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在首周拿下一亿票房之后,于东简直是风光无限,然后第二周,直接票房腰斩,变成了五千万。
这其中当然有《集结号》的冲击,同时也是市场规律。而集结号在首周创下全国7000万元的票房。
这个数字虽然不及《投名状》近1亿的首周票房,但《集结号》上映开始,在全国各大影院的银幕空间仅有50%,即使这样,各大影院仍传来“一票难求”的现象,足见观众对重量级国产电影的强烈支持。
此外,《集结号》还创造了本年度单个影院单日票房的最高记录:12月22日《集结号》在华星影院创下40万票房,打破了《变形金刚》36万的纪录。本地院线方面,《集结号》首周末也取得了1483万的票房,击败《投名状》1114万成为票房冠军。
而最难得是,冯晓刚的电影,头一次取得了学院派的认可。
1996年年末,冯晓刚带着葛由等人在17天里跑了全国21个城市,宣传国内的第一部贺岁喜剧《甲方乙方》。
十年过去了,冯晓刚电影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的一个品牌,但他却从未在金鸡奖这样的学术专家奖上获得过肯定,也未得到主流电影界的认可。
而《集结号》打破了这一怪圈,多位影视专家纷纷发出呼声,称《集结号》开创了国式大片值得期待的新时代。
“《集结号》表面上是战争主题,实际上则是人性的主题。它将对国内今后的战争题材影片产生深远影响。”
“《集结号》是国内军事题材影片与冯氏贺岁电影的双重突破,是军事战争的个人心灵史。对谷子地而言,胜败的重要性可能还不如战友的生命以及生命是否得到应有的善待和评价更为重要。战争的记忆也远没有比他从一个人的角度对战争的感性经历所留下的记忆更沉重、压抑和窒息。这样的普通人的视角,恰恰是冯晓刚电影的最可贵的特色。这与冯晓刚贺岁电影的平民化精神、人本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集结号》让国内观众掀开英雄主义的帷幕,看到战争的真实面目,这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战争巨片。《集结号》的出现,证明了导演有能力突破自身局限,从北京侃爷儿式的贺岁片风格中脱胎换骨,影片以真实强烈的视听震撼,承载了真正严肃的重大主题。。”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毕竟冯导个学院派那可是过节深了去了。
要知道之前他的片子没少被那些学院派电影人批评,而冯导也是有来有回,00年的时候就敢直接怼金鸡奖,把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骂了个遍。
2000年金鸡奖所谓“烽烟”,发端于电影《一声叹息》之未获金鸡奖提名。
而由业内搅至业外搞得路人皆知,始于00年11月10日《冯晓刚:给金鸡奖提个意见》见诸报端。媒体从中助力,至12日,相关报道的标题已是“我可以永不参评”之类强硬口气。
金鸡奖评委方面起初态度审慎,于是媒体上似只闻“咆哮”,鲜有对方应答。16日金鸡奖开幕。得益于参会记者工作勤力和评委们状态放松,各种正式非正式场合评委们的发言在网上个性灵动:“我们没有损失”、“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我不喜欢,我就是不喜欢”、“谁谁谁又在炒作”……
然后冯导就直接开始了炮轰。他自称是国内电影“殿外人”
说国内电影经过前三代导演的艰苦奋斗,建造了国内电影这座宝殿,“宫殿”建成后,一哨人马杀了进来,占领了这座宝殿,并把大门把的死死的。
这就是第四代导演,他们创立了一种流派,别人要想拍电影,就得按他们的路子拍。
接着,又有一帮人杀到,他们没走大门,而是“破窗而入”,自己创立了一种拍法。
他们就是第五代导演,以京城电影学院“78班”为主体的第五代导演同第四代一样,杀入这座殿堂之后,不光把门关上,也把把窗子堵死了。
这时,第四、第五代导演一起住在宝殿中,舒舒服服也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紧接着第六代导演竟然也杀入了这座宝殿,他们既没有走门,也没有走窗户,而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而说道自己时:“等我杀到这里来一看,不但进不去这座宝殿,即便就是进去,也没有我下脚的地方。
于是,我索性就在宫殿旁边自己建了一个耳房,没想到,通过不断发展,日子过得还挺不错,而我再往宫殿里一看,那里面太挤了,想让我进去我都不愿往里钻了,如今,在宫殿里的人看我过得不错,也忍不住想出来,甚至已经有人把头探出来了。”
当初自称“殿外人”的但是冯晓刚也算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了,贺岁10年,冯晓刚是当之无愧的贺岁片之王,10年中他的9部电影创造了4.74亿元人民币票房。
最终凭借这部《集结号》拿到了他本来不屑又期盼的“学院派”的认可。
其实就冯导以往的作品总体质量,以及他在电影行业中的奋斗历程来说,值得尊敬。
早年做场记、剧务,说不好听的就是打杂的,加上懂美术,能给美工打下手,慢慢的从美工这个职位入手,一步一步深入影视圈。
正如他最拿手的小人物贺岁片一样,那些角色在逆境中抓住每一个机会挣扎,笑着面对每一个为难和嘲讽,就是为了有权势者赐予的一点空间,更好的活下去。所以他拍那些来自平民的辛酸特别动人,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拍的是他自己。
能上也能下,也能屈能伸。
宁远自问,换成他在冯大导演的位置,能不能做到这个份上,也不一定能做的更好。
说起冯晓刚就不得不提王硕。
王硕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他的顽主、浮出水面、橡皮人等作品,全被改编成电影,他也凭此名声大作。
王硕成名时,冯晓刚还从文工团退伍,偶然机会认识郑晓龙后,冯晓刚不断溜须拍马,在郑晓龙的帮助下,冯晓刚不仅进入京城电视剧艺术中心工作,还认识了王硕。
见到王硕后,冯晓刚不断吹捧,甚至在酒桌上就直接把王硕的书都给背下来来了。可王硕并不买账,觉得他是有所图。
不过按王硕的话说,如果一个人天天拍你马屁,你不能跟他急吧!
在冯晓刚的不断吹捧和殷勤伺候下,王硕也慢慢接纳了他,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而冯晓刚的事业终于迎来了发展。
就是那部著名的《编辑部的故事》。王硕直接放话:如果不让冯晓刚参与,我就退出。
有意思的是在审核的时候,剧本找不到了,这时候冯晓刚自告奋勇说,他背下了所有的剧本内容,就这样冯晓刚重新将剧本写了出来,深受王硕的信任,不过在冯晓刚完成新剧本后,老剧本又找到了,这就很有意思了。
之后两人成立了好梦公司,可好景不长,王硕遭到争议,连续两部片子都给毙了,这位爷儿就直接去国外了,而冯晓刚搭上华艺,改编王硕的小说拍摄了《甲方乙方》,这部片子也开启了国内的贺岁档。片子虽然成功,并未加上王硕的名字,之后王硕和冯晓刚的关系就闹僵了,冯让人给王带去的稿费也被王直接扔出来了。
不过随着年纪增加,两人的关系也慢慢缓和。
后来王硕女儿结婚,王硕都没有勇气出席婚礼,还是冯晓刚当得证婚人,两人最后应该也是一笑泯恩仇了。
最后的都是故人了。
宁远对于冯晓刚这中一条血路杀出来,最后功成名就的,也很是高看一眼。
因为异地处之,冯晓刚能做到的事,宁远未必就一定能做到。他受过这些宁远也未必就受得了。
就比方说,这些学院派不管好坏,也就说起冯程张这种大导演的片子都可以随意言之,甚至直接叫嚣封杀这三人五年的都有。但换成对宁远的电影,那评论起来那叫一个“谨慎”,特别在宁远的背景在官媒发布之后,几乎都找不到什么关于他的负面消息。
换句话说,宁远活了两世,也没屈过,低头过,巴结过。但他知道这一定不容易,所以他很乐意对这样的成功者,报以敬意。
无论是为了吃饭还是扬名立万,低头,其实都不寒碜。
毕竟没几个人生来就有泼天富贵。
这其中当然有《集结号》的冲击,同时也是市场规律。而集结号在首周创下全国7000万元的票房。
这个数字虽然不及《投名状》近1亿的首周票房,但《集结号》上映开始,在全国各大影院的银幕空间仅有50%,即使这样,各大影院仍传来“一票难求”的现象,足见观众对重量级国产电影的强烈支持。
此外,《集结号》还创造了本年度单个影院单日票房的最高记录:12月22日《集结号》在华星影院创下40万票房,打破了《变形金刚》36万的纪录。本地院线方面,《集结号》首周末也取得了1483万的票房,击败《投名状》1114万成为票房冠军。
而最难得是,冯晓刚的电影,头一次取得了学院派的认可。
1996年年末,冯晓刚带着葛由等人在17天里跑了全国21个城市,宣传国内的第一部贺岁喜剧《甲方乙方》。
十年过去了,冯晓刚电影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的一个品牌,但他却从未在金鸡奖这样的学术专家奖上获得过肯定,也未得到主流电影界的认可。
而《集结号》打破了这一怪圈,多位影视专家纷纷发出呼声,称《集结号》开创了国式大片值得期待的新时代。
“《集结号》表面上是战争主题,实际上则是人性的主题。它将对国内今后的战争题材影片产生深远影响。”
“《集结号》是国内军事题材影片与冯氏贺岁电影的双重突破,是军事战争的个人心灵史。对谷子地而言,胜败的重要性可能还不如战友的生命以及生命是否得到应有的善待和评价更为重要。战争的记忆也远没有比他从一个人的角度对战争的感性经历所留下的记忆更沉重、压抑和窒息。这样的普通人的视角,恰恰是冯晓刚电影的最可贵的特色。这与冯晓刚贺岁电影的平民化精神、人本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集结号》让国内观众掀开英雄主义的帷幕,看到战争的真实面目,这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战争巨片。《集结号》的出现,证明了导演有能力突破自身局限,从北京侃爷儿式的贺岁片风格中脱胎换骨,影片以真实强烈的视听震撼,承载了真正严肃的重大主题。。”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毕竟冯导个学院派那可是过节深了去了。
要知道之前他的片子没少被那些学院派电影人批评,而冯导也是有来有回,00年的时候就敢直接怼金鸡奖,把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骂了个遍。
2000年金鸡奖所谓“烽烟”,发端于电影《一声叹息》之未获金鸡奖提名。
而由业内搅至业外搞得路人皆知,始于00年11月10日《冯晓刚:给金鸡奖提个意见》见诸报端。媒体从中助力,至12日,相关报道的标题已是“我可以永不参评”之类强硬口气。
金鸡奖评委方面起初态度审慎,于是媒体上似只闻“咆哮”,鲜有对方应答。16日金鸡奖开幕。得益于参会记者工作勤力和评委们状态放松,各种正式非正式场合评委们的发言在网上个性灵动:“我们没有损失”、“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我不喜欢,我就是不喜欢”、“谁谁谁又在炒作”……
然后冯导就直接开始了炮轰。他自称是国内电影“殿外人”
说国内电影经过前三代导演的艰苦奋斗,建造了国内电影这座宝殿,“宫殿”建成后,一哨人马杀了进来,占领了这座宝殿,并把大门把的死死的。
这就是第四代导演,他们创立了一种流派,别人要想拍电影,就得按他们的路子拍。
接着,又有一帮人杀到,他们没走大门,而是“破窗而入”,自己创立了一种拍法。
他们就是第五代导演,以京城电影学院“78班”为主体的第五代导演同第四代一样,杀入这座殿堂之后,不光把门关上,也把把窗子堵死了。
这时,第四、第五代导演一起住在宝殿中,舒舒服服也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紧接着第六代导演竟然也杀入了这座宝殿,他们既没有走门,也没有走窗户,而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而说道自己时:“等我杀到这里来一看,不但进不去这座宝殿,即便就是进去,也没有我下脚的地方。
于是,我索性就在宫殿旁边自己建了一个耳房,没想到,通过不断发展,日子过得还挺不错,而我再往宫殿里一看,那里面太挤了,想让我进去我都不愿往里钻了,如今,在宫殿里的人看我过得不错,也忍不住想出来,甚至已经有人把头探出来了。”
当初自称“殿外人”的但是冯晓刚也算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了,贺岁10年,冯晓刚是当之无愧的贺岁片之王,10年中他的9部电影创造了4.74亿元人民币票房。
最终凭借这部《集结号》拿到了他本来不屑又期盼的“学院派”的认可。
其实就冯导以往的作品总体质量,以及他在电影行业中的奋斗历程来说,值得尊敬。
早年做场记、剧务,说不好听的就是打杂的,加上懂美术,能给美工打下手,慢慢的从美工这个职位入手,一步一步深入影视圈。
正如他最拿手的小人物贺岁片一样,那些角色在逆境中抓住每一个机会挣扎,笑着面对每一个为难和嘲讽,就是为了有权势者赐予的一点空间,更好的活下去。所以他拍那些来自平民的辛酸特别动人,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拍的是他自己。
能上也能下,也能屈能伸。
宁远自问,换成他在冯大导演的位置,能不能做到这个份上,也不一定能做的更好。
说起冯晓刚就不得不提王硕。
王硕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他的顽主、浮出水面、橡皮人等作品,全被改编成电影,他也凭此名声大作。
王硕成名时,冯晓刚还从文工团退伍,偶然机会认识郑晓龙后,冯晓刚不断溜须拍马,在郑晓龙的帮助下,冯晓刚不仅进入京城电视剧艺术中心工作,还认识了王硕。
见到王硕后,冯晓刚不断吹捧,甚至在酒桌上就直接把王硕的书都给背下来来了。可王硕并不买账,觉得他是有所图。
不过按王硕的话说,如果一个人天天拍你马屁,你不能跟他急吧!
在冯晓刚的不断吹捧和殷勤伺候下,王硕也慢慢接纳了他,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而冯晓刚的事业终于迎来了发展。
就是那部著名的《编辑部的故事》。王硕直接放话:如果不让冯晓刚参与,我就退出。
有意思的是在审核的时候,剧本找不到了,这时候冯晓刚自告奋勇说,他背下了所有的剧本内容,就这样冯晓刚重新将剧本写了出来,深受王硕的信任,不过在冯晓刚完成新剧本后,老剧本又找到了,这就很有意思了。
之后两人成立了好梦公司,可好景不长,王硕遭到争议,连续两部片子都给毙了,这位爷儿就直接去国外了,而冯晓刚搭上华艺,改编王硕的小说拍摄了《甲方乙方》,这部片子也开启了国内的贺岁档。片子虽然成功,并未加上王硕的名字,之后王硕和冯晓刚的关系就闹僵了,冯让人给王带去的稿费也被王直接扔出来了。
不过随着年纪增加,两人的关系也慢慢缓和。
后来王硕女儿结婚,王硕都没有勇气出席婚礼,还是冯晓刚当得证婚人,两人最后应该也是一笑泯恩仇了。
最后的都是故人了。
宁远对于冯晓刚这中一条血路杀出来,最后功成名就的,也很是高看一眼。
因为异地处之,冯晓刚能做到的事,宁远未必就一定能做到。他受过这些宁远也未必就受得了。
就比方说,这些学院派不管好坏,也就说起冯程张这种大导演的片子都可以随意言之,甚至直接叫嚣封杀这三人五年的都有。但换成对宁远的电影,那评论起来那叫一个“谨慎”,特别在宁远的背景在官媒发布之后,几乎都找不到什么关于他的负面消息。
换句话说,宁远活了两世,也没屈过,低头过,巴结过。但他知道这一定不容易,所以他很乐意对这样的成功者,报以敬意。
无论是为了吃饭还是扬名立万,低头,其实都不寒碜。
毕竟没几个人生来就有泼天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