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了,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对于我这个已经离家八年,一直在外漂泊的人来说已经快没有任何感觉了。在忙碌的生活里,思乡是一件十分奢侈的行为。没有人会从心灵深处轻易触及这个话题,以至于在中秋节重拾起思乡的我显得如此的生疏,笨拙。
在外久了,总免不了有人问打算回国吗?在外面的生活怎么样啊?有的人会说,真是羡慕啊,国外的生活自由自在,丰富多彩吧。也有人会说,30了,一个女人一个人在外漂荡个什么劲儿啊。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苦笑,他们说得都对,一个人在外面的生活即孤独又精彩。也许就是这纠缠不清的感觉让许多人着迷,所以无法停下流浪的步伐。
以前的我是个脆弱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像一朵娇嫩的小花,经不得半点风雨。甚至到了大学的时候,在宿舍里和同学发生摩擦之后,打电话回家,一听到妈妈的声音,眼泪珠子就会立马噼里啪啦的掉下来了。大学毕业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我一个人背着行李来到新加坡留学。再没有人可以在我受委屈的时候,任我哭诉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异乡的夜晚,独自惶恐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成长,不知所措的哭泣。我想那段时间我把一生的眼泪都流完了,在泪水的洗礼下,我终于慢慢学会淡定从容的面对人生。的确,当一个人经历多了,不再容易有什么事让人哭泣了,所幸的是还是有那么多的事可以让人欢笑。曾经无数次流着泪告诉自己不要再轻易流泪,要把欢乐带给自己和别人,现在终于可以做到了。
刚刚从国内出来的人容易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拼命的想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这个事实。不结交中国朋友,不接触任何与中文,中国相关的东西,只是想着要尽快融入这个新的国家。有的甚至提起中国的什么都是一脸的鄙夷。另一个极端是拼命的提醒着自己是中国人的这个事实。我当时走的是后面的这个极端。我不看当地的报纸,电视,只上中文的网站。所有的朋友还是中国人,我们一起谈论中国发生的事情,一起嘲笑新加坡如沙漠一样的文化,新加坡人的胆小和循规蹈矩。一听到有人说中国的不好,就马上跳起来要和人决斗。我生活在新加坡,却仿佛还是生活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我做梦都是在中国的生活,和家人,大学中学的同学在一起。我固执的坚守的自己的梦境,不断的提醒自己拒绝着这个城市。我像游魂一样的在这个城市飘荡,居住在这个城市,却和她毫无关联。每次从国内回到这个城市,我都会觉得奇怪,自己为什么要到这里生活,这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的城市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
远离自己熟悉的家园,生活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无法排解的孤独感。无论是努力的学习新的文化,还是拼命的维持着旧的联系,其实都是从心底里期望得到某个群体的认同,找到自己的归属。可是,无论怎样努力,却永远摆脱不了那种处于文化夹缝的尴尬。
记得在一次去美国的飞机上,遇到一个美籍华人。说起在美国长大的感受,他说生活在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群当中的感觉很奇怪,仿佛永远无法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长大之后,终于有机会可以回到中国,他非常兴奋,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真的到了中国,他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和别人不一样。
一直记得他说话的时候,神情里淡淡的无奈还有一点点的自嘲。这种没有归属的感觉让很多人的心一直在漂泊,无论最终选择回到故土还是定居在新的城市,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家到底在哪里。
前一段时间在纽约见了近十年没有联络的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到了美国,她选择的生活方式比较接近第一个极端。为了学好英语,她基本不接触中文的东西,电视,报纸,电影全部是英文的,直到有一天一看到英文的东西就从心底里觉得厌烦。在美国生活了7年,从法律学校毕业,找到了一份政府的工作的她,开始不可抑制的思念自己的故乡。除了一口越说越地道的东北话,她也开始在美国纽约的一个教堂开办附属的华文学校,教那些第二代移民的中国孩子自己的母语。
在那个极端生活了很久的她终于明白有些血液里的东西是无法割舍的。正如我在这个极端也终于明白了,不管我怎么坚守自己的梦境,那片我魂牵梦系的土地于我毕竟已经是遥远而不可及的了。我终于敞开了自己的心,接纳了这个新的城市,于是她也微笑地接纳了我。新加坡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成年之后的我的第一个家。在这个土地上开始真正有了我的泪水和欢笑,还有让我牵挂和想念的朋友。我终于可以很平静的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相聚和离别,故乡-儿时的家园,很久都不再成为困扰我梦境的主题了。
直到我遇到了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在一起的二十四个小时里,除了中间睡了四个多小时,我们不停地说着。从小时候的事情,到后来分开各自在异乡的经历。那么多的往事,明明仿佛已经忘了,明明那么遥远,不知怎地,忽然就鲜明的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回来之后我又打电话给留在家乡工作同学,她正在菜市场买菜。从电话里传过来那吵杂的熟悉的乡音,掺着红彤彤的西红柿,嫩绿的顶花带刺的黄瓜的气味,一下子将我淹没了。好几天我都处于一种梦游的状态,仿佛又坐在中学的教室里,窗外传来丁香淡淡的芬芳。有朗朗的读书声,下课铃声,在楼道里吵吵嚷嚷的笑声原来这就是思乡成疾了。原来不论我们怎么抹煞,也无须我们刻意提醒,故乡已经永远是我们身体里流淌着的血液的一部分了。我在梦里再次回到了那片我成长的土地上,仿佛又回到了母亲温暖的怀里,终于可以睡得如此香甜酣畅
一个表姐家的外甥女大学毕业了,刚刚开始一个人在广州工作,前几天抱怨一个人背井离乡,离开父母究竟是为了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由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远离自己的故土地生活着。
有一个故事叫做沙漠里的鲜花,说的是一个外交官的妻子跟随她的老公到非洲驻扎,因为语言不通,环境不熟悉,她的生活很单调枯燥。于是她写信给自己的母亲抱怨,这里就是一片沙漠,每天从早到晚看得到的都是一望无际的沙子而已,再呆下去她就快要疯掉了。她母亲给她回信只是很简单的说,如果你可以换一种心境来看待那里的生活,那么沙漠里也可以开出鲜花。她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母亲的意思。从此她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和当地的人们在一起,教他们一些科学常识,生活知识。当地的人们也带着她去看沙漠里的绿洲,动物大迁徙。她写信给自己的母亲,说果然沙漠里可以开出最美丽的鲜花。
在外面漂泊的生活可能是很孤独,很枯燥的。可是对于我来说,只要敞开自己的心怀,懂得去欣赏,去接纳不同的文化,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广阔,多么的美丽。静静地坐在麻省理工的教室里,聆听大师们滔滔不绝的讲述着科学的奥妙与神奇;在马来西亚一望无际的大海里,观看五颜六色的珊瑚看千奇百怪的鱼儿在身边游来游去;在纽约博物馆欣赏人类几千年艺术的精华;和新加坡的朋友组织青年志愿者到云南的山村里教英文;在每天的生活里感受来自东西方各种不同的文化的交融和冲突。我无法不为这个精彩的世界着迷。为什么漂泊?没有理由。也许有的人生来身体里流着的就是不安分的血液,背负着父母的殷殷叮咛,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无法停下漂泊的脚步。
时值中秋节,我独自一人在美国学习。因为时差,调了闹钟,一大早爬起来给家里打电话。爸,中秋节快乐。自从我出国之后,爸爸对国际新闻尤其关注起来,每次在电话里都会让我注意安全,哪里的飞机又失事了,美国听说有飓风了,不要去海里游泳啊。大概因为母亲不在了,父亲担负了母亲唠叨的职责。每次打电话都会不停地问同样的问题,身体怎么样啊,学习累不累啊。今天又多了一项,问美国有没有月饼吃啊。听得我在电话的这头不由笑出声来,忽然想问老爸,家里的月亮和美国的是一样的吗?
对不起,老爸,您算是白养这个女儿了。不过不用担心,我在世界的另一端会健康快乐的好好生活的,您也要好好照顾自己,把自己养的又白又胖的,不要让我担心,知道吗?
在外久了,总免不了有人问打算回国吗?在外面的生活怎么样啊?有的人会说,真是羡慕啊,国外的生活自由自在,丰富多彩吧。也有人会说,30了,一个女人一个人在外漂荡个什么劲儿啊。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苦笑,他们说得都对,一个人在外面的生活即孤独又精彩。也许就是这纠缠不清的感觉让许多人着迷,所以无法停下流浪的步伐。
以前的我是个脆弱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像一朵娇嫩的小花,经不得半点风雨。甚至到了大学的时候,在宿舍里和同学发生摩擦之后,打电话回家,一听到妈妈的声音,眼泪珠子就会立马噼里啪啦的掉下来了。大学毕业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我一个人背着行李来到新加坡留学。再没有人可以在我受委屈的时候,任我哭诉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异乡的夜晚,独自惶恐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成长,不知所措的哭泣。我想那段时间我把一生的眼泪都流完了,在泪水的洗礼下,我终于慢慢学会淡定从容的面对人生。的确,当一个人经历多了,不再容易有什么事让人哭泣了,所幸的是还是有那么多的事可以让人欢笑。曾经无数次流着泪告诉自己不要再轻易流泪,要把欢乐带给自己和别人,现在终于可以做到了。
刚刚从国内出来的人容易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拼命的想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这个事实。不结交中国朋友,不接触任何与中文,中国相关的东西,只是想着要尽快融入这个新的国家。有的甚至提起中国的什么都是一脸的鄙夷。另一个极端是拼命的提醒着自己是中国人的这个事实。我当时走的是后面的这个极端。我不看当地的报纸,电视,只上中文的网站。所有的朋友还是中国人,我们一起谈论中国发生的事情,一起嘲笑新加坡如沙漠一样的文化,新加坡人的胆小和循规蹈矩。一听到有人说中国的不好,就马上跳起来要和人决斗。我生活在新加坡,却仿佛还是生活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我做梦都是在中国的生活,和家人,大学中学的同学在一起。我固执的坚守的自己的梦境,不断的提醒自己拒绝着这个城市。我像游魂一样的在这个城市飘荡,居住在这个城市,却和她毫无关联。每次从国内回到这个城市,我都会觉得奇怪,自己为什么要到这里生活,这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的城市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
远离自己熟悉的家园,生活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无法排解的孤独感。无论是努力的学习新的文化,还是拼命的维持着旧的联系,其实都是从心底里期望得到某个群体的认同,找到自己的归属。可是,无论怎样努力,却永远摆脱不了那种处于文化夹缝的尴尬。
记得在一次去美国的飞机上,遇到一个美籍华人。说起在美国长大的感受,他说生活在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群当中的感觉很奇怪,仿佛永远无法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长大之后,终于有机会可以回到中国,他非常兴奋,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真的到了中国,他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和别人不一样。
一直记得他说话的时候,神情里淡淡的无奈还有一点点的自嘲。这种没有归属的感觉让很多人的心一直在漂泊,无论最终选择回到故土还是定居在新的城市,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家到底在哪里。
前一段时间在纽约见了近十年没有联络的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到了美国,她选择的生活方式比较接近第一个极端。为了学好英语,她基本不接触中文的东西,电视,报纸,电影全部是英文的,直到有一天一看到英文的东西就从心底里觉得厌烦。在美国生活了7年,从法律学校毕业,找到了一份政府的工作的她,开始不可抑制的思念自己的故乡。除了一口越说越地道的东北话,她也开始在美国纽约的一个教堂开办附属的华文学校,教那些第二代移民的中国孩子自己的母语。
在那个极端生活了很久的她终于明白有些血液里的东西是无法割舍的。正如我在这个极端也终于明白了,不管我怎么坚守自己的梦境,那片我魂牵梦系的土地于我毕竟已经是遥远而不可及的了。我终于敞开了自己的心,接纳了这个新的城市,于是她也微笑地接纳了我。新加坡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成年之后的我的第一个家。在这个土地上开始真正有了我的泪水和欢笑,还有让我牵挂和想念的朋友。我终于可以很平静的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相聚和离别,故乡-儿时的家园,很久都不再成为困扰我梦境的主题了。
直到我遇到了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在一起的二十四个小时里,除了中间睡了四个多小时,我们不停地说着。从小时候的事情,到后来分开各自在异乡的经历。那么多的往事,明明仿佛已经忘了,明明那么遥远,不知怎地,忽然就鲜明的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回来之后我又打电话给留在家乡工作同学,她正在菜市场买菜。从电话里传过来那吵杂的熟悉的乡音,掺着红彤彤的西红柿,嫩绿的顶花带刺的黄瓜的气味,一下子将我淹没了。好几天我都处于一种梦游的状态,仿佛又坐在中学的教室里,窗外传来丁香淡淡的芬芳。有朗朗的读书声,下课铃声,在楼道里吵吵嚷嚷的笑声原来这就是思乡成疾了。原来不论我们怎么抹煞,也无须我们刻意提醒,故乡已经永远是我们身体里流淌着的血液的一部分了。我在梦里再次回到了那片我成长的土地上,仿佛又回到了母亲温暖的怀里,终于可以睡得如此香甜酣畅
一个表姐家的外甥女大学毕业了,刚刚开始一个人在广州工作,前几天抱怨一个人背井离乡,离开父母究竟是为了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由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远离自己的故土地生活着。
有一个故事叫做沙漠里的鲜花,说的是一个外交官的妻子跟随她的老公到非洲驻扎,因为语言不通,环境不熟悉,她的生活很单调枯燥。于是她写信给自己的母亲抱怨,这里就是一片沙漠,每天从早到晚看得到的都是一望无际的沙子而已,再呆下去她就快要疯掉了。她母亲给她回信只是很简单的说,如果你可以换一种心境来看待那里的生活,那么沙漠里也可以开出鲜花。她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母亲的意思。从此她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和当地的人们在一起,教他们一些科学常识,生活知识。当地的人们也带着她去看沙漠里的绿洲,动物大迁徙。她写信给自己的母亲,说果然沙漠里可以开出最美丽的鲜花。
在外面漂泊的生活可能是很孤独,很枯燥的。可是对于我来说,只要敞开自己的心怀,懂得去欣赏,去接纳不同的文化,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广阔,多么的美丽。静静地坐在麻省理工的教室里,聆听大师们滔滔不绝的讲述着科学的奥妙与神奇;在马来西亚一望无际的大海里,观看五颜六色的珊瑚看千奇百怪的鱼儿在身边游来游去;在纽约博物馆欣赏人类几千年艺术的精华;和新加坡的朋友组织青年志愿者到云南的山村里教英文;在每天的生活里感受来自东西方各种不同的文化的交融和冲突。我无法不为这个精彩的世界着迷。为什么漂泊?没有理由。也许有的人生来身体里流着的就是不安分的血液,背负着父母的殷殷叮咛,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无法停下漂泊的脚步。
时值中秋节,我独自一人在美国学习。因为时差,调了闹钟,一大早爬起来给家里打电话。爸,中秋节快乐。自从我出国之后,爸爸对国际新闻尤其关注起来,每次在电话里都会让我注意安全,哪里的飞机又失事了,美国听说有飓风了,不要去海里游泳啊。大概因为母亲不在了,父亲担负了母亲唠叨的职责。每次打电话都会不停地问同样的问题,身体怎么样啊,学习累不累啊。今天又多了一项,问美国有没有月饼吃啊。听得我在电话的这头不由笑出声来,忽然想问老爸,家里的月亮和美国的是一样的吗?
对不起,老爸,您算是白养这个女儿了。不过不用担心,我在世界的另一端会健康快乐的好好生活的,您也要好好照顾自己,把自己养的又白又胖的,不要让我担心,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