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煤矿到东明县码头,从煤炭开采到水运、装卸的人力成本,心中基本有数,10斤煤炭不超过6文钱。
陆路运输虽然艰难,毕竟路途短,1斤煤炭从开采到最终的使用,成本1文钱,绝大部份成本都耗费在运输环节。
提笔写信给刘渊,将数据罗列出来,建言昌邑煤矿出煤价,十斤八文钱以内合适,折合蓝星价格每吨960元。
十斤八文钱,至少六文利润,昌邑两处煤矿日产2000吨,每天利润2400两银子。
官营煤矿,利润不可能全部给昌邑县,昌邑在开采、装卸和运输方面,已经增加不少工作机会。
民营煤矿仍然采取许可制,对他们实行限价,不能高于当地官价,违反限价轻则取消开采许可,重则抄没家产、牢狱之灾。实地考察一番,当初雍州有眼光的世家,率先进入漆县采煤,此刻已赚的盆满钵满。
一时的眼光不能说明问题,尚需继续保持,隋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定会应用在煤炭开采、运输方面。民营煤矿若固步自封,只看眼前利益,最后终将被价格淘汰,官营煤矿同样如此。
宋子轩将信封好,召来驿丞付了200文费用,驿丞慎重收好信件,签字画押给出凭证。
本州的信函、公文100文,每跨一州加收100文;到益州要跨雍州,300文费用;渝州地理位置虽近,要跨雍、益两州,400文费用。
签字画押并非始发点如此,沿途各县皆如此,哪个县驿丞出了问题,重则牢狱之灾。军情和加急公文通常使用驿站,驿馆只收普通信函、公文,对民间同样开放,制度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戍边直属军,一封家书很贵,司马府后来制定出规则,每年免费一封家书,由司马府出钱。
可别小看一封家书,近14万直属军,按跨州200文计算,每年支出近3万两银子。
不过如此做法,比朝廷直接修建维护馆驿,钱粮耗费更少。
东明县对岸,不到两百里是东郡郡治濮阳城,属司州辖境,马颊河流经濮阳。
濮阳附近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金提河,说河不太严谨,实际是洪水冲刷出来的沟,少水时里面是淤泥。
整治河堤,发展隋国水运,需要处理的地方很多,蓝星隋朝大运河,当之无愧的壮举。都江堰水利工程、郑国渠,针对的是蜀地和关中平原,大运河连接南北,辐射的范围更广。
歇宿一晚,大清晨离开东明县,沿黄河岸逆流而上,前往东昏县。
河道弯弯曲曲,有不少浅滩,五女下车,光着脚丫来到浅滩处,河沙过膝。
玩沙是孩童的乐趣,沙子堆成城堡,或者挖出沙洞,洞口垫上一层厚纸,撒上沙子遮掩,引诱小伙伴踩陷进去,在一旁哈哈大笑。
五女童趣不减,释放天性,玩的不亦乐乎,不远处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水。
小时候家附近有一条小河沟,找螃蟹、掏鳝鱼、抓泥鳅,能够玩一下午。
耐心地看着五女。
“大王,臣妾的腿动不了了!”
彤云叫嚷着,以她们的体力,河沙过膝,力有未逮很正常。
驭空而起,将彤云抱到岸边马车里,深秋季节,天气已经凉了,婉容她们也来帮忙。
秋月玩心没那么重,站在浅滩处期待着本王,一把抱起,小腿被风吹的冰凉。仓库里取出毛皮褥子,每人裹上一条,此后五女老实了,只从车帘处眺望外面的风光。
“秋风瑟瑟日渐凉,满目山河叶落黄。”
“大王,哪位仙人的大作?”
曾经网络上看到的,完全记不清楚,无法回答若兰。
“大自然。”
离东昏县城北二三十里处,黄河河堤逐渐抬高,询问好几波岸边百姓,得到一致的回答。
荥州、陈留、东昏县黄河河堤,两百多里长度,河堤最高处比地面高5米,通常会高出3米,遇到汛期有决堤风险。
蓝星黄河河堤,记忆中似乎高7-10米,最高甚至有14米,3米高度说明还有救。
雍州刺史刘世瞾,治理黄河上游一年有余,禁止放牧、广植草被、栽种树木,黄河上游两岸,至少不会继续恶化。
州治定在陈留,王匡没有出言反对,看他样子是有主见的人,想必应对黄河溃提有几分把握。
今天八月十一,公历十月二日,眼前的黄河水奔流不息,水势不见大涨,没有发狂的迹象。
即使身为仙师君王,也忍不住暗自祈祷,老天爷今年千万别动怒,给隋国一年时间整治一番,倘若淹了陈留城,本王也不知道该说啥。
前楚立国至今400余年,黄河决堤15次,不到30年一次。前魏100年时间,黄河决堤两次,最近一次距今已有三十余年。前晋没有出现黄河决堤,但政权不争气,轻易让南匈奴人攻破长安城。
洪水泛滥多种因素,气候变化温度上升,雪山融雪过多,两岸水土流失,大水裹挟泥沙,形成汹涌之势。
大规模战争之后,战争破坏力强,重修家园需要木材,消耗量巨大。城池多位于河流旁,攻夺城池火攻、水攻无所不用其极,生态环境恢复需要很长时间。
前楚遭遇13次黄河决堤,是战国时期战争带来的后遗症,前中期频繁,后期速度放缓。前楚实行“北人南迁”,北方的消耗降低,前魏一百年,受益前楚三百余年安定,决堤次数仅仅两次。
哎!理工男思维就是不一样,此刻应该来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多么有诗情画意!
婉容四女和秋月五女,还有十名护卫,同样站立于河堤之上。学会驭空飞行的婉容四女镇定自若,秋月五女面有怯色,护卫们发出嗟叹,激起胸中男子气概。
想起鲁迅先生的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敢于向大自然抗争,“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何惧三米高的黄河河堤?
陆路运输虽然艰难,毕竟路途短,1斤煤炭从开采到最终的使用,成本1文钱,绝大部份成本都耗费在运输环节。
提笔写信给刘渊,将数据罗列出来,建言昌邑煤矿出煤价,十斤八文钱以内合适,折合蓝星价格每吨960元。
十斤八文钱,至少六文利润,昌邑两处煤矿日产2000吨,每天利润2400两银子。
官营煤矿,利润不可能全部给昌邑县,昌邑在开采、装卸和运输方面,已经增加不少工作机会。
民营煤矿仍然采取许可制,对他们实行限价,不能高于当地官价,违反限价轻则取消开采许可,重则抄没家产、牢狱之灾。实地考察一番,当初雍州有眼光的世家,率先进入漆县采煤,此刻已赚的盆满钵满。
一时的眼光不能说明问题,尚需继续保持,隋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定会应用在煤炭开采、运输方面。民营煤矿若固步自封,只看眼前利益,最后终将被价格淘汰,官营煤矿同样如此。
宋子轩将信封好,召来驿丞付了200文费用,驿丞慎重收好信件,签字画押给出凭证。
本州的信函、公文100文,每跨一州加收100文;到益州要跨雍州,300文费用;渝州地理位置虽近,要跨雍、益两州,400文费用。
签字画押并非始发点如此,沿途各县皆如此,哪个县驿丞出了问题,重则牢狱之灾。军情和加急公文通常使用驿站,驿馆只收普通信函、公文,对民间同样开放,制度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戍边直属军,一封家书很贵,司马府后来制定出规则,每年免费一封家书,由司马府出钱。
可别小看一封家书,近14万直属军,按跨州200文计算,每年支出近3万两银子。
不过如此做法,比朝廷直接修建维护馆驿,钱粮耗费更少。
东明县对岸,不到两百里是东郡郡治濮阳城,属司州辖境,马颊河流经濮阳。
濮阳附近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金提河,说河不太严谨,实际是洪水冲刷出来的沟,少水时里面是淤泥。
整治河堤,发展隋国水运,需要处理的地方很多,蓝星隋朝大运河,当之无愧的壮举。都江堰水利工程、郑国渠,针对的是蜀地和关中平原,大运河连接南北,辐射的范围更广。
歇宿一晚,大清晨离开东明县,沿黄河岸逆流而上,前往东昏县。
河道弯弯曲曲,有不少浅滩,五女下车,光着脚丫来到浅滩处,河沙过膝。
玩沙是孩童的乐趣,沙子堆成城堡,或者挖出沙洞,洞口垫上一层厚纸,撒上沙子遮掩,引诱小伙伴踩陷进去,在一旁哈哈大笑。
五女童趣不减,释放天性,玩的不亦乐乎,不远处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水。
小时候家附近有一条小河沟,找螃蟹、掏鳝鱼、抓泥鳅,能够玩一下午。
耐心地看着五女。
“大王,臣妾的腿动不了了!”
彤云叫嚷着,以她们的体力,河沙过膝,力有未逮很正常。
驭空而起,将彤云抱到岸边马车里,深秋季节,天气已经凉了,婉容她们也来帮忙。
秋月玩心没那么重,站在浅滩处期待着本王,一把抱起,小腿被风吹的冰凉。仓库里取出毛皮褥子,每人裹上一条,此后五女老实了,只从车帘处眺望外面的风光。
“秋风瑟瑟日渐凉,满目山河叶落黄。”
“大王,哪位仙人的大作?”
曾经网络上看到的,完全记不清楚,无法回答若兰。
“大自然。”
离东昏县城北二三十里处,黄河河堤逐渐抬高,询问好几波岸边百姓,得到一致的回答。
荥州、陈留、东昏县黄河河堤,两百多里长度,河堤最高处比地面高5米,通常会高出3米,遇到汛期有决堤风险。
蓝星黄河河堤,记忆中似乎高7-10米,最高甚至有14米,3米高度说明还有救。
雍州刺史刘世瞾,治理黄河上游一年有余,禁止放牧、广植草被、栽种树木,黄河上游两岸,至少不会继续恶化。
州治定在陈留,王匡没有出言反对,看他样子是有主见的人,想必应对黄河溃提有几分把握。
今天八月十一,公历十月二日,眼前的黄河水奔流不息,水势不见大涨,没有发狂的迹象。
即使身为仙师君王,也忍不住暗自祈祷,老天爷今年千万别动怒,给隋国一年时间整治一番,倘若淹了陈留城,本王也不知道该说啥。
前楚立国至今400余年,黄河决堤15次,不到30年一次。前魏100年时间,黄河决堤两次,最近一次距今已有三十余年。前晋没有出现黄河决堤,但政权不争气,轻易让南匈奴人攻破长安城。
洪水泛滥多种因素,气候变化温度上升,雪山融雪过多,两岸水土流失,大水裹挟泥沙,形成汹涌之势。
大规模战争之后,战争破坏力强,重修家园需要木材,消耗量巨大。城池多位于河流旁,攻夺城池火攻、水攻无所不用其极,生态环境恢复需要很长时间。
前楚遭遇13次黄河决堤,是战国时期战争带来的后遗症,前中期频繁,后期速度放缓。前楚实行“北人南迁”,北方的消耗降低,前魏一百年,受益前楚三百余年安定,决堤次数仅仅两次。
哎!理工男思维就是不一样,此刻应该来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多么有诗情画意!
婉容四女和秋月五女,还有十名护卫,同样站立于河堤之上。学会驭空飞行的婉容四女镇定自若,秋月五女面有怯色,护卫们发出嗟叹,激起胸中男子气概。
想起鲁迅先生的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敢于向大自然抗争,“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何惧三米高的黄河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