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网纹格捞纸器打捞草浆时候也把花草的残叶捞了上来,最后就如做纸张一样晾晒风干。
    这花笺看上去精巧可爱,其实所用技艺不难,就是简单的造纸技艺。只不过造纸的人没有这样巧思,有这样巧思的人又不屑于亲自造纸。
    当年娘在大理的院落里便常造出花笺。南诏女子读书的少,是以她常做的是竹叶和松针所做的信笺,卖给书院里的学生,倒也能赚取银两贴补家用。
    莺莺自幼便是看那花笺制造是以毫不费力。
    她将花笺晾晒在院子里。
    楼上有工匠修葺装饰,开茶楼的掌柜先看中了:苏娘子,不知你这花笺买吗?
    自然是卖的。莺莺点头,一两银子十张。
    这样核算下来一张就是一百文钱,说起来似乎不贵,可是这花笺不过一本书封面大小,也就能写一封信,比起寻常的宣纸可是贵多了。
    掌柜豪爽拿出银两:正好,茶楼里写茶名就用这花笺,正显雅致。
    花笺并不麻烦,只要掌握了法子人人都能做,莺莺也不藏私,叫店里几个帮手都学会了,后院常年晾晒着捞纸网,谁闲了谁去做一阵,一张捞纸网能裁出五十张,产出颇多。
    花满蹊新店铺开张这一天,莺莺早从街坊请了个舞狮班子,还请了敲锣打鼓的鼓乐队。
    鼓乐一响,整条街的人都围了过来,舞狮队从花满蹊出发,而后走遍了附近街巷,敲锣打鼓招惹得附近人都瞧过来,最后停在了花满蹊。
    莺莺早就命小六胡杨几个手里穿着统一的蓝布衣裳,手里拿着一枝栀子花送人。
    街坊邻居们见有白得的花当即伸手接过,栀子花浓香四溢,他们走在街上又吸引旁人问:这是何事?
    街坊们便答:花满蹊在发花呢。
    一来二去将这几条街的人都吸引了过来,东角楼街巷本就是热闹之处,是以人很快都聚集起来。
    从门外往店里瞧,便见这店铺煞为有趣,门口居然还放了一个大水缸,缸里长出莲花,花开并蒂,这是莺莺新近培育出来的并蒂莲。
    街坊们恍然大悟:前段时间都听汴京城里有并蒂莲,没想到是这家店。
    听说那并蒂莲有二百两银子呢!街坊们噤声,这可买不起。
    可是买不起还看不起吗?多看看稀罕多好?一个两个还去叫家里人和亲戚朋友:去看并蒂莲!
    并蒂莲旁边还有一排像蝴蝶一样的兰花,花瓣如蝴蝶翅膀纷飞,看着颇为有趣。这是莺莺从外诸司慕侍郎那里特意求来的蝴蝶兰花苗。
    并蒂莲和蝴蝶兰都是汴京城里格外稀罕的,诸人都瞧得兴致勃勃,当即便迈步走了进去。
    店内更是大有乾坤:店中央一个紫檀木做的架子,像是个灯罩,四下笼着金黄织金线的帷罩,中间珍而重之的则是一个卷轴。
    店里的小丫鬟格外自豪:那是太后娘娘封我家店做皇商的懿旨呢。
    皇商!太后娘娘懿旨!
    街坊们都纷纷赞叹,都觉这家店当真是难得:怪不得能在东角楼这样的地方开店呢!
    对啊,花木商人还能做多大,我还当他们都提篮贩售或是开个脚店呢。
    再将目光挪开,店里居然飞着黄鹂鸟、文鸟、蝴蝶,当即吓了一跳:这是什么神通?
    定睛一瞧,原来那些黄鹂鸟、文鸟、蝴蝶都是假的,全部由花卉做成再从房梁上用丝线吊下来,不仔细看瞧不出那丝线便当是悬空的。
    啧啧啧,当真是栩栩如生。
    这时候进来的主顾们有些是附近开店的掌柜的,便动了心思:要是我家酒楼店铺门口放这个岂不是能招揽商户?
    当即问花满蹊:这假蝴蝶假鸟能卖吗?
    那位老板点头:当然可以,我们还能给做寿筵红事的人做花雕呢。
    花雕?何为花雕?
    老板指着店里一角:你瞧那个寿桃和狮子滚绣球,便是给人家寿筵做的。
    主顾们不由得瞪大眼睛:他们没想到还能做出这样的花雕。
    莺莺原先花雕是给贵胄豪门人家做的,动辄硕大,平民百姓家也不知道,是以都才是第一次看见到花雕。
    为了能方便售卖,莺莺给平民人家做的花雕便都小许多,只有水缸那么大。
    做起来方便容易上手,售卖价格也要至少五十两银子。
    这银子是为中等人家和大些的酒楼设置的,他们虽然没有豪门贵胄那样豪奢,可是遇上店铺开业、家里老人寿筵这种难得的场面也想撑一撑场子。
    这花雕既新奇有趣又是个好兆头,因此纷纷下了订单。
    那位圆脸阿婆也来了,笑眯眯道:果然有舞狮子的。莺莺忙请她进店,给她老人家端一碟子花糕搭配茶水。
    花雕和并蒂莲、花盒陆续出售了出去,几乎算得上是一扫而空,含蕊记账的手就没有停歇下来。
    这当口有人瞧见了一个新奇有趣的玩意儿:这是何物?
    莺莺笑:这是花笺。由花草做成,可以写信,作诗,还能做请柬做名帖。
    大伙不是文人墨客,不会写信作诗,可是这请柬名帖却是时常要用的。
    --

章节目录

我在汴京卖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吃吃汤圆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吃吃汤圆呀并收藏我在汴京卖花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