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终结
亲自带兵追索一个穷途末路小女的山内义保,居然莫名其妙的暴亡在狼岭山中。然后,为此大为痛惜的而亲自率领本阵,前出汉州的北路总大将山内义治,也毫无征兆的败亡在了汉州境内。
一时间,不但北面突出的战线,因此全面崩决;就连扶桑藩联军中,身为东山道第一家的山内氏,就此家门根基动摇,呈现出了四分五裂的内争之势。最后还是德明王断然出面,才止住了纷争。
但是,这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作为留守本土藩邸的嫡次子,山内义生固然可以继承家名和官位、守职;但是作为山内义治的第三子山内义家,却要迎娶德明王的侄女,籍此入朝奉公(王室附庸)。
而成为公家中人的山内义家,也不是孤身入朝的;而是带着一部分下臣、家将等附庸,以及藩邸以外的产业,就此在平城京别开一门分家。再加上战场上损失的大量家臣、分藩,可谓元气大伤。
因此在此事之后,也产生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影响。就是除了实力比较强大,活水利害相关的十几家大藩之外,扶桑联军当中的其他藩家,在面对北地行台的人马时,都设法出工不出力的保全实力。
因此,也在无形间给了这位光杆世子,所号召下仓促草就而成,宛如玩笑一般的讨逆行台;得以从无到有的营造声势,生聚实力和理清内部的喘息之机。然后发生的事情,就更加的离奇和诡谲了。
因为,那些从北地回来的探子,和暗通往来的地方人士,都在信誓旦旦的强调;这位世子意外召出了先祖之灵,而多次在人前军中显圣,也由此获得了种种气运加身,以及地方人心的归附如潮。
所以,不但能够在一次次危难当中,屡屡得以逢凶化吉;还能够以种种的神通手段,来杀灭和镇平,那些敢于反对和抗拒行台的异己存在。因此,这才得以在极短时间内,就统合了北地三州局面。
然而,对于德明王及其所领的征海大将军府,这种事情和说辞就是在太过荒诞不羁了。虽然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建造有各种各样的菩提寺/家庙和神社/祠堂,也带领家人终年礼拜供奉不绝。
但是,除了一些飓风、地震之类;需要大规模祭祀和其他轨仪,来安抚人心的天灾之外,从来就没有见过任何显灵或是通神的事迹。又怎么会平白出现在,一个家门离散、孤立无助的小女身上?
哪怕是随军而来的那些僧侣、神官和巫祝,也不能对此做出合理的说辞,而只能含含糊糊的宣称,这只是对方阵营的欺诈手段。既然官面上无法解释这其中的缘由,那私底下就不免谣言纷起。
而其中在占领区内民间流传最广的,无疑就是关于扶桑联军,进入海东之后杀戮过甚;还到处挖掘破坏山陵,触动和惊扰了地脉。因此,海东公室气数未尽之下,自然降生守护的祖灵以为惩戒。
因此,在以讹传讹的有板有眼之下,不但是王京小朝廷名下,那些投靠了扶桑人的分藩、下臣、官属和豪族大姓,因此惶然不可终日;甚至连扶桑联军的眷属当中,也有人煞有其事的信以为真。
其中,甚至包括了甄萱扶桑王室出身的新妻;这就令他有些无可奈何了。他固然可以在王京城内,鼓励和煽动相互揭举的风气,而将那些有所嫌疑的人家严刑拘问拷打,却奈何不得扶桑人这边。
故而,断绝这种想念也是验证什么;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征海大将军府几乎是派遣了,至少十几波的刺客和探子,以不同身份潜入北地行事。然后就与那些眼线和内应,相继无声无息了。
最后能够传回来的,也就是一些不明所以的只言片语。而那些一度首鼠两端或是暗通曲款的商人和藩家,也同样是逐步断绝了联系。于是,这对征海大将军府来说,就有些尴尬和无奈了。
因为扶桑人为了入侵海东,可谓是做了多年的准备。然而事前再怎么准备充足,他们所能够渗透和发挥影响的,主要还是集中在海东的中南部和沿海地区;对于刺探北地的投入力度就相形见绌了。
而无论如何扶桑人都是外来的入侵者,占据海东之地也不过数载光景;再加上大将军府,并不能完全约束联军中那些藩兵,在地方上的烧杀掳掠之举;在治理地方的根基和人心依附上先天不足。
因此,才勉强在良州境内,以王京为核心的十多郡,维持了一个傀儡公室的小朝廷,以为间接统治和树立一个长治久安的榜样。说实话,这种幕后操控的间接模式,一度也吸引了不少公室旧属。
因为,相对于过往公室在王京,白衣会议上订立的藩属名分,扶桑人看起来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自治权柄和行事便利。然而,随着北地行台的步步紧逼,眼看扶桑人最后的体面都维持不住了。
毕竟他们渡海而来不是为了做善事,所求的还是占据海东之后各种各样的利益。因此,当扶桑人在战场上屡屡受挫,乃至出现了军计困难之后;这种暂时相安无事的假象,也再也没法维系下去了。
于是,他们开始撕破脸皮,穷索于地方上那些,已经降服和归顺的本地世臣、藩家;不吝于拷打催逼的手段,甚至抄掠对方的家门。乃至王京小朝廷的公室所属也不能例外,被要求破财襄助军资。
而当他们哭诉于那位,往日里几乎沦为摆设的公室之主,希望扶桑人能够稍加收敛。对方却没有任何的反应和理会,反倒是扶桑人充任的公室管领,出面安抚了一干众人,信誓旦旦的要给个交代。
然而回头过来,就在也没有任何的下文了。反倒是甄萱为首的公室将领,私下奉命带兵上门,直接或是间接好好交流/警告了一番。因此在传说北地行台军,已经收复了五小京之四——金海京之后。
王京城内的诸多官宦豪族、门第人家,也暗自掀起了一波外逃避祸的风潮。但是这一次,扶桑人连表面的功夫都懒得做了。先是实行宵禁和戒严封闭诸门,再以捉拿北地奸细为由,大肆捉捕下狱。
然而经过此事,甄萱也终于意识到,扶桑人在海东的统治,也许未必如他们所宣称的那么牢靠了。但是,事情到了这一步,他已经与扶桑人捆绑的太深了;作为榜样的名声也早已经被宣扬在外了。
事实上,就算是扶桑人战败了,只要他们尚有余力,也有退回本土修养的机会。但是对于甄萱为首被扶桑人,这些亲善和附和扶桑的本地人士而言,就是不折不扣退无可退的噩梦与人间炼狱了。
因此要说这世间最为痛恨,北地行台以及那位公室世子的人物中,当属甄萱这个本地人士了;为什么当初她不能乖乖的就范,或是籍没无名的死在山中呢?非要出来组建行台称据北地,徒多生事?
就算是称据北地,那也应该历经数年到十数年,梳理内部和休养生息;并因此形成南北对峙拉锯之势。这样也是他们这些归附南方公室的臣下,在扶桑人眼中得以大用、博取荣华富贵的莫大契机。
哪有像对方这般,上半年还在疲于奔命的流亡;下半年就轻易击破那些,扶桑人刻意扶持出来各方割据势力。强行统合起数万大军,发动了南下反攻之势;这也是在太过匪夷所思和违背常理了。
但是,再怎么违背常理,甄萱也不得不为自己日后打算了。他固然是绝不可能指望,获得北地行台的宽赦,但是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场南北对阵的局面,得以维持的更加长久一些。
这也是他们这些,南方公室所属的臣下、将领,得以维系自身权位和存亡的唯一出路了。事实上,在他领军出阵之前,就隐隐听到了某种风声,扶桑人有意解除武装和遣散,他麾下的这些人马。
理由是其中许多人,出现了士气动摇和人心惶惶,乃至暗中逃亡的迹象;因此对于扶桑人已经不再可靠,甚至成为了潜在隐患。因此,甄萱为了自证决心才提出了,渡海迂回迁徙北地行台的建议。
但没有想到,扶桑王出乎意料的闻言大悦,而不顾一切的一锤定音;宣布在大将军府名下,给予他一应的支持。不但提供了器械甲仗和仅存的内线,还派出了御庭五方之一渡来众为协力(监视)。
但也因为这种不遗余力的支持力度和信任,让甄萱所部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相对于北地各州水面力量薄弱,让他们面对来自海上的突袭,几乎没有任何的抵御手段;而只有一些预警的哨楼。
事实上,对于海上入侵者来说最大的麻烦,反而是北地复杂的海岸线和崎岖嶙峋的海迅、水文情况。因此这一次甄萱所部,乃是从一个北地走私贩子,所提供的隐秘海湾中,蚂蚁搬家式分批上岸。
然后,他又毫不犹豫的下令杀掉,沿途所能够见到的一切活物,以为确保暂时的封锁消息。但是,接下来他一路势如破竹的顺利,还是大出他的意料;行台军南下之后的北地,居然已经空虚如斯?
以至于一支迎击的队伍,一个示警的消息都没有送出去么?然而在他杀穿了凕州进入槊州后,却又有了新的发现。在路口处逃散一空的市镇,还有完好留下来的各种物资,让他也有了个惊人猜想。
也许扶桑王的那番自信和底气,并非空穴来风。也许在北地行台当中,也有人不希望看到,那位小公室这么轻易光复大部分山河;也许他们无法与世子背后,那位的神通手段对抗,就从别处着手。
而自己这支奇兵,就成为了南北双方之间,心照不宣的一枚重要棋子了。不然又何以解释,他明明已经来到了,距离行台所在中原京,不过百多里的吉木镇,当地却依旧还是如此的疏于防备呢?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自己沿着汉山河的支流,穿过吉木镇以西丘陵绵延的百多里之地,就可以成功的兵临中原京城下了。也许他未必能够靠奇袭拿下,城高墙厚的五小京之一,但足以虚张声势。
制造出令南方攻城略地的行台大军,不得不就此回师的理由和口实来吧?甄萱心中如此盘算着种种厉害,几乎是快马加鞭的催促着麾下,在蜿蜒山道上昼夜兼程的奔走不休;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
从山间中看过去,矗立在远处原野当中的中原京,俨然隐约可见了。这时候甄萱才的已下令,让连夜赶路汗流浃背的人马,就近停下来找个背风处立营修整。半响后,正在饮水进食的他忽然抬头。
就见上方的山头上,忽然就跌坠着滚楼下来一个身影;虽然已经被摔的血肉模糊,但是依稀可见是他派出去瞭望和警戒的斥候。下一刻,甄萱张嘴欲喊什么,就听一声隐约回响“找到你们了”。
下一刻,山头上骤然崩决而下的大片土石,像是滚滚洪流一般的淹没了,甄萱所在的中军位置。而站在一片新鲜泥土翻沉气息的山顶上,江畋也对着同样紧赶慢赶而来,难掩满脸疲色的河太平和洪大守道:
“接下来事情,就看你们的了;中原京还有点事,得我去善后……”
而这也许就是时间将尽的自己,在离开这个时空之前,能够为小圆脸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有时候来自内部的潜在异见和反对者,比外在名刀明枪的敌人更加麻烦。后者只要在战场击败和歼灭之。
但是前者,则是将自己引而不发的立场和诉求,巧妙包装在忠言直谏的形象和人设下,而很容易就籍此聚附和裹挟了一部分舆情,作为护身的光环和派系影响力;这就令上位执政者要投鼠忌器了。
但是,好在江畋不是善男信女,也不需要太多的证据和按照体制内的流程行事。他只要按照最有可能受益的方向,找出最有可疑的嫌疑人,然后悄无声息的送他下地狱去好了。
(本章完)
亲自带兵追索一个穷途末路小女的山内义保,居然莫名其妙的暴亡在狼岭山中。然后,为此大为痛惜的而亲自率领本阵,前出汉州的北路总大将山内义治,也毫无征兆的败亡在了汉州境内。
一时间,不但北面突出的战线,因此全面崩决;就连扶桑藩联军中,身为东山道第一家的山内氏,就此家门根基动摇,呈现出了四分五裂的内争之势。最后还是德明王断然出面,才止住了纷争。
但是,这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作为留守本土藩邸的嫡次子,山内义生固然可以继承家名和官位、守职;但是作为山内义治的第三子山内义家,却要迎娶德明王的侄女,籍此入朝奉公(王室附庸)。
而成为公家中人的山内义家,也不是孤身入朝的;而是带着一部分下臣、家将等附庸,以及藩邸以外的产业,就此在平城京别开一门分家。再加上战场上损失的大量家臣、分藩,可谓元气大伤。
因此在此事之后,也产生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影响。就是除了实力比较强大,活水利害相关的十几家大藩之外,扶桑联军当中的其他藩家,在面对北地行台的人马时,都设法出工不出力的保全实力。
因此,也在无形间给了这位光杆世子,所号召下仓促草就而成,宛如玩笑一般的讨逆行台;得以从无到有的营造声势,生聚实力和理清内部的喘息之机。然后发生的事情,就更加的离奇和诡谲了。
因为,那些从北地回来的探子,和暗通往来的地方人士,都在信誓旦旦的强调;这位世子意外召出了先祖之灵,而多次在人前军中显圣,也由此获得了种种气运加身,以及地方人心的归附如潮。
所以,不但能够在一次次危难当中,屡屡得以逢凶化吉;还能够以种种的神通手段,来杀灭和镇平,那些敢于反对和抗拒行台的异己存在。因此,这才得以在极短时间内,就统合了北地三州局面。
然而,对于德明王及其所领的征海大将军府,这种事情和说辞就是在太过荒诞不羁了。虽然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建造有各种各样的菩提寺/家庙和神社/祠堂,也带领家人终年礼拜供奉不绝。
但是,除了一些飓风、地震之类;需要大规模祭祀和其他轨仪,来安抚人心的天灾之外,从来就没有见过任何显灵或是通神的事迹。又怎么会平白出现在,一个家门离散、孤立无助的小女身上?
哪怕是随军而来的那些僧侣、神官和巫祝,也不能对此做出合理的说辞,而只能含含糊糊的宣称,这只是对方阵营的欺诈手段。既然官面上无法解释这其中的缘由,那私底下就不免谣言纷起。
而其中在占领区内民间流传最广的,无疑就是关于扶桑联军,进入海东之后杀戮过甚;还到处挖掘破坏山陵,触动和惊扰了地脉。因此,海东公室气数未尽之下,自然降生守护的祖灵以为惩戒。
因此,在以讹传讹的有板有眼之下,不但是王京小朝廷名下,那些投靠了扶桑人的分藩、下臣、官属和豪族大姓,因此惶然不可终日;甚至连扶桑联军的眷属当中,也有人煞有其事的信以为真。
其中,甚至包括了甄萱扶桑王室出身的新妻;这就令他有些无可奈何了。他固然可以在王京城内,鼓励和煽动相互揭举的风气,而将那些有所嫌疑的人家严刑拘问拷打,却奈何不得扶桑人这边。
故而,断绝这种想念也是验证什么;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征海大将军府几乎是派遣了,至少十几波的刺客和探子,以不同身份潜入北地行事。然后就与那些眼线和内应,相继无声无息了。
最后能够传回来的,也就是一些不明所以的只言片语。而那些一度首鼠两端或是暗通曲款的商人和藩家,也同样是逐步断绝了联系。于是,这对征海大将军府来说,就有些尴尬和无奈了。
因为扶桑人为了入侵海东,可谓是做了多年的准备。然而事前再怎么准备充足,他们所能够渗透和发挥影响的,主要还是集中在海东的中南部和沿海地区;对于刺探北地的投入力度就相形见绌了。
而无论如何扶桑人都是外来的入侵者,占据海东之地也不过数载光景;再加上大将军府,并不能完全约束联军中那些藩兵,在地方上的烧杀掳掠之举;在治理地方的根基和人心依附上先天不足。
因此,才勉强在良州境内,以王京为核心的十多郡,维持了一个傀儡公室的小朝廷,以为间接统治和树立一个长治久安的榜样。说实话,这种幕后操控的间接模式,一度也吸引了不少公室旧属。
因为,相对于过往公室在王京,白衣会议上订立的藩属名分,扶桑人看起来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自治权柄和行事便利。然而,随着北地行台的步步紧逼,眼看扶桑人最后的体面都维持不住了。
毕竟他们渡海而来不是为了做善事,所求的还是占据海东之后各种各样的利益。因此,当扶桑人在战场上屡屡受挫,乃至出现了军计困难之后;这种暂时相安无事的假象,也再也没法维系下去了。
于是,他们开始撕破脸皮,穷索于地方上那些,已经降服和归顺的本地世臣、藩家;不吝于拷打催逼的手段,甚至抄掠对方的家门。乃至王京小朝廷的公室所属也不能例外,被要求破财襄助军资。
而当他们哭诉于那位,往日里几乎沦为摆设的公室之主,希望扶桑人能够稍加收敛。对方却没有任何的反应和理会,反倒是扶桑人充任的公室管领,出面安抚了一干众人,信誓旦旦的要给个交代。
然而回头过来,就在也没有任何的下文了。反倒是甄萱为首的公室将领,私下奉命带兵上门,直接或是间接好好交流/警告了一番。因此在传说北地行台军,已经收复了五小京之四——金海京之后。
王京城内的诸多官宦豪族、门第人家,也暗自掀起了一波外逃避祸的风潮。但是这一次,扶桑人连表面的功夫都懒得做了。先是实行宵禁和戒严封闭诸门,再以捉拿北地奸细为由,大肆捉捕下狱。
然而经过此事,甄萱也终于意识到,扶桑人在海东的统治,也许未必如他们所宣称的那么牢靠了。但是,事情到了这一步,他已经与扶桑人捆绑的太深了;作为榜样的名声也早已经被宣扬在外了。
事实上,就算是扶桑人战败了,只要他们尚有余力,也有退回本土修养的机会。但是对于甄萱为首被扶桑人,这些亲善和附和扶桑的本地人士而言,就是不折不扣退无可退的噩梦与人间炼狱了。
因此要说这世间最为痛恨,北地行台以及那位公室世子的人物中,当属甄萱这个本地人士了;为什么当初她不能乖乖的就范,或是籍没无名的死在山中呢?非要出来组建行台称据北地,徒多生事?
就算是称据北地,那也应该历经数年到十数年,梳理内部和休养生息;并因此形成南北对峙拉锯之势。这样也是他们这些归附南方公室的臣下,在扶桑人眼中得以大用、博取荣华富贵的莫大契机。
哪有像对方这般,上半年还在疲于奔命的流亡;下半年就轻易击破那些,扶桑人刻意扶持出来各方割据势力。强行统合起数万大军,发动了南下反攻之势;这也是在太过匪夷所思和违背常理了。
但是,再怎么违背常理,甄萱也不得不为自己日后打算了。他固然是绝不可能指望,获得北地行台的宽赦,但是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场南北对阵的局面,得以维持的更加长久一些。
这也是他们这些,南方公室所属的臣下、将领,得以维系自身权位和存亡的唯一出路了。事实上,在他领军出阵之前,就隐隐听到了某种风声,扶桑人有意解除武装和遣散,他麾下的这些人马。
理由是其中许多人,出现了士气动摇和人心惶惶,乃至暗中逃亡的迹象;因此对于扶桑人已经不再可靠,甚至成为了潜在隐患。因此,甄萱为了自证决心才提出了,渡海迂回迁徙北地行台的建议。
但没有想到,扶桑王出乎意料的闻言大悦,而不顾一切的一锤定音;宣布在大将军府名下,给予他一应的支持。不但提供了器械甲仗和仅存的内线,还派出了御庭五方之一渡来众为协力(监视)。
但也因为这种不遗余力的支持力度和信任,让甄萱所部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相对于北地各州水面力量薄弱,让他们面对来自海上的突袭,几乎没有任何的抵御手段;而只有一些预警的哨楼。
事实上,对于海上入侵者来说最大的麻烦,反而是北地复杂的海岸线和崎岖嶙峋的海迅、水文情况。因此这一次甄萱所部,乃是从一个北地走私贩子,所提供的隐秘海湾中,蚂蚁搬家式分批上岸。
然后,他又毫不犹豫的下令杀掉,沿途所能够见到的一切活物,以为确保暂时的封锁消息。但是,接下来他一路势如破竹的顺利,还是大出他的意料;行台军南下之后的北地,居然已经空虚如斯?
以至于一支迎击的队伍,一个示警的消息都没有送出去么?然而在他杀穿了凕州进入槊州后,却又有了新的发现。在路口处逃散一空的市镇,还有完好留下来的各种物资,让他也有了个惊人猜想。
也许扶桑王的那番自信和底气,并非空穴来风。也许在北地行台当中,也有人不希望看到,那位小公室这么轻易光复大部分山河;也许他们无法与世子背后,那位的神通手段对抗,就从别处着手。
而自己这支奇兵,就成为了南北双方之间,心照不宣的一枚重要棋子了。不然又何以解释,他明明已经来到了,距离行台所在中原京,不过百多里的吉木镇,当地却依旧还是如此的疏于防备呢?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自己沿着汉山河的支流,穿过吉木镇以西丘陵绵延的百多里之地,就可以成功的兵临中原京城下了。也许他未必能够靠奇袭拿下,城高墙厚的五小京之一,但足以虚张声势。
制造出令南方攻城略地的行台大军,不得不就此回师的理由和口实来吧?甄萱心中如此盘算着种种厉害,几乎是快马加鞭的催促着麾下,在蜿蜒山道上昼夜兼程的奔走不休;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
从山间中看过去,矗立在远处原野当中的中原京,俨然隐约可见了。这时候甄萱才的已下令,让连夜赶路汗流浃背的人马,就近停下来找个背风处立营修整。半响后,正在饮水进食的他忽然抬头。
就见上方的山头上,忽然就跌坠着滚楼下来一个身影;虽然已经被摔的血肉模糊,但是依稀可见是他派出去瞭望和警戒的斥候。下一刻,甄萱张嘴欲喊什么,就听一声隐约回响“找到你们了”。
下一刻,山头上骤然崩决而下的大片土石,像是滚滚洪流一般的淹没了,甄萱所在的中军位置。而站在一片新鲜泥土翻沉气息的山顶上,江畋也对着同样紧赶慢赶而来,难掩满脸疲色的河太平和洪大守道:
“接下来事情,就看你们的了;中原京还有点事,得我去善后……”
而这也许就是时间将尽的自己,在离开这个时空之前,能够为小圆脸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有时候来自内部的潜在异见和反对者,比外在名刀明枪的敌人更加麻烦。后者只要在战场击败和歼灭之。
但是前者,则是将自己引而不发的立场和诉求,巧妙包装在忠言直谏的形象和人设下,而很容易就籍此聚附和裹挟了一部分舆情,作为护身的光环和派系影响力;这就令上位执政者要投鼠忌器了。
但是,好在江畋不是善男信女,也不需要太多的证据和按照体制内的流程行事。他只要按照最有可能受益的方向,找出最有可疑的嫌疑人,然后悄无声息的送他下地狱去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