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多锦绣 作者:猫图案
分卷阅读159
这青皮包裹在三个月前他们便窃得入手,因看那印章小巧精致便想用来做个讹物,谁想却始终没有人报失窃。臣想着那失主得知包裹丢了定已仓促离京,便发檄文教各路驿站只说是防范流寇,严查过往客商,如此一路寻到苏州方才访得。臣亦不敢打草惊蛇,待得风声平息了才命可靠人寻上门去,只敢说是缴获了一批赃物要他来京师认,那包裹的失主闻得便昼夜兼程,业已到了开封府了,这才敢来请陛下示下。”
“你既已访得失主,定已知晓他的姓名籍贯了,为何不敢再查?”承启没有理会陈绛的这一番说辞,只淡淡问道。
“此人名唤徐文玖,苏州虎丘人氏。”陈绛连忙回道,“臣已命人访得明白,建宁十六年因无力还债曾被人买下,入宫为奴。后被赐给了前右侍禁、今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王淳为家奴,建宁十七年被销了卖身契,如今已入民籍。再往下查便要涉及到朝廷要员,是以臣不敢妄动。”
徐文玖?王淳?承启眼皮不动声色的跳了跳,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努力回想着那些与王淳有关的事,王淳的家奴朕不可能不知的,王淳的家奴,又怎么会牵扯进这样一桩谋反案里?!
他却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听着陈绛说下去。
陈绛顿了顿,方才继续道:“三日前,臣亦派人搜查过徐文玖昔日在京时的住处,亦是今日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王淳的府邸。府邸中无奴无婢,竟是荒废了许久的模样,臣命人寻了多时,仅在床头被褥里找到这封书信。”说罢,便从袖中取出一封信,轻轻呈到承启面前。
承启接过信,先不拆开,只细细一番打量。信被一张粗糙的薄纸包着,仅在封口处印了红泥,他前后看了看,并未察觉有什么异样,方才嗯了一声细细拆开看去。
许是写信人写的仓促,信中字迹略略有些纷乱,却是纤秀的小楷写着两行字: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承启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哼,将信丢给陈绛:“陈卿可看仔细了,开封府查出的信,笔迹与这一封可相同?”
陈绛慌忙接过来,仔细将信读了几遍,目光却落在了信封上的红泥上,又认真审视了一遍,方才毕恭毕敬的将信还给承启,道:“臣看仔细了,字迹是不同的。不过这信上的封泥却与臣得的印章是一模一样的。”
承启没有说话,那两封信的内容他如今想起还觉得不可思议,更奇怪自己当时怎能如此冷静。一封,是要见信人将永平案中行刺文宗的那些侍卫借着赏赐之名不留痕迹的处死,这种过河拆桥的行为倒也可算是稀松平常;另一封却是要此人借着行动之便,多多收集文章印信。但收集印信的作用却没有细说,只说日后必有大用。
这个王淳的家奴徐文玖,不是个简单人物。
行动之便……印信……日后必有大用……这些关键字眼在承启脑中闪过,心头冒出的想法惊得他差点从龙椅上站起来。这,难道是要谋求朕的玉玺?!
冷汗顺着后脊梁不住的往外冒,承启颤抖着手努力令自己冷静下来。王淳,王淳未必会牵涉其中!他略有一丝侥幸的想着,随后理智却又狠狠否定了这个想法。敌人要谋求的不是别的,是他的命!是他的江山!他只要略有些犹豫和仁慈,那掉在地上的头颅怕就是他李承启的了!
细长的手指假装镇静的端起桌上已略凉的团茶,却险些将茶水洒在袖子上。承启一遍一遍的在心中质问着自己,质问着王淳。那个人是那么不愿意去陕西,他在陛辞的时候曾表现出如此多的不舍与留恋。留在宫里自然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玉玺,虽然自己一向很注意不让近臣涉政,却也在最近要实行的青苗法中将这条原则略略松动,假以时日,难保王淳他不会有看到玉玺的机会,到那时,会如何?!
还是说他只是单纯的因为想要守着我,才不肯去陕西?
视名利,视爵位为粪土的人这世上不是没有,但这很难说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名利所做出的姿态还是单纯的发自本心。承启细细回想着他与王淳相识的这许多年,正因为王淳的这种姿态他才会逐渐对他放松了戒心,进而让他登堂入室做了自己的入幕之宾。王淳会满足于此吗?若是不满足,那么他的下一步呢?
承启似乎觉得有一把冰冷的刀,带着锋亮的利刃已经架在了自己脖子上,而他却浑然不觉。
茶盏被稳稳的放在了梨花木案书桌上。
“朕,要亲审徐文玖!”
53.私心(小修)
-->
午时过后。
开封府。
陈绛望了一眼外面的天空,浮云满布,淡一块、浓一块,坐在开封府衙之内,也能感觉空气的潮热,非常的湿闷。陈绛不自觉的摇了摇头,心道:“真不是一个好天气!”
此时皇帝尚未驾到,陈绛心中居然有了些自暴自弃的懒散,他出身世家,自小便受着名门大户的君子教育,与那些一心想往上爬的官员不同,陈绛这辈子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只想寻一个安逸稳妥、不大不小的官职,说出去不丢陈家的脸面。如今他做着开封府尹,管着天子脚下的治安,事情虽琐碎却也没什么麻烦。
原以为就可以这么一直混下去的……想到那一夜在御书房内与皇帝的对话,陈绛的心又沉了下去。永平迷案真的就那么难查吗?皇帝心里一定是有数的,就像自己心里也同样有数一样,只是在那个时候不能说也不敢说。现今是太平盛世,皇帝的位置也坐稳了,不然又何必旧事重提,揪着徐文玖那么个小人物做文章?徐文玖背后的人是谁,那些书信印章是如此清楚明白,铁证如山,便是生出八百张嘴也是混赖不掉的。
今天的审讯还不如说是一场作秀,想不想将永平迷案彻查到底就全看皇帝的心意了……想及此,陈绛又深深叹了口气。这个案子就是个大泥潭,而自己今天已经泥足深陷,希望今天堂上徐文玖不要供出什么不能供出的人。否则,知晓此案来龙去脉的自己,这官怕也是当不长了……
他侧身望旁边正襟危坐的翰林侍读杨衡,又极其不以为然的扭过头去。杨衡的出身太低,他这样的世家子弟一向是不屑与之为伍的,只是这小子最近风头甚健,借着士林的声明入了朝堂,上书言常平给敛法之事,得了皇帝赏识才到了这个位置。陈绛奇怪的却是为何今日并没有什么监察御史来旁听审讯,反而派了这么个翰林侍读来记供词。
他又哪里知道,今天早晨皇帝才下定决心要让杨衡参与到此案中来。借助杨衡那刚直的性子来将案情审个水落石出仅仅是承启的一个目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自从常平给敛法时杨衡的主张被打击后,杨衡的政治地位下降,心性也略略有些萎靡。承启
分卷阅读159
-
分卷阅读159
这青皮包裹在三个月前他们便窃得入手,因看那印章小巧精致便想用来做个讹物,谁想却始终没有人报失窃。臣想着那失主得知包裹丢了定已仓促离京,便发檄文教各路驿站只说是防范流寇,严查过往客商,如此一路寻到苏州方才访得。臣亦不敢打草惊蛇,待得风声平息了才命可靠人寻上门去,只敢说是缴获了一批赃物要他来京师认,那包裹的失主闻得便昼夜兼程,业已到了开封府了,这才敢来请陛下示下。”
“你既已访得失主,定已知晓他的姓名籍贯了,为何不敢再查?”承启没有理会陈绛的这一番说辞,只淡淡问道。
“此人名唤徐文玖,苏州虎丘人氏。”陈绛连忙回道,“臣已命人访得明白,建宁十六年因无力还债曾被人买下,入宫为奴。后被赐给了前右侍禁、今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王淳为家奴,建宁十七年被销了卖身契,如今已入民籍。再往下查便要涉及到朝廷要员,是以臣不敢妄动。”
徐文玖?王淳?承启眼皮不动声色的跳了跳,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努力回想着那些与王淳有关的事,王淳的家奴朕不可能不知的,王淳的家奴,又怎么会牵扯进这样一桩谋反案里?!
他却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听着陈绛说下去。
陈绛顿了顿,方才继续道:“三日前,臣亦派人搜查过徐文玖昔日在京时的住处,亦是今日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王淳的府邸。府邸中无奴无婢,竟是荒废了许久的模样,臣命人寻了多时,仅在床头被褥里找到这封书信。”说罢,便从袖中取出一封信,轻轻呈到承启面前。
承启接过信,先不拆开,只细细一番打量。信被一张粗糙的薄纸包着,仅在封口处印了红泥,他前后看了看,并未察觉有什么异样,方才嗯了一声细细拆开看去。
许是写信人写的仓促,信中字迹略略有些纷乱,却是纤秀的小楷写着两行字: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承启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哼,将信丢给陈绛:“陈卿可看仔细了,开封府查出的信,笔迹与这一封可相同?”
陈绛慌忙接过来,仔细将信读了几遍,目光却落在了信封上的红泥上,又认真审视了一遍,方才毕恭毕敬的将信还给承启,道:“臣看仔细了,字迹是不同的。不过这信上的封泥却与臣得的印章是一模一样的。”
承启没有说话,那两封信的内容他如今想起还觉得不可思议,更奇怪自己当时怎能如此冷静。一封,是要见信人将永平案中行刺文宗的那些侍卫借着赏赐之名不留痕迹的处死,这种过河拆桥的行为倒也可算是稀松平常;另一封却是要此人借着行动之便,多多收集文章印信。但收集印信的作用却没有细说,只说日后必有大用。
这个王淳的家奴徐文玖,不是个简单人物。
行动之便……印信……日后必有大用……这些关键字眼在承启脑中闪过,心头冒出的想法惊得他差点从龙椅上站起来。这,难道是要谋求朕的玉玺?!
冷汗顺着后脊梁不住的往外冒,承启颤抖着手努力令自己冷静下来。王淳,王淳未必会牵涉其中!他略有一丝侥幸的想着,随后理智却又狠狠否定了这个想法。敌人要谋求的不是别的,是他的命!是他的江山!他只要略有些犹豫和仁慈,那掉在地上的头颅怕就是他李承启的了!
细长的手指假装镇静的端起桌上已略凉的团茶,却险些将茶水洒在袖子上。承启一遍一遍的在心中质问着自己,质问着王淳。那个人是那么不愿意去陕西,他在陛辞的时候曾表现出如此多的不舍与留恋。留在宫里自然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玉玺,虽然自己一向很注意不让近臣涉政,却也在最近要实行的青苗法中将这条原则略略松动,假以时日,难保王淳他不会有看到玉玺的机会,到那时,会如何?!
还是说他只是单纯的因为想要守着我,才不肯去陕西?
视名利,视爵位为粪土的人这世上不是没有,但这很难说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名利所做出的姿态还是单纯的发自本心。承启细细回想着他与王淳相识的这许多年,正因为王淳的这种姿态他才会逐渐对他放松了戒心,进而让他登堂入室做了自己的入幕之宾。王淳会满足于此吗?若是不满足,那么他的下一步呢?
承启似乎觉得有一把冰冷的刀,带着锋亮的利刃已经架在了自己脖子上,而他却浑然不觉。
茶盏被稳稳的放在了梨花木案书桌上。
“朕,要亲审徐文玖!”
53.私心(小修)
-->
午时过后。
开封府。
陈绛望了一眼外面的天空,浮云满布,淡一块、浓一块,坐在开封府衙之内,也能感觉空气的潮热,非常的湿闷。陈绛不自觉的摇了摇头,心道:“真不是一个好天气!”
此时皇帝尚未驾到,陈绛心中居然有了些自暴自弃的懒散,他出身世家,自小便受着名门大户的君子教育,与那些一心想往上爬的官员不同,陈绛这辈子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只想寻一个安逸稳妥、不大不小的官职,说出去不丢陈家的脸面。如今他做着开封府尹,管着天子脚下的治安,事情虽琐碎却也没什么麻烦。
原以为就可以这么一直混下去的……想到那一夜在御书房内与皇帝的对话,陈绛的心又沉了下去。永平迷案真的就那么难查吗?皇帝心里一定是有数的,就像自己心里也同样有数一样,只是在那个时候不能说也不敢说。现今是太平盛世,皇帝的位置也坐稳了,不然又何必旧事重提,揪着徐文玖那么个小人物做文章?徐文玖背后的人是谁,那些书信印章是如此清楚明白,铁证如山,便是生出八百张嘴也是混赖不掉的。
今天的审讯还不如说是一场作秀,想不想将永平迷案彻查到底就全看皇帝的心意了……想及此,陈绛又深深叹了口气。这个案子就是个大泥潭,而自己今天已经泥足深陷,希望今天堂上徐文玖不要供出什么不能供出的人。否则,知晓此案来龙去脉的自己,这官怕也是当不长了……
他侧身望旁边正襟危坐的翰林侍读杨衡,又极其不以为然的扭过头去。杨衡的出身太低,他这样的世家子弟一向是不屑与之为伍的,只是这小子最近风头甚健,借着士林的声明入了朝堂,上书言常平给敛法之事,得了皇帝赏识才到了这个位置。陈绛奇怪的却是为何今日并没有什么监察御史来旁听审讯,反而派了这么个翰林侍读来记供词。
他又哪里知道,今天早晨皇帝才下定决心要让杨衡参与到此案中来。借助杨衡那刚直的性子来将案情审个水落石出仅仅是承启的一个目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自从常平给敛法时杨衡的主张被打击后,杨衡的政治地位下降,心性也略略有些萎靡。承启
分卷阅读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