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两地分居
四阿哥回宫后,特地发下旨意叫负责圆明园修葺的人加紧时间,他也不怎么愿意再待在宫里了。办完这个事后阿哥又想了一下澜惠的话,懊恼的嘀咕了一句:“竟然还是朕先低头了算了,夫妻两个计较这个忒没劲。”
嘀咕完阿哥想到澜惠情绪好了很多,太医也说好好将养很快会痊愈,心里面就乐呵的很。他醒了醒神,对着李德全吩咐道:“去把进上的那几种香露都找出来给皇后送去,告诉她用完药后舀一小勺香露拌水和开,最能压住药的苦味了。快去吧顺便把高无庸给朕叫回来。”
李德全忙亲自去了阿哥则开始批起折子来,这一忙就到了后半夜,又小憩了片刻就到了早朝时间了。
接下来这段时间四阿哥虽然没去圆明园亲自看望澜惠,但每天都有送东西过去,有的时候是一种好吃的糕点,有的时候是一枚漂亮的金簪,再不然是江南织造新进上的衣裳料子,总之四阿哥看到好东西了第一个想的就是澜惠,弄得澜惠虽然没在宫里,但内务府只要有了新东西她却总是第一个见到拿到的。
四阿哥和澜惠最近还保持了飞雕传书的习惯,跟聊天似的,你写一句我写一句,或用澜惠的小白或用弘晖这几个孩子的凌雪弄雪,总是既安全又快速。当然怎么说内容有的地方还是挺肉麻的,而且皇帝和皇后做出这种事让人知道影响不好,所以他俩直接改了字迹,又用上暗语,就是有人看见了也不能肯定是四阿哥和澜惠写的。
“澜儿今早吃了什么?”四阿哥去信。
“问问你派来那两个宫女就知道了,还问我干吗?”澜惠回信。
“她们不是负责晚上给你守夜么?什么时候改成伺候早膳了?”
“朝上没事?皇上怎么连个小宫女也管上了?”
“怎么没事呢?今儿个这个闹心,朕批出的好多奏章竟然都叫六科给驳了,六科里的官员一个个眼睛长在书堆里,只知道把书本当成金科律令,哪还知道皇权?全都回去伺候圣人得了。”澜惠看着四阿哥的回信一阵幸灾乐祸,瞧这字迹就知道四阿哥被气成什么样了,字里行间都要透出杀气来了。
澜惠闪回空间,找到藏好的那本历史书,翻开过后发现雍正元年皇帝果然取消了六科的驳封权,并下令将六科划归都察院,不再使之成为一个独立机构,给事中也与监察御史一样,负责巡视五城、京仓、通仓、巡盐、巡漕等差使。
澜惠琢磨了一下,把书中的这段话抄了下来,绑在小貂的尾巴上说道:“你最熟悉路了,去把信交给宝宝,回头我把金莲子给你一颗。”
小貂一向是有奶便是娘的,澜惠许了重礼,它自然是不介意跑腿的,反正一个来回也用不了多久。本来澜惠也想用小白的,小白又不会跟她要奖励,是最好最勤恳最听话的了,但可惜的事澜惠成天跟四阿哥白雕传书,白雕一飞到空中就免不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最后再落到弘晖府里,那不就明摆着澜惠跟弘晖通信了吗
除了四阿哥,其余人澜惠还是应该保持距离的。
这边澜惠给弘晖送信之后,又给四阿哥回信,信里免不了劝上两句,反正在澜惠看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只不过被六科给事中驳了几张折子,回头这位雍正皇帝把整个六科都搬了也就能出气了。
四阿哥真称得上是舍得皇帝一身骂,也要把六科拉下马啊硬是顶住了御史、给事中、某些顽固不化的汉臣的重重压力,每天早朝中上演的血荐哭荐寻死荐等等手段,强硬的把六科挪到了都察院,就是不让他们再管什么驳封权了。皇帝的命令还得他们点头才能发的下去,这对四阿哥来说是多么不能忍受的事啊阿哥为了加强皇权可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好在在朝中当官的也不是都傻的,那些文人也慢慢消停下来了,这事在四阿哥的强硬态度下直接顶住各种压力办了下去,自此再没人有权驳封皇帝御批的折子了。
因为澜惠一直没有回宫,所以德妃没了澜惠这个儿媳在眼前,再加上四阿哥之前的警告,她老人家也渐渐地消停下来,每日跟老嬷嬷说说话,或者找慈宁宫后殿居住的那些康熙的无子嫔妃们,这些人斗了一辈子,没得个皇子的都要把后半辈子消磨在深宫里,还要在德妃的眼皮子底下讨生活,有时候她们也挺苦的。
而德妃一向就是个小心眼的人,住在后殿的这些女人正经有几个曾得罪过德妃的,德妃在宫里活了大半辈子,说实在的,真的有点深宫女人常有的心理疾病了,没见她现在一天不找个茬折磨折磨别人就难受的要命么?
当然,此折磨不一定非得是**上的,深宫的女人多是喜欢在心灵上折磨人,毕竟**的伤害能叫大家看见,但宫里却是不允许用私刑的,所以这些女人多是含针带刺的损到别人的头上,而且是最让人崩溃的地方,这样从心理上折磨人才是这些女人常用的。
德妃现在过得日子也逐渐欢快起来了,虽然澜惠仍然住在圆明园,但德妃也想明白了,这时候跟澜惠却是没什么必要争斗的,澜惠在圆明园正好,她还能趁着澜惠不在给自家儿子送几个女人,要是有合眼的再能超过澜惠的宠爱,她以后就可以想怎么对付这个儿媳就怎么对付了。
所以德妃巴不得澜惠一直在圆明园住着。她却不知道自己送到四阿哥那的几个漂亮宫女都被撵去做些针线之类的活计,根本进不了四阿哥的身,而四阿哥每天基本上都跟澜惠通信一番,根本不给别人趁虚而入的机会。更不用说圆明园正在抓紧修葺,等修葺好后阿哥就会搬进去了。德妃到那时候不知道会是什么表情呢
德妃没了澜惠这个儿媳在旁边,乌雅氏也被禁足了,耿氏聪明的脑瓜看出了四阿哥对德妃的态度没有以往亲密,并从特殊途径处知道四阿哥每天都给澜惠送各种东西,从而猜到婆媳两方大战最后应该是以媳妇胜利结束的。如此一来耿氏立刻自我禁足,除了晨昏定省再也不往德妃身边凑合了,她可不想讨好了德妃,得罪了澜惠。
小梅的身份太低,德妃是看不上眼的。而佟佳氏跟德妃有宿仇,两人根本没有和平相处的可能。如今佟佳氏借口处理宫务太过繁忙,每次到德妃那晨昏定省都特别迅速,坚决不给德妃找茬的机会,弄得德妃只好把气出在那些太妃太嫔上,没事滴了过来一个好好聊聊当年,再拿四阿哥这个好儿子显摆显摆,说说你们没有儿子是多么的命苦云云,把整个慈宁宫都快弄得怨声载道了。
就在德妃无聊的要死的时候,伯爵夫人又进宫了,这回她倒是没带瓜尔佳氏进宫,听说瓜尔佳氏的脸真的完全毁了,右半边脸上有三道很深的划痕,以后肯定是要留疤的。自然瓜尔佳氏就断了进宫的可能,毕竟有疤痕的女人宫里面是不要的,更别提是脸上的疤痕了。
伯爵夫人今儿个进宫就是想问问是否还需要他们家再出一个女儿进宫,毕竟之前就跟德妃商量好了两家联合的大策,而送女儿进宫就是联合起来的最基本条件,如今虽然嫡女折了,但好在还有很多妹妹,虽是庶女但是也姓瓜尔佳的,大不了份位低些也是可以的。
德妃很高兴,本来想直接应下来的,可是不知怎么的想到了四阿哥前些天说的那番话,想起她毕竟是要靠儿子的,如今情况还不明朗还是少惹些让儿子不高兴的事为好,于是德妃摇了摇头最后还是说道:“选秀的时间还没确定下来,等到时候再说吧”
她不知道因为这一句话使四阿哥对德妃的态度变好了一点,最起码德妃最近只是忙着找那些太妃太嫔的茬,而没有折腾别的什么,像他把德妃送过来的宫女弄去针线房,德妃就一句话没说,再一个这次伯爵夫人的话也被德妃反驳了,好歹德妃还顾及一些四阿哥阿哥心里欣慰了很多。
四阿哥一高兴了就给澜惠写信,把德妃那的情况给澜惠写了进去,澜惠看过后撇了撇嘴,十分肯定的嘟囔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绝对只是暂时的,等到选秀的时候太后要是还这么为四阿哥着想,那才怪了呢?嗯,听说太后要把乌雅家的女孩指给三包子,这事得好好运作一番。”
澜惠嘴上虽然说着不信德妃,不过也犯不着明着跟四阿哥说着话,她只是提了一句那个伯爵夫人很讨厌,又点了四阿哥一下,让他记起来曾经答应过自己的不叫瓜尔佳家的女孩进宫的事阿哥接到信后笑道:“真是个小醋坛子。”然后就真正开始琢磨这么摆脱瓜尔佳家这个皇考留下的烂摊子了。
第四百六十七章两地分居
四阿哥回宫后,特地发下旨意叫负责圆明园修葺的人加紧时间,他也不怎么愿意再待在宫里了。办完这个事后阿哥又想了一下澜惠的话,懊恼的嘀咕了一句:“竟然还是朕先低头了算了,夫妻两个计较这个忒没劲。”
嘀咕完阿哥想到澜惠情绪好了很多,太医也说好好将养很快会痊愈,心里面就乐呵的很。他醒了醒神,对着李德全吩咐道:“去把进上的那几种香露都找出来给皇后送去,告诉她用完药后舀一小勺香露拌水和开,最能压住药的苦味了。快去吧顺便把高无庸给朕叫回来。”
李德全忙亲自去了阿哥则开始批起折子来,这一忙就到了后半夜,又小憩了片刻就到了早朝时间了。
接下来这段时间四阿哥虽然没去圆明园亲自看望澜惠,但每天都有送东西过去,有的时候是一种好吃的糕点,有的时候是一枚漂亮的金簪,再不然是江南织造新进上的衣裳料子,总之四阿哥看到好东西了第一个想的就是澜惠,弄得澜惠虽然没在宫里,但内务府只要有了新东西她却总是第一个见到拿到的。
四阿哥和澜惠最近还保持了飞雕传书的习惯,跟聊天似的,你写一句我写一句,或用澜惠的小白或用弘晖这几个孩子的凌雪弄雪,总是既安全又快速。当然怎么说内容有的地方还是挺肉麻的,而且皇帝和皇后做出这种事让人知道影响不好,所以他俩直接改了字迹,又用上暗语,就是有人看见了也不能肯定是四阿哥和澜惠写的。
“澜儿今早吃了什么?”四阿哥去信。
“问问你派来那两个宫女就知道了,还问我干吗?”澜惠回信。
“她们不是负责晚上给你守夜么?什么时候改成伺候早膳了?”
“朝上没事?皇上怎么连个小宫女也管上了?”
“怎么没事呢?今儿个这个闹心,朕批出的好多奏章竟然都叫六科给驳了,六科里的官员一个个眼睛长在书堆里,只知道把书本当成金科律令,哪还知道皇权?全都回去伺候圣人得了。”澜惠看着四阿哥的回信一阵幸灾乐祸,瞧这字迹就知道四阿哥被气成什么样了,字里行间都要透出杀气来了。
澜惠闪回空间,找到藏好的那本历史书,翻开过后发现雍正元年皇帝果然取消了六科的驳封权,并下令将六科划归都察院,不再使之成为一个独立机构,给事中也与监察御史一样,负责巡视五城、京仓、通仓、巡盐、巡漕等差使。
澜惠琢磨了一下,把书中的这段话抄了下来,绑在小貂的尾巴上说道:“你最熟悉路了,去把信交给宝宝,回头我把金莲子给你一颗。”
小貂一向是有奶便是娘的,澜惠许了重礼,它自然是不介意跑腿的,反正一个来回也用不了多久。本来澜惠也想用小白的,小白又不会跟她要奖励,是最好最勤恳最听话的了,但可惜的事澜惠成天跟四阿哥白雕传书,白雕一飞到空中就免不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最后再落到弘晖府里,那不就明摆着澜惠跟弘晖通信了吗
除了四阿哥,其余人澜惠还是应该保持距离的。
这边澜惠给弘晖送信之后,又给四阿哥回信,信里免不了劝上两句,反正在澜惠看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只不过被六科给事中驳了几张折子,回头这位雍正皇帝把整个六科都搬了也就能出气了。
四阿哥真称得上是舍得皇帝一身骂,也要把六科拉下马啊硬是顶住了御史、给事中、某些顽固不化的汉臣的重重压力,每天早朝中上演的血荐哭荐寻死荐等等手段,强硬的把六科挪到了都察院,就是不让他们再管什么驳封权了。皇帝的命令还得他们点头才能发的下去,这对四阿哥来说是多么不能忍受的事啊阿哥为了加强皇权可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好在在朝中当官的也不是都傻的,那些文人也慢慢消停下来了,这事在四阿哥的强硬态度下直接顶住各种压力办了下去,自此再没人有权驳封皇帝御批的折子了。
因为澜惠一直没有回宫,所以德妃没了澜惠这个儿媳在眼前,再加上四阿哥之前的警告,她老人家也渐渐地消停下来,每日跟老嬷嬷说说话,或者找慈宁宫后殿居住的那些康熙的无子嫔妃们,这些人斗了一辈子,没得个皇子的都要把后半辈子消磨在深宫里,还要在德妃的眼皮子底下讨生活,有时候她们也挺苦的。
而德妃一向就是个小心眼的人,住在后殿的这些女人正经有几个曾得罪过德妃的,德妃在宫里活了大半辈子,说实在的,真的有点深宫女人常有的心理疾病了,没见她现在一天不找个茬折磨折磨别人就难受的要命么?
当然,此折磨不一定非得是**上的,深宫的女人多是喜欢在心灵上折磨人,毕竟**的伤害能叫大家看见,但宫里却是不允许用私刑的,所以这些女人多是含针带刺的损到别人的头上,而且是最让人崩溃的地方,这样从心理上折磨人才是这些女人常用的。
德妃现在过得日子也逐渐欢快起来了,虽然澜惠仍然住在圆明园,但德妃也想明白了,这时候跟澜惠却是没什么必要争斗的,澜惠在圆明园正好,她还能趁着澜惠不在给自家儿子送几个女人,要是有合眼的再能超过澜惠的宠爱,她以后就可以想怎么对付这个儿媳就怎么对付了。
所以德妃巴不得澜惠一直在圆明园住着。她却不知道自己送到四阿哥那的几个漂亮宫女都被撵去做些针线之类的活计,根本进不了四阿哥的身,而四阿哥每天基本上都跟澜惠通信一番,根本不给别人趁虚而入的机会。更不用说圆明园正在抓紧修葺,等修葺好后阿哥就会搬进去了。德妃到那时候不知道会是什么表情呢
德妃没了澜惠这个儿媳在旁边,乌雅氏也被禁足了,耿氏聪明的脑瓜看出了四阿哥对德妃的态度没有以往亲密,并从特殊途径处知道四阿哥每天都给澜惠送各种东西,从而猜到婆媳两方大战最后应该是以媳妇胜利结束的。如此一来耿氏立刻自我禁足,除了晨昏定省再也不往德妃身边凑合了,她可不想讨好了德妃,得罪了澜惠。
小梅的身份太低,德妃是看不上眼的。而佟佳氏跟德妃有宿仇,两人根本没有和平相处的可能。如今佟佳氏借口处理宫务太过繁忙,每次到德妃那晨昏定省都特别迅速,坚决不给德妃找茬的机会,弄得德妃只好把气出在那些太妃太嫔上,没事滴了过来一个好好聊聊当年,再拿四阿哥这个好儿子显摆显摆,说说你们没有儿子是多么的命苦云云,把整个慈宁宫都快弄得怨声载道了。
就在德妃无聊的要死的时候,伯爵夫人又进宫了,这回她倒是没带瓜尔佳氏进宫,听说瓜尔佳氏的脸真的完全毁了,右半边脸上有三道很深的划痕,以后肯定是要留疤的。自然瓜尔佳氏就断了进宫的可能,毕竟有疤痕的女人宫里面是不要的,更别提是脸上的疤痕了。
伯爵夫人今儿个进宫就是想问问是否还需要他们家再出一个女儿进宫,毕竟之前就跟德妃商量好了两家联合的大策,而送女儿进宫就是联合起来的最基本条件,如今虽然嫡女折了,但好在还有很多妹妹,虽是庶女但是也姓瓜尔佳的,大不了份位低些也是可以的。
德妃很高兴,本来想直接应下来的,可是不知怎么的想到了四阿哥前些天说的那番话,想起她毕竟是要靠儿子的,如今情况还不明朗还是少惹些让儿子不高兴的事为好,于是德妃摇了摇头最后还是说道:“选秀的时间还没确定下来,等到时候再说吧”
她不知道因为这一句话使四阿哥对德妃的态度变好了一点,最起码德妃最近只是忙着找那些太妃太嫔的茬,而没有折腾别的什么,像他把德妃送过来的宫女弄去针线房,德妃就一句话没说,再一个这次伯爵夫人的话也被德妃反驳了,好歹德妃还顾及一些四阿哥阿哥心里欣慰了很多。
四阿哥一高兴了就给澜惠写信,把德妃那的情况给澜惠写了进去,澜惠看过后撇了撇嘴,十分肯定的嘟囔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绝对只是暂时的,等到选秀的时候太后要是还这么为四阿哥着想,那才怪了呢?嗯,听说太后要把乌雅家的女孩指给三包子,这事得好好运作一番。”
澜惠嘴上虽然说着不信德妃,不过也犯不着明着跟四阿哥说着话,她只是提了一句那个伯爵夫人很讨厌,又点了四阿哥一下,让他记起来曾经答应过自己的不叫瓜尔佳家的女孩进宫的事阿哥接到信后笑道:“真是个小醋坛子。”然后就真正开始琢磨这么摆脱瓜尔佳家这个皇考留下的烂摊子了。
第四百六十七章两地分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