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页
时知收到齐彬兵败自刎的消息是在半个月后,其实齐彬也不是没有退路,他可以往江南逃,崔氏虽然成功占据整个江南,但他还是可以跑来归附。
将军也曾胜乾坤,岂能甘为人下臣?
时知知道齐彬不会屈从别人,原著中荀延不是没有招揽过他,但他还是选择死战到底。
唏嘘完一代枭雄的结局,时知立刻吩咐下去:“江南的防御工事再加强,荀氏不会止步闵州就满足。”
如今东南与西南尽归荀氏,攻下闵州这最后一块拼图,九州之地就都牢牢握在荀延手里了。
没了齐彬这个缓冲,崔氏与荀氏也即将直接对局。
时知此刻最理智的选择就拉一方打一方,但她和郑氏曾经的过往,让联郑灭荀这件事,绝无可能有机会发生,那么久只剩另一个选择联荀灭郑。
可这个也只是理想状态下的选择,她想拉荀延就能拉吗?万一荀延觉得崔氏的威胁性更大,要先除去崔氏呢?
当然时知担忧的事,也正是郑濂与荀延担忧的,一种微妙的平衡局面在他们之间形成,反而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时间又过去几个月,湖州的徐山彻底被崔氏大军解决,整个湖州嵌入崔氏的版图。
三足鼎立的局面终于正式形成,三方都在小心翼翼对待这种诡异而又微妙的平衡。
这离大良灭国已经过去七年,所有人都知道新的王朝以后若无意外就要在崔、郑、荀这三家产生。
只不过到底会是哪一家却不好定论,很多想要选择其一、谋个前程的人都在评估这三家的实力。
郑氏底蕴深厚且获得了最多世家的支持,其家族子弟也是能人辈出,劣势是占据的位置却不如其他两家优越。
荀氏用兵如神、骁勇善战,身边还有一帮能力卓越的文臣武将辅佐,占据地盘最多,缺点是出身底蕴略逊其他两家。
崔氏火炮威力强大弥补了军事实力的不足,并且极其擅长经营,财力雄厚。但他家除了缺将才,子嗣也稀薄,领头人是个女郎,内部稳定存在极大危机,让很多人把崔氏刨除在外,毕竟乾坤岂能颠倒?
评估来评估去,郑氏和荀氏的未来似乎更被人看好,虽然崔氏有良种、火炮这些优势,可他家继承权不稳定,领头人还是未婚女郎这些问题让很多人都看到崔氏背后的巨大危机。
在家天下继承的成为主流政治思想的环境中,崔氏的继承问题不解决,如今的一切繁华不过就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
时知自己当然也知道,她此刻是行走在刀尖之上,但她必须稳住,现在才是真正考验降临的时刻。
这段时间,荀氏、郑氏都在招揽人才,崔氏自然也不会落后,可上门投靠的人寥寥无几,哪怕崔氏拥有汇集天下大部分文运的江南。
可那些人宁可归隐在野或者偷偷离开,也不愿意投入崔氏门下,时知知道这里绝大部分原因就是她这个人本身。
若是崔氏此刻当家人是个郎君,只怕又是另一番景象,即使她赢了冀州之战,在江南各方势力中运筹帷幄,可是在很多文儒眼里,她只不过是个不安本分、用些奇淫技巧来“祸乱天下”的人。
这两年崔氏占据江南,很多人明面不敢说什么,可背地里哭这世道昏暗以致“阴阳颠倒”、“牝鸡司晨”的大有人在,时知心里门儿清。
时知身边所有人都在为她鸣不平,甚至有几个激进的都想去替她“杀鸡儆猴”,但最终都被时知拦下,这也导致有人说时知过于心慈手软。
时知清楚,那些人不是刻意针对她本人,而他们内心就认为女子当政是错误且不祥的,尤其是惠嘉长公主曾经的行为成为大良灭亡的直接导火索后,很多人对“阴阳颠倒为不祥”这个观点越发根深蒂固,这一切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不是靠抓人甚至杀人就能彻底解决的。
但事情也不是完全都往坏处发展,文人士大夫的确在排斥时知,可她在普通百姓中的威望却一日高似一日,良种与棉纺织业带来的好处为时知不断积累着民心与威望。
当然这也有局限性,老百姓如今只是把她当成一个“好东家”或者“女菩萨”,毕竟崔氏如今占据这些地盘儿后并没有在名分上有什么变动。
可如果有一天身份转变,这层“感激”其实也很脆弱,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在这个愚昧的时代,很多人会把诸多自然现象事情归咎为当政者不仁。
一场天灾、一场疫病甚至一次天文现象都能归在当政者身上,甚至只要有心人稍加操作那些“感激”很有可能瞬间变成“愤怒”。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话饱含真理。
时知早就明白以女子的身份当政,会承受的风险与指责更多。
一切根源还是在思想,外力只能镇压或者美化一时却改变不了根本。
“书院改革的事开始着手安排吧。”
旧的东西排斥,那就亲手培养出新的,时知从未有过退却的想法,她这两年一直在潜移默化改变江南各大书院的布局,那些最顽固不化的大儒或者文人都在被慢慢剔除最上层的教育圈。
时知从不敢小看文人的话语权和搅弄舆论的力量,她虽然不能封住他们的嘴,但她养一出一批新嘴,当然这需要时间。
思想的改变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雷霆手段要用,但有时润物细无声更好。
--
将军也曾胜乾坤,岂能甘为人下臣?
时知知道齐彬不会屈从别人,原著中荀延不是没有招揽过他,但他还是选择死战到底。
唏嘘完一代枭雄的结局,时知立刻吩咐下去:“江南的防御工事再加强,荀氏不会止步闵州就满足。”
如今东南与西南尽归荀氏,攻下闵州这最后一块拼图,九州之地就都牢牢握在荀延手里了。
没了齐彬这个缓冲,崔氏与荀氏也即将直接对局。
时知此刻最理智的选择就拉一方打一方,但她和郑氏曾经的过往,让联郑灭荀这件事,绝无可能有机会发生,那么久只剩另一个选择联荀灭郑。
可这个也只是理想状态下的选择,她想拉荀延就能拉吗?万一荀延觉得崔氏的威胁性更大,要先除去崔氏呢?
当然时知担忧的事,也正是郑濂与荀延担忧的,一种微妙的平衡局面在他们之间形成,反而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时间又过去几个月,湖州的徐山彻底被崔氏大军解决,整个湖州嵌入崔氏的版图。
三足鼎立的局面终于正式形成,三方都在小心翼翼对待这种诡异而又微妙的平衡。
这离大良灭国已经过去七年,所有人都知道新的王朝以后若无意外就要在崔、郑、荀这三家产生。
只不过到底会是哪一家却不好定论,很多想要选择其一、谋个前程的人都在评估这三家的实力。
郑氏底蕴深厚且获得了最多世家的支持,其家族子弟也是能人辈出,劣势是占据的位置却不如其他两家优越。
荀氏用兵如神、骁勇善战,身边还有一帮能力卓越的文臣武将辅佐,占据地盘最多,缺点是出身底蕴略逊其他两家。
崔氏火炮威力强大弥补了军事实力的不足,并且极其擅长经营,财力雄厚。但他家除了缺将才,子嗣也稀薄,领头人是个女郎,内部稳定存在极大危机,让很多人把崔氏刨除在外,毕竟乾坤岂能颠倒?
评估来评估去,郑氏和荀氏的未来似乎更被人看好,虽然崔氏有良种、火炮这些优势,可他家继承权不稳定,领头人还是未婚女郎这些问题让很多人都看到崔氏背后的巨大危机。
在家天下继承的成为主流政治思想的环境中,崔氏的继承问题不解决,如今的一切繁华不过就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
时知自己当然也知道,她此刻是行走在刀尖之上,但她必须稳住,现在才是真正考验降临的时刻。
这段时间,荀氏、郑氏都在招揽人才,崔氏自然也不会落后,可上门投靠的人寥寥无几,哪怕崔氏拥有汇集天下大部分文运的江南。
可那些人宁可归隐在野或者偷偷离开,也不愿意投入崔氏门下,时知知道这里绝大部分原因就是她这个人本身。
若是崔氏此刻当家人是个郎君,只怕又是另一番景象,即使她赢了冀州之战,在江南各方势力中运筹帷幄,可是在很多文儒眼里,她只不过是个不安本分、用些奇淫技巧来“祸乱天下”的人。
这两年崔氏占据江南,很多人明面不敢说什么,可背地里哭这世道昏暗以致“阴阳颠倒”、“牝鸡司晨”的大有人在,时知心里门儿清。
时知身边所有人都在为她鸣不平,甚至有几个激进的都想去替她“杀鸡儆猴”,但最终都被时知拦下,这也导致有人说时知过于心慈手软。
时知清楚,那些人不是刻意针对她本人,而他们内心就认为女子当政是错误且不祥的,尤其是惠嘉长公主曾经的行为成为大良灭亡的直接导火索后,很多人对“阴阳颠倒为不祥”这个观点越发根深蒂固,这一切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不是靠抓人甚至杀人就能彻底解决的。
但事情也不是完全都往坏处发展,文人士大夫的确在排斥时知,可她在普通百姓中的威望却一日高似一日,良种与棉纺织业带来的好处为时知不断积累着民心与威望。
当然这也有局限性,老百姓如今只是把她当成一个“好东家”或者“女菩萨”,毕竟崔氏如今占据这些地盘儿后并没有在名分上有什么变动。
可如果有一天身份转变,这层“感激”其实也很脆弱,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在这个愚昧的时代,很多人会把诸多自然现象事情归咎为当政者不仁。
一场天灾、一场疫病甚至一次天文现象都能归在当政者身上,甚至只要有心人稍加操作那些“感激”很有可能瞬间变成“愤怒”。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话饱含真理。
时知早就明白以女子的身份当政,会承受的风险与指责更多。
一切根源还是在思想,外力只能镇压或者美化一时却改变不了根本。
“书院改革的事开始着手安排吧。”
旧的东西排斥,那就亲手培养出新的,时知从未有过退却的想法,她这两年一直在潜移默化改变江南各大书院的布局,那些最顽固不化的大儒或者文人都在被慢慢剔除最上层的教育圈。
时知从不敢小看文人的话语权和搅弄舆论的力量,她虽然不能封住他们的嘴,但她养一出一批新嘴,当然这需要时间。
思想的改变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雷霆手段要用,但有时润物细无声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