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珅听了李俪君的问题,本来还在考虑要怎么跟她说的,见她频频往大堂外头看,便跟着望过去,发现是隋王府的一个管事在门外冲李俪君使眼色,顿时就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
他这两日因为挂心林九郎受伤的事,又为裴家纨绔子的嚣张作派而生气, 倒把前来桥陵要办的“正事”给丢到一边了,想必是有人因此质疑起他祖父的病情是否真如他们邹王府声称的那么危急了吧?他离开长安城之前,每天都有宗室皇亲到家中来打探,惊动了隋王府,也没什么稀奇的,说不定这里头还夹杂着圣意呢。
他只是对李俪君这个堂侄女不由得生出了怜惜之情, 可怜她小小年纪, 刚承受了丧母之痛,便被祖父差遣来打探消息了。
他叹了口气, 伸手摸了摸李俪君的头:“你也担心我阿翁的病情吧?放心,他老人家的情况虽然不是很好,但短时间内应该还出不了事。我们这些儿孙如今有什么事都尽可能顺着他的意思,不敢有半点违逆之意。只要阿翁心情愉快了,想必他的病情就会慢慢好转起来。”
这个理由非常好,进可攻,退可守,无论老邹王的病情是好是坏,邹王府都有办法应付外界的疑问。
李俪君眨了眨眼,柔声道:“珅叔也是因为太叔祖的要求,才会特地跑来桥陵查看墓室的吧?”
李珅笑道:“是呀。其实家里人都觉得,没必要走这一趟,我阿婆与父母还觉得有些犯忌。可我阿翁一定要我来,说是趁着他如今神智还算清醒,把该准备的事情都准备好了, 也省得他将来真的去了, 家里人伤心忙乱之下, 诸事都不得周全,惹人笑话。我父想要再劝,阿翁便发了脾气,差点儿犯病,谁还敢再说什么呢?那墓室确实需要修缮了,我便索性修得张扬些,也叫我阿翁知道,我真的把他老人家的话放在心上了,事事都照着他的意思去办呢。”
李俪君露出微笑:“原来如此。太叔祖虽病着,但人还明白着呢。可惜儿家身上有孝,不好上门去看望他。待珅叔回了家,替儿家问候他老人家一声吧?儿家还有些礼物,烦请珅叔一并捎去,只当是儿家孝敬太叔祖了,也是感谢太叔祖替儿家报了杀母大仇,还请太叔祖不要嫌弃。”
李珅道:“我阿翁怎会嫌弃你?他老人家对你疼爱得很呢。你回了长安,只管去瞧他,自家人有什么可忌讳的?礼物都在其次, 他见了你才欢喜呢!”
李俪君自然是欢欢喜喜地答应下来了, 但要不要真的去探望老邹王则另说。她心里敬着老人, 当然要顾虑人家家里人的想法,不会把李珅的客套话当真。
邹王府的管事过来向李珅汇报墓室修缮的情况了,李俪君也不打扰李珅处理正事,埋头把自己面前这碗笋干熬汤打底的汤饼吃完,便带着崔嬷嬷与二红回房间去了。
之后不必她多言,崔嬷嬷就把李珅提供的答案告诉了前来打探消息的隋王府管事。那中年管事听了,若有所思:“原来如此,看来老邹王的病情还不算危急。”
李俪君道:“虽不算危急,但老人家显然已经在准备自己的身后事了。不管是墓地、家属,还是爵位,都希望能尽可能安排得周全,太叔祖才能安心。他家里人也不敢违逆他的意思,就怕他生气了,会气出个好歹来。”
她看向管事:“阿翁想知道的,是不是这些?其实太叔祖也是一把年纪了,一向对朝廷忠心耿耿,他年轻时吃过许多苦头,壮年时曾为先帝与今上立过功,如今不过是期盼着儿孙后人能过得安稳罢了,这不算过分吧?”
管事干笑着退下了。这些事可不是他一个仆从能议论的。
得到了答案,管事连午饭都没用,就忙忙带着随从走了。路过桥陵前的时候,他也看到了大道上那醒目的黑色焦痕,想起在客店大堂里听到的各种小道消息,决定要把这个新闻也报给王爷知晓,顺道还要知会窦王妃一声。那裴家子攀扯的林家兄弟,不就是窦王妃的亲戚么?如今嗣王妃陈氏去世了,隋王府的中馈大权又回到了窦王妃手中,他也顺道卖主母一个好。
管事走后不久,林家兄弟吃过午饭,也与李俪君、李珅告别,离开了客店,前往县城里的住宅,之后客店里就只剩下邹王府与隋王府两家的人了。
然而李珅既要忙活修缮墓室的事务,又要留意桥陵那边的动静,同时还得联合林四郎一同往京城递文书,好参奏裴家子一本,大部分时候都十分忙碌,顾不上李俪君一个小女孩,李俪君就觉得自己没什么必要继续留在奉先县了。
到了晚上,她察觉到天上的圆月已经无法象昨夜的满月一样,给自己带来灵力的增长,便向身边人提出要离开。
崔嬷嬷有些犹豫:“小娘子不是说,要在奉先县周围瞧瞧,是否还有适合埋葬娘子的地方么?怎么才两三天,就……”
二红插言道:“我们本来就准备要走的,若不是王爷打发了管事来,嘱咐小娘子向邹王府二郎君打听消息,我们也不会在奉先县滞留至今。如今事情都办完了,我们有什么理由继续在这儿待下去呢?”
崔嬷嬷叹道:“原本我们回长安,很有可能赶上娘子的‘三七’,可如今拖了几日,已经来不及,只能在外头祭祀娘子了。正好王爷先前又发了话,让小娘子不必着急回去,我们索性在外头多看几块好地也行哪。”
崔嬷嬷一直惦记着陈氏的安葬之所,这两天她在客店里听别人闲话,其实也打听到了一个不错的地点,有心过去瞧一瞧,正要跟李俪君说呢,李俪君就提出要走了。
李俪君便问她看中的地点在哪里,得知答案后,不由得有些无语。
那地方离桥陵挺近的,约摸在奉先县城西北方向十几里地,旁边挨着金帜山,再往西走几里路就是桥陵了。崔嬷嬷认为那里地势开阔,风水又好,还在桥陵前往奉先县城的必经之路上,正好方便隋王府的人日后去桥陵祭拜过隋王后,顺便过来祭拜陈氏,是个十分合适的地点。
李俪君有些头痛地想,这地点当然是很好的,问题是,那一带似乎也是将来景陵的选址。景陵的主人唐宪宗如今还没出生呢,他的祖父德宗李适,眼下也不过才七岁大。不过宪宗在位期间,作风比较强势,指望他会为了一个已故宗室嗣王妃的墓,就改变自己陵墓的布局吗?还是做梦比较快。
李俪君只得劝崔嬷嬷:“您看圣人在建的泰陵布局,还有桥陵的布局,就知道皇家今后要建皇陵,多半是以山为陵了。奉先县的风水既然不错,这一带的山,我们怎么敢轻易将亲人埋进去?万一将来有哪位圣人挑中了金帜山作为身后安葬之所,你让我娘的坟墓怎么办呢?”
崔嬷嬷唬得睁大了双眼,顿时不再坚持了。
他这两日因为挂心林九郎受伤的事,又为裴家纨绔子的嚣张作派而生气, 倒把前来桥陵要办的“正事”给丢到一边了,想必是有人因此质疑起他祖父的病情是否真如他们邹王府声称的那么危急了吧?他离开长安城之前,每天都有宗室皇亲到家中来打探,惊动了隋王府,也没什么稀奇的,说不定这里头还夹杂着圣意呢。
他只是对李俪君这个堂侄女不由得生出了怜惜之情, 可怜她小小年纪, 刚承受了丧母之痛,便被祖父差遣来打探消息了。
他叹了口气, 伸手摸了摸李俪君的头:“你也担心我阿翁的病情吧?放心,他老人家的情况虽然不是很好,但短时间内应该还出不了事。我们这些儿孙如今有什么事都尽可能顺着他的意思,不敢有半点违逆之意。只要阿翁心情愉快了,想必他的病情就会慢慢好转起来。”
这个理由非常好,进可攻,退可守,无论老邹王的病情是好是坏,邹王府都有办法应付外界的疑问。
李俪君眨了眨眼,柔声道:“珅叔也是因为太叔祖的要求,才会特地跑来桥陵查看墓室的吧?”
李珅笑道:“是呀。其实家里人都觉得,没必要走这一趟,我阿婆与父母还觉得有些犯忌。可我阿翁一定要我来,说是趁着他如今神智还算清醒,把该准备的事情都准备好了, 也省得他将来真的去了, 家里人伤心忙乱之下, 诸事都不得周全,惹人笑话。我父想要再劝,阿翁便发了脾气,差点儿犯病,谁还敢再说什么呢?那墓室确实需要修缮了,我便索性修得张扬些,也叫我阿翁知道,我真的把他老人家的话放在心上了,事事都照着他的意思去办呢。”
李俪君露出微笑:“原来如此。太叔祖虽病着,但人还明白着呢。可惜儿家身上有孝,不好上门去看望他。待珅叔回了家,替儿家问候他老人家一声吧?儿家还有些礼物,烦请珅叔一并捎去,只当是儿家孝敬太叔祖了,也是感谢太叔祖替儿家报了杀母大仇,还请太叔祖不要嫌弃。”
李珅道:“我阿翁怎会嫌弃你?他老人家对你疼爱得很呢。你回了长安,只管去瞧他,自家人有什么可忌讳的?礼物都在其次, 他见了你才欢喜呢!”
李俪君自然是欢欢喜喜地答应下来了, 但要不要真的去探望老邹王则另说。她心里敬着老人, 当然要顾虑人家家里人的想法,不会把李珅的客套话当真。
邹王府的管事过来向李珅汇报墓室修缮的情况了,李俪君也不打扰李珅处理正事,埋头把自己面前这碗笋干熬汤打底的汤饼吃完,便带着崔嬷嬷与二红回房间去了。
之后不必她多言,崔嬷嬷就把李珅提供的答案告诉了前来打探消息的隋王府管事。那中年管事听了,若有所思:“原来如此,看来老邹王的病情还不算危急。”
李俪君道:“虽不算危急,但老人家显然已经在准备自己的身后事了。不管是墓地、家属,还是爵位,都希望能尽可能安排得周全,太叔祖才能安心。他家里人也不敢违逆他的意思,就怕他生气了,会气出个好歹来。”
她看向管事:“阿翁想知道的,是不是这些?其实太叔祖也是一把年纪了,一向对朝廷忠心耿耿,他年轻时吃过许多苦头,壮年时曾为先帝与今上立过功,如今不过是期盼着儿孙后人能过得安稳罢了,这不算过分吧?”
管事干笑着退下了。这些事可不是他一个仆从能议论的。
得到了答案,管事连午饭都没用,就忙忙带着随从走了。路过桥陵前的时候,他也看到了大道上那醒目的黑色焦痕,想起在客店大堂里听到的各种小道消息,决定要把这个新闻也报给王爷知晓,顺道还要知会窦王妃一声。那裴家子攀扯的林家兄弟,不就是窦王妃的亲戚么?如今嗣王妃陈氏去世了,隋王府的中馈大权又回到了窦王妃手中,他也顺道卖主母一个好。
管事走后不久,林家兄弟吃过午饭,也与李俪君、李珅告别,离开了客店,前往县城里的住宅,之后客店里就只剩下邹王府与隋王府两家的人了。
然而李珅既要忙活修缮墓室的事务,又要留意桥陵那边的动静,同时还得联合林四郎一同往京城递文书,好参奏裴家子一本,大部分时候都十分忙碌,顾不上李俪君一个小女孩,李俪君就觉得自己没什么必要继续留在奉先县了。
到了晚上,她察觉到天上的圆月已经无法象昨夜的满月一样,给自己带来灵力的增长,便向身边人提出要离开。
崔嬷嬷有些犹豫:“小娘子不是说,要在奉先县周围瞧瞧,是否还有适合埋葬娘子的地方么?怎么才两三天,就……”
二红插言道:“我们本来就准备要走的,若不是王爷打发了管事来,嘱咐小娘子向邹王府二郎君打听消息,我们也不会在奉先县滞留至今。如今事情都办完了,我们有什么理由继续在这儿待下去呢?”
崔嬷嬷叹道:“原本我们回长安,很有可能赶上娘子的‘三七’,可如今拖了几日,已经来不及,只能在外头祭祀娘子了。正好王爷先前又发了话,让小娘子不必着急回去,我们索性在外头多看几块好地也行哪。”
崔嬷嬷一直惦记着陈氏的安葬之所,这两天她在客店里听别人闲话,其实也打听到了一个不错的地点,有心过去瞧一瞧,正要跟李俪君说呢,李俪君就提出要走了。
李俪君便问她看中的地点在哪里,得知答案后,不由得有些无语。
那地方离桥陵挺近的,约摸在奉先县城西北方向十几里地,旁边挨着金帜山,再往西走几里路就是桥陵了。崔嬷嬷认为那里地势开阔,风水又好,还在桥陵前往奉先县城的必经之路上,正好方便隋王府的人日后去桥陵祭拜过隋王后,顺便过来祭拜陈氏,是个十分合适的地点。
李俪君有些头痛地想,这地点当然是很好的,问题是,那一带似乎也是将来景陵的选址。景陵的主人唐宪宗如今还没出生呢,他的祖父德宗李适,眼下也不过才七岁大。不过宪宗在位期间,作风比较强势,指望他会为了一个已故宗室嗣王妃的墓,就改变自己陵墓的布局吗?还是做梦比较快。
李俪君只得劝崔嬷嬷:“您看圣人在建的泰陵布局,还有桥陵的布局,就知道皇家今后要建皇陵,多半是以山为陵了。奉先县的风水既然不错,这一带的山,我们怎么敢轻易将亲人埋进去?万一将来有哪位圣人挑中了金帜山作为身后安葬之所,你让我娘的坟墓怎么办呢?”
崔嬷嬷唬得睁大了双眼,顿时不再坚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