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他微微抬头,看向陛下,一字一句道:“不管挑起争端的是谁,也不必管他居心。只有捏碎这些虎狼的喉咙,才能止住他们得寸进尺之心!古往今来,刚柔并济才可震慑四方!柔,我们已经仁至义尽了。可是这刚,要适时出手,才可免于被动啊!”
晋仁帝眯眼看着殿下年轻的臣子。
不知为何,他从这位臣子的身上越发感受到一股似曾相似的气质。
曾经也有一个年岁比他大得多的臣子,跪在这殿堂的中央,对他说过类似的话语。
只是那年,又是何时光景?那时的他也是心怀锐气,不是个瞻前顾后的帝王啊……
晋仁帝感慨之余,还是觉得此事激进冒险,若司徒晟所言有偏差,荆国真的悍然起战,该当如何?
司徒晟稳稳道:“宫门外如潮的百姓呼声,不正是陛下您最大的依靠吗?陛下您曾感慨朝中无可靠良臣。试问历朝历代,不都是在保卫边疆的浪潮里,涌出无数可以倚重的良将能臣吗!时势造英雄,陛下若是觉得缺兵少将,为何不大造声势,淘出一批堪用之良将?万万不可让天下的匹夫寒心,觉得一身孤勇,却报国无门啊!”
晋仁帝依旧没有说话。
这个年轻臣子的心思沉稳细腻,目光长远,真是不可多得的辅国之才。
他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自然明白,为君之道,就是懂得适时装傻,更要懂得善用人才。
可惜他年轻的时候没有悟透这一点,在杨家的事情上没有装傻稳住心气,以至于自折羽翼,栽了大跟头。
如果今日真拿李家开刀,又寒了李家父子的心,跟当初抄斩杨家有何区别。
司徒晟说诈一诈荆国的老底,到底值不值冒险一试?
那日君臣二人相谈甚久,屋里连个近身伺候的都没留。
不过太子应该很想知道君臣谈论了什么。
当司徒晟出来的时候,太子竟然还没走,一直等在宫门外。
一看他出来,就走过来,不阴不阳地问:“怎么你是留下来给李成义求情了吗?其实你不求情,我也会法外施恩的,不过父皇跟你到底说了什么?”
这个司徒晟私交不多,不过那个李成义倒是能算一个。司徒晟这个节骨眼若是跟父皇扯皮,只怕也要遭父皇的申斥。
司徒晟听了太子的问,只是恭谨回礼道:“陛下不欲为臣声张,殿下若实在想知,可以去问陛下。”
太子的脸色十分难看,满朝堂上下,敢这么对他这个储君的,也只有这个刺头司徒晟了。
此间无人,他不妨跟这小子将话说透。
想到这,他往前栖身一步,狠狠瞪着司徒晟,阴冷问道:“司徒大人可知,父皇之下便是储君。你对孤这般不敬,难道不为自己考量将来?”
父皇虽然身子还算硬朗,但毕竟年事已高。
当初的宠妃静妃娘娘,在宫中只手遮天。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年幼皇子,不是母妃卑贱,就是孩子本身不成器。
成年的皇子里,如今留在京城的,也就只剩下个懦弱如鸡仔,毫无母妃家族帮衬的六弟了。
所以太子如今可以说是高枕无忧,再无储君对手。
听了太子如此露骨的威胁,司徒晟恍如没有听懂,只是俊眸微抬,淡淡回答:“为何要考量?前朝武帝,连废两任太子,最后立爱妃襁褓中的幼子为国储,他长寿治国,一直到太子成年才禅位……臣观陛下,定能超越那武帝,长寿绵延……”
这话里的敲打,简直咚咚敲在太子的天灵盖上,气得他太阳穴暴起,低声怒喝:“司徒晟,你敢咒孤!”
司徒晟脸上笑意全无,只是略微抬高音量反问:“殿下恕罪,难道……您觉得臣说错了,吾皇不是长寿之相?”
太子看一旁有侍卫调转目光,立刻惊出了满头的白毛汗,硬生生吞下这口恶气,强挤一丝笑容道:“好,司徒大人说得好!像你这么体贴父皇之意的臣子,当世也是少了。既然无什么重要的事情,大人先请吧!”
司徒晟微微一笑,再次施礼,转身迈步而去。
太子如今很少能被人噎得这么喘不上来气儿了。
他如今已年过四十,纵观本朝,也算是个“长寿”太子了。可父皇年事虽高,却丝毫没有禅位颐养天年之意,更没有放权给国储历练的意思。
难道……还真如那司徒晟所说的,父皇若不满意他,将来还能立个幼子取而代之?
想到这,坐在国储之位上一直过得如惊弓之鸟的太子立刻有些心焦了。
他突然想到,父皇最近几年一直没有再填新子,到底是父皇不行了,还是先前那个静妃作祟?
若是后者,父皇如今在宫里又是宠谁?那几个幼弟的母妃有没有兴风作浪之人啊?
原本的高枕无忧,因为司徒晟意有所指的一番话,立刻变成了危机四伏。
太子决定再让宫里的耳目勤查帝王起居注,另外那几个宫里的小崽子们都是什么情状了,功课如何,也得时时查看……
一时间,司徒晟跟父皇方才聊的是什么,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而且很快,太子不必问也能猜出那君臣的谈话内容了。
那天之后,还在驿馆喝酒的使节们被驿馆蜂拥而入的大晋军兵纷纷按住,捆绑入了当地的官署,锒铛入狱。
因为他们伙同死去的苛察调戏打伤良家妇女,又当街逞凶打伤了问询的官差,便按照律法杖责二十,即日遣送出大晋国境。
那二十板子可不是一般人下的手,据说是从大理寺调来的熟手。
板板见血,还没等到第十下,那些荆国的壮汉已经叫得颤音,等到二十下挨完,人已经疼得晕过去了。
据说下场打人的,还有一位是酷吏司徒晟的随从。
听说他想学打板子的手艺,便也跟着一起行刑,差点将板子打断,十分卖气力。
那些被打得皮开肉绽的使节同苛察的尸首返回荆国时,都是用担架抬回去的。
晋仁帝写给荆国可汗的信里直指:既是和谈,为何偏偏派出些土匪不如的粗莽之人?
是不是故意在羞辱大晋,蓄意为战?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荆国使节都受罚了,据说在苛察闹事的当天就有几个提前秘密返回北边去了,算是堪堪逃过一劫。
而后,陛下将北地的情报侦查从兵司单独隔离出来,不再归太子管辖,而是由陛下亲管。
重新调派了许多情报人手,俨然是往常准备开战前的备军情形。
而那个主张对荆国强硬的司徒晟更是得了陛下的重用,从户部直升枢密院,荣升枢密使,辅佐丞相政务,从一个四品官员,荣升从一品,取代了太子,成为此后主管议和的大臣。
除此以外,与荆国械斗的李成义将军不但没有受罚,反而得了陛下的亲自嘉奖,赏了“忠勇”将军的头衔。
李老将军也接受皇命,统领重兵,调拨军队,朝着北边布防。
从即日起,所有边线城池一律宵禁,对于去北地售卖盐粮的客商更加严苛。
若有私卖粮草者,依照军法斩立决!
一时间,满朝文武都愣了,觉得陛下这是昏聩了头脑,押着大晋百年清秋,向强敌挑衅开战啊!
李家父子受了皇命委托,即日开拔前线,驻守北地。
在临行前一天,李成义请司徒晟喝了酒,冲着他抱拳道:“君之前帮我躲过夺命箭,又在陛下面前保下了我,便是对我有救命之恩,大恩不言谢,待得日后报答!”
司徒晟朝着他却抱拳道:“言重了,你去北地,能守住荆国此后的几轮报复突袭,便是我的救命恩人了!”
大晋的回应,是在荆国人的脸上打了热辣辣的一巴掌,荆国必定要跳起报复。
这也是他与陛下,还有李老将军几次碰面,并且在沙场演示布防后,才做出的决定。
荆国现在粮草不足,又无买粮渠道,不会长线奔袭。
所以,能不能抗住最初的几轮,便是两国博弈的关键。
两头底子略有些发虚的猛兽,就看谁先坚持到最后。若是李家父子不能在边线抗住这第一轮的猛攻,司徒晟这个坚持跟荆国掰手腕的臣子,便要第一个被推出来献祭。
所以司徒晟所言并不夸张。李成义再次冲着司徒晟抱拳,表示绝不负君之所托!
不过陛下做此强硬回应,实在出乎群臣预料。
每日早朝,宛如灵堂,轮番有臣子哭喊,恳请陛下三思,莫要受了奸臣的妖言惑众,拿着一国的国运来赌。
虽然朝堂上反对的浪潮云涌,可民间的喝彩声强烈。
那日荆国使臣被拖拽出驿站,在大晋最繁华的街口挨的板子。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就连周围的大树上都挂满了人,所有围观的人都是连声叫好,直呼解气。
而随后展开的征兵,进行的也照比往年顺遂不少。
许多热血年轻人听到了边关最近被荆国盗匪厮杀抢掠的事情,都是激昂愤慨,而这荆国使者当街暴死,又被轰撵出境的消息,更振奋人心,如今边关用兵之际,军饷给得也足,自然有人踊跃参军报名。
楚琳琅的店铺离报名参军的兵营很近,最近正是晒红米的节气,中午日头燥热,所以附近商铺的店主,都会给那些兵卒送水解渴。
琳琅也煮了两大桶的绿豆甜汤。毕竟那日她们在店铺里得以脱身,也全赖许多不知名的街坊见义勇为。
除了分发给周围的店铺邻居,琳琅带着夏荷和刚刚养伤痊愈的冬雪还给那些排队等候入伍的义士分发。
正在分碗的空档,一辆马车路过。
那马车里的人撩起车帘,正好看到了楚琳琅巧笑嫣然,正在分发甜汤的情形,脸色不禁晦暗了几分。
车里的人,正是陶慧茹。
她原以为杨毅采纳了自己的计策,就算弄不死这楚琳琅,也会让楚氏在荆国人的手里遭受折辱,名声尽毁,在京城无立足之地。
搞不好,她只能自尽了事。
司徒晟失了心爱的妇人,必定要迁怒荆国时节,到时候,他搅闹了两国议和,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陶慧茹不知杨毅会不会听自己的,一时也是心里忐忑。
那几日她虽在家中,却命人在那街市附近转悠,探看着情形。
万没想到,这个女子不是一般的运气,竟然在荆国人大闹店铺时,毫发无伤,而那耀武扬威的荆国猛士苛察却在冲突中命丧黄泉。
陶慧茹听说之后,还以为是打探的下人不得力,听错了而已。
可是后来她问起兄长,兄长却也是这么说的
。
于是陶慧茹又想,荆国使节意外身亡,后果严重,那楚娘子的店铺就是事发的中心,她这个东家岂能逃脱关系?
她甚至在想,要不要在太子跟前进言,暗示这妇人平日的做派就是喜欢用美色勾引男人,是酿成这起意外的罪魁祸首。
结果,她还没来得及在自己的外甥太子跟前搬弄是非,太子就不耐烦地挥手,表示她这种妇人的家长里短,就不要来烦扰他了。
也不看看他眼下满头的官司,哪里有功夫听她那些桃色的绯闻!
然后陶慧茹才知道,陛下压根就没有惩戒杀害苛察之人的意思。
不仅不追责,反而摆出了空前强硬的姿态。
一时间,连那个扬了荆国使臣一脑袋石灰粉的楚琳琅,都被坊间传成了什么勇斗荆国恶霸,救下被调戏侍女的忠勇女子,被人连连赞叹。
陛下也给她发了赏,说她秉性鲁直,乃大晋女儿的本色,没有辜负“新梅安人的封号”……
这还不算,那个原本一直被肱骨之臣排挤的司徒晟,竟然借势迎合陛下的心思,也不知说了什么奉承之言,鼓动陛下出兵,趁机一路又开始往上爬。
晋仁帝眯眼看着殿下年轻的臣子。
不知为何,他从这位臣子的身上越发感受到一股似曾相似的气质。
曾经也有一个年岁比他大得多的臣子,跪在这殿堂的中央,对他说过类似的话语。
只是那年,又是何时光景?那时的他也是心怀锐气,不是个瞻前顾后的帝王啊……
晋仁帝感慨之余,还是觉得此事激进冒险,若司徒晟所言有偏差,荆国真的悍然起战,该当如何?
司徒晟稳稳道:“宫门外如潮的百姓呼声,不正是陛下您最大的依靠吗?陛下您曾感慨朝中无可靠良臣。试问历朝历代,不都是在保卫边疆的浪潮里,涌出无数可以倚重的良将能臣吗!时势造英雄,陛下若是觉得缺兵少将,为何不大造声势,淘出一批堪用之良将?万万不可让天下的匹夫寒心,觉得一身孤勇,却报国无门啊!”
晋仁帝依旧没有说话。
这个年轻臣子的心思沉稳细腻,目光长远,真是不可多得的辅国之才。
他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自然明白,为君之道,就是懂得适时装傻,更要懂得善用人才。
可惜他年轻的时候没有悟透这一点,在杨家的事情上没有装傻稳住心气,以至于自折羽翼,栽了大跟头。
如果今日真拿李家开刀,又寒了李家父子的心,跟当初抄斩杨家有何区别。
司徒晟说诈一诈荆国的老底,到底值不值冒险一试?
那日君臣二人相谈甚久,屋里连个近身伺候的都没留。
不过太子应该很想知道君臣谈论了什么。
当司徒晟出来的时候,太子竟然还没走,一直等在宫门外。
一看他出来,就走过来,不阴不阳地问:“怎么你是留下来给李成义求情了吗?其实你不求情,我也会法外施恩的,不过父皇跟你到底说了什么?”
这个司徒晟私交不多,不过那个李成义倒是能算一个。司徒晟这个节骨眼若是跟父皇扯皮,只怕也要遭父皇的申斥。
司徒晟听了太子的问,只是恭谨回礼道:“陛下不欲为臣声张,殿下若实在想知,可以去问陛下。”
太子的脸色十分难看,满朝堂上下,敢这么对他这个储君的,也只有这个刺头司徒晟了。
此间无人,他不妨跟这小子将话说透。
想到这,他往前栖身一步,狠狠瞪着司徒晟,阴冷问道:“司徒大人可知,父皇之下便是储君。你对孤这般不敬,难道不为自己考量将来?”
父皇虽然身子还算硬朗,但毕竟年事已高。
当初的宠妃静妃娘娘,在宫中只手遮天。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年幼皇子,不是母妃卑贱,就是孩子本身不成器。
成年的皇子里,如今留在京城的,也就只剩下个懦弱如鸡仔,毫无母妃家族帮衬的六弟了。
所以太子如今可以说是高枕无忧,再无储君对手。
听了太子如此露骨的威胁,司徒晟恍如没有听懂,只是俊眸微抬,淡淡回答:“为何要考量?前朝武帝,连废两任太子,最后立爱妃襁褓中的幼子为国储,他长寿治国,一直到太子成年才禅位……臣观陛下,定能超越那武帝,长寿绵延……”
这话里的敲打,简直咚咚敲在太子的天灵盖上,气得他太阳穴暴起,低声怒喝:“司徒晟,你敢咒孤!”
司徒晟脸上笑意全无,只是略微抬高音量反问:“殿下恕罪,难道……您觉得臣说错了,吾皇不是长寿之相?”
太子看一旁有侍卫调转目光,立刻惊出了满头的白毛汗,硬生生吞下这口恶气,强挤一丝笑容道:“好,司徒大人说得好!像你这么体贴父皇之意的臣子,当世也是少了。既然无什么重要的事情,大人先请吧!”
司徒晟微微一笑,再次施礼,转身迈步而去。
太子如今很少能被人噎得这么喘不上来气儿了。
他如今已年过四十,纵观本朝,也算是个“长寿”太子了。可父皇年事虽高,却丝毫没有禅位颐养天年之意,更没有放权给国储历练的意思。
难道……还真如那司徒晟所说的,父皇若不满意他,将来还能立个幼子取而代之?
想到这,坐在国储之位上一直过得如惊弓之鸟的太子立刻有些心焦了。
他突然想到,父皇最近几年一直没有再填新子,到底是父皇不行了,还是先前那个静妃作祟?
若是后者,父皇如今在宫里又是宠谁?那几个幼弟的母妃有没有兴风作浪之人啊?
原本的高枕无忧,因为司徒晟意有所指的一番话,立刻变成了危机四伏。
太子决定再让宫里的耳目勤查帝王起居注,另外那几个宫里的小崽子们都是什么情状了,功课如何,也得时时查看……
一时间,司徒晟跟父皇方才聊的是什么,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而且很快,太子不必问也能猜出那君臣的谈话内容了。
那天之后,还在驿馆喝酒的使节们被驿馆蜂拥而入的大晋军兵纷纷按住,捆绑入了当地的官署,锒铛入狱。
因为他们伙同死去的苛察调戏打伤良家妇女,又当街逞凶打伤了问询的官差,便按照律法杖责二十,即日遣送出大晋国境。
那二十板子可不是一般人下的手,据说是从大理寺调来的熟手。
板板见血,还没等到第十下,那些荆国的壮汉已经叫得颤音,等到二十下挨完,人已经疼得晕过去了。
据说下场打人的,还有一位是酷吏司徒晟的随从。
听说他想学打板子的手艺,便也跟着一起行刑,差点将板子打断,十分卖气力。
那些被打得皮开肉绽的使节同苛察的尸首返回荆国时,都是用担架抬回去的。
晋仁帝写给荆国可汗的信里直指:既是和谈,为何偏偏派出些土匪不如的粗莽之人?
是不是故意在羞辱大晋,蓄意为战?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荆国使节都受罚了,据说在苛察闹事的当天就有几个提前秘密返回北边去了,算是堪堪逃过一劫。
而后,陛下将北地的情报侦查从兵司单独隔离出来,不再归太子管辖,而是由陛下亲管。
重新调派了许多情报人手,俨然是往常准备开战前的备军情形。
而那个主张对荆国强硬的司徒晟更是得了陛下的重用,从户部直升枢密院,荣升枢密使,辅佐丞相政务,从一个四品官员,荣升从一品,取代了太子,成为此后主管议和的大臣。
除此以外,与荆国械斗的李成义将军不但没有受罚,反而得了陛下的亲自嘉奖,赏了“忠勇”将军的头衔。
李老将军也接受皇命,统领重兵,调拨军队,朝着北边布防。
从即日起,所有边线城池一律宵禁,对于去北地售卖盐粮的客商更加严苛。
若有私卖粮草者,依照军法斩立决!
一时间,满朝文武都愣了,觉得陛下这是昏聩了头脑,押着大晋百年清秋,向强敌挑衅开战啊!
李家父子受了皇命委托,即日开拔前线,驻守北地。
在临行前一天,李成义请司徒晟喝了酒,冲着他抱拳道:“君之前帮我躲过夺命箭,又在陛下面前保下了我,便是对我有救命之恩,大恩不言谢,待得日后报答!”
司徒晟朝着他却抱拳道:“言重了,你去北地,能守住荆国此后的几轮报复突袭,便是我的救命恩人了!”
大晋的回应,是在荆国人的脸上打了热辣辣的一巴掌,荆国必定要跳起报复。
这也是他与陛下,还有李老将军几次碰面,并且在沙场演示布防后,才做出的决定。
荆国现在粮草不足,又无买粮渠道,不会长线奔袭。
所以,能不能抗住最初的几轮,便是两国博弈的关键。
两头底子略有些发虚的猛兽,就看谁先坚持到最后。若是李家父子不能在边线抗住这第一轮的猛攻,司徒晟这个坚持跟荆国掰手腕的臣子,便要第一个被推出来献祭。
所以司徒晟所言并不夸张。李成义再次冲着司徒晟抱拳,表示绝不负君之所托!
不过陛下做此强硬回应,实在出乎群臣预料。
每日早朝,宛如灵堂,轮番有臣子哭喊,恳请陛下三思,莫要受了奸臣的妖言惑众,拿着一国的国运来赌。
虽然朝堂上反对的浪潮云涌,可民间的喝彩声强烈。
那日荆国使臣被拖拽出驿站,在大晋最繁华的街口挨的板子。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就连周围的大树上都挂满了人,所有围观的人都是连声叫好,直呼解气。
而随后展开的征兵,进行的也照比往年顺遂不少。
许多热血年轻人听到了边关最近被荆国盗匪厮杀抢掠的事情,都是激昂愤慨,而这荆国使者当街暴死,又被轰撵出境的消息,更振奋人心,如今边关用兵之际,军饷给得也足,自然有人踊跃参军报名。
楚琳琅的店铺离报名参军的兵营很近,最近正是晒红米的节气,中午日头燥热,所以附近商铺的店主,都会给那些兵卒送水解渴。
琳琅也煮了两大桶的绿豆甜汤。毕竟那日她们在店铺里得以脱身,也全赖许多不知名的街坊见义勇为。
除了分发给周围的店铺邻居,琳琅带着夏荷和刚刚养伤痊愈的冬雪还给那些排队等候入伍的义士分发。
正在分碗的空档,一辆马车路过。
那马车里的人撩起车帘,正好看到了楚琳琅巧笑嫣然,正在分发甜汤的情形,脸色不禁晦暗了几分。
车里的人,正是陶慧茹。
她原以为杨毅采纳了自己的计策,就算弄不死这楚琳琅,也会让楚氏在荆国人的手里遭受折辱,名声尽毁,在京城无立足之地。
搞不好,她只能自尽了事。
司徒晟失了心爱的妇人,必定要迁怒荆国时节,到时候,他搅闹了两国议和,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陶慧茹不知杨毅会不会听自己的,一时也是心里忐忑。
那几日她虽在家中,却命人在那街市附近转悠,探看着情形。
万没想到,这个女子不是一般的运气,竟然在荆国人大闹店铺时,毫发无伤,而那耀武扬威的荆国猛士苛察却在冲突中命丧黄泉。
陶慧茹听说之后,还以为是打探的下人不得力,听错了而已。
可是后来她问起兄长,兄长却也是这么说的
。
于是陶慧茹又想,荆国使节意外身亡,后果严重,那楚娘子的店铺就是事发的中心,她这个东家岂能逃脱关系?
她甚至在想,要不要在太子跟前进言,暗示这妇人平日的做派就是喜欢用美色勾引男人,是酿成这起意外的罪魁祸首。
结果,她还没来得及在自己的外甥太子跟前搬弄是非,太子就不耐烦地挥手,表示她这种妇人的家长里短,就不要来烦扰他了。
也不看看他眼下满头的官司,哪里有功夫听她那些桃色的绯闻!
然后陶慧茹才知道,陛下压根就没有惩戒杀害苛察之人的意思。
不仅不追责,反而摆出了空前强硬的姿态。
一时间,连那个扬了荆国使臣一脑袋石灰粉的楚琳琅,都被坊间传成了什么勇斗荆国恶霸,救下被调戏侍女的忠勇女子,被人连连赞叹。
陛下也给她发了赏,说她秉性鲁直,乃大晋女儿的本色,没有辜负“新梅安人的封号”……
这还不算,那个原本一直被肱骨之臣排挤的司徒晟,竟然借势迎合陛下的心思,也不知说了什么奉承之言,鼓动陛下出兵,趁机一路又开始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