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现在毫无疑问,肯定是要像皇室宗人府,申请海外封国的。
册封文书批准下来,他就可以开始组建内廷了。
流程不重要,关键的是人才。
谁都清楚,一个国家没有人才支撑,是很难长久的,尤其是在倭国那样远离大明的地方,懂汉文汉语的都没几个,更别提招收本地土著了。
所以朱棣只能在京师这边,开始大量的招聘人才,只等打下倭国,就迅速的搭建自己的草台班子,稳定局面。
李景隆就是他早就相中的人才。
虽然在后世有草包的嫌疑,但毫无疑问,就文武水平而言,放眼整个大明综合水准下,李景隆也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人才。
最关键的是,他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在通商贸易这块,还有着丰富的经验。
这样的人才,哪怕是现在的大明,还真就没几个。
朱棣对于这些非常清楚,加上本身的关系,肯定要先下手为强。
很显然,听到表叔如此说,李景隆也没什么好犹豫的,直言道:“表叔此去建国,能够看重侄儿,是侄儿的荣幸,必然不会辜负表叔的期望。”
听到李景隆这么爽快的答应,便是心中本来就有把握,朱棣还是非常的高兴,端起茶杯说道:“你我自小一同长大,虽为表侄,实则亲如兄弟手足。”
“这一去倭国,怕是辗转十数年,方有再回大明之日,如此长的时间,有劳景隆了。”
朱棣有些感动的说道。
招募人才一同去倭国,其实是很难的,稍微有点名气,或者在大明生活得不错的,基本上都会拒绝。
倭国那等地方,在大明人心中,就是一块蛮夷之地,不懂礼义廉耻,去了大概率有辱斯文。
在招募人才这一块,还是非常的艰难的。
李景隆作为曹国公,皇亲国戚,陛下之亲外甥孙,在整个大明,基本上是横行无阻。
除了少数那么几个,稍微需要忌惮一下,其余人可以说都没必要放在眼里。
放弃富贵奢华的生活,跟他去那等蛮夷之地,这样的行为,是绝对的义字当头。
这份情谊,让朱棣的心中,有一股暖流涌动。
李景隆微微思索一番,继续道:“表叔,我那边还有几个要好的兄弟,我去游说一番,都是能文能武的,或许还能为表叔再招来几个。”
听到这话,朱棣越发感动了。
直接起身作揖道:“谢过景隆。”
......
“皇侄,咱就这么个样子,你可不能放着不管呢,不然我这从哪里找人去,倭国那等地方,一群蛮夷,总得是要发展的吧。”
“我这名声,都被燕王那厮给整臭了,肯定就是他给我弄的,现在出去吆喝一嗓子,都没人搭理。”
“这可太难受了,皇侄,你必须要帮一下三叔,三叔相信你,只要你给出点主意,肯定能把这事给解决的。”
坤宁宫内,朱棡喋喋不休的说道。
朱英坐在对面,颇有些感到无语,也不知哪个给晋王出的馊主意,让他来缠着自己。
微微思索一番,朱英顿时就有了目标,秦王朱樉。
不得不说,这次和秦王朱樉见面后,朱英就发现这个昔日被美色所迷惑,有些颓废憔悴的二叔,如同完全换了人。
朱英看人很准的,而且朱樉的气质变化也很大。
能够给晋王出这种主意的,大概也只有秦王朱樉了。
朱棡看着面前思索的大侄子,内心狂喜。
有戏。
看来二哥还真靠谱了许多,枉我还想自己找人,现在完全可以指望大侄子帮我搞定。
没过多久,朱英开口说道:“我这里倒也确实有个想法,或许能帮三叔招募些人才。”
朱棡眼睛一亮,连忙问道:“皇侄,是怎样的想法。”
朱英微微一笑道:“海外藩国,人才招募会。”
其实这已经是朱英早有想好了的计划,从安排藩王们去海外建国,朱英就已经开始在心中做打算了。
毕竟在朱英的心中,不管是对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甚至是燕王朱棣,都还是这在乎的。
或许跟燕王朱棣间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矛盾,在这事在朱英的心中,早就已经是过去式了,他怎么可能特意针对朱棣呢,对吧,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藩王们去海外建国,朱英可不是为了消除藩王们对中央朝廷的影响,而是为了更好对汉文化的传播,亦或者扩充大明疆域。
这点底气,朱英还是有的。
这次的人才招募计划,也是在朱英的准备之中,帮助藩王稳住藩国,发展经济建设,甚至是军队的培养和支持,都是属于朱英的扶持之中。
“人才招募,皇侄的意思是,朝廷来帮忙吗?”朱棡有些疑惑的问道。
朱英点点头,道:“没错,这次将会昭告全国,诚邀天下有识之士,一同跟众位叔叔去海外发展,这天下,很多读书人,都是想要一条出路的。”
“众位叔叔去海外建国,对于许多读书人来说,也算是第一批元老,追随的人,当会不少。”
朱棡问道:“如此遥远,一旦过去便是拖家带口,有流放之嫌,我怕很多人,会对此心存顾忌。”
朱棡的话倒是没错,目前别的地方不说,至少在朝堂上的官员们看来,这跟着去海外藩国,与流放何异。
这一去,便就是一去不回,埋骨他乡。
谁不想落叶归根呢。
“放心吧。”朱英笑了笑。
“读书人在这天下,还是很多的,而且并不是说没有科举入仕的,就一定差到哪里去,朝堂上这么多官员,又有几人是真正科举入仕的,这关键,还是要看个人。”
“或许科举考不上,但在治理地方,教授学生,施以教化这块,将会有不错的能力。”
“对于三叔而言,拉人去藩国,那自然是多多益善,哪怕是群酸儒,也是非常不错的,当地的土著交换过后,也是非要有用的劳力,人口才是关键。”
听着大侄子的分析,朱棡有些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真要说懂没懂,终究还是一头雾水。
文化入侵这样的手段,对于热爱打仗的朱棡来说,还是有些难以理解的,不过知道大侄子会帮自己拉人就行了。
“只是刚才皇侄所说,好像是所有藩王,都能够参与的吗。”朱棡再次问道。
他想要的,就是在倭国,狠狠的压制燕王朱棣一头,现在大侄子这么说,似乎并非他独有。
朱英解释道:“三叔的想法,侄儿还能不了解吗,人才招募的事情,自然是所有叔叔都能参与的,毕竟是由朝廷牵头举办,若是过分的话,会有失公允。”
“不过三叔无须担忧,这次在海外建设藩国,我麾下群英商会,将会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不仅仅是在钱财上,包括藩国建设,人才培养,更是包括军备,甚至是在战争上,情报上,都会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听到这话,朱棡顿时就开心了起来,甚至走过来拍了拍朱英的肩膀。
“三叔这后半辈子,就交给皇侄了。”
像是朱棡这种,最不喜欢的就是管理内务,听到朱英在内政各方面都会有安排,他自然就放心了。
朱棡是吃到过甜头的,在浙江沿海那边平倭的时候,除了打仗,他什么都不用管,所有的一切,群英商会都会给他安排好。
甚至是各种宣传,美食,情报,粮饷的准备。
可以说在浙江沿海的时候,很大程度除了军队外,全部都是群英商会在弄。
也是朱棡生平第一次,在进入到某个县城的时候,竟然受到了百姓的夹道欢迎。
那种感觉,倍儿爽。
朱英看到朱棡这边,也算是比较高兴。
对于倭国三藩,朱棣那边肯定是不用多想了,很大程度上会对群英商会进行排斥,估计要等到了倭国后,经历那么一段时间的悲惨日子,才能够认清现实。
而朱棡这边,便就是朱英远程操控了。
跟自己打造没有什么区别。
在这其中,朱英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若是以大明的名义,则很多人可能阴奉阳违,甚至是各种背叛都有。
但若是以自己个人的名义,或者说群英商会的名义,反而即便是几年不管,在忠诚这块都很难有什么变化。
或许这就是大锅饭和小碗菜的不同吧。
送走了朱棡后,朱英正准备批阅奏章,突然想起一事。
对旁边的伺候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郭忠问道:“早朝的时候,我看到齐泰回来了,怎么都这个点来,他还没有来我这里述职,你去看看,是什么个情况。”
郭忠躬身道:“老奴遵令。”
齐泰在一个多月前,是被朱元璋调到朱英这里,算是给朱英先行推荐的内廷班子。
朱英在见到齐泰后,就安排去了河南查看土地兼并的情况。
那里的瘟疫导致饥荒,自然会出现地主兼并土地,对于事情的严重程度就让齐泰以御史的身份去查探。
今日早朝的时候,齐泰就回来了。
到现在下了早朝,还没见人,朱英就有些疑惑了,这才派郭忠去了解。
朱英开始批阅奏章。
奏章,虽然是出自官员之手,在讲述的时候,难免会有春秋笔法的存在,但至少对于大致的情况,也会有个了解。
目前朱英所批阅的,便就是山西和河南相关的奏章。
河南这边的奏章,目前的情况还是有部分饥荒问题,这跟之前的瘟疫脱离不开,不过在奏章上,是看不到任何和土地兼并直接有关的事情。
留心的话,还是能从一些细微处发现的。
比如在某本奏章中,有位知县简单的说了两句,当地某位大豪绅报备开设粥厂,救济百姓。
看似有表功的意思,可深思细品下,不难猜测,这位豪绅怕是已经兼并了太多的土地,这是出来做一波善事,好在县城里多些名望,保全自身。
在大明这个年代,名望这东西看似虚无缥缈,却是很多官员都忌惮的,名望大望族,很容易就可以通过举孝廉的方式入仕,当地官员都要给三分颜面。
良久,郭忠回来了。
“回禀殿下,齐主事在下朝后,来坤宁宫的路上昏倒了,现在正在太医院呢。”
听到郭忠的话,朱英问道:“他昏倒了?太医那边怎么说的。”
郭忠躬身回道:“殿下,太医那边给出的答复是齐主事气血不足,加上过度劳累这才导致的。”
朱英眉头微皱。
所谓气血不足,便就是贫血,好歹还是兵部主事,俸禄也不少,怎么就营养不良了。
看到太孙殿下似乎有些疑惑,郭忠解释道:“殿下,其实像这样的情况,在皇宫里是很常见的,很多大臣很早就赶来皇宫等待上朝,有时候遇到大事,朝会下得迟了,一些大臣可能就没扛住。”
“在太医院那边,对于这样的事情非常有经验,无须多久,齐主事就能醒来。”
朱英听着这话,颇有学无语了。
什么叫非常有经验,这说明太医院面对这种情况,都已经是熟透了。
一个大臣昏倒后,几乎都可以成为流程来安排了。
朱英入宫的时间,整体来说不算长,对于这样的事情,倒还是第一次了解。
当大明的官,当真是太惨了。
被老爷子压榨不说,俸禄少,还能多干事,稍有不甚,家里就吃席。
平日里上朝,几乎都是饿着肚子来的。
朱英还是很清楚,长期不吃早餐,危害还是挺大的,尤其是京官中的老臣不在少数。
现在很多京官,都是各种病症,调养身体的可能性也不大。
有时候一点小病,就把人给带走了。
心中思索一番后,朱英对郭忠吩咐道:“传本宫令旨,把端门大殿清理出来,左右摆上长桌。”
“传令光禄司,往后明日,当在大臣来早期前,于端门大殿左右放置足够多的早点,以便各官员食用。”
“个中的花费支出,算在内帑。”
洪武年间的朝堂京官,其实大部分还是属于好官的,算得上真正的为民办事。
能够站在这大明京师的朝堂上,本身的学问,肯定是过硬的,每一个对于大明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财富。
端门是过了外五龙桥后,在奉天门的前面。
在这里安排上一个早点自助,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能够方面上朝的官员。
俗话说得好,皇帝还不差饿兵呢,这都做到京官了,俸禄不能加,稍微加点福利还是问题不大。
老爷子那边,经常也有赐膳,不过都是在早朝结束后,大臣们都饿得两眼发昏了。
吃饱了肚子,朝会上也更加起劲不是。
齐泰那边,朱英还是传令过去,让其醒来后先回去休息,土地兼并的事情,也不是说一两天就能解决的。
现在批阅完奏章后,朱英便开始在白纸上,准备关于人才招募的计划了。
这一块整个大明没人有经验,第一场也只能是朱英自己操刀上阵。
次日清晨。
齐泰从被褥中醒来,天还未亮,便就急急忙忙的起床。
昨天睡得还可以,加上太医院那边根据太孙殿下的令旨,安排了一些补品,今天的齐泰精神了许多。
肚子里的咕咕声没有在乎,这早就已经是习惯了。
洗漱一番后,便就急忙向皇宫赶去。
齐泰家里没什么钱财,所以就住得远些。
出门已经很是热闹,很是商贩,尤其是菜贩已经跳着扁担去抢摊位了。
过了外城,内城这里就安静了许多。
陆续有轿子经过,都是上朝的官员。
齐泰的轿子在进入内城没多久,就停了下来。
这边还有很多轿子,都是官员的,到了这里,就只能是步行了。
一路上齐泰跟熟悉的官员打着招呼,大家一起赶路。
承天门前,多数官员停下来,整理一番衣裳,然后跨越大门继续向前。
“咦,这端门怎得如此喧闹。”
刚过承天门,就听到一阵喧闹声,似乎还有嚎啕的哭泣声,齐泰不由有些疑惑。
同行的官员道:“上前看看去,某不是哪位不幸出了事吧。”
齐泰点点头,在上朝的这个时间偶尔出现那么一两个猝死的官员,倒也不算是什么稀奇事。
只是随着距离的接近,突然一股诱人的香味传了过来,让早就饥肠辘辘的众多官员,下意识的吞咽口水。
相互对视一眼,顾不得想太多,后续的官员纷纷朝着前面加快脚步过去。
来到端门前,只见在端门大殿中,左右两边挤满了官员,中间还摆满了长凳,长桌,许多官员竟是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吃起早点。
后面的官员一下子就疑惑了,什么情况这是。
马上就有宦官过来解释:“众位大人,这是太孙殿下的令旨,太孙殿下怜惜诸位大人身体状况,特意在端门安排早膳,供各位大人享用。”
“诸位还请快些入内吧,若是享用得太久,耽误了早朝终究是不好的。”
听到这话,所有的官员心里头,只感觉一股暖流穿过,眼眶都有些湿润了,一些年迈的大臣,更是跪地大呼:“我大明,未来可期,未来可期啊!”
------题外话------
大意了,原本以为昨天睡了一天一夜,今日能早期,结果醒来就到了下午。
册封文书批准下来,他就可以开始组建内廷了。
流程不重要,关键的是人才。
谁都清楚,一个国家没有人才支撑,是很难长久的,尤其是在倭国那样远离大明的地方,懂汉文汉语的都没几个,更别提招收本地土著了。
所以朱棣只能在京师这边,开始大量的招聘人才,只等打下倭国,就迅速的搭建自己的草台班子,稳定局面。
李景隆就是他早就相中的人才。
虽然在后世有草包的嫌疑,但毫无疑问,就文武水平而言,放眼整个大明综合水准下,李景隆也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人才。
最关键的是,他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在通商贸易这块,还有着丰富的经验。
这样的人才,哪怕是现在的大明,还真就没几个。
朱棣对于这些非常清楚,加上本身的关系,肯定要先下手为强。
很显然,听到表叔如此说,李景隆也没什么好犹豫的,直言道:“表叔此去建国,能够看重侄儿,是侄儿的荣幸,必然不会辜负表叔的期望。”
听到李景隆这么爽快的答应,便是心中本来就有把握,朱棣还是非常的高兴,端起茶杯说道:“你我自小一同长大,虽为表侄,实则亲如兄弟手足。”
“这一去倭国,怕是辗转十数年,方有再回大明之日,如此长的时间,有劳景隆了。”
朱棣有些感动的说道。
招募人才一同去倭国,其实是很难的,稍微有点名气,或者在大明生活得不错的,基本上都会拒绝。
倭国那等地方,在大明人心中,就是一块蛮夷之地,不懂礼义廉耻,去了大概率有辱斯文。
在招募人才这一块,还是非常的艰难的。
李景隆作为曹国公,皇亲国戚,陛下之亲外甥孙,在整个大明,基本上是横行无阻。
除了少数那么几个,稍微需要忌惮一下,其余人可以说都没必要放在眼里。
放弃富贵奢华的生活,跟他去那等蛮夷之地,这样的行为,是绝对的义字当头。
这份情谊,让朱棣的心中,有一股暖流涌动。
李景隆微微思索一番,继续道:“表叔,我那边还有几个要好的兄弟,我去游说一番,都是能文能武的,或许还能为表叔再招来几个。”
听到这话,朱棣越发感动了。
直接起身作揖道:“谢过景隆。”
......
“皇侄,咱就这么个样子,你可不能放着不管呢,不然我这从哪里找人去,倭国那等地方,一群蛮夷,总得是要发展的吧。”
“我这名声,都被燕王那厮给整臭了,肯定就是他给我弄的,现在出去吆喝一嗓子,都没人搭理。”
“这可太难受了,皇侄,你必须要帮一下三叔,三叔相信你,只要你给出点主意,肯定能把这事给解决的。”
坤宁宫内,朱棡喋喋不休的说道。
朱英坐在对面,颇有些感到无语,也不知哪个给晋王出的馊主意,让他来缠着自己。
微微思索一番,朱英顿时就有了目标,秦王朱樉。
不得不说,这次和秦王朱樉见面后,朱英就发现这个昔日被美色所迷惑,有些颓废憔悴的二叔,如同完全换了人。
朱英看人很准的,而且朱樉的气质变化也很大。
能够给晋王出这种主意的,大概也只有秦王朱樉了。
朱棡看着面前思索的大侄子,内心狂喜。
有戏。
看来二哥还真靠谱了许多,枉我还想自己找人,现在完全可以指望大侄子帮我搞定。
没过多久,朱英开口说道:“我这里倒也确实有个想法,或许能帮三叔招募些人才。”
朱棡眼睛一亮,连忙问道:“皇侄,是怎样的想法。”
朱英微微一笑道:“海外藩国,人才招募会。”
其实这已经是朱英早有想好了的计划,从安排藩王们去海外建国,朱英就已经开始在心中做打算了。
毕竟在朱英的心中,不管是对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甚至是燕王朱棣,都还是这在乎的。
或许跟燕王朱棣间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矛盾,在这事在朱英的心中,早就已经是过去式了,他怎么可能特意针对朱棣呢,对吧,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藩王们去海外建国,朱英可不是为了消除藩王们对中央朝廷的影响,而是为了更好对汉文化的传播,亦或者扩充大明疆域。
这点底气,朱英还是有的。
这次的人才招募计划,也是在朱英的准备之中,帮助藩王稳住藩国,发展经济建设,甚至是军队的培养和支持,都是属于朱英的扶持之中。
“人才招募,皇侄的意思是,朝廷来帮忙吗?”朱棡有些疑惑的问道。
朱英点点头,道:“没错,这次将会昭告全国,诚邀天下有识之士,一同跟众位叔叔去海外发展,这天下,很多读书人,都是想要一条出路的。”
“众位叔叔去海外建国,对于许多读书人来说,也算是第一批元老,追随的人,当会不少。”
朱棡问道:“如此遥远,一旦过去便是拖家带口,有流放之嫌,我怕很多人,会对此心存顾忌。”
朱棡的话倒是没错,目前别的地方不说,至少在朝堂上的官员们看来,这跟着去海外藩国,与流放何异。
这一去,便就是一去不回,埋骨他乡。
谁不想落叶归根呢。
“放心吧。”朱英笑了笑。
“读书人在这天下,还是很多的,而且并不是说没有科举入仕的,就一定差到哪里去,朝堂上这么多官员,又有几人是真正科举入仕的,这关键,还是要看个人。”
“或许科举考不上,但在治理地方,教授学生,施以教化这块,将会有不错的能力。”
“对于三叔而言,拉人去藩国,那自然是多多益善,哪怕是群酸儒,也是非常不错的,当地的土著交换过后,也是非要有用的劳力,人口才是关键。”
听着大侄子的分析,朱棡有些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真要说懂没懂,终究还是一头雾水。
文化入侵这样的手段,对于热爱打仗的朱棡来说,还是有些难以理解的,不过知道大侄子会帮自己拉人就行了。
“只是刚才皇侄所说,好像是所有藩王,都能够参与的吗。”朱棡再次问道。
他想要的,就是在倭国,狠狠的压制燕王朱棣一头,现在大侄子这么说,似乎并非他独有。
朱英解释道:“三叔的想法,侄儿还能不了解吗,人才招募的事情,自然是所有叔叔都能参与的,毕竟是由朝廷牵头举办,若是过分的话,会有失公允。”
“不过三叔无须担忧,这次在海外建设藩国,我麾下群英商会,将会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不仅仅是在钱财上,包括藩国建设,人才培养,更是包括军备,甚至是在战争上,情报上,都会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听到这话,朱棡顿时就开心了起来,甚至走过来拍了拍朱英的肩膀。
“三叔这后半辈子,就交给皇侄了。”
像是朱棡这种,最不喜欢的就是管理内务,听到朱英在内政各方面都会有安排,他自然就放心了。
朱棡是吃到过甜头的,在浙江沿海那边平倭的时候,除了打仗,他什么都不用管,所有的一切,群英商会都会给他安排好。
甚至是各种宣传,美食,情报,粮饷的准备。
可以说在浙江沿海的时候,很大程度除了军队外,全部都是群英商会在弄。
也是朱棡生平第一次,在进入到某个县城的时候,竟然受到了百姓的夹道欢迎。
那种感觉,倍儿爽。
朱英看到朱棡这边,也算是比较高兴。
对于倭国三藩,朱棣那边肯定是不用多想了,很大程度上会对群英商会进行排斥,估计要等到了倭国后,经历那么一段时间的悲惨日子,才能够认清现实。
而朱棡这边,便就是朱英远程操控了。
跟自己打造没有什么区别。
在这其中,朱英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若是以大明的名义,则很多人可能阴奉阳违,甚至是各种背叛都有。
但若是以自己个人的名义,或者说群英商会的名义,反而即便是几年不管,在忠诚这块都很难有什么变化。
或许这就是大锅饭和小碗菜的不同吧。
送走了朱棡后,朱英正准备批阅奏章,突然想起一事。
对旁边的伺候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郭忠问道:“早朝的时候,我看到齐泰回来了,怎么都这个点来,他还没有来我这里述职,你去看看,是什么个情况。”
郭忠躬身道:“老奴遵令。”
齐泰在一个多月前,是被朱元璋调到朱英这里,算是给朱英先行推荐的内廷班子。
朱英在见到齐泰后,就安排去了河南查看土地兼并的情况。
那里的瘟疫导致饥荒,自然会出现地主兼并土地,对于事情的严重程度就让齐泰以御史的身份去查探。
今日早朝的时候,齐泰就回来了。
到现在下了早朝,还没见人,朱英就有些疑惑了,这才派郭忠去了解。
朱英开始批阅奏章。
奏章,虽然是出自官员之手,在讲述的时候,难免会有春秋笔法的存在,但至少对于大致的情况,也会有个了解。
目前朱英所批阅的,便就是山西和河南相关的奏章。
河南这边的奏章,目前的情况还是有部分饥荒问题,这跟之前的瘟疫脱离不开,不过在奏章上,是看不到任何和土地兼并直接有关的事情。
留心的话,还是能从一些细微处发现的。
比如在某本奏章中,有位知县简单的说了两句,当地某位大豪绅报备开设粥厂,救济百姓。
看似有表功的意思,可深思细品下,不难猜测,这位豪绅怕是已经兼并了太多的土地,这是出来做一波善事,好在县城里多些名望,保全自身。
在大明这个年代,名望这东西看似虚无缥缈,却是很多官员都忌惮的,名望大望族,很容易就可以通过举孝廉的方式入仕,当地官员都要给三分颜面。
良久,郭忠回来了。
“回禀殿下,齐主事在下朝后,来坤宁宫的路上昏倒了,现在正在太医院呢。”
听到郭忠的话,朱英问道:“他昏倒了?太医那边怎么说的。”
郭忠躬身回道:“殿下,太医那边给出的答复是齐主事气血不足,加上过度劳累这才导致的。”
朱英眉头微皱。
所谓气血不足,便就是贫血,好歹还是兵部主事,俸禄也不少,怎么就营养不良了。
看到太孙殿下似乎有些疑惑,郭忠解释道:“殿下,其实像这样的情况,在皇宫里是很常见的,很多大臣很早就赶来皇宫等待上朝,有时候遇到大事,朝会下得迟了,一些大臣可能就没扛住。”
“在太医院那边,对于这样的事情非常有经验,无须多久,齐主事就能醒来。”
朱英听着这话,颇有学无语了。
什么叫非常有经验,这说明太医院面对这种情况,都已经是熟透了。
一个大臣昏倒后,几乎都可以成为流程来安排了。
朱英入宫的时间,整体来说不算长,对于这样的事情,倒还是第一次了解。
当大明的官,当真是太惨了。
被老爷子压榨不说,俸禄少,还能多干事,稍有不甚,家里就吃席。
平日里上朝,几乎都是饿着肚子来的。
朱英还是很清楚,长期不吃早餐,危害还是挺大的,尤其是京官中的老臣不在少数。
现在很多京官,都是各种病症,调养身体的可能性也不大。
有时候一点小病,就把人给带走了。
心中思索一番后,朱英对郭忠吩咐道:“传本宫令旨,把端门大殿清理出来,左右摆上长桌。”
“传令光禄司,往后明日,当在大臣来早期前,于端门大殿左右放置足够多的早点,以便各官员食用。”
“个中的花费支出,算在内帑。”
洪武年间的朝堂京官,其实大部分还是属于好官的,算得上真正的为民办事。
能够站在这大明京师的朝堂上,本身的学问,肯定是过硬的,每一个对于大明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财富。
端门是过了外五龙桥后,在奉天门的前面。
在这里安排上一个早点自助,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能够方面上朝的官员。
俗话说得好,皇帝还不差饿兵呢,这都做到京官了,俸禄不能加,稍微加点福利还是问题不大。
老爷子那边,经常也有赐膳,不过都是在早朝结束后,大臣们都饿得两眼发昏了。
吃饱了肚子,朝会上也更加起劲不是。
齐泰那边,朱英还是传令过去,让其醒来后先回去休息,土地兼并的事情,也不是说一两天就能解决的。
现在批阅完奏章后,朱英便开始在白纸上,准备关于人才招募的计划了。
这一块整个大明没人有经验,第一场也只能是朱英自己操刀上阵。
次日清晨。
齐泰从被褥中醒来,天还未亮,便就急急忙忙的起床。
昨天睡得还可以,加上太医院那边根据太孙殿下的令旨,安排了一些补品,今天的齐泰精神了许多。
肚子里的咕咕声没有在乎,这早就已经是习惯了。
洗漱一番后,便就急忙向皇宫赶去。
齐泰家里没什么钱财,所以就住得远些。
出门已经很是热闹,很是商贩,尤其是菜贩已经跳着扁担去抢摊位了。
过了外城,内城这里就安静了许多。
陆续有轿子经过,都是上朝的官员。
齐泰的轿子在进入内城没多久,就停了下来。
这边还有很多轿子,都是官员的,到了这里,就只能是步行了。
一路上齐泰跟熟悉的官员打着招呼,大家一起赶路。
承天门前,多数官员停下来,整理一番衣裳,然后跨越大门继续向前。
“咦,这端门怎得如此喧闹。”
刚过承天门,就听到一阵喧闹声,似乎还有嚎啕的哭泣声,齐泰不由有些疑惑。
同行的官员道:“上前看看去,某不是哪位不幸出了事吧。”
齐泰点点头,在上朝的这个时间偶尔出现那么一两个猝死的官员,倒也不算是什么稀奇事。
只是随着距离的接近,突然一股诱人的香味传了过来,让早就饥肠辘辘的众多官员,下意识的吞咽口水。
相互对视一眼,顾不得想太多,后续的官员纷纷朝着前面加快脚步过去。
来到端门前,只见在端门大殿中,左右两边挤满了官员,中间还摆满了长凳,长桌,许多官员竟是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吃起早点。
后面的官员一下子就疑惑了,什么情况这是。
马上就有宦官过来解释:“众位大人,这是太孙殿下的令旨,太孙殿下怜惜诸位大人身体状况,特意在端门安排早膳,供各位大人享用。”
“诸位还请快些入内吧,若是享用得太久,耽误了早朝终究是不好的。”
听到这话,所有的官员心里头,只感觉一股暖流穿过,眼眶都有些湿润了,一些年迈的大臣,更是跪地大呼:“我大明,未来可期,未来可期啊!”
------题外话------
大意了,原本以为昨天睡了一天一夜,今日能早期,结果醒来就到了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