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刘邦略带戏谑的发出这么一问,刘盈只下意识稍抬起头。
待看清老爹面上玩味,刘盈也不由低头一笑。
——老家伙,这是想考校自己了······
沉吟措辞片刻,便见刘盈刻意将身子坐正了些,面容之上,也终于带上了些奏对、应答该有的严肃。
“适才,儿已言明父皇:儿率军出征,代父皇平灭淮南,乃于社稷、于儿、于朝堂,于父皇皆有益之国事。”
神情坚定地道出此语,又见刘盈稍低下头,满是敬畏的望向腰间,那柄极具神话色彩的赤霄剑。
“昨日,父皇于朝公、百官当面,系赤霄剑于儿腰间,更使儿知父皇之意,乃欲诫儿:吾汉家之天子,断无独长于仁善,而不知兵、不知尚武之理!”
“故儿纵不念淮南将反,乃关乎社稷之国事,便念及父皇此诫,儿亦理应当仁不让,自请为帅,以平淮南之将乱!”
神情庄严的道出此语,刘盈不忘抬起头,顺势朝老爹一拱手。
“得父皇此诫,儿方始知储君之责,又吾汉家之天子,所当具之仪、能者何。”
“儿,谨谢父皇教诲!”
听着刘盈满是严肃的话语声,趴在御榻之上,稍昂首看向刘盈的刘邦,目光中也悄然涌上一抹认可。
但刘邦也并未开口,只轻笑着继续看向刘盈,等待着刘盈的下文。
就见刘盈稍低下头,将面上庄严敛去些许,旋即微笑着抬起头。
“及昨日,言于宣室晚宴之论,儿,实不敢苟同。”
语调平缓的道出此语,刘盈的面容之上,也悄然带上了些思索之色。
“儿愚以为:天子者,乃天地万物之共主,乃奉天之令,以代牧天下之民者。”
“故凡利于天下、益及万民之事,亦皆当乃天子乐见、乐为之事。”
说着,刘盈便又侧过头,神情满是崇敬的对刘邦一拱手。
“便如父皇,不忍天下万民为暴秦所欺,遂顺天应命而立汉祚;后又赐民田、爵,更尽废秦之苛捐、重税,行轻徭薄税之政,而与民休养生息。”
“儿以为,父皇所行之汉政,便皆合‘天下乐,则天子乐;天下哀,则天子忧’之理······”
随着刘盈平缓的道出这声‘天下乐,则天子乐;天下哀,则天子忧’,刘邦只眉角一挑,面容之上,也稍涌上些许思索之色。
“天下乐,则天子乐;天下哀,则天子忧······”
轻声将这句话又重复一遍,待刘邦再次抬起头时,望向刘盈的目光中,也是带上了一抹询问。
“此,乃何人授与太子?”
“太傅叔孙通?”
面色怪异的发出一问,不等刘盈开口,又见刘邦自顾自一摇头。
“嗯······”
“不对。”
“叔孙通,恐无胆言及帝王之论······”
自语着,刘邦的面容之上,也终涌上一抹无奈,和些许复杂。
在刘邦看来,这种涉及‘帝王与天下’的言论,绝对不是朝臣、元勋有胆提及的。
有胆提起,同时又能如此精准的说到要害,恐怕也只有皇后吕雉······
正当刘邦思虑之间,刘盈也是略带心虚的僵笑一声,旋即稍抬起头。
“不敢瞒于父皇。”
“此,乃儿闲暇之时,独处而偶思得之论······”
低声道出此语,刘盈不忘赶忙朝刘邦嘿笑两声:“儿偶有妄言,若有不妥,万望父皇莫怪······”
就见刘邦稍思虑片刻,便面带笑意的坐直了身,却并未正身端坐,而是将双腿随意盘起,左手手掌撑着左膝,右肘也稍撑上右膝,顺势将上半身,朝刘盈的方向侧倾了些。
目光略带审视的盯着刘盈看了好一会儿,刘邦终是手撑着御榻,将身体正对向刘盈,面上神情,竟也稍涌现出了些许兴致。
“天子与天下同乐、同哀······”
“朕尚记得,叔孙通初随朕左右之时,亦似曾进此般儒论。”
似是随意的道出一语,便见刘邦再次将审视的目光,悄然锁定在了刘盈的面庞之上。
“只朕至今不知:何谓‘天下’?”
“又何人,乃于天子同忧、同乐,其生死存亡,皆当为天子心系之‘天下万民’?”
听闻老爹语调平缓的发出此问,刘盈的面容之上,也悄然涌上一抹郑重。
刘盈很清楚:老爹刘邦,并非不知道什么是‘天下’,也并非不知道什么人,才是天子所需要关系、维护,视之为社稷之重的‘天下万民’。
对于帝王所需要统治的‘天下’,以及帝王需要维护、照顾的‘天下万民’,刘邦甚至很可能是青史之上,看的最透彻的君王!
而刘邦之所以要佯装不知,顺便以此对刘盈发问,不过是想要看看刘盈的想法,究竟是否与自己的认知匹配。
准确的说:刘邦想要尽快辨别出,刘盈心中的‘天下’‘天下万民’,究竟是刘邦心目中的黔首农户,还是儒家所提倡的那套‘躬耕之户’。
意识到这一点,刘盈也愈发小心翼翼起来,在给出答复之前,更是难得一见的措辞了足足半盏茶的功夫!
确定自己的答案,绝对不会出现让老爹不满的内容,刘盈才终于从‘思虑’中回过神,旋即正身望向御榻之上的老爹刘邦。
“禀父皇。”
“天下、天下万民,其言虽浅,然其所揽者,实可谓甚巨!”
轻声道出一语,刘盈的面上神情,也不由陡然带上了一抹庄严。
“相传周时,天下诸侯多以礼乐为首重,又以王族宗亲、公卿大夫为‘万民’。”
“然至周西迁,神州礼乐始崩,昔周遍封姬姓宗亲而遍王天下,不过百十年,姬姓宗亲诸侯数百,纵皆为彼此之血亲,亦难免因一城、一地之争,而擅起刀戈。”
“后诸子百家争鸣,凡言‘天下’‘万民’,乃至帝王之论者,更可谓数不胜数。”
“——先有儒祖孔丘曰:人生而性善,后得贤者教诲,而仁义俯焉;再以礼束人之所为,使民蓄纯善之风,则天下可安。”
“然杨朱曰:私为己谋,人之性也;背性而与利于人,不过以仁义标榜己身,而欲得人误崇之伪君子也;”
“更墨祖墨翟直言而驳斥曰:孔丘者,不过盗羊而食、窃衣而着之小人!”
神情严峻的道出此语,刘盈的面容之上,也适时涌上些许疑惑。
“伊始,儿闻儒家所言之‘民’者,乃习读经书而知礼教之人;然待儿闻之杨朱、墨家所言之‘民’,儿只左右为难,不知当如何辨之。”
“——依儒家之言:民者,当乃家有累赀,而闻名于县乡之贤者。”
“然依墨家言,民者,当乃家徒四壁,事农而谋生计之贫民黔首。”
“更前时,而得闻法家之言,曰:农为本,商为末;及家赀累巨之富户,不过以农致富,用之以商,以本发家,用之以末,实乃五蠢外之第六蠢!”
说到这里,刘盈终是满带沮丧的摇了摇头。
“诸家所言各异,更多彼言是而此言非;儿始确难辨其善恶······”
见刘盈神情满带着疑惑,再稍一回味刘盈方才的话语,刘邦面上,也稍涌上些许感怀。
就见刘邦稍坐直了身,悠然长叹一口气,旋即抬起头,将涣散的目光,撒向了硕大的长信殿内。
“唉~”
“百家之言,确多有彼此攻讦,又截然相反之论。”
语调满是唏嘘得说着,刘邦的面容之上,也稍涌现出些许回忆之色。
“儒家之说,兴于春秋之时,儒祖孔丘之手。”
“然彼时,周天子方失威仪,天下诸侯蠢蠢欲动,礼教崩坏在即;孔丘以仁义、礼教之言而行于列国,多只得诸侯礼遇,然终不得一官半职。”
“后天下之学,便以杨朱、墨各得其半;此二者之论,更彼此大相径庭。”
“杨朱曰:唯我利己;墨翟曰:兼爱非攻。”
“杨朱曰:人性本贪;墨翟曰:尚同尚贤······”
面带感怀的说到这里,刘邦也不由嘿然一笑。
“墨祖墨翟,先言孔丘之大非,后更尽驳杨朱为‘贼子’之宝典,实可谓天纵奇才。”
“只可惜,墨翟之后,墨家自分为三,其中楚墨一脉延绵至今,更已多为游侠之众,而为害于天下各地······”
略带遗憾的发出一声感叹,刘邦话头稍一滞,便又将话头一转。
“再后,便是秦得商君而变法革新,先得河西牧马之处,后又南下得据巴、蜀。”
“自此,杨朱、墨皆势微,而法家渐兴;及至秦王政以李斯为相,法家,方为天下之显学······”
说到这里,刘盈终于从回忆中回过神,轻笑着望向跪坐于御榻旁的刘盈,最后补充了一句:“再后,便是秦二世而亡;项羽虽遍封十八诸侯,然归根结底,终不过楚-汉之争。”
“楚尊鲁儒礼教之术,而汉用黄老无为之政;终项羽亡于乌江,楚亡而汉兴,黄老无为之道,为吾汉家沿用至今······”
言罢,刘邦也是不忍稍发出一声感叹,旋即轻笑着望向刘盈。
“天下、万民之论,自陈涉吴广奋起大泽之时,便已得论。”
“朕倒欲考太子:诸子百家之言,孰是孰非,又孰善、孰恶?”
听闻此言,刘盈也是强自从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中缓过心神,稍沉吟思虑片刻,便对刘邦一拱手。
——算上前生今世,为了今天,这场关于‘百家学说’的问答,刘盈,已经做了将近十年的准备!
刘盈也十分确定:对于自己的结论,老爹刘邦,必然会眼前一亮。
“禀父皇。”
“诸子百家之言,多彼言是,而此言非;若论其善、恶,恐难得确论。”
“儿以为百家之言,实无谓善、恶,而当论其所言,适用于何时。”
面色镇定的朝刘邦一拱手,刘盈的气质中,陡然涌上一阵自信的光芒。
“杨朱唯我,不以物累;若天下士农工商、公卿大夫,皆从杨朱唯我之倡,只当天下大乱,国将不国。”
“然天子承万千黎庶之重,以为天下之共主;既天地万物,皆为天子之私赀,则天子唯我,便等同为:泽及天下!”
“故杨朱之学说,虽不可为民所从,然天子确可暗从杨朱之所倡,使国纵偶有险阻,亦无社稷颠覆之余。”
满是自信的说出这句‘只有天子可以自私自利’,刘盈便昂起头,目光毫不躲闪的对上刘邦满是惊诧的目光。
刘盈的论述,却也并未就此结束。
“墨家之言,虽偶有不敬之论,然其以器械之术利及天下,使甲卒得兵刃、农户得锄耙,亦有其于国得用之处。”
“及法家,其倡多猛烈过甚,而与民重担;虽太平之事不可用,然正所谓:乱世,当用重典!”
“若逢天下动荡,万民疾苦之乱世,法家之言,亦可用之于速平天下。”
“秦奋六世之余烈而横扫六国,便乃此理。”
说到这里,刘盈不由面色一滞,略带迟疑的望向刘邦。
待刘邦神情晦暗的点了点头,便见刘盈又笑着将头低下去些许。
“儿闲时思及秦二世而亡,亦得些许愚见。”
“——秦存于乱世,而于关东六国争天下,其用法家之严律、墨家之器械、农家之耕作而兴强,本确无谬。”
“然至六国皆亡,天下归一而皆为秦,便乃乱世止而盛世在即。”
“又法家之严苛律法,适乱世而不可用于治世;故秦王政得统天下之时······”
“便当尽除法家之说!”
满是笃定的道出此语,又见刘盈思考片刻,旋即似是自语般呢喃道:“初时,天下百废待兴,当用黄老无为,而与民休息。”
“待天下安泰,民心皆定,再缓用法家而明律法,辅之以墨、农诸说,以固社稷······”
看着刘盈毫不迟疑的道出这番对法、墨、黄老等诸学的看法,刘邦心惊于刘盈如此早熟之余,心中更是涌上一阵惊喜!
——丝毫不差!
刘盈对诸子百家的看法,同刘邦的认知,完全可以说是丝毫不差!
诸子百家,尤其是法、墨、黄老等几大家,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什么谁好谁坏,唯一的区别只在于:什么样的世道,更适合用什么样的学说来稳固统治!
正如刘盈所言:如果秦一统天下之后,下定决心,一改先前的严苛律法,以如今汉室所奉行的黄老之说,那秦再怎么短命,也绝不可能二世而亡!
但很快,刘邦就从刘盈的回答中,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遗漏’。
对于儒家,这位坊间传闻中‘独喜儒术’的太子,似乎完全没有提及······
待看清老爹面上玩味,刘盈也不由低头一笑。
——老家伙,这是想考校自己了······
沉吟措辞片刻,便见刘盈刻意将身子坐正了些,面容之上,也终于带上了些奏对、应答该有的严肃。
“适才,儿已言明父皇:儿率军出征,代父皇平灭淮南,乃于社稷、于儿、于朝堂,于父皇皆有益之国事。”
神情坚定地道出此语,又见刘盈稍低下头,满是敬畏的望向腰间,那柄极具神话色彩的赤霄剑。
“昨日,父皇于朝公、百官当面,系赤霄剑于儿腰间,更使儿知父皇之意,乃欲诫儿:吾汉家之天子,断无独长于仁善,而不知兵、不知尚武之理!”
“故儿纵不念淮南将反,乃关乎社稷之国事,便念及父皇此诫,儿亦理应当仁不让,自请为帅,以平淮南之将乱!”
神情庄严的道出此语,刘盈不忘抬起头,顺势朝老爹一拱手。
“得父皇此诫,儿方始知储君之责,又吾汉家之天子,所当具之仪、能者何。”
“儿,谨谢父皇教诲!”
听着刘盈满是严肃的话语声,趴在御榻之上,稍昂首看向刘盈的刘邦,目光中也悄然涌上一抹认可。
但刘邦也并未开口,只轻笑着继续看向刘盈,等待着刘盈的下文。
就见刘盈稍低下头,将面上庄严敛去些许,旋即微笑着抬起头。
“及昨日,言于宣室晚宴之论,儿,实不敢苟同。”
语调平缓的道出此语,刘盈的面容之上,也悄然带上了些思索之色。
“儿愚以为:天子者,乃天地万物之共主,乃奉天之令,以代牧天下之民者。”
“故凡利于天下、益及万民之事,亦皆当乃天子乐见、乐为之事。”
说着,刘盈便又侧过头,神情满是崇敬的对刘邦一拱手。
“便如父皇,不忍天下万民为暴秦所欺,遂顺天应命而立汉祚;后又赐民田、爵,更尽废秦之苛捐、重税,行轻徭薄税之政,而与民休养生息。”
“儿以为,父皇所行之汉政,便皆合‘天下乐,则天子乐;天下哀,则天子忧’之理······”
随着刘盈平缓的道出这声‘天下乐,则天子乐;天下哀,则天子忧’,刘邦只眉角一挑,面容之上,也稍涌上些许思索之色。
“天下乐,则天子乐;天下哀,则天子忧······”
轻声将这句话又重复一遍,待刘邦再次抬起头时,望向刘盈的目光中,也是带上了一抹询问。
“此,乃何人授与太子?”
“太傅叔孙通?”
面色怪异的发出一问,不等刘盈开口,又见刘邦自顾自一摇头。
“嗯······”
“不对。”
“叔孙通,恐无胆言及帝王之论······”
自语着,刘邦的面容之上,也终涌上一抹无奈,和些许复杂。
在刘邦看来,这种涉及‘帝王与天下’的言论,绝对不是朝臣、元勋有胆提及的。
有胆提起,同时又能如此精准的说到要害,恐怕也只有皇后吕雉······
正当刘邦思虑之间,刘盈也是略带心虚的僵笑一声,旋即稍抬起头。
“不敢瞒于父皇。”
“此,乃儿闲暇之时,独处而偶思得之论······”
低声道出此语,刘盈不忘赶忙朝刘邦嘿笑两声:“儿偶有妄言,若有不妥,万望父皇莫怪······”
就见刘邦稍思虑片刻,便面带笑意的坐直了身,却并未正身端坐,而是将双腿随意盘起,左手手掌撑着左膝,右肘也稍撑上右膝,顺势将上半身,朝刘盈的方向侧倾了些。
目光略带审视的盯着刘盈看了好一会儿,刘邦终是手撑着御榻,将身体正对向刘盈,面上神情,竟也稍涌现出了些许兴致。
“天子与天下同乐、同哀······”
“朕尚记得,叔孙通初随朕左右之时,亦似曾进此般儒论。”
似是随意的道出一语,便见刘邦再次将审视的目光,悄然锁定在了刘盈的面庞之上。
“只朕至今不知:何谓‘天下’?”
“又何人,乃于天子同忧、同乐,其生死存亡,皆当为天子心系之‘天下万民’?”
听闻老爹语调平缓的发出此问,刘盈的面容之上,也悄然涌上一抹郑重。
刘盈很清楚:老爹刘邦,并非不知道什么是‘天下’,也并非不知道什么人,才是天子所需要关系、维护,视之为社稷之重的‘天下万民’。
对于帝王所需要统治的‘天下’,以及帝王需要维护、照顾的‘天下万民’,刘邦甚至很可能是青史之上,看的最透彻的君王!
而刘邦之所以要佯装不知,顺便以此对刘盈发问,不过是想要看看刘盈的想法,究竟是否与自己的认知匹配。
准确的说:刘邦想要尽快辨别出,刘盈心中的‘天下’‘天下万民’,究竟是刘邦心目中的黔首农户,还是儒家所提倡的那套‘躬耕之户’。
意识到这一点,刘盈也愈发小心翼翼起来,在给出答复之前,更是难得一见的措辞了足足半盏茶的功夫!
确定自己的答案,绝对不会出现让老爹不满的内容,刘盈才终于从‘思虑’中回过神,旋即正身望向御榻之上的老爹刘邦。
“禀父皇。”
“天下、天下万民,其言虽浅,然其所揽者,实可谓甚巨!”
轻声道出一语,刘盈的面上神情,也不由陡然带上了一抹庄严。
“相传周时,天下诸侯多以礼乐为首重,又以王族宗亲、公卿大夫为‘万民’。”
“然至周西迁,神州礼乐始崩,昔周遍封姬姓宗亲而遍王天下,不过百十年,姬姓宗亲诸侯数百,纵皆为彼此之血亲,亦难免因一城、一地之争,而擅起刀戈。”
“后诸子百家争鸣,凡言‘天下’‘万民’,乃至帝王之论者,更可谓数不胜数。”
“——先有儒祖孔丘曰:人生而性善,后得贤者教诲,而仁义俯焉;再以礼束人之所为,使民蓄纯善之风,则天下可安。”
“然杨朱曰:私为己谋,人之性也;背性而与利于人,不过以仁义标榜己身,而欲得人误崇之伪君子也;”
“更墨祖墨翟直言而驳斥曰:孔丘者,不过盗羊而食、窃衣而着之小人!”
神情严峻的道出此语,刘盈的面容之上,也适时涌上些许疑惑。
“伊始,儿闻儒家所言之‘民’者,乃习读经书而知礼教之人;然待儿闻之杨朱、墨家所言之‘民’,儿只左右为难,不知当如何辨之。”
“——依儒家之言:民者,当乃家有累赀,而闻名于县乡之贤者。”
“然依墨家言,民者,当乃家徒四壁,事农而谋生计之贫民黔首。”
“更前时,而得闻法家之言,曰:农为本,商为末;及家赀累巨之富户,不过以农致富,用之以商,以本发家,用之以末,实乃五蠢外之第六蠢!”
说到这里,刘盈终是满带沮丧的摇了摇头。
“诸家所言各异,更多彼言是而此言非;儿始确难辨其善恶······”
见刘盈神情满带着疑惑,再稍一回味刘盈方才的话语,刘邦面上,也稍涌上些许感怀。
就见刘邦稍坐直了身,悠然长叹一口气,旋即抬起头,将涣散的目光,撒向了硕大的长信殿内。
“唉~”
“百家之言,确多有彼此攻讦,又截然相反之论。”
语调满是唏嘘得说着,刘邦的面容之上,也稍涌现出些许回忆之色。
“儒家之说,兴于春秋之时,儒祖孔丘之手。”
“然彼时,周天子方失威仪,天下诸侯蠢蠢欲动,礼教崩坏在即;孔丘以仁义、礼教之言而行于列国,多只得诸侯礼遇,然终不得一官半职。”
“后天下之学,便以杨朱、墨各得其半;此二者之论,更彼此大相径庭。”
“杨朱曰:唯我利己;墨翟曰:兼爱非攻。”
“杨朱曰:人性本贪;墨翟曰:尚同尚贤······”
面带感怀的说到这里,刘邦也不由嘿然一笑。
“墨祖墨翟,先言孔丘之大非,后更尽驳杨朱为‘贼子’之宝典,实可谓天纵奇才。”
“只可惜,墨翟之后,墨家自分为三,其中楚墨一脉延绵至今,更已多为游侠之众,而为害于天下各地······”
略带遗憾的发出一声感叹,刘邦话头稍一滞,便又将话头一转。
“再后,便是秦得商君而变法革新,先得河西牧马之处,后又南下得据巴、蜀。”
“自此,杨朱、墨皆势微,而法家渐兴;及至秦王政以李斯为相,法家,方为天下之显学······”
说到这里,刘盈终于从回忆中回过神,轻笑着望向跪坐于御榻旁的刘盈,最后补充了一句:“再后,便是秦二世而亡;项羽虽遍封十八诸侯,然归根结底,终不过楚-汉之争。”
“楚尊鲁儒礼教之术,而汉用黄老无为之政;终项羽亡于乌江,楚亡而汉兴,黄老无为之道,为吾汉家沿用至今······”
言罢,刘邦也是不忍稍发出一声感叹,旋即轻笑着望向刘盈。
“天下、万民之论,自陈涉吴广奋起大泽之时,便已得论。”
“朕倒欲考太子:诸子百家之言,孰是孰非,又孰善、孰恶?”
听闻此言,刘盈也是强自从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中缓过心神,稍沉吟思虑片刻,便对刘邦一拱手。
——算上前生今世,为了今天,这场关于‘百家学说’的问答,刘盈,已经做了将近十年的准备!
刘盈也十分确定:对于自己的结论,老爹刘邦,必然会眼前一亮。
“禀父皇。”
“诸子百家之言,多彼言是,而此言非;若论其善、恶,恐难得确论。”
“儿以为百家之言,实无谓善、恶,而当论其所言,适用于何时。”
面色镇定的朝刘邦一拱手,刘盈的气质中,陡然涌上一阵自信的光芒。
“杨朱唯我,不以物累;若天下士农工商、公卿大夫,皆从杨朱唯我之倡,只当天下大乱,国将不国。”
“然天子承万千黎庶之重,以为天下之共主;既天地万物,皆为天子之私赀,则天子唯我,便等同为:泽及天下!”
“故杨朱之学说,虽不可为民所从,然天子确可暗从杨朱之所倡,使国纵偶有险阻,亦无社稷颠覆之余。”
满是自信的说出这句‘只有天子可以自私自利’,刘盈便昂起头,目光毫不躲闪的对上刘邦满是惊诧的目光。
刘盈的论述,却也并未就此结束。
“墨家之言,虽偶有不敬之论,然其以器械之术利及天下,使甲卒得兵刃、农户得锄耙,亦有其于国得用之处。”
“及法家,其倡多猛烈过甚,而与民重担;虽太平之事不可用,然正所谓:乱世,当用重典!”
“若逢天下动荡,万民疾苦之乱世,法家之言,亦可用之于速平天下。”
“秦奋六世之余烈而横扫六国,便乃此理。”
说到这里,刘盈不由面色一滞,略带迟疑的望向刘邦。
待刘邦神情晦暗的点了点头,便见刘盈又笑着将头低下去些许。
“儿闲时思及秦二世而亡,亦得些许愚见。”
“——秦存于乱世,而于关东六国争天下,其用法家之严律、墨家之器械、农家之耕作而兴强,本确无谬。”
“然至六国皆亡,天下归一而皆为秦,便乃乱世止而盛世在即。”
“又法家之严苛律法,适乱世而不可用于治世;故秦王政得统天下之时······”
“便当尽除法家之说!”
满是笃定的道出此语,又见刘盈思考片刻,旋即似是自语般呢喃道:“初时,天下百废待兴,当用黄老无为,而与民休息。”
“待天下安泰,民心皆定,再缓用法家而明律法,辅之以墨、农诸说,以固社稷······”
看着刘盈毫不迟疑的道出这番对法、墨、黄老等诸学的看法,刘邦心惊于刘盈如此早熟之余,心中更是涌上一阵惊喜!
——丝毫不差!
刘盈对诸子百家的看法,同刘邦的认知,完全可以说是丝毫不差!
诸子百家,尤其是法、墨、黄老等几大家,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什么谁好谁坏,唯一的区别只在于:什么样的世道,更适合用什么样的学说来稳固统治!
正如刘盈所言:如果秦一统天下之后,下定决心,一改先前的严苛律法,以如今汉室所奉行的黄老之说,那秦再怎么短命,也绝不可能二世而亡!
但很快,刘邦就从刘盈的回答中,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遗漏’。
对于儒家,这位坊间传闻中‘独喜儒术’的太子,似乎完全没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