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页
为了做这个报纸,崔氏的造纸坊好几年前就开始研究适合的纸张,书局把活字印刷技术改版几次,终于找到合适的金属材质使用时知配置出的油墨,成功印刷出这种“报纸”。
“报纸”一份儿五文钱,一月出两期,并且长期包年订阅者提供送货□□,同时在崔氏治下各大州府发售。
第一份月报只印了两千份儿在江南各大城市试水,但谁都没想到“报纸”在问世后迅速售罄,负责报馆工作的人有些被吓到,他们还以为怎么也要卖几天呢,
这种新奇的事物,最开始是在各书院学子之间流传,他们年纪轻好奇心也重,平日里喜欢高谈阔论,这“报纸”价格对他们来说不贵,有人在大街上看到售卖就买了份带回书院,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不管书院的先生和同学都争相传阅,因为不够看,甚至还因为争抢出现喧哗吵闹声,最终报纸被先生们“没收”拿去传阅,然后一时间各个书院打发书童小厮出门的人格就外多。
所有人都发现这东西简直就是量身为他们打造的!上面除了有大家关心的最新时事,还刊登了很多见解独到的文章点评。
这“报纸”底下有征文启示,说任何人都可以投稿,只要被报馆采纳,那么下期就会登录你的文章和观点。
最有意思的是,它表示你在上面发表文章用个“笔名”即可,只要被采纳除了有钱拿,它是真给你把文章发往各地大城市供人讨论传阅。
这让平日有师长管束不敢随意说话的年轻学子跃跃欲试,当然了你想借此扬名,愿意透露真实身份人家也照样给你发出来。
其实不止是年轻学子,好多学院老师甚至大儒都同样有些意动。
这一招简直就是骚到大家的痒处,读书人喜欢什么?那就是有说话和扬名的地方,这报纸简直就是所有文人的“福音”!
“启智月报”
看名字就知道是谁弄出来的,虽然崔氏在桐州新开的那个“启智书院”开业不到一年,但大江南北已经没有人不知道其大名。
王钊今年正式退下来后就在宁江书院教书,他此刻手里拿着十六郎带回的报纸出神,从崔氏开放所有珍藏书籍时,很多世家就暗中联络过他,可他一直保持沉默。
如今看着这份报纸,他终于把最后那些疑虑想透了,当年他开玩笑说崔氏是要出个圣贤,如今这一桩桩事出来,似乎印证当年他是一语成谶。
崔时知竟然真的能够舍弃家族利益去开民智,这是何等气魄与见识!
可笑他们这些人还在抱着过去不肯醒。
这份“报纸”一出,别人看得是热闹,王钊却知道这是崔时知送给世家最后的挽联,舆论“话语权”从此再不会掌握在曾经的世家手中。
故梦该醒了。
第116章 一更
《启智月报》的出现可谓是响在文坛上空的一声惊雷,它和曾经的官方《邸报》有很大不同。
以往《邸报》只是刊印天下最大的时事消息,因为印刷成本和交通问题,它只流通于官府的公职人员当中,是为了府衙办公使用,普通读书人和平民百姓并无获得来源。
《启智月报》却不同,它虽然也是当权者负责印刷,可它不仅刊登时事,同时它还允许民众“参与”,刊登民众点评文章这是亘古未有只是。最重要的是它首次流通于下层阶级,只要你花钱就可以买道,甚至不花钱也能蹭旁人买来的看一看。
如今在江南、桐州等地的茶馆、戏楼甚至还有专门给读报的地方,原因无他,这报纸的民生与杂谈板块刊登的都是民间真实发的趣事和连载话本,哪怕不是读书人也喜欢听这些故事,而它的科普专栏则是说一些生活中用得到浅显常识性知识。
这个年代娱乐活动匮乏,很多人不识字可他们仍旧有娱乐的渴望,所以听别人讲解这报纸发行上面的趣闻杂谈就成了很多人闲暇娱乐。
报纸刊登的时事和民间趣事能被大家讨论许久,没到几期大家就已经养成半月更新“听故事”的瘾头了。
报纸刊登的信息除了文人点评,其余文章都是从家主府收集信息中筛选出来再让专人撰写成文发表,报馆运行一切事物暂时都由学员负责,只不过最后审稿内容是崔教授把关。
自从说要退居二线,崔教授突然闲下来还觉得不得劲儿,所以半月审核一次报纸内容就成了他的新工作。
这活儿崔教授干的很轻松,他以前看学生论文可比这个有难度,一份儿报纸才多少内容。
因为第一份月报的受欢迎程度超出崔氏书局的预估,因为他们负责印刷,所以后面南北分局都是安排上万份起印,书局账房算着销量,心里觉得这买卖长久做下去,大概还是能把他们主子前期的成本投入赚回来的。
报纸的事顺利进行后,时知成了它的忠实“读者”,不说别的有些文人点评还挺能给她新思路,看看也不错。
科举的事告一段落,时知就开始安排“义学”筹建的事,她是一直有这个想法,但落实下去却并不容易,除了财力、人力的问题生源其实也是个巨大问题。
“女郎,荀氏那边出事了。”白雀接到线报看到内容后立刻就过来禀报了,这事儿有些大。
时知接过消息信件看了一眼,心里一紧:“荀延长子夭折了?”
原著里他可是成为开国太子后顺利接了班儿的!
--
“报纸”一份儿五文钱,一月出两期,并且长期包年订阅者提供送货□□,同时在崔氏治下各大州府发售。
第一份月报只印了两千份儿在江南各大城市试水,但谁都没想到“报纸”在问世后迅速售罄,负责报馆工作的人有些被吓到,他们还以为怎么也要卖几天呢,
这种新奇的事物,最开始是在各书院学子之间流传,他们年纪轻好奇心也重,平日里喜欢高谈阔论,这“报纸”价格对他们来说不贵,有人在大街上看到售卖就买了份带回书院,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不管书院的先生和同学都争相传阅,因为不够看,甚至还因为争抢出现喧哗吵闹声,最终报纸被先生们“没收”拿去传阅,然后一时间各个书院打发书童小厮出门的人格就外多。
所有人都发现这东西简直就是量身为他们打造的!上面除了有大家关心的最新时事,还刊登了很多见解独到的文章点评。
这“报纸”底下有征文启示,说任何人都可以投稿,只要被报馆采纳,那么下期就会登录你的文章和观点。
最有意思的是,它表示你在上面发表文章用个“笔名”即可,只要被采纳除了有钱拿,它是真给你把文章发往各地大城市供人讨论传阅。
这让平日有师长管束不敢随意说话的年轻学子跃跃欲试,当然了你想借此扬名,愿意透露真实身份人家也照样给你发出来。
其实不止是年轻学子,好多学院老师甚至大儒都同样有些意动。
这一招简直就是骚到大家的痒处,读书人喜欢什么?那就是有说话和扬名的地方,这报纸简直就是所有文人的“福音”!
“启智月报”
看名字就知道是谁弄出来的,虽然崔氏在桐州新开的那个“启智书院”开业不到一年,但大江南北已经没有人不知道其大名。
王钊今年正式退下来后就在宁江书院教书,他此刻手里拿着十六郎带回的报纸出神,从崔氏开放所有珍藏书籍时,很多世家就暗中联络过他,可他一直保持沉默。
如今看着这份报纸,他终于把最后那些疑虑想透了,当年他开玩笑说崔氏是要出个圣贤,如今这一桩桩事出来,似乎印证当年他是一语成谶。
崔时知竟然真的能够舍弃家族利益去开民智,这是何等气魄与见识!
可笑他们这些人还在抱着过去不肯醒。
这份“报纸”一出,别人看得是热闹,王钊却知道这是崔时知送给世家最后的挽联,舆论“话语权”从此再不会掌握在曾经的世家手中。
故梦该醒了。
第116章 一更
《启智月报》的出现可谓是响在文坛上空的一声惊雷,它和曾经的官方《邸报》有很大不同。
以往《邸报》只是刊印天下最大的时事消息,因为印刷成本和交通问题,它只流通于官府的公职人员当中,是为了府衙办公使用,普通读书人和平民百姓并无获得来源。
《启智月报》却不同,它虽然也是当权者负责印刷,可它不仅刊登时事,同时它还允许民众“参与”,刊登民众点评文章这是亘古未有只是。最重要的是它首次流通于下层阶级,只要你花钱就可以买道,甚至不花钱也能蹭旁人买来的看一看。
如今在江南、桐州等地的茶馆、戏楼甚至还有专门给读报的地方,原因无他,这报纸的民生与杂谈板块刊登的都是民间真实发的趣事和连载话本,哪怕不是读书人也喜欢听这些故事,而它的科普专栏则是说一些生活中用得到浅显常识性知识。
这个年代娱乐活动匮乏,很多人不识字可他们仍旧有娱乐的渴望,所以听别人讲解这报纸发行上面的趣闻杂谈就成了很多人闲暇娱乐。
报纸刊登的时事和民间趣事能被大家讨论许久,没到几期大家就已经养成半月更新“听故事”的瘾头了。
报纸刊登的信息除了文人点评,其余文章都是从家主府收集信息中筛选出来再让专人撰写成文发表,报馆运行一切事物暂时都由学员负责,只不过最后审稿内容是崔教授把关。
自从说要退居二线,崔教授突然闲下来还觉得不得劲儿,所以半月审核一次报纸内容就成了他的新工作。
这活儿崔教授干的很轻松,他以前看学生论文可比这个有难度,一份儿报纸才多少内容。
因为第一份月报的受欢迎程度超出崔氏书局的预估,因为他们负责印刷,所以后面南北分局都是安排上万份起印,书局账房算着销量,心里觉得这买卖长久做下去,大概还是能把他们主子前期的成本投入赚回来的。
报纸的事顺利进行后,时知成了它的忠实“读者”,不说别的有些文人点评还挺能给她新思路,看看也不错。
科举的事告一段落,时知就开始安排“义学”筹建的事,她是一直有这个想法,但落实下去却并不容易,除了财力、人力的问题生源其实也是个巨大问题。
“女郎,荀氏那边出事了。”白雀接到线报看到内容后立刻就过来禀报了,这事儿有些大。
时知接过消息信件看了一眼,心里一紧:“荀延长子夭折了?”
原著里他可是成为开国太子后顺利接了班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