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军在汉江码头,轻易的击溃了李朝军队的总戎军,把他们的大将李思成杀的狼狈而逃,这可是令李朝君臣为之惊呆了。
在此之前,华夏军兵临城下,他们那是小庙失火慌了神。
而现在算是炮仗扔进了蚂蚁窝里炸窝了。
朝廷上上下下,所有的文武官员,乱成了一团,不知所措。
两大要塞,觉华岛和南汉山城,都在华夏军的进攻之下,看那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的样子,应该就是陷落在即,两大藩屏障尽失,就是他们进攻汉城的时候了。
汉城的防御体系,也是依托两大要塞而展开的,这就相当于巨人的两大手臂,手臂都被砍掉了,人还能够抵抗敌人吗?
所以朝廷上下的官员,没有什么争议,马上就达成了一致,迅速的迁都。
大明的崇祯皇帝有骨气的很,敌人兵临城下,宁愿身死失国,也不愿意迁都,委曲求全的苟活。
而李朝的君臣们,则是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对他们来说,看见风声不对,见机不妙,马上就往北逃,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他们逃跑多,也都不是一次半次了,想当年壬辰倭乱,丙子虏乱的时候,他们都是打不过就逃,迅速的溜之大吉,等到大明的军队前来救援,或者是各道的军队前来勤王救驾,再反攻敌人。
在这方面,他们的战术还是相当灵活的,相对于大明,则是非常的没有骨气,为人所鄙视。
但是他们可没有这方面的负担,他们认为活命比任何都要紧,只要人在地就会在,人亡地就没了。
在这一点朝鲜上,君臣们他们是有共识的,因为且看大明崇祯皇帝,兵临城下绝望之下自杀而死,其实他还有很多的地方,还可以召集很多的军队勤王救驾,但是他看见首都都丢失了,绝望之下,就自尽了,皇帝驾崩以后,天下臣民的抵抗之心,也就没有了,迅速的丢了国家。
现在的大明,虽然还有数个行省,说是在奉大明为正溯,但是已经没有了旗帜,已经没有了头领,群龙无首之下,被华夏军扫荡完毕,就是转眼之间的事情。
崇祯皇帝自尽大明亡,现在天下大多数地方,都已经认为华夏帝国就是正统,奉其为主,进入新朝。
李朝不承认这点,其实一方面出自于对大明的感情,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趁火打劫,浑水摸鱼。
因为他们发现新生的华夏帝国,虽然强势,但是他们的敌人也都很多,强敌环伺,四面楚歌,内外交困,这么多的敌人,意味着他们战乱不断,很久时间都没有办法顾及到他们,他们最好就是趁此机会扩张。
如果能把辽东夺取过来,恢复高句丽国的故土,那就是无上的光荣了,这也都是半岛许多有志之士,毕生的梦想。
就相当于中土的政治家,始终有一种大一统的思想,一旦掌管了大权,就要想办法统一天下,以证明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皇帝就是至尊。
但是他们这种冒险的想法,让他们处于非常危险的局面,自己也都料想不到,华夏军的反击,会如此的猛烈,如此的凶残,这么快就兵临城下,打得他们落花流水。
所以李朝的李倧大王上下的君臣,在没有多余的选择,就决定放弃汉城,往平壤方向逃去。
李朝实行的是三都制,意味着他们有三个脑袋,砍掉了一个脑袋,还有另外两个脑袋可用,真正的生命力顽强。
因为不是第一次,所以大家也都非常的熟悉,马上就收拾细软,准备走人。
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迅速的撤退,等华夏军彻底的拿下了觉华岛和南汉山城以后,他们想逃就不容易了。
华夏军围攻觉华岛和南汉山城,也都限制了他们极大的精力。
因为华夏军的部队,大多数都是使用火气,只有使用火器才能够最大的发挥他们的战斗力,所以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武器运送上来,要把武器运送上来,就得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本来他们的人力,已经用到了极限。
其他的物资还好说,他们可以分开运,可以分段送,但要把这些两三千斤的红衣大炮运上去,非常的难。
两三千斤的大炮,至少要四五十个人,才能够搬得动。
这道路也都不好走,他们是从海滩上去的,这就也得防止大炮落水沾水受潮,非常的难搞,非常的缺人手。
以至于华夏军没有作战的部队,基本上都放下他们的武器,加入到后勤的队伍之中,帮忙把武器运上去。
就连郑芝豹的亲卫队,都派出了一半人马帮忙,可见他们的人手,有多么的缺。
虽然他们攻上了码头,但是也都把这里给炸毁了,在码头上的设施也都不多,以至于他们只能用最原始的人力,来把这些物资搬运上去。
不过运气好的是,后勤的人员,拿着粮食、盐巴、铜板去附近的村庄招人的时候,居然招到了不少的人手,这些人手的加入,大大的加快了华夏军搬送物资的速度。
华夏军攻入李朝,攻略汉江附近一带,令附近一带的百姓,非常的恐慌,非常的恐惧,有条件的人都往城里面逃或者是往山里面逃,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没法走的,只能够留在家里,听天由命。
这一种情形,不单止是李朝的汉江之畔,就是在大明许多地方,也都存在。
每个人都知道战争的危害,很容易就会家破人亡,战争来临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离开的。
像是有钱人,收拾细软,拍拍屁股就走人了,像那些穷人,全部家当就在房子和田里,根本就走不了,走了就得饿死,进也是死,退也是死,还不如留在原地,听天由命。
华夏军的后勤人员,一家家的去敲开了这些人的门,这些李朝人十分的恐惧和害怕,以为华夏军是来抢夺他们的财产,残杀他们的子女。
不知道华夏军只是来这里进行了一番搜捕,主要是搜查有没有武器或者是收留逃跑的李朝官兵,没有这些情况,他们就撤走,临走还在问他们,愿不愿意为华夏军效力,如果原为华夏军效力的,当场就可以得到十斤米和一包盐。
这样的价格,可是非常高的价格,开始这些人是不信的,哪里有这样子招人的,这地主家都得破产,不过华夏军许诺,可以先发俸银再干活以后,当地的人就相信了,先把粮食和盐拿到手再说。
当有人真正的拿到盐和米后,这些人就兴奋了,他们奔走相告,不用华夏军去请,他们自己主动的就开始招人来,他们纷纷的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和身边的人都拉来了,有人还担心华夏军要不了这么多人,主动地表示愿意降价。
大量生力军的加入,让华夏军人手短缺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舒缓,因为有了这么多当地的人作为劳动力,帮助他们把这些辎重装卸下来,运送上岸,大大加快他们运送物资的同时,也都让他们把大量的士兵抽调出来,不再做搬运工,而是做回他的老本行,拿起武器,加入战场,上阵杀敌。
看见这么多人踊跃的前来参加华夏军的队伍,帮助华夏军运送物资,郑芝豹也没有多少奇怪的,像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不要说在李朝这里,就算是在大明内地,这也都很正常,即使两支军队在同一个地方进行交战。
只要你肯出钱,就能够招募到本地的老百姓,来为你干活,因为这些老百姓,实在是太穷了,实在是没事可干,只要你肯出钱,舍得出钱,他们一定就会拼了命地为你干活。
这不,一开始华夏军可是出动了他们的精锐士兵来搬运物资,但是招募到足够多的人手以后,这些兵就可以抽出来了,甚至他们还可以让这些民夫,把一些不会水的士兵,从船上背下水,然后一步步穿过海滩,走过了泥潭,背上岸去,只要你肯出钱,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当然,这也与华夏军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有关,在第一波攻击的时候,就带来了大量的粮食、盐和碎银、铜板。
主要就是方便用这些东西来招募当地的人手,帮助他们干活的,只要你拿出足够的粮食、盐和铜板,就没有招不到的人。
华夏军这次是出动了十万人马,前来征讨李朝,这样的人马,拿下这一个地方,完全是没有问题。
关键就是华夏军如何的把他的装备和辎重运送上去,只要把这些东西运送上去,他们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了。
他们有一个自信,他们所使用的火器,远远优胜于对方,训练和装备方面,也都优胜于对方,只要正常发挥,就能打垮敌人,他们现在所要做的,不是打垮敌人,而是彻底的把李朝灭了,把这里并入华夏的统治范围,这也就是他们在进攻敌人的时候,所采取的战略如此的奇怪的原因。
在此之前,华夏军兵临城下,他们那是小庙失火慌了神。
而现在算是炮仗扔进了蚂蚁窝里炸窝了。
朝廷上上下下,所有的文武官员,乱成了一团,不知所措。
两大要塞,觉华岛和南汉山城,都在华夏军的进攻之下,看那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的样子,应该就是陷落在即,两大藩屏障尽失,就是他们进攻汉城的时候了。
汉城的防御体系,也是依托两大要塞而展开的,这就相当于巨人的两大手臂,手臂都被砍掉了,人还能够抵抗敌人吗?
所以朝廷上下的官员,没有什么争议,马上就达成了一致,迅速的迁都。
大明的崇祯皇帝有骨气的很,敌人兵临城下,宁愿身死失国,也不愿意迁都,委曲求全的苟活。
而李朝的君臣们,则是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对他们来说,看见风声不对,见机不妙,马上就往北逃,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他们逃跑多,也都不是一次半次了,想当年壬辰倭乱,丙子虏乱的时候,他们都是打不过就逃,迅速的溜之大吉,等到大明的军队前来救援,或者是各道的军队前来勤王救驾,再反攻敌人。
在这方面,他们的战术还是相当灵活的,相对于大明,则是非常的没有骨气,为人所鄙视。
但是他们可没有这方面的负担,他们认为活命比任何都要紧,只要人在地就会在,人亡地就没了。
在这一点朝鲜上,君臣们他们是有共识的,因为且看大明崇祯皇帝,兵临城下绝望之下自杀而死,其实他还有很多的地方,还可以召集很多的军队勤王救驾,但是他看见首都都丢失了,绝望之下,就自尽了,皇帝驾崩以后,天下臣民的抵抗之心,也就没有了,迅速的丢了国家。
现在的大明,虽然还有数个行省,说是在奉大明为正溯,但是已经没有了旗帜,已经没有了头领,群龙无首之下,被华夏军扫荡完毕,就是转眼之间的事情。
崇祯皇帝自尽大明亡,现在天下大多数地方,都已经认为华夏帝国就是正统,奉其为主,进入新朝。
李朝不承认这点,其实一方面出自于对大明的感情,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趁火打劫,浑水摸鱼。
因为他们发现新生的华夏帝国,虽然强势,但是他们的敌人也都很多,强敌环伺,四面楚歌,内外交困,这么多的敌人,意味着他们战乱不断,很久时间都没有办法顾及到他们,他们最好就是趁此机会扩张。
如果能把辽东夺取过来,恢复高句丽国的故土,那就是无上的光荣了,这也都是半岛许多有志之士,毕生的梦想。
就相当于中土的政治家,始终有一种大一统的思想,一旦掌管了大权,就要想办法统一天下,以证明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皇帝就是至尊。
但是他们这种冒险的想法,让他们处于非常危险的局面,自己也都料想不到,华夏军的反击,会如此的猛烈,如此的凶残,这么快就兵临城下,打得他们落花流水。
所以李朝的李倧大王上下的君臣,在没有多余的选择,就决定放弃汉城,往平壤方向逃去。
李朝实行的是三都制,意味着他们有三个脑袋,砍掉了一个脑袋,还有另外两个脑袋可用,真正的生命力顽强。
因为不是第一次,所以大家也都非常的熟悉,马上就收拾细软,准备走人。
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迅速的撤退,等华夏军彻底的拿下了觉华岛和南汉山城以后,他们想逃就不容易了。
华夏军围攻觉华岛和南汉山城,也都限制了他们极大的精力。
因为华夏军的部队,大多数都是使用火气,只有使用火器才能够最大的发挥他们的战斗力,所以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武器运送上来,要把武器运送上来,就得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本来他们的人力,已经用到了极限。
其他的物资还好说,他们可以分开运,可以分段送,但要把这些两三千斤的红衣大炮运上去,非常的难。
两三千斤的大炮,至少要四五十个人,才能够搬得动。
这道路也都不好走,他们是从海滩上去的,这就也得防止大炮落水沾水受潮,非常的难搞,非常的缺人手。
以至于华夏军没有作战的部队,基本上都放下他们的武器,加入到后勤的队伍之中,帮忙把武器运上去。
就连郑芝豹的亲卫队,都派出了一半人马帮忙,可见他们的人手,有多么的缺。
虽然他们攻上了码头,但是也都把这里给炸毁了,在码头上的设施也都不多,以至于他们只能用最原始的人力,来把这些物资搬运上去。
不过运气好的是,后勤的人员,拿着粮食、盐巴、铜板去附近的村庄招人的时候,居然招到了不少的人手,这些人手的加入,大大的加快了华夏军搬送物资的速度。
华夏军攻入李朝,攻略汉江附近一带,令附近一带的百姓,非常的恐慌,非常的恐惧,有条件的人都往城里面逃或者是往山里面逃,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没法走的,只能够留在家里,听天由命。
这一种情形,不单止是李朝的汉江之畔,就是在大明许多地方,也都存在。
每个人都知道战争的危害,很容易就会家破人亡,战争来临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离开的。
像是有钱人,收拾细软,拍拍屁股就走人了,像那些穷人,全部家当就在房子和田里,根本就走不了,走了就得饿死,进也是死,退也是死,还不如留在原地,听天由命。
华夏军的后勤人员,一家家的去敲开了这些人的门,这些李朝人十分的恐惧和害怕,以为华夏军是来抢夺他们的财产,残杀他们的子女。
不知道华夏军只是来这里进行了一番搜捕,主要是搜查有没有武器或者是收留逃跑的李朝官兵,没有这些情况,他们就撤走,临走还在问他们,愿不愿意为华夏军效力,如果原为华夏军效力的,当场就可以得到十斤米和一包盐。
这样的价格,可是非常高的价格,开始这些人是不信的,哪里有这样子招人的,这地主家都得破产,不过华夏军许诺,可以先发俸银再干活以后,当地的人就相信了,先把粮食和盐拿到手再说。
当有人真正的拿到盐和米后,这些人就兴奋了,他们奔走相告,不用华夏军去请,他们自己主动的就开始招人来,他们纷纷的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和身边的人都拉来了,有人还担心华夏军要不了这么多人,主动地表示愿意降价。
大量生力军的加入,让华夏军人手短缺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舒缓,因为有了这么多当地的人作为劳动力,帮助他们把这些辎重装卸下来,运送上岸,大大加快他们运送物资的同时,也都让他们把大量的士兵抽调出来,不再做搬运工,而是做回他的老本行,拿起武器,加入战场,上阵杀敌。
看见这么多人踊跃的前来参加华夏军的队伍,帮助华夏军运送物资,郑芝豹也没有多少奇怪的,像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不要说在李朝这里,就算是在大明内地,这也都很正常,即使两支军队在同一个地方进行交战。
只要你肯出钱,就能够招募到本地的老百姓,来为你干活,因为这些老百姓,实在是太穷了,实在是没事可干,只要你肯出钱,舍得出钱,他们一定就会拼了命地为你干活。
这不,一开始华夏军可是出动了他们的精锐士兵来搬运物资,但是招募到足够多的人手以后,这些兵就可以抽出来了,甚至他们还可以让这些民夫,把一些不会水的士兵,从船上背下水,然后一步步穿过海滩,走过了泥潭,背上岸去,只要你肯出钱,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当然,这也与华夏军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有关,在第一波攻击的时候,就带来了大量的粮食、盐和碎银、铜板。
主要就是方便用这些东西来招募当地的人手,帮助他们干活的,只要你拿出足够的粮食、盐和铜板,就没有招不到的人。
华夏军这次是出动了十万人马,前来征讨李朝,这样的人马,拿下这一个地方,完全是没有问题。
关键就是华夏军如何的把他的装备和辎重运送上去,只要把这些东西运送上去,他们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了。
他们有一个自信,他们所使用的火器,远远优胜于对方,训练和装备方面,也都优胜于对方,只要正常发挥,就能打垮敌人,他们现在所要做的,不是打垮敌人,而是彻底的把李朝灭了,把这里并入华夏的统治范围,这也就是他们在进攻敌人的时候,所采取的战略如此的奇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