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离婚后,马桂就有些神出鬼没了。他白黑地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神神秘秘的,只有吃饭或上茅房时才出门,鬼鬼祟祟的。
    朝正闲聊时问父亲,这是不是报应?张宙他?李才让他吃饱饭没事干下下“六周”或“大炮轰小兵”。
    马宗不是晃到东家就是串到西家的,对马桂不闻不问。马宗老婆倒是又做了几笔贺发的生意。在她找贺发时,贺发还自爱地说,“女儿不让做这个,女儿不让做这个。”当马宗老婆掏出一把钱时,贺发马上就显出他治病救人的善良本性,又画符又念经地忙了好几回。但这也只是说明他善良而已,治病救人还是要靠能耐的。
    李朝正现在俨然是一个离经叛道的致富高手。村人不是在养鸡、养猪上活跃思维,就是捡拾水晶、花石、石英上锻炼智力,要不然就象孙仕一样打磨水晶眼镜挑战极限,而李朝正则别出心裁的包起火车车皮贩起了粮食。
    与李朝正志同道合的人仍是山东的会计吕敦文。两人通过上次的流血事件,结下了生死的情谊。贩卖粮食的事情算是一帆风顺,大家总体上都保持着诚信有加,极个别上也没有全盘忘记无奸不商。一道贩子把成袋成袋的麦子、大米收集好,吕敦文就招呼人手把麦子往租运的汽车上搬,而李朝正就和一道贩子躲在汽车驾驶室里钱货两清。
    第一次,大家太过憨愚。李朝正把麦子倒在打谷场上,再装入火车拖运专用的麻袋时,发现麦子是麦子,大米是大米,一个个斤两十足得让人不好意思。第二次,大家就放松了许多。李朝正再倒装进麻袋时,就发现粮食中间夹杂了许多小石头、碎泥块什么的。
    他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把它们全堆在打谷场的一角。以后几次,大家就越来越象生意场上的人,装运货物之间还谈谈天说说地,彼此勾肩搭背的,钱货两清后,还手拉着手,意犹未尽样。回来后,李朝正把那些意料之中的砖块、鹅卵石什么的悉数堆放在一起。
    最后一次,大家已是相见恨晚,钱货两清后,李朝正夹着一道贩指挥卡车马不停蹄地赶回了打谷场。吕敦文指着那一堆小山样的建筑材料还没说啥,一道贩就已是冷汗直下。他颤抖着手给李朝正吕敦文点烟赔罪,又把最后一次的货钱全退了回来。
    小赚几笔后,李朝正在村里的名声如日中天,隔三岔五的就有人向他请教赚钱秘决。李朝正没有得意忘形,他尽可能多地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投机倒把一年多的经验,提出些切实可行的计划或意见。
    这天张欢进了李朝正的新房。新房鹤立鸡群地矗立在新修的主路旁。果不出李朝正所料,房子盖好没多久,村部就招集群众义务劳动修建了一条笔直的南北路。王本除了佩服李朝正有先见之明外,并没有表现出有什么后悔的意思。
    一村之主,自家亲叔的房子也不挨边不靠路的,被数十家民房团团围在中间,非但不觉闭塞,反而有天下舍我其谁的霸主姿态。李朝正的新房看似占了路边,其实并没有把守要道。大家请示汇报还是要穿巷走湾的找家里叔叔。走的人多了,再小的路都是通天大道,走的人少了,再大的路都难掩寂寞凄凉。
    那座醒目的房子,先在底下彻上半米宽的石基,再在石基上垒上一米多高四十公分厚的石墙,石墙之上才是传统盖房用的土坯。土坯是李朝正借了叫上阳正、思正、射正、四兄弟夯筑的。屋顶铺上当年新出的稻草,又别出心裁地在屋檐边上加两层红瓦,既显得洋气又显得阔气。
    “朝正哥。”张欢恭敬地叫道,“你能帮我给孙仕舅说个情,让我学磨眼镜不?”
    别人都是来求朝正指点迷津,只有张欢自作主张地来让朝正说个人情。李朝正不禁抬头看了看张欢。他明白,若不是因为以前酒壶的事情,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自个就屁颠屁颠跑去了,哪用得着来找自己。
    几年前,孙仕无意中得到一只神奇的酒壶。酒壶神奇之处在于壶中的酒永远也喝不尽,没了就生,倒了就有。李朝正复员后也见过那只酒壶,锡头铁脑灰不拉叽的,和自己父亲所用的酒壶并无二致。他问父亲李才酒壶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才颇为惋惜地说,都怪张欢那个小王八蛋。
    农村人有了好处都不会独乐乐。孙仕有了宝贝,就让老婆炒了几下小菜,招集妹婿兄弟们来家小饮。孙仕拿着那个小酒壶给大家都倒上满满一杯,大家一饮而尽。两圈下来后,亲戚们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都知趣地闭口不谈。他们知道,孙仕遇到了传说中的聚宝盆。
    聚宝盆并不一定以盆的形势出现,或缸、或袋的,但无一而外的都是可盛放物品的器皿。碰到了传说中的宝贝,并不能到处炫耀地声张,而要自谦地享用,所谓闷声发大财也。
    妹婿兄弟们都异常感激孙仕,这是只有绝对信任的人才可能得到的邀请,更因为大家前心后背饿了这么多年,能有一次打牙祭的机会谁都不会错过。饥荒之年,粮食可比亲情珍贵得多,而孙仕的无私举动又让亲情占了粮食的上风。
    大家说说笑笑,杯来酒往地喝得高兴。喝着,喝着,就坏事了,张欢来孙仕家找点不用的水晶碎片什么的,好包裹起来放在枕头底下给母亲治偏头痛。
    孙仕看这个小小年纪就显出过不务正业前兆的张欢,居然难得有一份孝心,就叫他也来喝上一杯。张欢一进屋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经孙仕这一邀请,连客气一声都没有想起,把水晶碎片往磨盘上一放,尖脚就跑进了堂屋。孙仕忙叮嘱他只可埋头吃饭,不可胡言乱语。张欢点头的空隙已咽下了一块炒鸡蛋。
    看着张欢吃没有吃相,坐没有坐相,孙仕感叹这个孩子饿坏了,孤儿寡母的不易啊。
    张欢的父亲张宙,虽然做得是斯文的生意,身体也不太好,但长得却是五大三粗,一脸门神相,那性格更是豪爽得没事就信口开河。在祸从口出的年代,马宗为把弟的这个不良嗜好头痛不已。
    有一天,马宗又看见张宙和一群村里的懒汉闲人在一起唾沫星子乱喷。
    马宗过去听了一下,把弟正在吹嘘自己艺高人胆大,敢去老陵地喂死人。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史无前例地大饥荒年代,活人尚且缺吃少穿,死人就更是席子一卷往老陵地一扔。在那些年,老陵地里尸籍骨累,搬到新村没多久的村民有一半饿死在那。
    饥荒刚开始时,死的都是年老体弱的,每个人魂归黄土时还能有口或薄或厚的棺材。贺发书记的主要任务就是搜集村上的青壮劳力抬尸挖坟,报酬是每人二两黄豆。
    到了后来,青壮劳力也开始成批地饿死时,就干脆直接裹着往老陵地一扔。那几年凄惨啊,家家有悲歌,户户有死人。后来村上有一位光棍去世时,连张卷席也没有。贺发向他的邻居借苇席一用,说是以后由村里来还。那位和光棍多年交好的邻居嘴巴一撇,过几天我还要用呢。
    在这场史无前例地大饥荒刚刚小荷初露时分,李才的母亲已经敏锐地预感到了它的残酷性、长期性。眼见家里的余粮越来越少,老太太当机立断,在家干吃饭的自己带着大孙子朝正出去要饭,儿子媳妇和二孙子阳正在家留守,一家人分两拨总要给李家留个后。
    老太太临走的那一天,李才和抱着阳正的媳妇一路把她们送到铁路北。
    “妈。”李才的鼻子酸酸的,“真走啊?还没到那一步呢。”
    “李才,你是大人。”老太太拄着根枯木棍,想伸手摸摸儿子的肩,够不着就抓住儿子的手说:“你现在是一家之主,要照顾好媳妇。”
    “妈。”媳妇的眼圈红了。她抱着阳正,尖尖的小脚吃力地走了这么远。
    “好媳妇。”老太太拉住媳妇的手“到这面来,妈有些体己话和你说说。”说着,两辈小脚女人往边上走了走。李才轻轻抓住朝正的两只幼小肩头,蹲下身子,“朝正,你长大了。在外面要听奶奶的话,照顾奶奶啊。”
    “嗯。”七八岁的朝正点点头,“大,你怎么哭了啊?”
    “没哭,小孩别瞎说。”李才站起身,仰了下脸把剩下的眼泪生生地给逼了回去。他侧头看向妈妈和媳妇。
    才刚过五十的妈妈已是满头白发,很干净整洁地往后梳去,在后脑结了个发纪。她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拉着媳妇的手,在小声说着什么。媳妇一手抱着探头探脑的阳正,一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只是一个劲地点头。说着,说着,媳妇一把抱住了婆婆,“呜呜”地哭了起来。阳正也跟着哇了一声。
    李才转过了身,不忍心再看下去。
    “大,大。”朝正扯着李才的手,轻轻地问,“妈妈为什么哭啊,是不是想和我们一起走亲戚呢?”
    “是啊,是啊。”李才眼望着前方,欺骗着儿子。可怜的孩子,还不知道自己是去逃命。
    “朝正。”老太太笑眯眯地叫孙子“和你大你妈说再见,咱走亲戚去。”
    “好咧。俺大,俺妈,我走了啊。”朝正高兴地应了一声,搀扶着小脚的奶奶就要往北走去。
    “妈,带上吃的。”李才把背在身上的一只包袱解了下来递给妈妈。
    “家里人要紧,家里人要紧。”老太太直直地摆手。
    “妈,你不带上,就别走了。”李才半是心疼半是赌气地说。那包袱里是全家一大半的口粮,李才连夜烙的煎饼。
    “孩子。”老太太深情地望着眼前已为人父的儿子,眼里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扑落落地滚了下来。
    “妈。”“妈。”李才和媳妇一起哭了起来。
    “好了,我要走了,你们回吧。”老太太接过包袱背着,猛地转过了身。在东方冉冉升起的旭日中,老太太她那佝偻着的腰身渐渐凝重坚强了起来,几根散逸的白发跟着灰褐色的衣角在春风中飒飒作响,她微侧着牵起朝正的手,在金黄色的希望中缓慢地走动,却豪放地向前。
    “妈,儿子。”李才瘫软在地上。

章节目录

村支书销魂的三十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剑之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剑之晶并收藏村支书销魂的三十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