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日,皇帝终于来认错了。
    阿姊何来这么大怒火,莫非伤到哪儿了?朕看看。
    自然是无功而返。
    朱晏亭渐渐看清,在认错这件事上,齐凌就在上林苑兰台殿稳定发挥了一次,而后次次非但不效,反而愈发挑火。
    如此这般,闭门羹成了他的常馔。
    直至那条玉带上的螭首慢慢的打磨了、丝络缓缓的重结了,方才一切如常。
    自从叛乱平定,天下稍平,百业既安,元徽二年的岁节庆祝得无比隆重,从临近腊日开始,隆重的欢庆意味便笼罩着整个长安城。
    腊日的前三天,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
    孟骊入长安。
    这日,朱晏亭正带着齐昱在临沧台上玩耍。太子已满周岁,咿咿唔唔,正是学说话的年纪,乳母和宫娥等都爱逗着他玩。
    他父皇秉承少慈多严的想法,极少答理他,然而太子还是很有孝心的第一个会说的字便是翁。
    这自然是黄门乳母等有心教导的缘故。
    朱晏亭逗弄娇儿,正欲哄他也说句阿母来。
    这时间,一小黄门疾奔而来,险些跑丢了鞋,狼狈的在一片宫娥笑声中,对朱晏亭道:殿下太子殿下,殿下大喜!
    朱晏亭愕然:究竟是谁大喜,喜从何来?
    那人对道:东边的大贤士!先帝请了数次仍不肯出山的孟骊,孟老夫子带着他的子子孙孙不、学生们,来来长安了。
    朱晏亭对此人有所耳闻。
    孟骊之所以受先帝重视,不仅在于他名扬天下的学问好,还在于他出身汝阳孟氏,背后代表着整个汝阳的有才之士。
    但是先帝只是渴才,未能请得动他出山。
    至于今上如今那位爷表面上做足礼贤下士的功夫,但从不惯文人的清高脾气,别人不来,他也不请。
    但是极为反常的,这位高居深屋的大贤居然主动到长安来了。
    朱晏亭正纳闷间,听那小黄门喜道:孟老先生携学生六十人,求作太子殿下的门客。
    她脑中先是轰然一喜,又是心里一揪骤然生忧。
    孟骊这么大的排场入长安,居然是为了襁褓之中的太子来?
    这件事从哪里都透出一股说不清的诡异。
    若说是孟骊求东宫之荣:当初先帝求贤,他却没来。
    若说是他仰慕太子的声望也未免可笑:太子尚在襁褓之中,母亲虽是皇后,却也是诸侯王之后,在燕王捅破了窗纱之后,一直争议不休。
    孟骊表面上看,没有任何的动机需要在这个时候搭上一把老骨头和一世累计的名望,为太子撑腰站台。
    就在她百思不得其解,万般思绪难以言说之际,吴若阿来了,为朱晏亭解答了她心头的疑问。
    她新获晋封,衣间锦绣堆叠,发上青丝累髻如青山耸翠,一颗颗圆润大小均匀的东海珍珠洒在发间,熠熠生辉。
    在宫中将近两年,吴若阿虽未得圣宠,但因临淄豪富,她所用都是上品,得宫中老人□□,容颜日渐娇艳,行动愈发彬彬有礼,身子婀娜,明光夺人。
    她从身旁的侍女手中拿过匣子,取出一颗硕大的明珠,对着小小的太子,毕恭毕敬。
    妾欲以此奉给殿下,殿下喜不喜欢?
    东海明珠光华温润,齐昱望着亮晶晶的东西,口中咿咿呀呀,伸出手去碰。
    若是陛下肯定就要躲了让殿下重新抓。齐凌喜欢戏弄太子的习惯吴若阿不知从何处得知的,此刻微微笑着道:可妾哪敢造次。
    当下双手捧着珠子,奉过去。
    珍珠如同士子,小珠容易得,大珠千年难求,这个礼物小殿下喜欢吗?
    一语双关。
    为皇后昭出,这件事背后的推手是临淄王。
    朱晏亭望着她,心里浮起几片阴云。
    临淄国背靠海,地处金角,依泰山为凭,易守难攻,又有良渠灌溉,桑茂稻广,有天下之富,属诸侯王中实力最强。
    此次平定燕王之乱,临淄王也出了大力气,十斛粮食中有三斛都从临淄的泰山仓里的,五千副重铠更是助王师摧枯拉朽。
    出了这么大的功劳,齐凌不得不大肆封赏,与天下立下表率。
    临淄王因此在朝中势力也大涨,吴若阿也获得了晋封。
    事实上,在许多人眼中,如今的皇后也有临淄王背景。
    临淄王后曾经在朱晏亭走投无路的时候襄助了一把,将她送到齐凌面前。
    朱晏亭的后位就是皇帝东巡的时候、在琅琊王宫定的。
    皇后后来也向皇帝举荐了临淄出身的吴若阿,得封夫人。
    现在,齐地圣贤后人、名动天下的大贤士孟骊携弟子入长安,求官于东宫。
    这一行弟子贤士六十人从行,出泰山,入关中,震惊天下。
    这对尚在襁褓中的太子齐昱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名望资本。
    但朱晏亭却在这其中感觉到了异样
    表面上看,太子齐昱出身高贵,又得大才依附,储君之位稳如泰山。
    --

章节目录

三十六陂春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衣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衣冉并收藏三十六陂春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