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框架内的人会遵守规则,生活在框架内的人会隐隐渴望叛逆。
令狐熙不说话,令狐如也怔了一会儿才道:“十七娘意欲何为...罢了,我们也不问,想来最后也是别人吃亏!”
这话也不错,杨宜君朝杨蔷眨了眨眼,杨蔷就松开了她的手臂。
杨宜君在众宾客中扫了一圈,最重选定了四个围坐在一张黑漆矮方桌周边的青年。桌上有两样鲜果,一样石榴,一样葡萄,一把注壶,放在温碗里。杨宜君听到这几个与娄家兄弟相熟,与她不太熟,只是见过几面的青年正在谈论些什么。
“小弟今日得一古玉,赵兄请看。”说话的人姓韦,名叫韦成吉,和令狐熙、娄家兄弟等人一样,是当初杨氏入播时所带的八大姓出身。韦成吉和许多看到书就头疼的八大姓子弟不同,武技平平,读书却很用功,特别喜爱研究金石。
如今研究金石古物还是颇为小众的爱好,只一小撮士大夫闲时赏玩钻研而已。
姓赵的朋友也是八大姓子弟,之所以会坐到一桌,显然是和韦成吉关系比较好的——简单来说,这一桌四人都是读书比较用功的年轻人,虽不见得也喜欢金石古物,但也算是相对比较有共同语言的了。
“此物是玉玦?”赵姓朋友见韦成吉拿出一对白玉,玉环之形,而又有缺,正符合古书中所注‘如环而缺不连’的说法,脱口而出。
旁边另一个朋友也开口道:“如今拉弓之时佩戴‘韘’或是玉玦演变而来?正如铜钱自玉璧而出?”
韦成吉颇为得意地挑了挑眉:“非也、非也,此物并非玉玦,而是‘珏’,是王玉珏,不是王夬玦!”
正得意于自己知道伙伴们不知道,韦成吉忽然觉得身旁多了一个人,转头看去他就愣住了:“十、十七娘?”
杨宜君接近这边的时候就让婢女端来了一张黑漆叉足方凳,就放在韦成吉右手边。就在刚刚韦成吉说话的时候,她没打招呼就坐下了...这当然有些失礼,但由宜君做来,这些少年郎君根本无法苛责她,甚至都想不到此举的失礼之处。
“韦十七郎?原来是你啊!”杨宜君像是这才认出韦成吉一样,一下笑了起来,然后又很快收住了笑。好像她很快乐,就是想笑,但笑过之后又有点儿羞涩一样。
“上回见你,已经是年初了罢?你们刚刚在说什么,真有趣味...倒不是只死读几部经典的人所能知的。”杨宜君的眼睛亮闪闪的,好像真的对他们聊的话题很感兴趣一样,赞美也是那样真心实意。
韦成吉是一个年轻、有书卷气的年轻人,相比起播州之外的大多数读书人,他绝对称不上文弱,但在一众弓马娴熟的族兄弟、表兄弟中,他就显得稚弱很多了——大概是因为播州风气尚武的缘故,无论是汉人,还是夷族都偏爱英武男子,他这样的就有些不起眼了。
平素在众人之中,就是普通小娘子也不怎么搭理他,更别说宜君这样的了。
他第一次知道宜君一直记得,知道他是‘韦十七郎’,还这样亲切。
他此前也听娄家几位表兄说过杨宜君脾气坏,十分高傲,他远观杨宜君也有此种感觉。但如今真的接触到了,才知道表兄们说的都是一家之言。他想,不是杨十七娘脾气坏,只是表兄他们根本不懂她。
杨十七娘好像一直就很喜欢读书,现在看来,她爱的也是一些雅事,这就和表兄他们完全不同了。
唉,十七娘的父亲是大儒,母亲更是蜀中第一名士之女,想来十七娘更像播州外面那些小娘子——喜爱彬彬有礼,能与她诗词唱和,品味诸般雅事的郎君,而不是策马奔腾、动辄斗狠的边陲男儿,这又有什么错呢?
杨宜君似乎真的很有兴趣一样,眼睛飞快地眨了几下,睫毛扇动,像蝴蝶的翅膀。她伸手碰了碰韦成吉放在手上的玉珏,然后又很快收回了手,眼巴巴看着他:“怎么说,十七郎你快说,为什么是王玉珏,而不是王夬玦呢?”
杨宜君其实什么都知道,她看过一部华夏玉器的纪录片——后世的纪录片总结的往往是所有史料、大量考古成果,只看过一部纪录片而已,单纯以玉器知识来说,她就超过此时钻研此道的大家了。
她这是在和《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学呢,对付不如自己的男子,要快速吸引他们,就得哄着他们。不管怎样,赞同他们发表的见解,露出崇拜的,至不济也是感兴趣的表情就好。
简直就像是在哄孩子。
第21章 韦成吉口若悬河……
韦成吉口若悬河,前所未有地愉快。
“‘王’者,玉旁,所谓‘珏’,便是‘二玉相并之形’!所以,珏与玦虽都是环有缺之形,玦为单,珏却是成双之物...再者,王玉珏通常也更小巧......”
杨宜君提出自己想仔细看看这对玉珏,这对古玉珏本来是韦成吉新得爱物,拿给别人炫耀可以,却从不让人碰。然而杨宜君开了口,他就再想不到拒绝了,甚至因为杨宜君对自己提要求而满心欢喜,一时兴奋地说不出话来。
杨宜君把玩着这对玉珏,不只是韦成吉,同桌其他人也来了精神,开始与宜君论古书中提及的各种玉器。对此,杨宜君非常配合,就好像她真的对这些金石古物杂说特别有兴趣一样。
“《尔雅》有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十七娘看,这就是环。”姓赵的青年给宜君看自己佩戴的玉佩,果然周边玉的宽度和中间孔的直径相当,这就是环了。
--
令狐熙不说话,令狐如也怔了一会儿才道:“十七娘意欲何为...罢了,我们也不问,想来最后也是别人吃亏!”
这话也不错,杨宜君朝杨蔷眨了眨眼,杨蔷就松开了她的手臂。
杨宜君在众宾客中扫了一圈,最重选定了四个围坐在一张黑漆矮方桌周边的青年。桌上有两样鲜果,一样石榴,一样葡萄,一把注壶,放在温碗里。杨宜君听到这几个与娄家兄弟相熟,与她不太熟,只是见过几面的青年正在谈论些什么。
“小弟今日得一古玉,赵兄请看。”说话的人姓韦,名叫韦成吉,和令狐熙、娄家兄弟等人一样,是当初杨氏入播时所带的八大姓出身。韦成吉和许多看到书就头疼的八大姓子弟不同,武技平平,读书却很用功,特别喜爱研究金石。
如今研究金石古物还是颇为小众的爱好,只一小撮士大夫闲时赏玩钻研而已。
姓赵的朋友也是八大姓子弟,之所以会坐到一桌,显然是和韦成吉关系比较好的——简单来说,这一桌四人都是读书比较用功的年轻人,虽不见得也喜欢金石古物,但也算是相对比较有共同语言的了。
“此物是玉玦?”赵姓朋友见韦成吉拿出一对白玉,玉环之形,而又有缺,正符合古书中所注‘如环而缺不连’的说法,脱口而出。
旁边另一个朋友也开口道:“如今拉弓之时佩戴‘韘’或是玉玦演变而来?正如铜钱自玉璧而出?”
韦成吉颇为得意地挑了挑眉:“非也、非也,此物并非玉玦,而是‘珏’,是王玉珏,不是王夬玦!”
正得意于自己知道伙伴们不知道,韦成吉忽然觉得身旁多了一个人,转头看去他就愣住了:“十、十七娘?”
杨宜君接近这边的时候就让婢女端来了一张黑漆叉足方凳,就放在韦成吉右手边。就在刚刚韦成吉说话的时候,她没打招呼就坐下了...这当然有些失礼,但由宜君做来,这些少年郎君根本无法苛责她,甚至都想不到此举的失礼之处。
“韦十七郎?原来是你啊!”杨宜君像是这才认出韦成吉一样,一下笑了起来,然后又很快收住了笑。好像她很快乐,就是想笑,但笑过之后又有点儿羞涩一样。
“上回见你,已经是年初了罢?你们刚刚在说什么,真有趣味...倒不是只死读几部经典的人所能知的。”杨宜君的眼睛亮闪闪的,好像真的对他们聊的话题很感兴趣一样,赞美也是那样真心实意。
韦成吉是一个年轻、有书卷气的年轻人,相比起播州之外的大多数读书人,他绝对称不上文弱,但在一众弓马娴熟的族兄弟、表兄弟中,他就显得稚弱很多了——大概是因为播州风气尚武的缘故,无论是汉人,还是夷族都偏爱英武男子,他这样的就有些不起眼了。
平素在众人之中,就是普通小娘子也不怎么搭理他,更别说宜君这样的了。
他第一次知道宜君一直记得,知道他是‘韦十七郎’,还这样亲切。
他此前也听娄家几位表兄说过杨宜君脾气坏,十分高傲,他远观杨宜君也有此种感觉。但如今真的接触到了,才知道表兄们说的都是一家之言。他想,不是杨十七娘脾气坏,只是表兄他们根本不懂她。
杨十七娘好像一直就很喜欢读书,现在看来,她爱的也是一些雅事,这就和表兄他们完全不同了。
唉,十七娘的父亲是大儒,母亲更是蜀中第一名士之女,想来十七娘更像播州外面那些小娘子——喜爱彬彬有礼,能与她诗词唱和,品味诸般雅事的郎君,而不是策马奔腾、动辄斗狠的边陲男儿,这又有什么错呢?
杨宜君似乎真的很有兴趣一样,眼睛飞快地眨了几下,睫毛扇动,像蝴蝶的翅膀。她伸手碰了碰韦成吉放在手上的玉珏,然后又很快收回了手,眼巴巴看着他:“怎么说,十七郎你快说,为什么是王玉珏,而不是王夬玦呢?”
杨宜君其实什么都知道,她看过一部华夏玉器的纪录片——后世的纪录片总结的往往是所有史料、大量考古成果,只看过一部纪录片而已,单纯以玉器知识来说,她就超过此时钻研此道的大家了。
她这是在和《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学呢,对付不如自己的男子,要快速吸引他们,就得哄着他们。不管怎样,赞同他们发表的见解,露出崇拜的,至不济也是感兴趣的表情就好。
简直就像是在哄孩子。
第21章 韦成吉口若悬河……
韦成吉口若悬河,前所未有地愉快。
“‘王’者,玉旁,所谓‘珏’,便是‘二玉相并之形’!所以,珏与玦虽都是环有缺之形,玦为单,珏却是成双之物...再者,王玉珏通常也更小巧......”
杨宜君提出自己想仔细看看这对玉珏,这对古玉珏本来是韦成吉新得爱物,拿给别人炫耀可以,却从不让人碰。然而杨宜君开了口,他就再想不到拒绝了,甚至因为杨宜君对自己提要求而满心欢喜,一时兴奋地说不出话来。
杨宜君把玩着这对玉珏,不只是韦成吉,同桌其他人也来了精神,开始与宜君论古书中提及的各种玉器。对此,杨宜君非常配合,就好像她真的对这些金石古物杂说特别有兴趣一样。
“《尔雅》有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十七娘看,这就是环。”姓赵的青年给宜君看自己佩戴的玉佩,果然周边玉的宽度和中间孔的直径相当,这就是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