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且不说了,都已经抽穗出一大片。饶是崔刺史再不懂农事,也能看出来其成功性很大了。
    至于稻稻套作与稻豆套作,以及后面再度插秧种植下来的第二季稻的那些稻田里,眼下全都是绿油油的一片,让人瞧见了心里便欢喜。
    崔刺史更知晓,林立文这次种植成功后能带给他的是什么。因此崔刺史现在是越看林立文越喜欢,语气格外和蔼可亲的对林立文说道:大郎,后面若是还有什么需要本官协助的,你只管来寻我!
    多谢大人!林立文笑着说道:此次水稻两收试种,若非能得大人这般全力相助,委实难以成功。
    这话果然又哄得崔刺史哈哈大笑。
    待到回到刺史府时,崔刺史面上仍能让人瞧出他此时的心情甚好:士昭,如今你觉得林立文此人如何?
    此人有才,且为人很是不错。冯文书张嘴也夸道。
    自打林立文来了牧州后,崔刺史只除了最开始的拨款银钱三百两,后面林立文完全未让崔刺史帮忙过。可是种植成功后,功绩对方却没少往崔刺史身上放。那么作为崔刺史的心腹幕僚,利益也是相关者,冯文书委实也很难不去喜欢这样的人。
    他这是聪明。崔刺史笑着点了点头,很是认同了冯文书的话。然而他此刻脑海中,想到的却是去年林立文刚从吉州成功推广棉花种植回来一事。
    那时候,林立文身上还带着朝中王党的标签。
    作为朝中政敌,为了压制王党的崛起,崔氏派系委实没少反对永兴帝提拔林立文。尤其是林立文刚从吉州立了大功回来时,崔氏一党更是坚决反对林立文成为屯田司主官。
    别小瞧了如今的屯田司,它已不再是前朝时期只有虚职的部门了。永兴帝从继位的那一年起,朝中百官便感受到了他对农事的重视度。
    而作为掌管朝中户部的崔党还比旁人更清楚,永兴帝之所以这么对农事重视,不仅仅是为着民生,更是为着一项即将到来的有关于赋税征收的政令。
    现如今皇朝所使用的税收政令是有点类似于秦朝时期的户调法,朝廷赋税是以户为单位对老百姓进行增收的。这就导致会出现一个现象,老百姓们为了能少上缴赋税,便尽可能的不去分家。
    而百姓不肯分家,朝廷能增收上来的赋税便有限。因此,这项赋税增收的政策,在永兴帝看来是急需要改革的。
    可如赋税征收这种大动作的政策改革,永兴帝必然是不能贸贸然便去改动的。
    所以永兴帝才会格外的重视农事,这就跟朝廷之前鼓励老百姓开荒是一个道理,它不单单只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好。对统治者而言,多收来赋税从而增强国力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
    只要百姓生活一旦变好,朝廷所计划许久的赋税征收改革也就可以开始实施了。
    所以在原书的剧情里,便是没有林立文的穿越,朝廷也还是对赋税征收进行了改革。而那时,正是原身嫉妒原男主林立泽,趁他即将参加科考时对其下药
    原身当时所有的心思全放在原男主抢了他念书的机会,放在对林家众人的怨恨上。便认为是自己下毒时不够小心被林杨氏发现了,才导致林家分家的。
    然这只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便是当时朝廷下达了一项政策。强制要求凡老百姓家中有两子或以上时,子满十八且成家者,必须分家另立户口所以即便没有原主对原男主下毒那一出,林家分家也是必然的。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林立文在其中的重要性便可知了。
    对上,林立文能帮助永兴帝减少赋税改革后,百姓们对朝廷的怨愤。
    对下,林立文的种田本事能帮助老百姓们在朝廷下达赋税改革后,有承受得起的能力。并且按照林立文在农事上的天赋来看,便是赋税改革后,老百姓上缴完需要多缴纳的赋税后,余粮还能比过去更多。
    试问这样的一个人,如果他身上带有王党标签时,又怎能不让朝中崔党想要将其压制下去!
    而对于王党,他们却是想要提拔起林立文的。
    只是让崔王两党都没有想到的是,林立文从吉州归来后,也不过是被永兴帝单独召见了一次,然后他于第二日便回林家村去了!
    崔王两党所预料中的争议朝会因为主人公林立文的缺席,就这般消失不见了。
    至于永兴帝因为林立文所立功劳而破格册封其母林周氏为五品县君诰命一事,于崔王两党来说,完全不重要!
    毕竟嘉奖林周氏的诰命再高,那也不过是一手无实权的荣誉而已。犯不着他们去刻意针对林立文不说,便是冲着他在吉州所立之功劳,这林周氏也委实当得封赐。
    然而更让他们两党所预想不到的是,在第二日上朝时,永兴帝还心情极好的告诉众大臣,这官是林立文自己请辞的,并且他还接下了来年去往牧州进行水稻一年两收的试种。
    牧州在王刺史被调走后,刺史接任者是崔氏一党。
    因此在最开始,崔刺史对林立文的到来,其实是有几分复杂的。
    刻意去针对林立文吧,但在对方说出他只会种田这般的话并请辞完屯田司郎中一职后,真就一门心思的只去种田了
    --

章节目录

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孺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孺人并收藏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