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四月,城沐春风里,人色千重喜,野色万里青。
长安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形容词,没错,是一个形容繁荣、富庶、强盛的形容词。
长安城作为拥有百万人口的天下第一都城,城南望不到城北,城西瞧不见城东,路人不同肤,行人不同衣,隔巷不同音,亭台楼榭、山水沧池布列其中,就连北方遥遥相望的大秦雄城天狼城,都要比长安城逊色一分。
天下各国每每提起‘长安’两个字,脸上流露出来的,都是崇敬与憧憬。
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今天的长安城里,汉家长乐、建章、未央、通光、长秋、甘泉六宫之中,要数未央宫最热闹,就连后宫妃子们聚在一起说道家长里短,都没有今天的未央宫前殿吵的欢畅。
鎏金装饰的前殿大门在日照下闪烁生辉,前殿之中,太子刘淮立于殿中,巍然不动。帝国各个功臣、列侯、将军及其他军官在前殿西列席,向东谒坐;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席,向西谒坐。
此时此刻,除了丞相吕铮和大将军陶侃仍在座位不动,殿中两侧的文武朝臣已经全部离席,他们以口为刀,正争吵不止,随着他们的争吵,偌大的前殿,宛如菜市场一般。
大位上的刘彦,龙袍玉带雍容华贵,正气定神闲地看着场中发生的一切,他面无表情,对任何人的发言都不做任何反应,不言不语,冷漠如冰。
吕铮看着满朝文
武争吵不止,心中不禁轻叹:自从老夫执掌丞相一职,诺大的朝堂,已经许多年像今日这般意见不一了呀!
而大将军陶侃,则如老佛一般,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原来,就在一个时辰前,素来对朝堂政事只听不说的刘淮,递上了他人生中第一封上书奏折,名曰‘讨高句丽奏’,当然,这本奏折,集合了整个东宫帮所有人的力量,写的那叫一个精彩纷呈。
在奏折之中,刘淮深刻分析了高句丽国的地理位置及近年来的动态,文章最后,他得出了‘高句丽不除,东境不安,有朝一日北大秦、南骠越,汇同高句丽三面夹击,大汉则危’。
此奏一出,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奏折中的关单虽然有些夸大其词,却绝不是危言耸听。
朝中但凡参赞过军机的,对高句丽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都了解的非常通透。
高句丽国是弹丸之国,其国土面积根本不及大汉帝国的一郡之地,对帝国的安全,根本构不成威胁。
不过,高句丽国的地理位置,却十分要命。
其国三面靠海,若高句丽国投靠大秦,大秦便可从大秦的南烛道走水路驻兵高句丽,他朝战端一开,大秦借水道屯兵高句丽国,向东北可以进攻两辽,与同时从大秦南烛道南下秦军,对薄州构成两面夹击之势。
而从高句丽国向东南,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曲州华兴、方谷、临淄、淮安四郡任何一地抢
滩登陆,根本就是防不胜防。曲州又是大汉帝国的中心腹地,到时候,大秦虎狼或烧杀抢掠、或堵截粮道、或骑兵斩首,中原腹地未战先乱,岂非天下之苦、帝国之殃?
朝堂上的大吏们不是不知道高句丽近年来的鬼祟举动,特别是忠于天子刘彦的一干武将,早就想沙场报国,可先安内再攘外的大政早已被天子刘彦定下,谁又敢触怒龙颜呢?
而就在今日,天下间为数不多的敢去违逆圣心的人,太子刘淮,率先开口啦!
没人知道素来一心‘修身养性’的刘淮,为何忽然做出此等大胆举动。
不过,这一举动,大大遂了朝中武将们的心意,那些心怀‘野心’的臣子们,哪里肯放过此等天赐良机,纷纷附议。
而那些老旧守成又无利可图的大臣,则纷纷反对。
于是,满座朝臣,你撅着我,我瞪着你,吵得不可开交。
这帮子人,最开始还算‘安分守己’,一个个人模狗样的,说话间还带些‘大人’‘中郎’‘都尉’之类的尊称,再后来则变成了直呼其名,随着争吵加剧,最后就连爹娘和亲戚都带了出来,实在是有辱斯文。
而这里面,太子一党,绝对是公鸡中的战斗机,他们从最初的据理力争,逐渐转变为悍妇骂街,最早提出征讨高句丽国建议的冉闵,甚至差点动了手。
前殿上,众朝臣折折腾腾已经近两个时辰,就连刘彦、吕铮、陶侃
这三个看戏的,都有些乏了,刘彦索性向陶侃使了个眼色,这位平时很少露面的武将之首用力地咳嗽了一声,吼道,“都把嘴给老子闭上,你说一句,我说一句,有的也说,没的也说,聒噪!真把朝堂当菜市场了?”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大将军之威,不可忤逆!
作为与军神祖逖、现廷尉刘遵同时代存在的名将,陶侃自有其过人之处。
陶侃本出身贫寒,年轻时初任县吏,因其能,后逐渐出任荆襄、两淮地区郡守,当年的秦汉大战爆发后,征南大都督祖逖率军南征西南羌月五国,神武帝御驾北御大秦,汉室江山内部极度空虚,诸王拥兵自重趁机叛乱,匪寇借势烧杀,狼烟烽火遍地燃。
当时,仍是太守的陶侃毅然弃笔从戎,他拉起千余青壮,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将荆襄地区的匪寇平定一空。随后,陶侃被神武帝委以重任,他带兵转战大江南北,威吓江淮两岸,戮力致讨,荡灭奸凶,那些正在叛乱或者试图叛乱的草寇听闻其名,竟不敢与之对敌,纷纷望风而降。其凭借一己之力,力保了荆襄、两淮的人心稳定,可谓勤王于内,皇家以宁。
在战后,神武帝队智勇双全的陶侃大加褒奖赏赐,可深谙进退之道的陶侃,在战后仅受领了一个边军将军的职务,封赏和赐爵一概退还国库,并上书神武帝言曰:今国难方定,百废待兴,
钱物当利民,个人荣华,不足为道。
陶侃一番陈词,既避免了乱世之末盛世之始的争权夺利,又为自己挣得了一世贤名,为了避免朝堂祸事,陶侃甚至挑选了一个最偏僻的地方去做将军,出京临行之前,曾有一相士为其观相,箴言其‘公机神明鉴,终当远到五公’,当时的陶侃,也只是笑笑,便找了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万家灯火之中,低调的离开了长安城。
往后的二十年,天下大定,陶侃在边军将军的位置上近二十余年默默无闻,就在一些老人儿都以为他将在边军将军的位置上寂寂无名地终老到死时,新帝刘彦登基,没过几年,天下世族汇聚长安,开始霍乱京畿,西疆孤菊人趁机作乱,西境岌岌可危。
正是这件事,让陶侃焕发了第二春。
那时,刚刚即位的刘彦手下尽是一群少壮派,亲信之中,找不出一个能统领千军的大将,加之帝国内耗,天子又不放心让诸如江苍等世族之流领军出征。
就在刘彦两难之际,在吕铮的强烈推荐下,已近花甲之年的陶侃重新披挂上阵,统御边军两部、武备军一部、虎威卫全军,卷汉家旌旗,挥兵十万儿郎,一路向西杀去。
陶侃少用奇谋,却思虑周全,每战必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他率军一路向西一路凯旋,差点将孤菊人绝了户、灭了种。
从此,陶侃又重新回到了世人眼中,世人又重新认
识了陶侃,曾好信儿之人清查了一下他的履历,不禁大惊失色。陶侃从汉历296年起兵卫道,一直到花甲之年逞威西域,经历大小战役千百场,居然未尝一败,这份功绩,远超军神祖逖,堪比当世战神了。
于是,茶前饭后,陶侃就有了一个新名字,陶千胜。
陶侃性子极烈,一战功成受拜大将军后,做事更加雷厉风行,毫不含糊,在他眼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不揉沙子。
所以,朝中人在私下喝茶饮酒时都笑称:得罪了吕铮,后续要吃软刀子,得罪了陶侃,当场就要吃刀子。
而此时,陶侃替刘彦吼了一声,整座朝野不管是皇亲还是外戚、也不管是什么嗔州党还是太子党,全都老老实实地回到原位,低头闭口不言。
陶侃一声吼完以后,便也不再说话,低头如老僧入定。
这时候,懂点事儿的朝臣开始看出了场中的门道儿,原来,从头到尾,一直都是他们这些‘虾兵蟹将’在争吵不断,真正能左右庙堂格局的天子刘彦、丞相吕铮和大将军陶侃,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表态发言。
能跻身帝国京畿的人,至少都是猴精儿,想明白这一层关系,他们一个个开始整理衣冠着装,随后跪坐在各自的案上,静待天子发话。
刘彦炯眼眯起,看了看近处的阶梯,原来坐在中阶的皇叔刘乾,已经人走位空,现在,除了自己在上,就只剩群臣在下
,再无上不去下不来的人。
从此人间,唯我独尊,天仙下凡,亦要让我七分!
长安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形容词,没错,是一个形容繁荣、富庶、强盛的形容词。
长安城作为拥有百万人口的天下第一都城,城南望不到城北,城西瞧不见城东,路人不同肤,行人不同衣,隔巷不同音,亭台楼榭、山水沧池布列其中,就连北方遥遥相望的大秦雄城天狼城,都要比长安城逊色一分。
天下各国每每提起‘长安’两个字,脸上流露出来的,都是崇敬与憧憬。
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今天的长安城里,汉家长乐、建章、未央、通光、长秋、甘泉六宫之中,要数未央宫最热闹,就连后宫妃子们聚在一起说道家长里短,都没有今天的未央宫前殿吵的欢畅。
鎏金装饰的前殿大门在日照下闪烁生辉,前殿之中,太子刘淮立于殿中,巍然不动。帝国各个功臣、列侯、将军及其他军官在前殿西列席,向东谒坐;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席,向西谒坐。
此时此刻,除了丞相吕铮和大将军陶侃仍在座位不动,殿中两侧的文武朝臣已经全部离席,他们以口为刀,正争吵不止,随着他们的争吵,偌大的前殿,宛如菜市场一般。
大位上的刘彦,龙袍玉带雍容华贵,正气定神闲地看着场中发生的一切,他面无表情,对任何人的发言都不做任何反应,不言不语,冷漠如冰。
吕铮看着满朝文
武争吵不止,心中不禁轻叹:自从老夫执掌丞相一职,诺大的朝堂,已经许多年像今日这般意见不一了呀!
而大将军陶侃,则如老佛一般,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原来,就在一个时辰前,素来对朝堂政事只听不说的刘淮,递上了他人生中第一封上书奏折,名曰‘讨高句丽奏’,当然,这本奏折,集合了整个东宫帮所有人的力量,写的那叫一个精彩纷呈。
在奏折之中,刘淮深刻分析了高句丽国的地理位置及近年来的动态,文章最后,他得出了‘高句丽不除,东境不安,有朝一日北大秦、南骠越,汇同高句丽三面夹击,大汉则危’。
此奏一出,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奏折中的关单虽然有些夸大其词,却绝不是危言耸听。
朝中但凡参赞过军机的,对高句丽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都了解的非常通透。
高句丽国是弹丸之国,其国土面积根本不及大汉帝国的一郡之地,对帝国的安全,根本构不成威胁。
不过,高句丽国的地理位置,却十分要命。
其国三面靠海,若高句丽国投靠大秦,大秦便可从大秦的南烛道走水路驻兵高句丽,他朝战端一开,大秦借水道屯兵高句丽国,向东北可以进攻两辽,与同时从大秦南烛道南下秦军,对薄州构成两面夹击之势。
而从高句丽国向东南,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曲州华兴、方谷、临淄、淮安四郡任何一地抢
滩登陆,根本就是防不胜防。曲州又是大汉帝国的中心腹地,到时候,大秦虎狼或烧杀抢掠、或堵截粮道、或骑兵斩首,中原腹地未战先乱,岂非天下之苦、帝国之殃?
朝堂上的大吏们不是不知道高句丽近年来的鬼祟举动,特别是忠于天子刘彦的一干武将,早就想沙场报国,可先安内再攘外的大政早已被天子刘彦定下,谁又敢触怒龙颜呢?
而就在今日,天下间为数不多的敢去违逆圣心的人,太子刘淮,率先开口啦!
没人知道素来一心‘修身养性’的刘淮,为何忽然做出此等大胆举动。
不过,这一举动,大大遂了朝中武将们的心意,那些心怀‘野心’的臣子们,哪里肯放过此等天赐良机,纷纷附议。
而那些老旧守成又无利可图的大臣,则纷纷反对。
于是,满座朝臣,你撅着我,我瞪着你,吵得不可开交。
这帮子人,最开始还算‘安分守己’,一个个人模狗样的,说话间还带些‘大人’‘中郎’‘都尉’之类的尊称,再后来则变成了直呼其名,随着争吵加剧,最后就连爹娘和亲戚都带了出来,实在是有辱斯文。
而这里面,太子一党,绝对是公鸡中的战斗机,他们从最初的据理力争,逐渐转变为悍妇骂街,最早提出征讨高句丽国建议的冉闵,甚至差点动了手。
前殿上,众朝臣折折腾腾已经近两个时辰,就连刘彦、吕铮、陶侃
这三个看戏的,都有些乏了,刘彦索性向陶侃使了个眼色,这位平时很少露面的武将之首用力地咳嗽了一声,吼道,“都把嘴给老子闭上,你说一句,我说一句,有的也说,没的也说,聒噪!真把朝堂当菜市场了?”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大将军之威,不可忤逆!
作为与军神祖逖、现廷尉刘遵同时代存在的名将,陶侃自有其过人之处。
陶侃本出身贫寒,年轻时初任县吏,因其能,后逐渐出任荆襄、两淮地区郡守,当年的秦汉大战爆发后,征南大都督祖逖率军南征西南羌月五国,神武帝御驾北御大秦,汉室江山内部极度空虚,诸王拥兵自重趁机叛乱,匪寇借势烧杀,狼烟烽火遍地燃。
当时,仍是太守的陶侃毅然弃笔从戎,他拉起千余青壮,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将荆襄地区的匪寇平定一空。随后,陶侃被神武帝委以重任,他带兵转战大江南北,威吓江淮两岸,戮力致讨,荡灭奸凶,那些正在叛乱或者试图叛乱的草寇听闻其名,竟不敢与之对敌,纷纷望风而降。其凭借一己之力,力保了荆襄、两淮的人心稳定,可谓勤王于内,皇家以宁。
在战后,神武帝队智勇双全的陶侃大加褒奖赏赐,可深谙进退之道的陶侃,在战后仅受领了一个边军将军的职务,封赏和赐爵一概退还国库,并上书神武帝言曰:今国难方定,百废待兴,
钱物当利民,个人荣华,不足为道。
陶侃一番陈词,既避免了乱世之末盛世之始的争权夺利,又为自己挣得了一世贤名,为了避免朝堂祸事,陶侃甚至挑选了一个最偏僻的地方去做将军,出京临行之前,曾有一相士为其观相,箴言其‘公机神明鉴,终当远到五公’,当时的陶侃,也只是笑笑,便找了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万家灯火之中,低调的离开了长安城。
往后的二十年,天下大定,陶侃在边军将军的位置上近二十余年默默无闻,就在一些老人儿都以为他将在边军将军的位置上寂寂无名地终老到死时,新帝刘彦登基,没过几年,天下世族汇聚长安,开始霍乱京畿,西疆孤菊人趁机作乱,西境岌岌可危。
正是这件事,让陶侃焕发了第二春。
那时,刚刚即位的刘彦手下尽是一群少壮派,亲信之中,找不出一个能统领千军的大将,加之帝国内耗,天子又不放心让诸如江苍等世族之流领军出征。
就在刘彦两难之际,在吕铮的强烈推荐下,已近花甲之年的陶侃重新披挂上阵,统御边军两部、武备军一部、虎威卫全军,卷汉家旌旗,挥兵十万儿郎,一路向西杀去。
陶侃少用奇谋,却思虑周全,每战必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他率军一路向西一路凯旋,差点将孤菊人绝了户、灭了种。
从此,陶侃又重新回到了世人眼中,世人又重新认
识了陶侃,曾好信儿之人清查了一下他的履历,不禁大惊失色。陶侃从汉历296年起兵卫道,一直到花甲之年逞威西域,经历大小战役千百场,居然未尝一败,这份功绩,远超军神祖逖,堪比当世战神了。
于是,茶前饭后,陶侃就有了一个新名字,陶千胜。
陶侃性子极烈,一战功成受拜大将军后,做事更加雷厉风行,毫不含糊,在他眼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不揉沙子。
所以,朝中人在私下喝茶饮酒时都笑称:得罪了吕铮,后续要吃软刀子,得罪了陶侃,当场就要吃刀子。
而此时,陶侃替刘彦吼了一声,整座朝野不管是皇亲还是外戚、也不管是什么嗔州党还是太子党,全都老老实实地回到原位,低头闭口不言。
陶侃一声吼完以后,便也不再说话,低头如老僧入定。
这时候,懂点事儿的朝臣开始看出了场中的门道儿,原来,从头到尾,一直都是他们这些‘虾兵蟹将’在争吵不断,真正能左右庙堂格局的天子刘彦、丞相吕铮和大将军陶侃,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表态发言。
能跻身帝国京畿的人,至少都是猴精儿,想明白这一层关系,他们一个个开始整理衣冠着装,随后跪坐在各自的案上,静待天子发话。
刘彦炯眼眯起,看了看近处的阶梯,原来坐在中阶的皇叔刘乾,已经人走位空,现在,除了自己在上,就只剩群臣在下
,再无上不去下不来的人。
从此人间,唯我独尊,天仙下凡,亦要让我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