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渊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舌战群儒”,也不是据理力争,而是分析利弊,他没有直接告诉这些人该怎么做,却引导着他们该这样做。
    在这个过程中,他能把人性利用到极致,把每个人的私心和想要追寻的安逸发挥到最大。
    董正想拼,而今三王斗争严重,又怕把军队拼光失去势力。
    方届助攻和稀泥,温旭态度也没有原来那般坚定,没有钱粮支撑,他们的军队也维持不住。
    温旭心知攘外必先安内,南朝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将永远不能成事。
    南朝还有机会,那就是元武帝离京之后,朝中没有主事,必成乱势……
    这就是温旭的想法。
    很显然他被陆正渊带偏了。
    至于其他人,除了吵来吵去什么都做不成……
    就这样,经过整整一天的议论,最终决定补齐税额。
    花钱消灾!首发
    陆正渊给所有人都画了一个大饼,待元武帝离京之时,就是南朝雄壮之时。
    当然,这也离不开方届的推波助澜。
    这钱要从哪出?
    抄家所得都要吐出来,而且还有些不足。
    陆正渊提出个法子,南朝官吏进行义捐。
    他先带头捐了三十两,这是他全部积蓄。
    陆正渊没有贪墨,坦坦荡荡。
    随后方届跟着义捐,都到了这个份上,温旭也跟着捐出,最不情愿的是董正……这可是他抄家所得,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钱还不够,刘栋又带人去寻了几个临安城的富商,又是搞的鸡飞狗跳才把钱凑齐。
    第三天,陆正渊又跑了一趟把钱送出。
    “不得欺压百姓,若有此举,朝廷大军必来清剿。”
    警告之后,大宁水师向北而去,他们要尽快赶往上京城。
    自此,此事终结。
    南朝上下都松了口气,至少朝廷说话算话,收到税后绝不多留。
    临安城城门重开。
    南朝上缴秋税之事如风一般迅速席卷,声名尽失,威望全无。
    危机解除,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没钱了!
    举义造反至今有四个月,他们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筹钱筹粮,最终结果是一场空。
    南朝要发俸禄,治下也需要维持,才能维护统治,更是有两万镇南军和南朝军要养。
    没有钱粮什么事都干不成。
    筹钱筹粮又成了头等大事,就在一场廷议中,临贤王温旭发难,直言在抄家过程中,镇南王董正贪墨过多,却在需要时拒不上缴。
    他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就摆在众人面前,使得董正极其难堪。
    他当然不会承认,直言这是污蔑,最终大吵一场,不欢而散!
    当晚,陆正渊就被请到了镇南王府,又是一顿挑拨,他自证清白,这些都不是他告知的,是温旭自己查到的。
    刘栋已经被温旭拉拢过去。
    董正知道,温旭是要对他下手了。
    他要还击!
    温旭得理不饶人,要求董正把贪墨上缴国库。
    董正不认,还说出董正跟势要之家勾结的事实,虽为清流,实则贪墨极多,名下田产有上万亩。
    你要我上缴国库。
    当初征粮署在时,你贪墨了多少你心里没数?
    你怎么就不上缴?
    朝廷缺钱缺粮,凭什么就让我出?
    斗争就是相互揭老底。
    两人各有底蕴,温旭曾是江州州牧,在江州根深蒂固,南朝官吏多为其旧部。
    董正手里有军队,更是无法撼动。
    谁也动不了谁。
    两人很有默契,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绝不能让方届做这渔人。
    我们不能好,你也别想好!
    你倒是没做什么,可你儿子做了。
    你方家贪墨的也不算少。
    方届也由此被针对,不过他很坦然。
    而今南朝拘谨,愿捐粮捐钱,这不是空话,他确实是这样做了。
    这部分钱粮不能进国库,要直接用于军队……
    这把董正和温旭架了起来。
    算盘是好算盘。
    义捐出的钱粮用于南朝军,这是成就了自己的威望,也拉拢了人心。
    他们又没得到什么。
    方届也参与斗争,我都捐了出来,你们凭什么不捐。
    无奈之下,董正也做出了义捐,只是用于镇南军。
    温旭又很不服气,他不想捐,捐出来成全了别人,他更得不到什么?
    可方届跟董正又怎么能放过他?
    不仅如此,在方届的提议下,任命陆正渊为督察使,清查南朝粮仓,本意是为筹粮,是为清查自己家底。
    董正同意了。
    既然撕破脸,那谁也不要遮羞布。
    要查就查个底朝天!
    温旭没有办法,最终也接受了,要查一起查,谁也别想好。
    最令人惊奇的是,陆正渊竟然又干回了本职。
    他又用另一个身份完成陛下交办的差事。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三王斗法,使得南朝陷入混乱之中。
    就这样又过一月,大宁水师到达上京城外。

章节目录

关宁永宁公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帝国废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帝国废少并收藏关宁永宁公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