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上,秦王正在众将陪同下,视察秦军各部的阵法操演训练。
但见阵中旌旗飞扬,秦军轻重步军、马军、车兵、弓弩、砲兵部队抖擞精神,跟随号令,步调一致地变化着阵型,相继展示了圆阵、方阵、锥形阵、梯形阵、雁行阵、更有各种复杂的战斗组合,山呼海啸、蔚为壮观。
秦王意气风发地称赞道:“自军事学校创办以来,各部将领的指挥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士卒的训练有了长足的进步,兵器也有了改良,这很好。-----军队是国家的柱石,在当前战争随时可能降临的情况下,要牢记“忘战必危”的道理。军队的训练必须抓紧时间进行,要立足于实战需要,不能搞花架子。要让士兵懂得,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从今日之始,士卒每月的军饷要提高三成,军队的伙食也要改善,增加每人每日肉食的供应至一两,有条件的军屯部队可以继续自行提高伙食标准。
我们的敌人没有睡觉,不是本王要射出第一只箭,而是敌人时刻引弓瞄准着我们,时刻在威胁着秦国的安全!
军队搞不好,没有精兵强将,本王日夜难以安枕!-----
众将各领所部军马振臂高呼:招之能战,用吾必胜!-------秦军威武,吾王万岁!
秦王:好啦,好啦,不要这样喊------本王也不奢望能活一万岁,神龟也做不到!以后就称“秦王快意”吧!-----在战场上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是生死与共的兄弟,三军可夺帅不可以夺志!胜利是士卒用血肉和性命换来的。
本王相信你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会退缩,在强敌面前也会奋勇向前!-----为此,本王宣布:从即日起,秦军取消督战队!督战队的长剑也要去斩杀敌人!----
督战队取消了,不是没有了监督。监督你们的正是你们自己!本王、你们的父兄姐妹都盼望着你们去建立不朽的功业!
新颁布的军令你们都知道了,男儿能有几回搏?该你们得到的,本王丝毫也不会吝惜。但你们要拿出真正的勇气,武士的勇气,胜利的勇气!
“奋勇杀敌!======”牧野上回荡着雷鸣般的呐喊之声。
秦王出人意料,并没有任命季缭为大庶长或驷车的军职,而是将其任命为国尉。
中国古代君王之下的“三公”一般是指丞相(掌握行政权)、御史大夫(执掌百官监察权)、太尉或大司马(掌握军权),那么这个国尉是什么呢?只能说类似于今天的国防部长,或者说就是君王的军事顾问,却是个不直接掌握军权的职位。
这种安排的目的,显然也是为了平衡枢密府与军方的利益,所以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作为某种补偿,季缭也享受到了秦王给予的无以复加的恩宠和荣耀。
季缭从此就被人以其官职称为尉缭,他继续尽心尽力地辅佐秦王打理军事事务,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的指导思想,亲手拟定了适合秦军实际情况的军事条令,如《战威》、《重刑》、《分塞令》、《勒卒令》、《踵军令》等等,并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攻城、守备作战方案。
尉缭继续负责军队的整训和教学,为秦军培养、选拔出了大批年轻军事将领,为秦国训练出了成建制的精锐军团,可以说是为秦王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
四国同流、一致对敌,使秦王嬴政和李斯争霸天下的宏图壮志,面临着破产的威胁。
秦王嬴政寝食难安,李斯也是心急如焚。而众将们,包括尉缭却不急不慌,因为暂时还用不着他们出场,他们大多也刚刚从军校中学习懂得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的道理。这时候,麻烦是李斯的!
李斯一方面严令枢密府全力侦探各国军情动态,通过安插在诸国的内线,努力探听风声。另一方面,他也在考虑合纵抗击的事情。
为什麽不是以连横抗击四国合纵呢?
此时,燕国、韩国、魏国、齐国名义上都已经自称是秦国的外藩或友好同盟国家,尽管燕国叛秦加入了敌对阵营,韩国也蠢蠢欲动,魏国还在徘徊观望,但毕竟没有正式撕破脸皮。
赵国、燕国、楚国、吴越四国搞合纵咄咄逼人,迫使秦国也需要来检验一下所谓盟友的可靠性了。
四比四,这是以合纵对抗合纵!
李斯:王上,这次为破四国合纵,只有您亲自出马了!
秦王嬴政:长史的意思莫非是--------召集友邦来咸阳会盟?
李斯:对!但不是咸阳,是洛阳。
秦王疑虑:为何要选在洛阳城?
李斯:当此时刻,诸国一定在逡巡观望。他们在犹豫不定该倒向何方!----燕国不必请了,如果大王召集韩王安、魏景湣王、齐王建前来咸阳,他们必然恐惧被我们扣押,所以未必敢前来。如果不来,就是叛秦之心已经明确无误,这样反而会导致他们加速倒向四国。
可是,如果王上离开咸阳,去往洛阳与之会盟,距离其国较近,他们心里多少会打消一些疑虑。本王启程去往洛阳,这也表明了我们真诚的态度。
如若韩国、魏国、齐国,三国君王赴约去了咸阳,则表明事态没有想象之中那样坏。如若其推脱不往,则我们也就心里清楚了,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谁是假友真敌。-----那时候,才好有针对性地拟定攻略方案!
秦王:好,本王就去洛阳一游,设下酒宴,看能有几个人来食?
李斯:三川郡方面,臣已命其加强戒备。另外,还需要再调集一些军队进去,加强守备。务必保障“四国会盟”安全稳妥。
秦王:长史,你有没有趁机扣押三国君主的考量?
李斯眨着眼睛,故作茫然地说:悉听王上定夺-------(未完待续)
但见阵中旌旗飞扬,秦军轻重步军、马军、车兵、弓弩、砲兵部队抖擞精神,跟随号令,步调一致地变化着阵型,相继展示了圆阵、方阵、锥形阵、梯形阵、雁行阵、更有各种复杂的战斗组合,山呼海啸、蔚为壮观。
秦王意气风发地称赞道:“自军事学校创办以来,各部将领的指挥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士卒的训练有了长足的进步,兵器也有了改良,这很好。-----军队是国家的柱石,在当前战争随时可能降临的情况下,要牢记“忘战必危”的道理。军队的训练必须抓紧时间进行,要立足于实战需要,不能搞花架子。要让士兵懂得,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从今日之始,士卒每月的军饷要提高三成,军队的伙食也要改善,增加每人每日肉食的供应至一两,有条件的军屯部队可以继续自行提高伙食标准。
我们的敌人没有睡觉,不是本王要射出第一只箭,而是敌人时刻引弓瞄准着我们,时刻在威胁着秦国的安全!
军队搞不好,没有精兵强将,本王日夜难以安枕!-----
众将各领所部军马振臂高呼:招之能战,用吾必胜!-------秦军威武,吾王万岁!
秦王:好啦,好啦,不要这样喊------本王也不奢望能活一万岁,神龟也做不到!以后就称“秦王快意”吧!-----在战场上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是生死与共的兄弟,三军可夺帅不可以夺志!胜利是士卒用血肉和性命换来的。
本王相信你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会退缩,在强敌面前也会奋勇向前!-----为此,本王宣布:从即日起,秦军取消督战队!督战队的长剑也要去斩杀敌人!----
督战队取消了,不是没有了监督。监督你们的正是你们自己!本王、你们的父兄姐妹都盼望着你们去建立不朽的功业!
新颁布的军令你们都知道了,男儿能有几回搏?该你们得到的,本王丝毫也不会吝惜。但你们要拿出真正的勇气,武士的勇气,胜利的勇气!
“奋勇杀敌!======”牧野上回荡着雷鸣般的呐喊之声。
秦王出人意料,并没有任命季缭为大庶长或驷车的军职,而是将其任命为国尉。
中国古代君王之下的“三公”一般是指丞相(掌握行政权)、御史大夫(执掌百官监察权)、太尉或大司马(掌握军权),那么这个国尉是什么呢?只能说类似于今天的国防部长,或者说就是君王的军事顾问,却是个不直接掌握军权的职位。
这种安排的目的,显然也是为了平衡枢密府与军方的利益,所以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作为某种补偿,季缭也享受到了秦王给予的无以复加的恩宠和荣耀。
季缭从此就被人以其官职称为尉缭,他继续尽心尽力地辅佐秦王打理军事事务,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的指导思想,亲手拟定了适合秦军实际情况的军事条令,如《战威》、《重刑》、《分塞令》、《勒卒令》、《踵军令》等等,并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攻城、守备作战方案。
尉缭继续负责军队的整训和教学,为秦军培养、选拔出了大批年轻军事将领,为秦国训练出了成建制的精锐军团,可以说是为秦王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
四国同流、一致对敌,使秦王嬴政和李斯争霸天下的宏图壮志,面临着破产的威胁。
秦王嬴政寝食难安,李斯也是心急如焚。而众将们,包括尉缭却不急不慌,因为暂时还用不着他们出场,他们大多也刚刚从军校中学习懂得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的道理。这时候,麻烦是李斯的!
李斯一方面严令枢密府全力侦探各国军情动态,通过安插在诸国的内线,努力探听风声。另一方面,他也在考虑合纵抗击的事情。
为什麽不是以连横抗击四国合纵呢?
此时,燕国、韩国、魏国、齐国名义上都已经自称是秦国的外藩或友好同盟国家,尽管燕国叛秦加入了敌对阵营,韩国也蠢蠢欲动,魏国还在徘徊观望,但毕竟没有正式撕破脸皮。
赵国、燕国、楚国、吴越四国搞合纵咄咄逼人,迫使秦国也需要来检验一下所谓盟友的可靠性了。
四比四,这是以合纵对抗合纵!
李斯:王上,这次为破四国合纵,只有您亲自出马了!
秦王嬴政:长史的意思莫非是--------召集友邦来咸阳会盟?
李斯:对!但不是咸阳,是洛阳。
秦王疑虑:为何要选在洛阳城?
李斯:当此时刻,诸国一定在逡巡观望。他们在犹豫不定该倒向何方!----燕国不必请了,如果大王召集韩王安、魏景湣王、齐王建前来咸阳,他们必然恐惧被我们扣押,所以未必敢前来。如果不来,就是叛秦之心已经明确无误,这样反而会导致他们加速倒向四国。
可是,如果王上离开咸阳,去往洛阳与之会盟,距离其国较近,他们心里多少会打消一些疑虑。本王启程去往洛阳,这也表明了我们真诚的态度。
如若韩国、魏国、齐国,三国君王赴约去了咸阳,则表明事态没有想象之中那样坏。如若其推脱不往,则我们也就心里清楚了,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谁是假友真敌。-----那时候,才好有针对性地拟定攻略方案!
秦王:好,本王就去洛阳一游,设下酒宴,看能有几个人来食?
李斯:三川郡方面,臣已命其加强戒备。另外,还需要再调集一些军队进去,加强守备。务必保障“四国会盟”安全稳妥。
秦王:长史,你有没有趁机扣押三国君主的考量?
李斯眨着眼睛,故作茫然地说:悉听王上定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