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那是他逝去的青春
清晨,旭日东升。
位于京师城东的宋宅。
下人们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而这日宋公文正好休沐,所以并未前往大理寺应卯。
“夫人,鸿志呢?”刚用完膳的宋公文,因为没见到儿子,当即询问夫人宋王氏。
“一大早就没见到人影。”宋夫人叹了口气,道:“自从那日从皇宫,看过他姐姐回来后,不知怎的,鸿志就囔着要努力学武,要从军,现在又不知道去干什么了。”
“这个不争气的东西,不好好读书,净想着在外面惹祸,看回来老夫不打断他的腿!”
宋公文闻言,双眼一瞪,直接就气不打一处来,满脸都是怒气。
只是很快,这气就泄了下去,转为了叹息。
虽说读书人习武,在大魏属于常事。
但他宋家是书香门第,应该是以读书、考取功名为主。
就像自己,年轻时候文采斐然,乃三甲进士。
可这儿子,完全没有继承宋家的基因,在书院的成绩惨不忍睹不说,还喜欢在外厮混,连请回家里的教书先生,都气走了十几个。
还动不动拿没有读书的天赋说事,说自己应该从军,要上战场只会千军万马,为国立功。
反观自家女儿,只有聪慧无比、温柔恭顺、知书达理,从小就已经熟四书五经。
所以有时候宋公文甚至都忍不住怀疑,这儿子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现在他只希望,对方不要惹下什么滔天祸端就行。
毕竟女儿已经是当朝皇后,母仪天下了。
自己还能要求多少呢?
至于儿子学武、从军之事,他根本没放在心上。
一个从书香门第出来,没受过军事熏陶的愣头青,能立下什么功?
“对了老爷,鸿志上次去宫里的时候,跟女儿说了你要辞官,不过此事,是不是要在考虑考虑?”这时候,宋夫人似乎想起了什么,开口问道。
“不用考虑了,我实在不擅长断案,这大理寺少卿干了十多年,骂声也越来越多。”
“而上头也没有给我调离的意思,倒不如辞掉,在家过点安生日子。”
宋公文摇头,他心意已决,已经不想再干下去了。
“也好。”宋夫人点了点头,没有继续劝解。
没办法,虽说大理寺少卿是个实权官职。
但在京师中。
这样的人物一板砖拍下去就有一大堆。
加上自家老爷确实不胜任,干了这么多年,没有任何起色不说。
还因为时常断案出错,导致整个宋家下人出去买个菜,都会被人说三道四。
宋夫人也觉得,辞了官也不错,至少宫里还有女儿帮撑着,以后的日子想来不会差。
“行了,夫人你去忙吧,我回书房练字了,午膳的时候再喊我。”
说完,宋公文就背着手,径直走向书房。
宋夫人则对此见怪不怪。
丈夫年轻时就这样,喜欢在书房练字。
尤其近些年,官场不得志后,几乎天天扎在里面。
虽说看起来没什么出息,但宋夫人还是很满意的,没像其他官员那般,散值后不是寻花问柳,就是勾栏听曲。
宋公文来到书房后,先是练了一会儿字,但总觉得心无法静下来。
当即就将宣纸揉成一团,丢在地上,自己则瘫坐在椅子上。
他知道,如果没意外的话。
女儿这两天就会求见陛下说辞官的事情了,到时候陛下肯定会应允。
毕竟自己任大理寺少卿多年,却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政绩。
加上同僚诟病,百姓中的那些零星骂声。
陛下准辞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可是。
宋公文心里并不高兴。
因为,他不是真的想要辞官。
只是过去多年,对仕途已然心灰意冷了。
想到这里,宋公文不由转头,看向年少轻狂时写的那幅座右铭。
只见那幅字走笔龙蛇、恣意张扬,极具韵味,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一年,他刚中进士,金榜题名,只感觉天下在手。
那一年,他豪情壮志,想要为国尽心,想要为万千百姓谋福。
那一年,他入翰林院,写的一手好文章,引得无数清流官员交口称赞,前途无量。
甚至在当时,宋公文已经立志,要写出一本能匡扶大魏江山,改变万民生活的天下第一奏疏。
可也是在那一年,因为他的年轻气盛,暗中得罪了很多人,开始受到打压。
也是那一年,被先帝调离翰林院,从此数十载都窝在大理寺。
也是那一年,因为不善断案,引起同僚诟病,骂声渐起。
连当初欣赏自己的清流一脉,也开始刻意排挤他。
起先,宋公文并没有心灰意冷。
觉得任大理寺少卿,至少可以为民请命。
但事实证明,自己在这方面,的确没有任何天赋,无论怎么努力,最后结果都一样,后来京师中的百姓,都开始对他产生意见。
久而久之,宋公文开始变得麻木起来,曾经的热血也开始冷却,忘却了当年的豪情壮志。
然后开始学习怎样可以不得罪别人,学习怎样圆滑,学习如何趋炎附势。
只不过,因为本性,他在这方面做的也不太尽如人意。
同僚在背地里该怎么看,还是怎么看。
百姓该怎么骂,还是怎么骂。
所以,宋公文彻底放弃了。
觉得一辈子就这样了,不再挣扎。
就连后来女儿被先帝看中,定为太子妃,也觉得没什么,只想着有个国丈的身份,以后能好过些。
而事实上,而正如他预料的那样,当今陛下登基,女儿被册封为中宫皇后,陛下似乎也没有重用自己的一丝,连提,都没提起一嘴。
没有期望,自然也就没有失望,对此,宋公文坦然接受。
不过好在成为国丈后,打压和排挤少倒是少了许多。
算是为数不多的一件好事。
但这又能怎样呢?
还不是要一直待在大理寺中?
现在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安度晚年,在家里练练字,写写文章。
至于别的,宋公文不要求,也不愿意去想。
因为,他的心已经冷了。
宋公文不由苦笑一声,站起身来,走到那幅字前,取下卷起,想了一下,将其和一本沾满灰尘的书籍放在一起。
这里,曾经是他的梦想,是他的志向,是他,逝去的青春。
位于京师城东的宋宅。
下人们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而这日宋公文正好休沐,所以并未前往大理寺应卯。
“夫人,鸿志呢?”刚用完膳的宋公文,因为没见到儿子,当即询问夫人宋王氏。
“一大早就没见到人影。”宋夫人叹了口气,道:“自从那日从皇宫,看过他姐姐回来后,不知怎的,鸿志就囔着要努力学武,要从军,现在又不知道去干什么了。”
“这个不争气的东西,不好好读书,净想着在外面惹祸,看回来老夫不打断他的腿!”
宋公文闻言,双眼一瞪,直接就气不打一处来,满脸都是怒气。
只是很快,这气就泄了下去,转为了叹息。
虽说读书人习武,在大魏属于常事。
但他宋家是书香门第,应该是以读书、考取功名为主。
就像自己,年轻时候文采斐然,乃三甲进士。
可这儿子,完全没有继承宋家的基因,在书院的成绩惨不忍睹不说,还喜欢在外厮混,连请回家里的教书先生,都气走了十几个。
还动不动拿没有读书的天赋说事,说自己应该从军,要上战场只会千军万马,为国立功。
反观自家女儿,只有聪慧无比、温柔恭顺、知书达理,从小就已经熟四书五经。
所以有时候宋公文甚至都忍不住怀疑,这儿子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现在他只希望,对方不要惹下什么滔天祸端就行。
毕竟女儿已经是当朝皇后,母仪天下了。
自己还能要求多少呢?
至于儿子学武、从军之事,他根本没放在心上。
一个从书香门第出来,没受过军事熏陶的愣头青,能立下什么功?
“对了老爷,鸿志上次去宫里的时候,跟女儿说了你要辞官,不过此事,是不是要在考虑考虑?”这时候,宋夫人似乎想起了什么,开口问道。
“不用考虑了,我实在不擅长断案,这大理寺少卿干了十多年,骂声也越来越多。”
“而上头也没有给我调离的意思,倒不如辞掉,在家过点安生日子。”
宋公文摇头,他心意已决,已经不想再干下去了。
“也好。”宋夫人点了点头,没有继续劝解。
没办法,虽说大理寺少卿是个实权官职。
但在京师中。
这样的人物一板砖拍下去就有一大堆。
加上自家老爷确实不胜任,干了这么多年,没有任何起色不说。
还因为时常断案出错,导致整个宋家下人出去买个菜,都会被人说三道四。
宋夫人也觉得,辞了官也不错,至少宫里还有女儿帮撑着,以后的日子想来不会差。
“行了,夫人你去忙吧,我回书房练字了,午膳的时候再喊我。”
说完,宋公文就背着手,径直走向书房。
宋夫人则对此见怪不怪。
丈夫年轻时就这样,喜欢在书房练字。
尤其近些年,官场不得志后,几乎天天扎在里面。
虽说看起来没什么出息,但宋夫人还是很满意的,没像其他官员那般,散值后不是寻花问柳,就是勾栏听曲。
宋公文来到书房后,先是练了一会儿字,但总觉得心无法静下来。
当即就将宣纸揉成一团,丢在地上,自己则瘫坐在椅子上。
他知道,如果没意外的话。
女儿这两天就会求见陛下说辞官的事情了,到时候陛下肯定会应允。
毕竟自己任大理寺少卿多年,却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政绩。
加上同僚诟病,百姓中的那些零星骂声。
陛下准辞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可是。
宋公文心里并不高兴。
因为,他不是真的想要辞官。
只是过去多年,对仕途已然心灰意冷了。
想到这里,宋公文不由转头,看向年少轻狂时写的那幅座右铭。
只见那幅字走笔龙蛇、恣意张扬,极具韵味,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一年,他刚中进士,金榜题名,只感觉天下在手。
那一年,他豪情壮志,想要为国尽心,想要为万千百姓谋福。
那一年,他入翰林院,写的一手好文章,引得无数清流官员交口称赞,前途无量。
甚至在当时,宋公文已经立志,要写出一本能匡扶大魏江山,改变万民生活的天下第一奏疏。
可也是在那一年,因为他的年轻气盛,暗中得罪了很多人,开始受到打压。
也是那一年,被先帝调离翰林院,从此数十载都窝在大理寺。
也是那一年,因为不善断案,引起同僚诟病,骂声渐起。
连当初欣赏自己的清流一脉,也开始刻意排挤他。
起先,宋公文并没有心灰意冷。
觉得任大理寺少卿,至少可以为民请命。
但事实证明,自己在这方面,的确没有任何天赋,无论怎么努力,最后结果都一样,后来京师中的百姓,都开始对他产生意见。
久而久之,宋公文开始变得麻木起来,曾经的热血也开始冷却,忘却了当年的豪情壮志。
然后开始学习怎样可以不得罪别人,学习怎样圆滑,学习如何趋炎附势。
只不过,因为本性,他在这方面做的也不太尽如人意。
同僚在背地里该怎么看,还是怎么看。
百姓该怎么骂,还是怎么骂。
所以,宋公文彻底放弃了。
觉得一辈子就这样了,不再挣扎。
就连后来女儿被先帝看中,定为太子妃,也觉得没什么,只想着有个国丈的身份,以后能好过些。
而事实上,而正如他预料的那样,当今陛下登基,女儿被册封为中宫皇后,陛下似乎也没有重用自己的一丝,连提,都没提起一嘴。
没有期望,自然也就没有失望,对此,宋公文坦然接受。
不过好在成为国丈后,打压和排挤少倒是少了许多。
算是为数不多的一件好事。
但这又能怎样呢?
还不是要一直待在大理寺中?
现在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安度晚年,在家里练练字,写写文章。
至于别的,宋公文不要求,也不愿意去想。
因为,他的心已经冷了。
宋公文不由苦笑一声,站起身来,走到那幅字前,取下卷起,想了一下,将其和一本沾满灰尘的书籍放在一起。
这里,曾经是他的梦想,是他的志向,是他,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