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 作者:来自远方
分卷阅读211
“可是,父亲,若楼盛丰意在联合政府的大总统一位,提出这个办法对楼家绝对是弊大于利的。”他难道甘心当个摆设?
“所以我才说楼盛丰那个儿子不简单,这事肯定还有后手。只不过他给的甜枣太大,没人能忍住不咬一口,等把枣子吞下去,枣核卡在嗓子眼里,全都晚了。”
“父亲,我们怎么办?”宋武放下电报,“北六省若以此提出南北重启和谈,我们贸然反对必然会引起不满。”
宋舟沉吟半晌,说道:“阿武,你再去一趟北六省,和楼逍见一面,他到底想做什么,至少我们也要心里有底。”
“是,父亲。”
当宋武转身离开时,宋舟突然在身后叫住他,“阿武。”
宋武转过头,宋舟却摆摆手,示意没事,他可以出去了。
等到房门关上,宋舟站起身,负手走到窗前,看着窗玻璃上的倒影,久久没有出声。
《分治与统一》一文刊出后,国内的各大报刊纷纷转载。曾经参与戊戌变法的梁先生读过转载的文章之后,在申报上发表评论,对此文大加褒奖,并提出各省立省宪,设省议会,其上立国宪,乃真正的予民民主。此篇评论一出,得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响应,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支持效仿美利坚联邦制,实行国家统一,人民自主。
有支持者,当然也不乏持反对意见者。反对者认为,所谓联省不过是披上民主的外衣,各省的实际统治者仍是手握实权的军阀,这一主张不过是为割据张目而已。
持有不同意见的人纷纷撰写文章,在报纸上各抒己见,一场关于国体政体的论战陡然而起。
引起这场论战的时政要闻彻底在华夏打响了名声,发行量从八千多份跃至一万三千份,天津分社下旬就能开始运营。原本分社该开在京城,可李谨言却认为京城水太深,他们只是刚长了点个头的小虾米,还是低调点好。
“京城暂时不去,上海那地方也是鱼龙混杂,还是天津好。”
再者说,宋老板可是天津的地头蛇,报社开在那里,只要和宋老板打个招呼,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轻易就能解决。
1月10日,时政要闻的第一篇名人专访新鲜出炉。负责采访和撰写稿件的两个记者,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把完稿送给主编和老板过目。
没想到李谨言看过之后,说他们写得还不够好。
两个记者面面相觑,难道三少爷认为他们有的地方写夸张了,不够实事求是?
“就是太实事求是了。”李谨言摇摇手指,“什么才叫名人?有名的人!有名的人当然要和普通人不同,例如楼大帅是以武起家,那就要针对这一点大书特书,如果你们没有素材,不妨去和茶楼里的说书先生取取经。”
说书先生?
“三少爷,您是说?”
“我是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实事求是还叫什么艺术?”
记者和主编们顿悟了。
两天后,经过修改和润色的楼大帅专访再被送到李谨言的面前,读完那篇颇有说岳全传风采的报道,李谨言点点头,拍板,就照这个发。
民国五年,公历1913年1月13日,《名人》作为时政要闻的增刊正式发行。
这份被后世称为“华夏名人史库”的报刊,在发行后的几年时间内,逐渐由报纸增刊的形式,发展为专门的杂志性刊物,内容也由专门的国内政要专访,发展到涵盖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在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并在一战之后,随着华夏国际地位的提升,开辟国外名人专访栏目,在国际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名人》的第一期专访人物,楼盛丰的大名也被载入了史册,甚至比他作为华夏民主共和国联合政府第一任总统,还要让许多人羡慕嫉妒恨。
没人能够想到,这份刊物的出现,只是由于李谨言一个突发的念头,想要借此扩大楼家的声望,为楼逍的未来铺路,仅此而已。
101、第一百零一章
一月中旬,随着时政要闻的《名人》增刊发行,楼大帅彻底火了一把。
茶楼里的说书先生对该篇专访报道稍加润色,直接就是一个评书新段子。
“当时,楼大帅单人匹马,手持长枪,直冲敌营,敌军闻听是楼盛丰杀来,无不丧胆……楼大帅大喝一声,只吓得那敌将双股战战……”
这股风潮兴起于关北城,风靡了北六省,还捎带上了天津和京城里的一些茶楼酒馆,若是哪个说书先生不能就楼大帅的辉煌战绩说上一两段,按照后世的话来说,绝对的out了!
李谨言没想到只是一篇专访就能造成这么轰动的效应。当即拍板,趁胜追击,将北六省内一干军政要员逐个点名,切实的来一场名人效应。
原本第二篇专访该是楼少帅,可惜他最近忙得几乎不见人影,想要专访,也得找到人才成啊!
北六省的军队正准备一场军事演习,演习的确切地点和时间都是未知,但这个消息一透露出去,就让时刻关注北六省军队动向的日本人连觉都睡不安稳。尤其是身在旅顺的大岛义昌,若北六省军队所谓的演习只是虚晃一枪,实际目的是对在大连的日军动手,那怎么办?
“楼逍此人,狡猾的很!”
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在南满驻守的日军的共识。
一向用鼻孔看人的日本陆军,先是被楼少帅揍得鼻青脸肿满头包,紧接着被李谨言泼了一缸污水,洗也洗不掉。打了败仗丢了南满铁路大半段不说,还要赔款!
打算硬着头皮赖账,结果发现此路不通。楼少帅没兴趣和日本人扯皮,直接下令抄了他们在北六省内的银行,搬空了库房,连窗户门都拆下来带走,除了四面墙,连个钉子都不给他们留。
这样还不罢休,又和英国人联手黑了日本人的庚子赔款,狠狠坑了他们一把。
日本人憋屈啊,话说英国-鬼-畜-不是他们的盟友吗?怎么会和华夏人搅合在一起?搅合在一起就算了,还把手伸进了盟友的钱袋里,一个子都不剩的掏走!
现在日本人的日子很不好过,只要是财政上略有结余,马上就会被拿去填海军的无底洞,陆军就像是后-娘-养的,拿到的军费总是比海军少,在南满打了败仗还要被海军
分卷阅读211
-
分卷阅读211
“可是,父亲,若楼盛丰意在联合政府的大总统一位,提出这个办法对楼家绝对是弊大于利的。”他难道甘心当个摆设?
“所以我才说楼盛丰那个儿子不简单,这事肯定还有后手。只不过他给的甜枣太大,没人能忍住不咬一口,等把枣子吞下去,枣核卡在嗓子眼里,全都晚了。”
“父亲,我们怎么办?”宋武放下电报,“北六省若以此提出南北重启和谈,我们贸然反对必然会引起不满。”
宋舟沉吟半晌,说道:“阿武,你再去一趟北六省,和楼逍见一面,他到底想做什么,至少我们也要心里有底。”
“是,父亲。”
当宋武转身离开时,宋舟突然在身后叫住他,“阿武。”
宋武转过头,宋舟却摆摆手,示意没事,他可以出去了。
等到房门关上,宋舟站起身,负手走到窗前,看着窗玻璃上的倒影,久久没有出声。
《分治与统一》一文刊出后,国内的各大报刊纷纷转载。曾经参与戊戌变法的梁先生读过转载的文章之后,在申报上发表评论,对此文大加褒奖,并提出各省立省宪,设省议会,其上立国宪,乃真正的予民民主。此篇评论一出,得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响应,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支持效仿美利坚联邦制,实行国家统一,人民自主。
有支持者,当然也不乏持反对意见者。反对者认为,所谓联省不过是披上民主的外衣,各省的实际统治者仍是手握实权的军阀,这一主张不过是为割据张目而已。
持有不同意见的人纷纷撰写文章,在报纸上各抒己见,一场关于国体政体的论战陡然而起。
引起这场论战的时政要闻彻底在华夏打响了名声,发行量从八千多份跃至一万三千份,天津分社下旬就能开始运营。原本分社该开在京城,可李谨言却认为京城水太深,他们只是刚长了点个头的小虾米,还是低调点好。
“京城暂时不去,上海那地方也是鱼龙混杂,还是天津好。”
再者说,宋老板可是天津的地头蛇,报社开在那里,只要和宋老板打个招呼,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轻易就能解决。
1月10日,时政要闻的第一篇名人专访新鲜出炉。负责采访和撰写稿件的两个记者,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把完稿送给主编和老板过目。
没想到李谨言看过之后,说他们写得还不够好。
两个记者面面相觑,难道三少爷认为他们有的地方写夸张了,不够实事求是?
“就是太实事求是了。”李谨言摇摇手指,“什么才叫名人?有名的人!有名的人当然要和普通人不同,例如楼大帅是以武起家,那就要针对这一点大书特书,如果你们没有素材,不妨去和茶楼里的说书先生取取经。”
说书先生?
“三少爷,您是说?”
“我是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实事求是还叫什么艺术?”
记者和主编们顿悟了。
两天后,经过修改和润色的楼大帅专访再被送到李谨言的面前,读完那篇颇有说岳全传风采的报道,李谨言点点头,拍板,就照这个发。
民国五年,公历1913年1月13日,《名人》作为时政要闻的增刊正式发行。
这份被后世称为“华夏名人史库”的报刊,在发行后的几年时间内,逐渐由报纸增刊的形式,发展为专门的杂志性刊物,内容也由专门的国内政要专访,发展到涵盖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在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并在一战之后,随着华夏国际地位的提升,开辟国外名人专访栏目,在国际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名人》的第一期专访人物,楼盛丰的大名也被载入了史册,甚至比他作为华夏民主共和国联合政府第一任总统,还要让许多人羡慕嫉妒恨。
没人能够想到,这份刊物的出现,只是由于李谨言一个突发的念头,想要借此扩大楼家的声望,为楼逍的未来铺路,仅此而已。
101、第一百零一章
一月中旬,随着时政要闻的《名人》增刊发行,楼大帅彻底火了一把。
茶楼里的说书先生对该篇专访报道稍加润色,直接就是一个评书新段子。
“当时,楼大帅单人匹马,手持长枪,直冲敌营,敌军闻听是楼盛丰杀来,无不丧胆……楼大帅大喝一声,只吓得那敌将双股战战……”
这股风潮兴起于关北城,风靡了北六省,还捎带上了天津和京城里的一些茶楼酒馆,若是哪个说书先生不能就楼大帅的辉煌战绩说上一两段,按照后世的话来说,绝对的out了!
李谨言没想到只是一篇专访就能造成这么轰动的效应。当即拍板,趁胜追击,将北六省内一干军政要员逐个点名,切实的来一场名人效应。
原本第二篇专访该是楼少帅,可惜他最近忙得几乎不见人影,想要专访,也得找到人才成啊!
北六省的军队正准备一场军事演习,演习的确切地点和时间都是未知,但这个消息一透露出去,就让时刻关注北六省军队动向的日本人连觉都睡不安稳。尤其是身在旅顺的大岛义昌,若北六省军队所谓的演习只是虚晃一枪,实际目的是对在大连的日军动手,那怎么办?
“楼逍此人,狡猾的很!”
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在南满驻守的日军的共识。
一向用鼻孔看人的日本陆军,先是被楼少帅揍得鼻青脸肿满头包,紧接着被李谨言泼了一缸污水,洗也洗不掉。打了败仗丢了南满铁路大半段不说,还要赔款!
打算硬着头皮赖账,结果发现此路不通。楼少帅没兴趣和日本人扯皮,直接下令抄了他们在北六省内的银行,搬空了库房,连窗户门都拆下来带走,除了四面墙,连个钉子都不给他们留。
这样还不罢休,又和英国人联手黑了日本人的庚子赔款,狠狠坑了他们一把。
日本人憋屈啊,话说英国-鬼-畜-不是他们的盟友吗?怎么会和华夏人搅合在一起?搅合在一起就算了,还把手伸进了盟友的钱袋里,一个子都不剩的掏走!
现在日本人的日子很不好过,只要是财政上略有结余,马上就会被拿去填海军的无底洞,陆军就像是后-娘-养的,拿到的军费总是比海军少,在南满打了败仗还要被海军
分卷阅读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