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特别出名的大医院,很少招进修医生。
    它们实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很像是传说中的古代武林宗派。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是自己培养。
    去过这些医院的病人应该感受过,外院的片子和检查结果一律不认。
    哪怕刚做过,还在有效期内,也必须重做。
    人家还真不是看上了这点检查费,而是不信任外院的医生技术。
    同样拍个脑部ct,技术好的医院可以查得清清楚楚。技术不到家的医院,有可能直接把病灶漏掉。
    至于生化检测结果就更不必提了。
    有些细菌培养,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查出来。
    一般的小医院根本烧不起这个钱。
    这也是现在为什么病情严重一点,都是往顶尖医院跑。
    “小李,重症医学以前一直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弱项,现在虽然变强了许多,但是在有些技术方面依然很落后。侨邦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我去看过,相当不错。我们人民医院这边现在已经扩建到了三个重症室,准备对重症病人实施分级。将来的愿景就是把它建设成世界级的超一流重症医学中心。”
    荣学开这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年纪这么大了,竟然还有着如此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任何一个科研项目或者医学科室的建设,都离不开人才。像你这种有潜力,有能力的年轻人,一定要学会多承担一些。”
    他语重心长的教导着李敬生。
    “我一定牢记您的教诲。”
    李敬生也只能这么回答。
    让他承受太重的担子,他暂时还真没有那个思想高度。
    他现在想的就是多赚点钱,把老婆娶了,买一套大点的房子。哪天风风光光的把父母接到城里享享福。
    再与欧晴岚生两个宝宝,好好抚育长大。
    人生也就圆满了。
    “对了,那个呼衰,心衰的病人你们刚才看了吧?”
    荣学开把话题引回到病人身上。
    “看过了,生命体征现在挺稳定的。”
    连涛说完后,顿了顿,看了李敬生一眼。
    “敬生认为这个患者的第一个病灶很可能在肝脏,然后才引发了肺部病变,最终发展成肺源性心脏病。”
    “小李真是这么认为的?”
    荣学开看向李敬生。
    “对,我的诊断结果基本是这样。还有,刚才我查看了病人的情况,虽然现在体征平稳,但是如果不能尽快查明肝脏疾病,并且正确处理,我担心患者的病情很快就会恶化。到时候很可能失去抢救的机会。”
    李敬生索性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说出。
    连涛显然不认为患者会有太大的危险。
    “你的思路很特别嘛!”
    荣学开听了后,露出思考的表情。
    “肝脏方面的问题已经在排查了,先看看情况吧!至少根据我的经验,患者的病情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就算有些小问题,我应该也能及时应对。”
    荣学开对于李敬生的诊断思路应该是不太认可。
    到得连涛、荣学开这种级别,一般都有着自己的诊断思维与风格。
    他们或许认为李敬生的诊断有些过于主观臆断,所以不太支持。
    第402章 不做检查直接用药,肝胆相照
    既然荣学开这位主任医师都已经这么说了,李敬生自然不会再多说什么。
    这可是人家的地盘。
    不过李敬生仍然认为患者现在只是表面风平浪静,拖得越久,出问题的可能越高。
    刚才他查看了患者的一些实时体征数据。
    血氧饱和度明显存在缓慢下降。
    二氧化碳分压也同样在下降,这些都是警示信号。
    “小李,你难得过来一趟,我带你参观一下我们医院的重症医学病房。有些设备应该属于国内最先进的,管理模式上也有很多是从国外某岛国顶级重症医学科室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学习过来的。”
    某岛国在医学、精密仪器方面确实做得非常不错。
    虽然它从不敢称世界第一,但是它的人均寿命,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等数据,基本上都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岛国的技术封锁有是有,但是多少还有些缝能让人钻进去。
    此刻已经是晚上,重症病房内却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忙碌着。各种仪器报警的声音此起彼伏,医护人员奔跑忙碌,他们就像打地鼠一样。
    哪里有状况,就支援哪里。
    正常情况下,通常是一个医生配两个护士,管三张床位。
    但是因为住在这里面的都是重症患者,有时候出现状况需要抢救,仅仅只有一位医生与两个护士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基本上能腾出手来的医生和护士都会跑过去支援。
    李敬生有幸在第一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呆过一个月时间。
    虽然时间很短暂,却让他学到了许多抢救知识和经验。很多都是在教材上学不到的。
    那里面也是他呆过的最团结的一个地方。
    很少有勾心斗角,办公室政治那一套。
    大家都是亲密无间的战友。
    前辈们只要有时间,也非常乐意指点他这个新人。
    此刻看着重症病房内的繁忙景象,他仿佛又回到了六年前。只不过与六年前不同的是,他早已今非昔比。
    如今参观的是人民医院的重症病房,更有着荣学开与连涛两位主任医师作陪。
    这种待遇,已经不仅仅只是尊贵。
    “这是我们人民医院目前已经建成的三个重症医学病房,软硬件均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准。唯一缺的就是人才。尽管我们每年都在努力培养人才,挖掘人才,但是既能吃苦,又具备很高医学素养的医生很难找。我们在招人时发现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有本事的年轻人很多都选择出国发展。
    国内的大医院面临严重的两极分化。
    最头部的医院,普通一点的人才根本挤不进去。
    像我们这种次一点的二流大院又很难把那些真正尖端的人才招进来。”
    荣学开也是难得的倒着苦水。
    “唉,国内的医疗大环境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的同学,十个有四个在国外发展,问他们为什么不留在国内,答案几乎出奇的一致。
    国内的待遇不如国外。
    国内的大医院搞人际关系严重,不看能力看人脉。还有就是国内稍微大一点的医院都特别卷。
    再就是国内的医患关系差,患者仇视医生,让他们觉得每天上班都像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遇到个不讲理的家属,或者是暴脾气的患者,直接对医生痛下杀手。
    李医生这次被人刺伤,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连涛叹了一口气,也在吐槽着国内的一些医疗问题。
    国内现在一面缺乏医学人才,一面是人才留不住,流失严重。
    很多高端人才出洋深造后就不再回来。
    “小李被人刺伤了?”
    荣学开惊讶的问道。
    “坐诊时遇到了一个精神病患者,二话不说,拔刀就刺。还好有个医生拼命抱住了发疯的患者,我只是伤到了手。”李敬生现在提起这事,语气倒是淡然了很多。
    “我曾经也被患者、家属打过、拿刀子捅过。有一次捅到了腹部这个位置,只差一点点就把腹主动脉捅破了。当时我很恐惧。特别是第一次被家属拿椅子砸在头上,直接砸出血时,我感到特别愤怒。后面有半个月都没有再去医院上班。
    第三次被患者捅伤时,因为只要再过去一点点就把主动脉捅破,我也就肯定死了。
    我妻子劝我改行,别再当医生。
    她说每天看到我到医院上班就感到害怕,担心再也见不到我。
    当时我的母亲还在世。
    她给我说了几句话,让我坚定了继续从医的信念。她拉着我的手说,开伢子,这个世界上有两个职业最让人尊重,是积德萌福后代的大好事。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医生。
    老师授业,传授知识给后代,所有人都会尊重他们。
    医生救死扶伤,活人无数,同样受人敬重。
    只要你行事问心无愧,娘相信大家会念着你的好。将来你的儿女提起父亲时也会感到自豪。
    她还说,那些生病的患者最造孽,身体日夜承受着病痛折磨,所以有时候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让我以后与患者、家属打交道时多顺着他们的意思。
    只是我这人生来性子直,不喜欢玩什么心眼和弯弯绕,还是容易得罪患者和家属。
    后来开始改变职业规划,专攻重症医学。”
    荣学开语重心长的说了自己的从医经历。
    “小李,有一点可以肯定,咱们行医是正确的事情。只要行得正,那就问心无愧。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讲道理的人,伤害医生的人终究只是极少数。像你这样的医生人才,如果退出这个行业,不但是医院的损失,更是所有患者的损失。
    99%的患者都是无辜的。
    你的手法正骨我了解过,那是真正能给患者带来巨大好处的实用医术。可以大幅减轻他们的治疗费用,让他们少受罪,恢复还要比手术更好,风险也更低。
    我希望你以后就算遇到再大的挫折,也要把这么好的医术传承下去。
    就像我现在研究的重症医学,有些特别年轻的患者,送进来时已经不行了。但是经过抢救,人最终活过来了,然后转回普通病房,康复出院。我就觉得特别有意义。
    只要你哪天想学,我随时都乐意把肚子里的知识和经验全部教给你。从你的身上,我能感受到医者的那颗仁爱之心,这非常珍贵。
    特别是你被患者刺杀后,依然保持这颗仁爱之心,真的很不错。”

章节目录

苟在诊所练医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江边鱼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江边鱼翁并收藏苟在诊所练医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