为我大明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已是将近古稀之年,却仍在广西前线剿灭僮民叛乱,末将微薄功劳,如何敢与老将军相提并论!若是老将军知道杨公公对他有如此高之评价,必定会很欣慰的!”
杨宁能听出戚继光话里隐含的一丝辛酸之意,却也知道原因为何,个中情由他曾经听张居正提到过。
如今两广总督李延,乃是内阁首辅高拱的门人,此人志大才疏、任职无方,偏又心胸狭窄、嫉妒贤能,对于当时以总兵官身份提调闽浙粤三省军务的抗倭功臣戚继光,使得后者在倭寇靖平之后、于隆庆二年由前线调至了蓟镇,堂堂名将从此干起了后方练兵的差事。
近些日子,广西僮民巨盗韦银豹、黄朝猛二人率僮民造反,杀人越货、为恶一方,闹得整个广西鸡犬不宁,朝廷调派福建总兵俞大猷任广西总兵,负责进剿事宜。
初期,俞大猷用兵如神、进展迅速,眼看就要打进韦银豹的老巢——荔波县城,谁料,关键时刻又是这李延从中作梗,他生怕俞大猷立功,于是便多方掣肘,克扣军饷及故意延误粮草运送,致使俞大猷的人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终不得不原路撤军退守,致使剿匪之事功亏一篑。
事后,朝廷追究战败责任,这李延又抢先下手,上折子弹劾俞大猷老而昏聩、延误军机,致使剿匪失败。
本来,内阁次辅张居正,以及朝中老臣、兵部尚书杨博和左都御史葛守礼等人尽皆知道此事谁是谁非,一直认为若不撤掉李延两广总督的职务、另委贤能,平定广西叛乱一事便绝无成功的可能,长期拖下去,也必又将成为朝廷的一个大包袱。但是,就因了这李延乃是高拱的门生,高拱执意不肯撤掉李延,并认为剿匪不力乃是俞大猷老迈昏聩所致。
近来这几日,以高拱和张居正为首的两派官员正在为此事闹得不可开交,总也争不出个结果,双方正在僵持着。
也正因了这个缘由,戚继光才有如此一番感慨。
对于戚继光与俞大猷的遭遇,杨宁是深感愤怒的,高拱一伙人,只知道拉帮结派、排挤贤臣良将,却丝毫不考虑朝廷的安定大局,更不顾忌百姓的死活,实在是让人切齿痛恨,杨宁心里再一次暗下决心,如今即便奈何高拱不得,但待万历继了位,说什么也要帮着张居正把这高胡子赶下台去,没有了此人的掣肘,张居正的改革主张才能得到施展,大明朝才能够得到中兴。
与戚继光说完话,张居正又为杨宁介绍了另外几位官员,其中那位姓王的二品大臣,却是如今六部里的刑部尚书王国光,乃是张居正一派的主要官员,同时也是张居正的“准亲家”,其大女儿已与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订了亲。
说起来,杨宁几次去张居正家,却还真从来没机会见一见张居正的这个大儿子。
众人寒暄完,杨宁便随着张居正进了大殿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目光四顾间,他便看到了久未见面的高拱,在他一旁坐着的竟然是张四维,此时的高胡子阴沉着个脸,看得出心情相当不好,而一旁的张四维则是低眉塌眼,也是一副死不死活不活的样子。
杨宁自然知道这二人为何是这副模样,心里不由暗暗好笑,张居正顺着杨宁的目光望去,见高拱与张四维的模样,不由也是对着杨宁会心一笑,投过一个赞许的眼神,自是赞他帮忙出的将张四维弄出内阁的好主意。
此时,有资格出席此次宴席的文武官员基本已经到齐,文臣方面,三司六部大九卿中,杨宁如今也就认识了个礼部尚书吕调阳和刑部尚书王国光,其他之人却不认识,于是,张居正便在一旁为其指点介绍,趁此机会,杨宁终于也见识到了如今大明朝堂之上的这些个主要人物。
内阁阁臣中,高拱兼任吏部尚书,高仪称病未来。
兵部尚书杨博,乃是一位两鬓斑白、一脸正气的老臣。
左都御史葛守礼与其年龄、形象也差不多。
还有一位更老的是工部尚书朱衡,这位年龄已过花甲,但看似精神却依然矍铄。
户部尚书张本直,乃是一个白白胖胖的中年人,一看便是多年养尊处优的人物,想必在这朝廷炙手可热的肥缺上没少捞银子。此时已得知此人涉嫌贪污黄河水灾赈灾银的杨宁忍不住心里想到。
至于大九卿剩下的两位——通政司使李继春与大理寺卿刘思问,各部的左右侍郎,以及小九卿及其他有资格参加此次宴席的官员,杨宁便不怎么注意了,说实话官员太多,他也注意不过来了,只是对翰林院掌院学士丁世陶多注意了几眼,也是因了文千石曾与他提起过此人的缘故。
武臣方面,多是领了五军都督府和各京营、锦衣卫等都督职位的各国公侯爷、显贵将军等,至于身具总兵官衔的,也就戚继光一人,还是因了他正好奉命到京述职,才赶上这个机会。
三大国公中,定国公徐文壁,授太师,领右军都督府,乃是大明开国功臣徐达之后;成国公朱希忠,受封太子太师,领后军都督府,乃开国功臣朱能之后;英国公张溶是,受封太子太保,领左军都督府,乃是张玉之后。
这三人望之便都是老成持重之辈,只有那张溶,望向杨宁的目光里多有不善,杨宁自是知道是因为其大舅子贾全的缘故,不过杨宁却也不惧他,一个萌荫了祖宗的闲散国公而已,又有什么了不起,待杨宁目光冷冷回瞪过去,这张溶的目光很快便转向了别处。
像其他一些世袭的侯爵,没什么出挑之辈,杨宁没怎么注意,倒是对于锦衣卫都指挥使刘守友,杨宁特意注意了一下,此人可是牟泰及北镇抚司黄锦的顶头上司。这刘守友长得竟是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若不是穿了一身武官官服,很难让人相信此人竟是个统领天下数万锦衣卫的一品武将。对于此人杨宁心里却也清楚,此人家世背景必定是极其干净,也绝对不会偏向于任何一方势力,他所中心的人只有一个,那便是隆庆皇帝。
待杨宁听张居正介绍完在场主要文武官员没多久,鸿胪寺的官员执事便引着俺答的使者——都善、把汉纳吉等人迈进了大殿,向规定好的座位行去。
都善和把汉纳吉等人想必是有些惊奇于建极殿内如此奢华盛大的场面,面容都有些肃穆,经过杨宁与张居正身旁时,都善和把汉纳吉都看到了他们二人,不约而同地向杨宁和张居正面露微笑,点头打招呼,杨宁和张居正也齐齐微笑点头回应。都善和把汉纳吉的动作被齐齐注视着他们的文武官员看到,不由又都将目光投向杨宁和张居正,张居正面色自然,而杨宁却也是笑容自若、恍若未觉。
待都善和把汉纳吉等人坐定,又过了一会儿,李贵尖细的声音在大殿御座侧后响起:“皇上驾到——!”
众官员纷纷起身,跪倒迎接,山呼万岁,而都善等人则只是站立躬身,右手抚胸,以蒙古人的礼节参拜。
很快,一群太监宫女引着穿着明黄色龙袍的隆庆走了出来,杨宁自案几下面扭头偷眼瞧去,却见隆庆虽然脚步虚浮,但气色红润,看起来竟然精神不错,只是两只眼睛周围的各围着一圈黑气,显得有些诡异怕人。
杨宁自从草原归来、皇极殿觐见隆庆后,可是好久没有见过他了,他心里一直惦念着隆庆的身体状况到底如何,此刻一见之下,他却不由更是糊涂,不知道现在的隆庆的身体到底是个什么状况,说他快要不行了吧,气色和精神明明看起来却是不错,说他病已痊愈了吧,那围在他眼上的一圈妖异黑气又是怎么回事?
隆庆坐上龙椅,赐众卿平身落座,接下来便由李贵宣读了圣旨,内容无非是朝廷已于俺答部落达成和解,俺答俯首称臣、并年年纳贡,大明天威所至、四海臣服等等之类歌功颂德的话,圣旨宣读完毕,都善又代表俺答表示了对大明朝世代永不相犯的忠心,啰里啰嗦了一大堆才说完,之后隆庆便下令开宴。
其实对于这样的宴席,是没人能吃的饱、吃的舒坦的,一切都要看皇帝的举动,皇帝要举杯,大家便跟着举杯,皇帝要吃菜,大家便吃菜,而且皇帝夹了一口,就没人敢多夹一口。
杨宁心思也没放在吃上,只是暗中注意观察着隆庆,对于隆庆的异常依旧是琢磨不透,后来,联想到在东安门外遇到的那个妖道玉阳子,杨宁最后下了结论,隆庆的病绝对是没得救了,只是不知道那妖道用了什么诡异的法子,将隆庆的命给吊住了,原理无非还是饮鸩止渴的法子,但至于隆庆到底还能够活多久,杨宁却也只能随着时间的发展走着瞧了,什么时候隆庆薨毙了,便是能够活多长时间。
席间,隆庆皇帝免不了夸赞了为此次封贡和谈立下汗马功劳的杨宁,赐了三杯酒,后他又赞扬了他为两位娘娘募捐救灾的差事办得好,又赐了三杯,这一下杨宁便连喝进去六杯酒,虽说不至于醉,但本来就没吃多少菜的杨宁一下灌下去这么多冰凉酒水,肚子里那个难受却是免不了的,难受却又不能说、不能抱怨,无奈杨宁只能心里暗暗骂娘。
宴席结束,隆庆点明由张居正与杨宁将都善一行人送回所住驿馆,并在第二日一早于京师城门外为他们送行,张居正与杨宁欣然领命。
一行人浩浩荡荡回到驿馆,张居正因为与戚继光还有事要商议,便先行离开了,而杨宁则又在驿馆坐了一会儿,与都善回忆了一番当初在草原时平定叛乱的日子,又热情地邀请把汉纳吉以后空闲了别忘到中原游玩,最后临走时,杨宁才装作无意间想起来似的告诉都善与把汉纳吉,在草原时,碧玉公主曾告诉过他其非常喜欢翡翠玉镯,并委托他回到中原之后,若是见到有好的翡翠玉镯便帮她买一对,可以托日后定会回到草原的哥哥给她稍了去,而这对玉镯他已经给寻了一副,想请把汉纳吉带给碧玉公主。
都善自是知道杨宁与碧玉公主关系不错,并未起什么怀疑,把汉纳吉更是立刻允诺。第二日,张居正与杨宁在京师城外送别北归的都善一行人,杨宁便将当初挑好的那对儿凝翠欲滴的极品玉镯包好交给了把汉纳吉。
那草原上的佳人儿,见到了自己送的这副玉镯,也许能消散一些当初自己离去时那双碧水柔眸中的哀怨吧!杨宁眼望着都善等人离去的背影,心里默默地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