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就无怪乎越来越多的年轻明星争着抢着要往电影市场里钻,因为只有电影市场才是最实在的,接近观众的渠道。
可以看到真真切切的人们走进电影院,安静的坐下来去欣赏一部作品,不论质量如何,至少,可以在观众面前实实在在的刷个脸。
提高认知度,这个才是重点,总要让人们认识你这个人吧,把脸和名字对上号。
而思思和次方她们这一代人,或许比他们的后来人也并不年长几岁,甚至有一些还是同龄人,但是,他们可以说是相当幸运的一群人了。
他们赶上了好时候,正是网络声名鹊起同时,传统的电视媒介也还算是红红火火的年代。
在这个年代,这一批年轻演员,一方面占据了网络的便捷宣传渠道,抢占了年轻人的市场,发展了粉丝经济,也把所谓的商业价值炒了起来。
可以说,在思思他们这一代明星之前,内娱的明星是无所谓商业价值一说的。
当时当然也有爆红的明星,接广告代言接到手软,各种影视剧资源信手拈来,完全不用发愁。
但是,那个时候,明星们的个人价值却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
红了就是红了,拍广告、拍杂志,接受各种访谈,参加各种颁奖典礼,这些都是惯常的操作。
但是,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人会把这些大明星们的个人价值以促进商业来衡量。
比方说,格格大红的那些年,广告也拍了那么多,商品卖的也挺火爆的,但是,你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格格带动了这些商品的销售吗?
她的粉丝会一呼百应的去帮她冲销量吗?
他们不会的,所以,虽然那个年代的明星其家喻户晓的程度要远远超过了思思他们这一代人。
但是,他们却谈不上个人的商业价值。
所谓商业价值,尤其是这个圈子里认可的那种衡量方式,究竟包含一个什么样的内核呢?
其实也完全没有那么玄幻高深,不过就是作为一个明星可以带动多么大的产品销量而已。
比方说思思吧,她代言的很多产品,有国际大牌,也有大众品牌,比如那些国际大牌,邀请思思这样的年轻小花来代言,目标当然也是想要带动年青一代之中的销量,尤其是带动思思的那些忠实粉丝来消费。
所以,你可以看出,目前看来,虽然思思也拿到了一些国际大牌的代言,但是那些传统的贵妇品牌却不会青睐她。
原因很简单。
目标群体受众不同嘛。
思思的粉丝,普遍年龄要么就是和她同龄,要么就是十几岁的学生,这些人,经济水平还没有达到优渥的程度,一个是购买不起那些动辄十几万以上的贵妇品牌。
即便是能够购买,人数也太少,根本达不到奢侈品牌们的要求。
再有就是这些年轻人他们的心态还没有成熟到要购买顶级贵妇品牌的程度,你能想象一个大学生,拎着爱马仕吗?
虽然不是不行,但绝对很别扭。
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这个年代,所谓的商业价值,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明星走红程度的重要的尺度。
所谓的商业价值,自然要体现在商业上,能够接触到的代言的质量,我思思可以代言的,要么就是国民大牌,要么就是精致奢侈品,高档化妆品,而你呢,不是菜刀,就是鞋垫,全都是摆不上台面的东西,如何与我相比?
这就是商业价值!
高端,打起,上档次!
但是,商业价值的内核还不仅仅是逼格,更多的还要看销量,于是粉丝经济也就应运而生。
并且发展的红红火火。
一开始,粉丝可能并不知道也不支持所谓的支持哥哥姐姐就要为他们代言的产品买单。
这种思想能够在粉丝群体之中大行其道,少不了各大粉头和工作室职业粉丝的带头指挥。
粉丝嘛,也是一种报团取暖的生物,有的时候,追星也就是追求一种存在感,一种集体荣誉感。
这么说也许有些夸大,但本质上来说,确实如此。
粉丝的心态大约就是这样的:既然我加入了这个粉丝群,并且,喜欢这个明星,那么,我就要证明我家哥哥姐姐绝对优秀,只要他们优秀,就可以直接佐证我的品味高端。
那么,哪里可以表现出我喜欢的哥哥姐姐足够优秀呢?
除了传播各种关于哥哥姐姐的小作文吹吹捧捧以外,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哥哥姐姐的工作业绩了。
影视剧资源自然不必说,这是哥哥姐姐们的主业,绝对不能放松。
拿到好的资源,主演到名导作品,这个当然要吹,收视率破五破六,自然也要扯着嗓子喊出去,生怕别人不知道这优秀的收视率是我家哥哥姐姐带来的。
一开始,这些主业的工作可能才是粉丝们竞争争吵的重点,但是,不知不觉之中,竞争的重点就开始偏移了。
开始向攀比广告代言的方向发展。
从代言的数量,再到代言的质量,有多少一线大牌,是全线代言人还是支线的推广大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粉丝都是打了鸡血,带了滤镜的群体,为了证明自家的哥哥姐姐优秀,同时也为了证明自己独具慧眼,他们是很容易盲从跟风的。
只要有几个大粉带头,他们很容易就被带跑了。
一开始只是互相攀比,停留在口水仗的阶段,但是,等到时机成熟,粉头就会出手,引导着小粉丝们热血沸腾的帮着大明星们搏销量。
从他们代言的便宜商品,牛奶、饮料之流,再到贵价产品,衣服、包包,全都算上。
总之就是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从拉踩到卖惨,或者是颐指气使的要求超过某某家之类的话术,简直是不能枚举。
总而言之,在粉头和粉丝的眼中,这些销量就可以反映哥哥姐姐们的商业价值。
而他们的商业价值越高,他们就越容易拿到更好的代言,受到厂商们的重视,赚多多的钱。
而且,商业价值高了,那些大导演,大投资商也会将目光转到哥哥姐姐们的身上。
说不定就可以竞争到更好的角色,拿到更好的剧本了!
在所谓商业价值的体系当中,粉丝越忠诚,为哥哥姐姐们创造的销量越高,哥哥姐姐们的商业价值也就越高,商业价值高了,在业内的地位也就更高,就有机会参与到更好的影视剧制作当中。
所以,哥哥姐姐就只有我们了!
我们必须一往无前!
我们必须倾尽所有,掏出我们的小钱钱,支持他们!
这是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尤其可以把那些正值青春期,旺盛的荷尔蒙无处发泄的年轻人的热血引导到为自家哥哥姐姐冲锋陷阵的活动当中。
毫无疑问,思思他们这一代的明星,正是吃到了这种粉丝经济的巨大红利。
为了自家的哥哥姐姐,粉丝可是很忙的,尤其是那种在粉丝群里十分活跃的,甚至可以当上群主、管理员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就更加积极。
每天要做的事情可多着呢!
可以说,能够在这种大群当中长久担任管理一职的,要么就是大学生,平时课业清闲,可以高强度上网。
要么,就是职业粉丝,不是工作室人员直接冒充,要么就是吃粉丝经济这口饭的自由工作者。
每天,打开一个当红明星的大型粉丝群页面,便可以看到,首先就是要签到。
这种东西虽然毛用都没有,但是却可以提升哥哥姐姐们的热度值,证明我群活人多。
接下来就是把任务撒下去,哥哥姐姐的新电影、新电视剧要上映了,这个总是要宣传的吧。
对于粉丝来讲,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一般来讲,这种任务是最受粉丝喜爱的,原因很简单,又不需要花钱,只要发一发数据就可以了。
这谁不爱?
一般来讲,这样的业务,通常都是交给群里的底层粉丝,也就是那些中学生们来负责。
他们有的在评论区真情实感的夸,有的呢,则是领取粉头写好的吹牛小作文,手握几个手机,拼命转发。
除去这些业务,剩下的工作,可就更加的艰难了。
身为资深的粉头,当然知道打击对家的重要性。
粉头在粉丝群里的号召力可是很强的,完全可以做到指哪打哪,只要他树立了靶子,粉丝们就会跟着他扑上去撕咬。
不管是有没有理由,只要认定了是对家,是竞争对手,就可以打,就可以抄。
这些工作,那都是需要很多人来完成的。于是,如何有效的组织有限的粉丝完成无限的工作也同样是粉头们的工作之一。
做了这些不用花钱的,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那些需要花钱的了。
到了这一步的工作,积极参与的粉丝就会减少许多,很多粉头对这样的事情早就已经见怪不怪。
人嘛,都是一样的,摇旗呐喊的时候,人头是最多的,一到了要花钱的时候,往往就要三思而后行了。
一些小钱还容易号召一点。
比方说购买几本杂志或者是买一箱牛奶,冲一冲销量之类的。
但很多需要花大钱的事情,想要鼓动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考验各位大粉头们实力的时候,也就到了。
比方说购买电影票,在2010年代,似乎购买一张电影票的钱也不会比一箱牛奶贵多少。
这还需要费脑筋吗?
当然了。
你以为,这里的电影票,就仅指一人一张吗?
当然不可能了!
因为预约选座的购票方式,给了粉丝们很多操作的空间。打开购票网站,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家电影院相应场次的座位表,轻轻点几个,就可以批量购买电影票。
购票网站才不会管你一个人买十张票,你最后要不要真的去看呢,人家只管把票卖出去罢了。
粉头们既然号召粉丝们购买电影票,当然是多多益善了,于是,为了支持自家哥哥,购买那些根本就用不到的电影票,粉丝们时常也要贡献出几百上千,甚至是几万元不等。
你要知道,这种购买行为,完全是把钱扔到水里,连个响声都听不到的。
纯纯浪费,在这种纯粹是消耗钱财还不能换来任何的使用价值的事情上,粉头的作用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没有那么反复的忽悠,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威逼利诱,粉丝们怎么会乖乖的把钱掏出来?
除去这些,就是粉丝经济里的金字塔顶端的明珠了。
那就是忽悠粉丝们购买奢侈品!
明星们为了有面子,往往都要竞争国际奢侈品的代言,一个人的身上要是不挂着五六个,好像都没办法出门见人一般。
而粉丝们也会觉得,我家哥哥姐姐要是没有几个大牌代言傍身,那就不能算是当红明星。
我们这些做粉丝的在粉丝圈也没有面子。
所以,为了争抢这些大牌代言,不管是明星的团队还是粉丝群都会想尽办法的接触这些所谓的高端代言。
不管是主线还是支线,总是要争到几个。
而为了争夺这些代言,粉丝们往往也要节衣缩食,甚至是勒紧裤腰带,帮着哥哥姐姐们冲销量。
至少也要给相关的品牌做宣传,这样才能让品牌方们认为,邀请了我家的哥哥姐姐算是物有所值。
品牌方呢?
对于这种乱象自然是乐见其成,才不会管控,反正卖出去的货就是销量,就是业绩。
谁要管你们是如何购买的呢?
于是,为了销量,所谓的奢侈品牌也越来越向粉丝倾斜,很多时候,选择代言人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号称要各种考察,符合产品的形象气质才能够获得代言。
甚至,一个代言人签十年的事情,也几乎是很少见的了。
为什么会这样?
当然还是粉丝经济在作祟。
很简单的,为了争夺粉丝们的购买力,很多厂商现在也学精了。明明是同一个品牌,却要开发出多个支线,取名为某某系列。
然后呢,你们明星也好,粉丝也好,不是都在争夺这个嘛,我品牌方也是很大方的。
只要关系维护的好,我可以把这些支线品牌一个接着一个的拆分出去,聘请不同的代言人。
可以看到真真切切的人们走进电影院,安静的坐下来去欣赏一部作品,不论质量如何,至少,可以在观众面前实实在在的刷个脸。
提高认知度,这个才是重点,总要让人们认识你这个人吧,把脸和名字对上号。
而思思和次方她们这一代人,或许比他们的后来人也并不年长几岁,甚至有一些还是同龄人,但是,他们可以说是相当幸运的一群人了。
他们赶上了好时候,正是网络声名鹊起同时,传统的电视媒介也还算是红红火火的年代。
在这个年代,这一批年轻演员,一方面占据了网络的便捷宣传渠道,抢占了年轻人的市场,发展了粉丝经济,也把所谓的商业价值炒了起来。
可以说,在思思他们这一代明星之前,内娱的明星是无所谓商业价值一说的。
当时当然也有爆红的明星,接广告代言接到手软,各种影视剧资源信手拈来,完全不用发愁。
但是,那个时候,明星们的个人价值却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
红了就是红了,拍广告、拍杂志,接受各种访谈,参加各种颁奖典礼,这些都是惯常的操作。
但是,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人会把这些大明星们的个人价值以促进商业来衡量。
比方说,格格大红的那些年,广告也拍了那么多,商品卖的也挺火爆的,但是,你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格格带动了这些商品的销售吗?
她的粉丝会一呼百应的去帮她冲销量吗?
他们不会的,所以,虽然那个年代的明星其家喻户晓的程度要远远超过了思思他们这一代人。
但是,他们却谈不上个人的商业价值。
所谓商业价值,尤其是这个圈子里认可的那种衡量方式,究竟包含一个什么样的内核呢?
其实也完全没有那么玄幻高深,不过就是作为一个明星可以带动多么大的产品销量而已。
比方说思思吧,她代言的很多产品,有国际大牌,也有大众品牌,比如那些国际大牌,邀请思思这样的年轻小花来代言,目标当然也是想要带动年青一代之中的销量,尤其是带动思思的那些忠实粉丝来消费。
所以,你可以看出,目前看来,虽然思思也拿到了一些国际大牌的代言,但是那些传统的贵妇品牌却不会青睐她。
原因很简单。
目标群体受众不同嘛。
思思的粉丝,普遍年龄要么就是和她同龄,要么就是十几岁的学生,这些人,经济水平还没有达到优渥的程度,一个是购买不起那些动辄十几万以上的贵妇品牌。
即便是能够购买,人数也太少,根本达不到奢侈品牌们的要求。
再有就是这些年轻人他们的心态还没有成熟到要购买顶级贵妇品牌的程度,你能想象一个大学生,拎着爱马仕吗?
虽然不是不行,但绝对很别扭。
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这个年代,所谓的商业价值,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明星走红程度的重要的尺度。
所谓的商业价值,自然要体现在商业上,能够接触到的代言的质量,我思思可以代言的,要么就是国民大牌,要么就是精致奢侈品,高档化妆品,而你呢,不是菜刀,就是鞋垫,全都是摆不上台面的东西,如何与我相比?
这就是商业价值!
高端,打起,上档次!
但是,商业价值的内核还不仅仅是逼格,更多的还要看销量,于是粉丝经济也就应运而生。
并且发展的红红火火。
一开始,粉丝可能并不知道也不支持所谓的支持哥哥姐姐就要为他们代言的产品买单。
这种思想能够在粉丝群体之中大行其道,少不了各大粉头和工作室职业粉丝的带头指挥。
粉丝嘛,也是一种报团取暖的生物,有的时候,追星也就是追求一种存在感,一种集体荣誉感。
这么说也许有些夸大,但本质上来说,确实如此。
粉丝的心态大约就是这样的:既然我加入了这个粉丝群,并且,喜欢这个明星,那么,我就要证明我家哥哥姐姐绝对优秀,只要他们优秀,就可以直接佐证我的品味高端。
那么,哪里可以表现出我喜欢的哥哥姐姐足够优秀呢?
除了传播各种关于哥哥姐姐的小作文吹吹捧捧以外,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哥哥姐姐的工作业绩了。
影视剧资源自然不必说,这是哥哥姐姐们的主业,绝对不能放松。
拿到好的资源,主演到名导作品,这个当然要吹,收视率破五破六,自然也要扯着嗓子喊出去,生怕别人不知道这优秀的收视率是我家哥哥姐姐带来的。
一开始,这些主业的工作可能才是粉丝们竞争争吵的重点,但是,不知不觉之中,竞争的重点就开始偏移了。
开始向攀比广告代言的方向发展。
从代言的数量,再到代言的质量,有多少一线大牌,是全线代言人还是支线的推广大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粉丝都是打了鸡血,带了滤镜的群体,为了证明自家的哥哥姐姐优秀,同时也为了证明自己独具慧眼,他们是很容易盲从跟风的。
只要有几个大粉带头,他们很容易就被带跑了。
一开始只是互相攀比,停留在口水仗的阶段,但是,等到时机成熟,粉头就会出手,引导着小粉丝们热血沸腾的帮着大明星们搏销量。
从他们代言的便宜商品,牛奶、饮料之流,再到贵价产品,衣服、包包,全都算上。
总之就是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从拉踩到卖惨,或者是颐指气使的要求超过某某家之类的话术,简直是不能枚举。
总而言之,在粉头和粉丝的眼中,这些销量就可以反映哥哥姐姐们的商业价值。
而他们的商业价值越高,他们就越容易拿到更好的代言,受到厂商们的重视,赚多多的钱。
而且,商业价值高了,那些大导演,大投资商也会将目光转到哥哥姐姐们的身上。
说不定就可以竞争到更好的角色,拿到更好的剧本了!
在所谓商业价值的体系当中,粉丝越忠诚,为哥哥姐姐们创造的销量越高,哥哥姐姐们的商业价值也就越高,商业价值高了,在业内的地位也就更高,就有机会参与到更好的影视剧制作当中。
所以,哥哥姐姐就只有我们了!
我们必须一往无前!
我们必须倾尽所有,掏出我们的小钱钱,支持他们!
这是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尤其可以把那些正值青春期,旺盛的荷尔蒙无处发泄的年轻人的热血引导到为自家哥哥姐姐冲锋陷阵的活动当中。
毫无疑问,思思他们这一代的明星,正是吃到了这种粉丝经济的巨大红利。
为了自家的哥哥姐姐,粉丝可是很忙的,尤其是那种在粉丝群里十分活跃的,甚至可以当上群主、管理员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就更加积极。
每天要做的事情可多着呢!
可以说,能够在这种大群当中长久担任管理一职的,要么就是大学生,平时课业清闲,可以高强度上网。
要么,就是职业粉丝,不是工作室人员直接冒充,要么就是吃粉丝经济这口饭的自由工作者。
每天,打开一个当红明星的大型粉丝群页面,便可以看到,首先就是要签到。
这种东西虽然毛用都没有,但是却可以提升哥哥姐姐们的热度值,证明我群活人多。
接下来就是把任务撒下去,哥哥姐姐的新电影、新电视剧要上映了,这个总是要宣传的吧。
对于粉丝来讲,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一般来讲,这种任务是最受粉丝喜爱的,原因很简单,又不需要花钱,只要发一发数据就可以了。
这谁不爱?
一般来讲,这样的业务,通常都是交给群里的底层粉丝,也就是那些中学生们来负责。
他们有的在评论区真情实感的夸,有的呢,则是领取粉头写好的吹牛小作文,手握几个手机,拼命转发。
除去这些业务,剩下的工作,可就更加的艰难了。
身为资深的粉头,当然知道打击对家的重要性。
粉头在粉丝群里的号召力可是很强的,完全可以做到指哪打哪,只要他树立了靶子,粉丝们就会跟着他扑上去撕咬。
不管是有没有理由,只要认定了是对家,是竞争对手,就可以打,就可以抄。
这些工作,那都是需要很多人来完成的。于是,如何有效的组织有限的粉丝完成无限的工作也同样是粉头们的工作之一。
做了这些不用花钱的,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那些需要花钱的了。
到了这一步的工作,积极参与的粉丝就会减少许多,很多粉头对这样的事情早就已经见怪不怪。
人嘛,都是一样的,摇旗呐喊的时候,人头是最多的,一到了要花钱的时候,往往就要三思而后行了。
一些小钱还容易号召一点。
比方说购买几本杂志或者是买一箱牛奶,冲一冲销量之类的。
但很多需要花大钱的事情,想要鼓动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考验各位大粉头们实力的时候,也就到了。
比方说购买电影票,在2010年代,似乎购买一张电影票的钱也不会比一箱牛奶贵多少。
这还需要费脑筋吗?
当然了。
你以为,这里的电影票,就仅指一人一张吗?
当然不可能了!
因为预约选座的购票方式,给了粉丝们很多操作的空间。打开购票网站,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家电影院相应场次的座位表,轻轻点几个,就可以批量购买电影票。
购票网站才不会管你一个人买十张票,你最后要不要真的去看呢,人家只管把票卖出去罢了。
粉头们既然号召粉丝们购买电影票,当然是多多益善了,于是,为了支持自家哥哥,购买那些根本就用不到的电影票,粉丝们时常也要贡献出几百上千,甚至是几万元不等。
你要知道,这种购买行为,完全是把钱扔到水里,连个响声都听不到的。
纯纯浪费,在这种纯粹是消耗钱财还不能换来任何的使用价值的事情上,粉头的作用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没有那么反复的忽悠,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威逼利诱,粉丝们怎么会乖乖的把钱掏出来?
除去这些,就是粉丝经济里的金字塔顶端的明珠了。
那就是忽悠粉丝们购买奢侈品!
明星们为了有面子,往往都要竞争国际奢侈品的代言,一个人的身上要是不挂着五六个,好像都没办法出门见人一般。
而粉丝们也会觉得,我家哥哥姐姐要是没有几个大牌代言傍身,那就不能算是当红明星。
我们这些做粉丝的在粉丝圈也没有面子。
所以,为了争抢这些大牌代言,不管是明星的团队还是粉丝群都会想尽办法的接触这些所谓的高端代言。
不管是主线还是支线,总是要争到几个。
而为了争夺这些代言,粉丝们往往也要节衣缩食,甚至是勒紧裤腰带,帮着哥哥姐姐们冲销量。
至少也要给相关的品牌做宣传,这样才能让品牌方们认为,邀请了我家的哥哥姐姐算是物有所值。
品牌方呢?
对于这种乱象自然是乐见其成,才不会管控,反正卖出去的货就是销量,就是业绩。
谁要管你们是如何购买的呢?
于是,为了销量,所谓的奢侈品牌也越来越向粉丝倾斜,很多时候,选择代言人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号称要各种考察,符合产品的形象气质才能够获得代言。
甚至,一个代言人签十年的事情,也几乎是很少见的了。
为什么会这样?
当然还是粉丝经济在作祟。
很简单的,为了争夺粉丝们的购买力,很多厂商现在也学精了。明明是同一个品牌,却要开发出多个支线,取名为某某系列。
然后呢,你们明星也好,粉丝也好,不是都在争夺这个嘛,我品牌方也是很大方的。
只要关系维护的好,我可以把这些支线品牌一个接着一个的拆分出去,聘请不同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