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的确不太平,沈大夫人韩氏被放回来了,但是沈家却不能再留她。
一个被断了手的罪妇,对于沈家来说是恨不能立即扫地出门的耻辱,特别是她在官府招认当年是韩家用加了迷药的酒灌醉了沈纪初,才逼迫沈纪初不得不娶她。沈纪初因此气急败坏,当场就想亲手把她给掐死。
沈老夫人高坐正堂,也不叫人拦着,只平平淡淡地道:“这等妇人的确该死,但却不能死于你之手。你是当朝右丞相,掐死她事小,但脏了自己手事大。纪初,你斟酌斟酌。”
沈纪初听了这话就放手了,但是他告诉韩氏:“今日之所以还能让你进沈家的门,一是将休书交给你,二也是让你再最后看一眼你的女儿。从今往后你与我沈家再没有任何关系,但二十年前的旧帐,本相也不会放过韩家。”
他说完这话,将一纸休书让下人递给韩氏。
韩氏没有了手,两只断腕都用白棉布包扎着,血迹渗透出来,看起来恐怖又可怜。
但是在场却没有人可怜她,包括她的女儿沈夏婉在内,均是一脸嫌弃和厌恶。
下人将休书放在韩氏跟前,就听沈纪初再道:“休书在府衙已经记录在案,就算是不给你,它也是生效。马车已经等在府门外,你惯用的丫鬟也给你带着,算是这么多年夫妻情分,本相为你尽的最后一次义务。官府的人会随你同行,你那哥哥当年参与迷醉本相,官差到了之后会立即将他缉拿回京。还有你的父亲,也会一并带回来。
所有害过本相的人,本相一个都不会放过。你也莫要觉得本相心狠,虽然本相下令缉拿你父兄,但却放了你一条生路,让你回到老家安度后半生,你也该知足。
何况当年的事,原本就是你们韩家算计在先,要怪,就怪你们韩家人心眼太坏吧!”
沈纪初说到这里,又看向沈夏婉,“你可还有话要对你的母亲说?她虽然被沈家休出门,但她到底还是你的母亲,你再与她说说话吧!”
谁知沈夏婉却别过了头,看都不愿看韩氏一眼。
韩氏虚弱地看向她,叫了一声:“小婉。”
沈夏婉皱皱眉,“不要叫我,我没有你这样的母亲。该说的我都已经说过了,你又自私又坏,用所谓的道德威胁了父亲二十年,这还不算,居然还把我生出一身病来。韩氏,这就是报应,你自作孽不可活,却连累我也不能活,我凭什么认你?”
她不耐烦地挥挥手,吩咐下人:“赶紧把人送走,告诉官差,见到韩家人不用客气,一家子罪犯,没一个好人,能抓几个就抓几个。”
下人一边一个,架着韩氏走了。
那个跟着她的丫鬟也是一脸的不情愿,不停的求沈家留下她。可惜沈家不会留一个跟着韩氏陪嫁过来的丫鬟,甚至就连原先韩氏院儿里侍候的下人也全部都发卖了。
韩氏就这么被拖了出去,起初还能听到几声叫喊,后来拖得远了,连叫喊声都没了。
沈家人在堂内坐着,谁也没有说话,直到过了近一柱香的时辰,老夫人才又幽幽地开口道:“好了,她已经走远了。从今以后在这个家里,谁也不许再提起这个人。”说完,又吩咐自己身边的嬷嬷,“你把老身的话吩咐下去。”
嬷嬷应了一声,匆匆离开前堂。
老夫人又看向沈纪初,然后开口问他:“你有何打算?咱们家总不能一直住在城外。老身可以不要这张老脸,但你是右相,你得顾及自己的颜面。”
沈纪初今日也是刚散朝回来,眼下听老夫人提起起事,他又是一声长叹,“儿子也晓得这个理,可那十一殿下他不松口,皇上又听他的,也实在是没办法。”说到这里,顿了顿,再道,“都是那韩氏害了咱们,若难民营最初向沈家求助时,咱们能竭尽所能去帮忙,也能在十一殿下跟前买个好,兴许这事儿就能过去了。谁成想,好事变坏事,如今沈家罪加一等,今日在朝堂上皇上还斥责了儿子,说咱们家里人不明事理,与陆家相比,相差甚远。”
沈老夫人狠狠地哼了一声,“陆家?他陆家也就出了个陆辞秋,那还是得裴家的济。要不然陆家算什么?那陆萧元他一个山里考出来的孩子,祖上三代都是泥腿子出身,他拿什么同沈家比?且不说沈家也是京中旺族,就说我永安侯府,当年也是响当当的存在!我乃永安侯嫡女,即使如今侯府已经没人了,曾经的辉煌也容不得让咱们跟陆家那种人家去比较!”
沈纪初连连点头称是,但心里想着的却是难民营求助的事。
在那件事情上韩氏固然有责任,老夫人却也难辞其咎。
那难民营是十一殿下管着的,这两个女人居然敢在十一殿下的事情上糊弄,脑子被驴踢了吗?她们这是嫌他倒霉还不够啊!
沈纪初一肚子火,但又不能朝着自己的母亲发,于是又开始吩咐下人:“去追送韩氏的马车,告诉随行的,那恶妇一天只给一顿稀饭,保证人饿不死就行。至于吃不吃得饱,哼!一个罪妇还想吃饱?她想得美!”
下人赶紧去追车了,沈老夫人见状也知儿子这是真气着了,便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难民营的事她确实心虚,当时也实在是托大了,过后想想,她怎么能不把十一殿下负责的事当回事呢?如果当初她积极一些,对难民营多给一些帮助,那等过后论功行赏,现在右相府肯定就能搬回京城了!
真是一步错步步错,如今也只能忍着。
她不再提回京之事,却又把目光投向沈夏婉。
从前托在手心里疼的孙女,如今也看着不太顺眼了。
一个活不过二十的人,有什么用呢?那韩氏还不让沈家纳妾,现在倒好,家里连个嫡子都没有,嫡女还活不了几年了,真是想想都窝火。
于是她再开口,提醒沈纪初:“你也管管旭阳,他在京里住了两个多月,也该回家了。”
一个被断了手的罪妇,对于沈家来说是恨不能立即扫地出门的耻辱,特别是她在官府招认当年是韩家用加了迷药的酒灌醉了沈纪初,才逼迫沈纪初不得不娶她。沈纪初因此气急败坏,当场就想亲手把她给掐死。
沈老夫人高坐正堂,也不叫人拦着,只平平淡淡地道:“这等妇人的确该死,但却不能死于你之手。你是当朝右丞相,掐死她事小,但脏了自己手事大。纪初,你斟酌斟酌。”
沈纪初听了这话就放手了,但是他告诉韩氏:“今日之所以还能让你进沈家的门,一是将休书交给你,二也是让你再最后看一眼你的女儿。从今往后你与我沈家再没有任何关系,但二十年前的旧帐,本相也不会放过韩家。”
他说完这话,将一纸休书让下人递给韩氏。
韩氏没有了手,两只断腕都用白棉布包扎着,血迹渗透出来,看起来恐怖又可怜。
但是在场却没有人可怜她,包括她的女儿沈夏婉在内,均是一脸嫌弃和厌恶。
下人将休书放在韩氏跟前,就听沈纪初再道:“休书在府衙已经记录在案,就算是不给你,它也是生效。马车已经等在府门外,你惯用的丫鬟也给你带着,算是这么多年夫妻情分,本相为你尽的最后一次义务。官府的人会随你同行,你那哥哥当年参与迷醉本相,官差到了之后会立即将他缉拿回京。还有你的父亲,也会一并带回来。
所有害过本相的人,本相一个都不会放过。你也莫要觉得本相心狠,虽然本相下令缉拿你父兄,但却放了你一条生路,让你回到老家安度后半生,你也该知足。
何况当年的事,原本就是你们韩家算计在先,要怪,就怪你们韩家人心眼太坏吧!”
沈纪初说到这里,又看向沈夏婉,“你可还有话要对你的母亲说?她虽然被沈家休出门,但她到底还是你的母亲,你再与她说说话吧!”
谁知沈夏婉却别过了头,看都不愿看韩氏一眼。
韩氏虚弱地看向她,叫了一声:“小婉。”
沈夏婉皱皱眉,“不要叫我,我没有你这样的母亲。该说的我都已经说过了,你又自私又坏,用所谓的道德威胁了父亲二十年,这还不算,居然还把我生出一身病来。韩氏,这就是报应,你自作孽不可活,却连累我也不能活,我凭什么认你?”
她不耐烦地挥挥手,吩咐下人:“赶紧把人送走,告诉官差,见到韩家人不用客气,一家子罪犯,没一个好人,能抓几个就抓几个。”
下人一边一个,架着韩氏走了。
那个跟着她的丫鬟也是一脸的不情愿,不停的求沈家留下她。可惜沈家不会留一个跟着韩氏陪嫁过来的丫鬟,甚至就连原先韩氏院儿里侍候的下人也全部都发卖了。
韩氏就这么被拖了出去,起初还能听到几声叫喊,后来拖得远了,连叫喊声都没了。
沈家人在堂内坐着,谁也没有说话,直到过了近一柱香的时辰,老夫人才又幽幽地开口道:“好了,她已经走远了。从今以后在这个家里,谁也不许再提起这个人。”说完,又吩咐自己身边的嬷嬷,“你把老身的话吩咐下去。”
嬷嬷应了一声,匆匆离开前堂。
老夫人又看向沈纪初,然后开口问他:“你有何打算?咱们家总不能一直住在城外。老身可以不要这张老脸,但你是右相,你得顾及自己的颜面。”
沈纪初今日也是刚散朝回来,眼下听老夫人提起起事,他又是一声长叹,“儿子也晓得这个理,可那十一殿下他不松口,皇上又听他的,也实在是没办法。”说到这里,顿了顿,再道,“都是那韩氏害了咱们,若难民营最初向沈家求助时,咱们能竭尽所能去帮忙,也能在十一殿下跟前买个好,兴许这事儿就能过去了。谁成想,好事变坏事,如今沈家罪加一等,今日在朝堂上皇上还斥责了儿子,说咱们家里人不明事理,与陆家相比,相差甚远。”
沈老夫人狠狠地哼了一声,“陆家?他陆家也就出了个陆辞秋,那还是得裴家的济。要不然陆家算什么?那陆萧元他一个山里考出来的孩子,祖上三代都是泥腿子出身,他拿什么同沈家比?且不说沈家也是京中旺族,就说我永安侯府,当年也是响当当的存在!我乃永安侯嫡女,即使如今侯府已经没人了,曾经的辉煌也容不得让咱们跟陆家那种人家去比较!”
沈纪初连连点头称是,但心里想着的却是难民营求助的事。
在那件事情上韩氏固然有责任,老夫人却也难辞其咎。
那难民营是十一殿下管着的,这两个女人居然敢在十一殿下的事情上糊弄,脑子被驴踢了吗?她们这是嫌他倒霉还不够啊!
沈纪初一肚子火,但又不能朝着自己的母亲发,于是又开始吩咐下人:“去追送韩氏的马车,告诉随行的,那恶妇一天只给一顿稀饭,保证人饿不死就行。至于吃不吃得饱,哼!一个罪妇还想吃饱?她想得美!”
下人赶紧去追车了,沈老夫人见状也知儿子这是真气着了,便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难民营的事她确实心虚,当时也实在是托大了,过后想想,她怎么能不把十一殿下负责的事当回事呢?如果当初她积极一些,对难民营多给一些帮助,那等过后论功行赏,现在右相府肯定就能搬回京城了!
真是一步错步步错,如今也只能忍着。
她不再提回京之事,却又把目光投向沈夏婉。
从前托在手心里疼的孙女,如今也看着不太顺眼了。
一个活不过二十的人,有什么用呢?那韩氏还不让沈家纳妾,现在倒好,家里连个嫡子都没有,嫡女还活不了几年了,真是想想都窝火。
于是她再开口,提醒沈纪初:“你也管管旭阳,他在京里住了两个多月,也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