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这次可要卖?有人对商者新给的收购价十分心动,但又有些犹豫。想了下,他便问向身边的人。
    你呢?对方又反问他。
    他便将心中的想法都说出来:此时价格确实可以,可我又怕后面价钱更高
    就像红薯刚收获那会,价钱也是不错的。可那时候的不错,却是远远没法跟现在比的。也是从那时候起,隔上一段时间红薯便小涨一些。
    不过涨得最厉害的只有两次,一次是前些时日大郎把红薯粉的方子传播了出去。剩下的那一次,便是这一次的红薯片。
    这时旁边紧挨着他们俩坐着的人便说道:再等等也无妨,但也莫要等太久别忘了,那农官教授咱们种植时,可是每一次都特意说过,头一年刚种植的产量不高,咱们才能卖得那般的好价钱。但等到后面种植的多了,这价钱不出意外便会下跌不少
    经过在农学院里培训过后的农官,被分配到各地教授百姓种植各种农作物时,还会讲解一些农产品经济相关的事。
    而这也是他们在农学院里学习时,林立文特意教授给他们的。
    在林立文这里,时下的农官都可以看做农村技术人员。
    好的农村技术人员不仅是只教授百姓种植农作物,帮忙解决种植上的问题,还要尽可能的帮他们如何更有经济头脑的去种植,达到脱贫致富的效果。
    有道是谷贱伤农,任何一种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后,都会对它的价钱产生不小的影响。若这时候百姓再一味的盲目去种植,那么他们当年的收入受到的影响就更大。
    作为教授百姓种植的农官,便需得将这些经济思想都灌输给他们所教授的百姓。
    这般实施下来后的效果,那是十分的明显的。
    因为时下的老百姓,莫说有什么经济思想了,他们好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过自己所待的小镇。
    而过去,也很少有这么多的商者愿意跑乡下去这般收购农产品。
    如此这般的常年待在村子里,对大部分的老百姓来说,便真的只知晓地里的农作物长得好便欢喜,长不好便难受。
    可如今的许多老百姓,他们便是还未行商,也依旧很少离开村子,去到外面更广阔的地方开阔眼界。但是农官们在教授种植技术时,会教授他们一些简单的经济思想。再有商者们这些年为着新农作物频繁下到各乡下收购,老百姓跟商者多往来几次,便也增长了些见识,积累了些经验。
    还真当得上那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如这次,好些地方的百姓即便是选择了再等等看,可他们心中也知晓,这个等待是决计不能拖到来年新红薯上市。
    且最好还是再提前些时日便将其售卖了,以防万一。
    于是经常下乡的商者们也发现,那些个过去老实木讷的老百姓们开始变了。
    他们的话变多了,嘴能说了,人也变精明了。
    第215章 七夕
    商者们还在纷纷抢购那些红薯时,林立文这边又得了好些新种子。
    更甚至林立文还在交易时,趁机跟一些番人多交谈了些,对对方的国家也做了一些了解。当然,这种了解多为当地常种植作物,别的林立文不会问,番人也不可能愿意跟他说。
    我素来喜欢种植。林立文说道。
    番人点头。
    关于林立文喜欢种植,并且十分擅长种植的事,如今在他们番人圈子里也早就传播开来了。
    一同传开的,自然还有林大郎很有钱,林大郎很大方。
    林立文便笑着又说道:我刚听闻了你的话,对一些作物很是好奇。我这边想要购买,不知你这边可否愿意帮我捎带过来?
    一些吗?番人惊讶。
    林立文:对,一些。价钱这一块,依旧按照咱们之前的来。
    番人做的是两国之间物资上的生意,背后也是有一个大商队在的。往来运输两地物资时,帮林立文将他所需要的种子带上便可。
    种子也占据不了什么地方,但是价钱这一块,林立文一直都给的很不错。而这一次他要了好些品类的种子,加一起的银钱便更不是个小数目。
    而且除了农作物外,一些家畜,林立文这边竟也有兴趣
    于是番人离去事,整个人很是高兴。
    因着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特产作物,因此林立文找寻的自然也不只这一个番人。可以说,但凡跟他多讲解了自己国家有那些常种植作物的番人,好似都被林立文下了帮他采购种子的订单。
    没多久,林立文找番人大批量采购种子的事,便也传开了。
    京中那些贵人们收到消息时,竟一点也不觉得奇怪,甚至还有些好奇和期待。
    可有打听到,那林大郎这次都跟那些番人们采购哪些种子?
    那些番人们都不肯说。
    都不肯说么?那林大郎这次到底给了他们多少银钱啊?
    想来应是不少
    若非银钱足够多,番人们又如何会这般嘴紧。所以番人在还没将种子卖给林立文,赚取到那大笔银钱之前,是绝技不可能将彼此间的具体交易内容透露出去的。
    --

章节目录

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孺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孺人并收藏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