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返回长安后,去了立政殿找郑丽婉商议有关柜彷公信力建设的事情。柜彷类似银行,涉及到了钱财,而百姓们本就谨小慎微,他们个体量小但基数庞大,柜彷需要在百姓们心中树立起公信力,让百姓们放心、相信柜彷。
郑丽婉看着本月的皇宫开销,一边说道:“最好的宣传无外乎有人带头,而且是大人物。百姓们的心理很简单,财主都不怕亏,自己也就更不怕了。这方面,把那些商贾发动起来就行,乃至还有哪些勋贵之类的。而有这些人加入,那么利率就需要有两套规矩。”
李承乾点头:“按照存款规模来设定分级利率。”
“嗯,百姓钱少就利率高,商贾豪族钱多就利率低。这时候,必然有人钻漏洞,借助普通百姓的名义,把自己的钱分批存入柜彷。因此,存款施行实名制,财产估量制度。一个寻常百姓,来存储一笔大金额,明显不可能。而道府内部百姓不做出行限制,也可以防止某些人借用不同地区的百姓名义来牟利。”
“以均田制统计的户数和百姓信息对比,作为柜彷的储户信息。而地方柜彷独立,辖区仅限本地道府境内,确保本地货币外流得到限制,减小总彷货币统筹的难度。这样的话,道府境内各个州府柜彷,都需要得到一份道府全境的储户信息,在此期间就能扩大就业,以及促进印刷、造纸等行业,率先为各道做出一个示范。”
李承乾皱眉:“这样的话,大唐的纸张需求怕是会剧增。”
郑丽婉无所谓道:“那就扩大纸张产量。巴蜀地区的成都向来是纸张第一生产地区,而且当地本就因为崎岖地势、恶劣环境而限制当地农业,那就给巴蜀地区直接指明一条长久的发展道路。”
李承乾:“加上还有锦布和丝绸这些,虽然发展上限低,但至少能够维持巴蜀地区百姓的生活水平。好吧,给剑南道单独下一道旨意,让道府统筹规划一下。”
郑丽婉:“仅靠剑南道一地的麻纸肯定不够用,经济圈的造纸坊也趁机扩大一下。多余的,一律交给市产监统筹售往国外诸国去,以我朝商品换取外界白银,为未来铺一下路。”
李承乾点头:“嗯,市产监这里交给你负责吧。”
明朝时期,茶叶这类硬通货广受国外诸国喜欢,而茶叶经过商船出售,为国内带回了大量的呃白银。因为,我们这里银矿不多,基本不产白银。而白银又是比较均衡,不大不小的货币替代品,有了白银,经济发展就会顺畅的多,也能减少很多的不便。
郑丽婉:“塞外那地方应该是有银矿的,防患于未然,把货币铸造统一一下,民间不允许碎银、碎金流通,只能由朝廷铸造的金银货币在市场流通。”
李承乾:“直接点吧,把金矿、银矿、铜矿都收归朝廷开采,不允许民间私自开采就是了。”
一般来说,金、银、铜、铁这类的矿,在盐铁官营之后,是不允许私人开采的,你想开采,一切行为就会被纳入政府的严密管控下,由私变公。而且开矿容易聚集大量的青壮男子,开矿者之间互相争夺矿产,容易酿出事来,矿工矿徒历代爆发起义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民间开矿一般监管的比较严。
明代前期是不重视也不主张开矿的,所以明初全国各地开矿较少,等到朱棣时,虽然还是不支持开矿,但是矿禁已松,明代中期朝廷开始重视,广泛开采,矿税大兴,民间可以开采,但是课税重,后期还因为矿税的事,闹得鸡飞狗跳。清代一开始吸取明代教训,实行矿禁,康熙时,放了一点口子,以后就是反复在开与禁之间摆来摆去。
因此,为了彻底根除这些隐患,李承乾直接强硬一些,把民间金矿、银矿、铜矿全部收归朝廷管辖,免得民间鼓捣闹事。至于铁矿、石矿之类的,李承乾不做禁止,因为自从当年让二凤扩大铁矿开采规模后,民间在开矿这事情上也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而我们国家金矿相对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银矿较少,而且唐朝时期很难开采那种银矿。铜矿,就不得不提云南了,云南是我国铜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明朝时期就有云南大规模开采铜矿的记载和事迹了。
唐朝初期,并不限制民间的盐铁,李承乾也只是让朝廷下场,作为一种监督和遏制民间的盐铁。俗话说得好,两难难全取折中,咱们向来比较倾向折中的方式。私自开采,没出事还好,出了事情被发现直接哐铛入狱,乃至相关百斯骑、督查院等监管机构,一律连坐!
李承乾转而说道:“还有高原地区的那些难民,积压太久也是一个问题。”
郑丽婉:“很简单,听话的做屯田兵,不听话的直接送塞外。”
有自组织的流民,不服“王化”,不愿编户,不想纳税,还对抗官府。参见明朝对待十堰地区聚集的几十万流民,首先是打服,然后有家可归的发送回家,无家可归的遣送到有荒地的地区开荒,总之要编户齐民,纳入可控,不可控地区尽量别留人。后面十堰周边开发起来了,官府就干脆在本地新设治所,把本地流民田产统统记录在册,彻底管辖起来。
如果流民变起义军了,攻城掠地破坏统治秩序,在镇压成本低的时候,基本毫无例外进行镇压,否则就抚剿并用,最后收到的人口,有的收军队,有的去屯田,有的被砍头,有的被发送为奴。
郑丽婉的法子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因为古代只有这种法子了,而且经历了历朝历代上千年的实践!那些难民,听话就送去屯田,不听话直接送塞外,让他们知道人心险恶,不要给脸不要脸。因此,这种措施,需要调度军队,而且按照规模来恒定,规模小就地方处理,规模大只能由中央派遣重兵镇压,强制处理!
李承乾点头:“好吧,不过眼下军备齐全的,也就只有北衙禁军了。如今南方难民规模大概也有个两万余人了,对多玛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朕派司御军府和破阵军第四旅去如何?
郑丽婉不在意的回道:“军方的事情你自己考虑,本宫不懂军事。还有,长安经济圈是时候划出来单独管理了,不然关内道的道府束手束脚的。”
李承乾:“嗯,按照各道的一级行政区来设立一个京畿道便是了,品级降低一级。单独设立一个京兆府就行,负责经济圈内的行政管理。”
郑丽婉:“另外,把咸阳哪里的人口疏散一下,以长安为中心,朝经济圈其余郡县分散,构筑一个环形人口聚落。长安人口五十五万、咸阳人口八十六万、洛阳人口三十七万,临近一百八十万人口,咸阳那里长时间下去,随着当地的人口倍增,供养压力会快速陡增。”
李承乾点头:“你做打算吧。”
郑丽婉放下毛笔挖苦道:“昔日你执意要把天下退役将士招来,如今这庞大的人口积压,就让经济圈人口达到两百余万。贞观十三年,全国户数三百零六万七千零四十二户,全国人口也就一千四百七十二万余。这两年,哪怕天下承平日久,把大量危险挡在外部保证了内部的生产环境,加上吐谷浑、高句丽两处,人口撑死一千八百万以下。你把两百余万人口供养在长安附近,若非盐路、土豆、市场产业改制,咸阳早就坐吃山空了。”
换言之可以理解为,大唐如今天下十道,各道人口也就在一百三十万左右,高句丽人口比较多,原本差不多三百万来万,但架不住李承乾一次东征战略,在短短的半年内,借助十余万塞外游牧和冬季天灾的双管齐下,一次性把高句丽人口锐减了百万有余。
不要小看高句丽,人口三百余万,号称城池一百七十多城!这也是为什么,隋唐两朝,都如此针对高句丽的原因,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一个不注意就能瞬间侵略河北道,侵入河北腹地。否则李承乾也不会制定东征联军的戏码,破阵军的加持下,以及新罗联手,还有塞外十余万游牧三方围剿,才终于一鼓作气不给高句丽反应机会比他们掐死在摇篮里。
古代人口锐减,战争反倒不是大头,真正锐减人口的利器是天灾!战争你躲进深山老林,还能有一线生机,寒冬、自然灾害、歉收导致粮食锐减,那是无差别全覆盖打击,一饿一大片,一死一大片。
古代盛世养兵基本上是最少都要二十户养一个兵,唐朝因为披甲率等原因,造就了百户养一兵的情况也很常见。而如今,一千八百万人口供养全国脱产的四十余万部队,若非土豆、盐路、市场产业改制、塞外畜牧支持的加持,这一千八百万人口撑死最多四百五十万户,供养四十万大军基本上是极限了。想要再提高一些,那就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了,而这就是改革地方制度的原因。
因为军制改革和铁矿开采的铺垫,不然军备方面卡着脖子,李承乾就要愁死,能养个十万大军就已经很不错了。
李承乾连连点头:“是是是..朕的错朕的错,人口规划的事情,也劳烦爱妃操心了。”
李承乾和郑丽婉这俩一帝一后的相处模式,和过往朝代相比,区别和差距可谓是悬殊巨大,个性十分鲜明。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夫妻俩手腕、能力差不多,都是肩并肩的节奏,二是大唐需要郑丽婉这个皇后,李承乾这个皇帝分身乏术,一个人撑不起如今超负荷运行的大唐。
地位和权威不是别人施舍的,是自己去塑造和积累的。郑丽婉与历朝历代的后宫妃嫔不同,她立足靠的是自己,而不是去博取他人的认可。而这,也就有了大唐集团的二把手承明郑皇后,地位和重要性仅次于皇帝一人。
李承乾看了看外面的天色:“时间也不早了,朕今夜就留宿你这里了。”
郑丽婉不动声色的把一叠奏案推过去:“你闲着也是闲着,替本宫过目一下,有需要的批注一下驳回去。”
“为夫遵旨。”
李承乾也没说什么,笑了笑抱着这一叠奏折到一旁办理。夫妻二人折腾到了戌时过半,也就是晚上的八点左右,两人又叫御膳房准备了餐食过来。这俩口子,午饭都没吃的,忙到了晚上八点。对于李承乾和郑丽婉来说,这几乎是当上皇帝和皇后的日常,也没谁抱怨,因为从他们入驻东宫那一刻,就已经预料到了今天。
要是换个朝代,别说皇后了,皇帝都要发疯!想要有作为,时间精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俩口子吃着饭,也闲不下来...
“朕思虑了一下,高句丽那地方两百多万人口,还是不稳定,朕一想到哪里眼皮就跳。”
郑丽婉吐掉鱼刺,淡然道:“很简单,高句丽北方草原如今都是无主之地,迁移一部分过去,之后让愔弟派一些游牧过去混杂一下。嗯...另外派百斯骑去抓一些刺头,连续三年冬季施恩一下,潜移默化的让高句丽的原住民们接受大唐的统治便是。正好,可以促进一下农贸运转的进行。”
李承乾拿过茶水轻抿一口:“嗯...让朕有些不舒服。”
郑丽婉:“高句丽那地方本宫还是希望安抚,纳入华夏版图,在他们骨子里烙印华夏的印记。给了巴掌给甜枣,如此反复就行了,三年时间足够驯化那些原住民了。再说了,北方是极寒之地,南方有新罗,他们也跑不掉。”
李承乾无非是不想让非华夏子民舒服,没错,他就这么简单的心理。但郑丽婉没有这种心理,讲究一个平衡、中庸。前期给了实实在在的巴掌,后续也理应给予一些甜枣,不存在原则之类的问题。
李承乾皱着眉头:“朕想想法子,从他们身上割点肉下来,不然朕心里不舒坦。”
郑丽婉盛了一碗鱼汤说道:“你不是担心高句丽的庞大人口吗?那就按照财富来划分三六九等的户籍,上民、平民、贱民,在高句丽旧地搞一搞奴隶贸易,让新罗也分一杯羹,事后五五分成,正好以此把国内那些豪绅家中的我朝子民解放出来。”
李承乾点头:“嗯,朕心里舒服一些了。”
郑丽婉看着本月的皇宫开销,一边说道:“最好的宣传无外乎有人带头,而且是大人物。百姓们的心理很简单,财主都不怕亏,自己也就更不怕了。这方面,把那些商贾发动起来就行,乃至还有哪些勋贵之类的。而有这些人加入,那么利率就需要有两套规矩。”
李承乾点头:“按照存款规模来设定分级利率。”
“嗯,百姓钱少就利率高,商贾豪族钱多就利率低。这时候,必然有人钻漏洞,借助普通百姓的名义,把自己的钱分批存入柜彷。因此,存款施行实名制,财产估量制度。一个寻常百姓,来存储一笔大金额,明显不可能。而道府内部百姓不做出行限制,也可以防止某些人借用不同地区的百姓名义来牟利。”
“以均田制统计的户数和百姓信息对比,作为柜彷的储户信息。而地方柜彷独立,辖区仅限本地道府境内,确保本地货币外流得到限制,减小总彷货币统筹的难度。这样的话,道府境内各个州府柜彷,都需要得到一份道府全境的储户信息,在此期间就能扩大就业,以及促进印刷、造纸等行业,率先为各道做出一个示范。”
李承乾皱眉:“这样的话,大唐的纸张需求怕是会剧增。”
郑丽婉无所谓道:“那就扩大纸张产量。巴蜀地区的成都向来是纸张第一生产地区,而且当地本就因为崎岖地势、恶劣环境而限制当地农业,那就给巴蜀地区直接指明一条长久的发展道路。”
李承乾:“加上还有锦布和丝绸这些,虽然发展上限低,但至少能够维持巴蜀地区百姓的生活水平。好吧,给剑南道单独下一道旨意,让道府统筹规划一下。”
郑丽婉:“仅靠剑南道一地的麻纸肯定不够用,经济圈的造纸坊也趁机扩大一下。多余的,一律交给市产监统筹售往国外诸国去,以我朝商品换取外界白银,为未来铺一下路。”
李承乾点头:“嗯,市产监这里交给你负责吧。”
明朝时期,茶叶这类硬通货广受国外诸国喜欢,而茶叶经过商船出售,为国内带回了大量的呃白银。因为,我们这里银矿不多,基本不产白银。而白银又是比较均衡,不大不小的货币替代品,有了白银,经济发展就会顺畅的多,也能减少很多的不便。
郑丽婉:“塞外那地方应该是有银矿的,防患于未然,把货币铸造统一一下,民间不允许碎银、碎金流通,只能由朝廷铸造的金银货币在市场流通。”
李承乾:“直接点吧,把金矿、银矿、铜矿都收归朝廷开采,不允许民间私自开采就是了。”
一般来说,金、银、铜、铁这类的矿,在盐铁官营之后,是不允许私人开采的,你想开采,一切行为就会被纳入政府的严密管控下,由私变公。而且开矿容易聚集大量的青壮男子,开矿者之间互相争夺矿产,容易酿出事来,矿工矿徒历代爆发起义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民间开矿一般监管的比较严。
明代前期是不重视也不主张开矿的,所以明初全国各地开矿较少,等到朱棣时,虽然还是不支持开矿,但是矿禁已松,明代中期朝廷开始重视,广泛开采,矿税大兴,民间可以开采,但是课税重,后期还因为矿税的事,闹得鸡飞狗跳。清代一开始吸取明代教训,实行矿禁,康熙时,放了一点口子,以后就是反复在开与禁之间摆来摆去。
因此,为了彻底根除这些隐患,李承乾直接强硬一些,把民间金矿、银矿、铜矿全部收归朝廷管辖,免得民间鼓捣闹事。至于铁矿、石矿之类的,李承乾不做禁止,因为自从当年让二凤扩大铁矿开采规模后,民间在开矿这事情上也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而我们国家金矿相对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银矿较少,而且唐朝时期很难开采那种银矿。铜矿,就不得不提云南了,云南是我国铜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明朝时期就有云南大规模开采铜矿的记载和事迹了。
唐朝初期,并不限制民间的盐铁,李承乾也只是让朝廷下场,作为一种监督和遏制民间的盐铁。俗话说得好,两难难全取折中,咱们向来比较倾向折中的方式。私自开采,没出事还好,出了事情被发现直接哐铛入狱,乃至相关百斯骑、督查院等监管机构,一律连坐!
李承乾转而说道:“还有高原地区的那些难民,积压太久也是一个问题。”
郑丽婉:“很简单,听话的做屯田兵,不听话的直接送塞外。”
有自组织的流民,不服“王化”,不愿编户,不想纳税,还对抗官府。参见明朝对待十堰地区聚集的几十万流民,首先是打服,然后有家可归的发送回家,无家可归的遣送到有荒地的地区开荒,总之要编户齐民,纳入可控,不可控地区尽量别留人。后面十堰周边开发起来了,官府就干脆在本地新设治所,把本地流民田产统统记录在册,彻底管辖起来。
如果流民变起义军了,攻城掠地破坏统治秩序,在镇压成本低的时候,基本毫无例外进行镇压,否则就抚剿并用,最后收到的人口,有的收军队,有的去屯田,有的被砍头,有的被发送为奴。
郑丽婉的法子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因为古代只有这种法子了,而且经历了历朝历代上千年的实践!那些难民,听话就送去屯田,不听话直接送塞外,让他们知道人心险恶,不要给脸不要脸。因此,这种措施,需要调度军队,而且按照规模来恒定,规模小就地方处理,规模大只能由中央派遣重兵镇压,强制处理!
李承乾点头:“好吧,不过眼下军备齐全的,也就只有北衙禁军了。如今南方难民规模大概也有个两万余人了,对多玛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朕派司御军府和破阵军第四旅去如何?
郑丽婉不在意的回道:“军方的事情你自己考虑,本宫不懂军事。还有,长安经济圈是时候划出来单独管理了,不然关内道的道府束手束脚的。”
李承乾:“嗯,按照各道的一级行政区来设立一个京畿道便是了,品级降低一级。单独设立一个京兆府就行,负责经济圈内的行政管理。”
郑丽婉:“另外,把咸阳哪里的人口疏散一下,以长安为中心,朝经济圈其余郡县分散,构筑一个环形人口聚落。长安人口五十五万、咸阳人口八十六万、洛阳人口三十七万,临近一百八十万人口,咸阳那里长时间下去,随着当地的人口倍增,供养压力会快速陡增。”
李承乾点头:“你做打算吧。”
郑丽婉放下毛笔挖苦道:“昔日你执意要把天下退役将士招来,如今这庞大的人口积压,就让经济圈人口达到两百余万。贞观十三年,全国户数三百零六万七千零四十二户,全国人口也就一千四百七十二万余。这两年,哪怕天下承平日久,把大量危险挡在外部保证了内部的生产环境,加上吐谷浑、高句丽两处,人口撑死一千八百万以下。你把两百余万人口供养在长安附近,若非盐路、土豆、市场产业改制,咸阳早就坐吃山空了。”
换言之可以理解为,大唐如今天下十道,各道人口也就在一百三十万左右,高句丽人口比较多,原本差不多三百万来万,但架不住李承乾一次东征战略,在短短的半年内,借助十余万塞外游牧和冬季天灾的双管齐下,一次性把高句丽人口锐减了百万有余。
不要小看高句丽,人口三百余万,号称城池一百七十多城!这也是为什么,隋唐两朝,都如此针对高句丽的原因,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一个不注意就能瞬间侵略河北道,侵入河北腹地。否则李承乾也不会制定东征联军的戏码,破阵军的加持下,以及新罗联手,还有塞外十余万游牧三方围剿,才终于一鼓作气不给高句丽反应机会比他们掐死在摇篮里。
古代人口锐减,战争反倒不是大头,真正锐减人口的利器是天灾!战争你躲进深山老林,还能有一线生机,寒冬、自然灾害、歉收导致粮食锐减,那是无差别全覆盖打击,一饿一大片,一死一大片。
古代盛世养兵基本上是最少都要二十户养一个兵,唐朝因为披甲率等原因,造就了百户养一兵的情况也很常见。而如今,一千八百万人口供养全国脱产的四十余万部队,若非土豆、盐路、市场产业改制、塞外畜牧支持的加持,这一千八百万人口撑死最多四百五十万户,供养四十万大军基本上是极限了。想要再提高一些,那就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了,而这就是改革地方制度的原因。
因为军制改革和铁矿开采的铺垫,不然军备方面卡着脖子,李承乾就要愁死,能养个十万大军就已经很不错了。
李承乾连连点头:“是是是..朕的错朕的错,人口规划的事情,也劳烦爱妃操心了。”
李承乾和郑丽婉这俩一帝一后的相处模式,和过往朝代相比,区别和差距可谓是悬殊巨大,个性十分鲜明。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夫妻俩手腕、能力差不多,都是肩并肩的节奏,二是大唐需要郑丽婉这个皇后,李承乾这个皇帝分身乏术,一个人撑不起如今超负荷运行的大唐。
地位和权威不是别人施舍的,是自己去塑造和积累的。郑丽婉与历朝历代的后宫妃嫔不同,她立足靠的是自己,而不是去博取他人的认可。而这,也就有了大唐集团的二把手承明郑皇后,地位和重要性仅次于皇帝一人。
李承乾看了看外面的天色:“时间也不早了,朕今夜就留宿你这里了。”
郑丽婉不动声色的把一叠奏案推过去:“你闲着也是闲着,替本宫过目一下,有需要的批注一下驳回去。”
“为夫遵旨。”
李承乾也没说什么,笑了笑抱着这一叠奏折到一旁办理。夫妻二人折腾到了戌时过半,也就是晚上的八点左右,两人又叫御膳房准备了餐食过来。这俩口子,午饭都没吃的,忙到了晚上八点。对于李承乾和郑丽婉来说,这几乎是当上皇帝和皇后的日常,也没谁抱怨,因为从他们入驻东宫那一刻,就已经预料到了今天。
要是换个朝代,别说皇后了,皇帝都要发疯!想要有作为,时间精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俩口子吃着饭,也闲不下来...
“朕思虑了一下,高句丽那地方两百多万人口,还是不稳定,朕一想到哪里眼皮就跳。”
郑丽婉吐掉鱼刺,淡然道:“很简单,高句丽北方草原如今都是无主之地,迁移一部分过去,之后让愔弟派一些游牧过去混杂一下。嗯...另外派百斯骑去抓一些刺头,连续三年冬季施恩一下,潜移默化的让高句丽的原住民们接受大唐的统治便是。正好,可以促进一下农贸运转的进行。”
李承乾拿过茶水轻抿一口:“嗯...让朕有些不舒服。”
郑丽婉:“高句丽那地方本宫还是希望安抚,纳入华夏版图,在他们骨子里烙印华夏的印记。给了巴掌给甜枣,如此反复就行了,三年时间足够驯化那些原住民了。再说了,北方是极寒之地,南方有新罗,他们也跑不掉。”
李承乾无非是不想让非华夏子民舒服,没错,他就这么简单的心理。但郑丽婉没有这种心理,讲究一个平衡、中庸。前期给了实实在在的巴掌,后续也理应给予一些甜枣,不存在原则之类的问题。
李承乾皱着眉头:“朕想想法子,从他们身上割点肉下来,不然朕心里不舒坦。”
郑丽婉盛了一碗鱼汤说道:“你不是担心高句丽的庞大人口吗?那就按照财富来划分三六九等的户籍,上民、平民、贱民,在高句丽旧地搞一搞奴隶贸易,让新罗也分一杯羹,事后五五分成,正好以此把国内那些豪绅家中的我朝子民解放出来。”
李承乾点头:“嗯,朕心里舒服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