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大举的进入江南,这消息实在是太震撼了,给朝廷以巨大的打击,即使崇祯皇帝早朝连续两天,也都商量不出有力的措施,他不放朝臣们下值,也都没有办法,最终只能放他们回去,让他们回家抬高枕头,再想想应该怎么办。
    大家都是一路人,如果不能够把刘家军这一个叛贼给灭掉,估计就得是他们的死期了。
    当然了,朝廷他们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也都不是没有对策的,起码就有许多人提出,既然刘军能够在大雪封路的情况下兵出江南,官军为何不能南下呢?
    官军可趁如今山东兵力空虚的时候,围攻山东,抄他的老巢,恢复运河,可以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
    另外就是必须命令各地军队,马上出发去攻打山东,抄刘家的后路,同时也都命令新任的五省总督熊文灿马上到任,不得抗旨,不得拖延,不过他的职务变了这就是江南督师,负责指挥南方所有的军队,全力以赴的平定叛乱。
    由熊文灿来担任这一职务,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郑芝龙就是他当年一手招安的,郑芝龙一直也都是视他为恩主,他这一位恩主政南方,估计他一定会派出军队进行支援,这就是他们打的如意算盘。
    只是这样一个如意算盘,未免是太如意了?第一就是让他们官军派兵南下,攻打山东,他们的两位大将洪承畴和杨嗣昌就脸色一变,沉默不语,说什么也不肯答应。
    无论朝中大臣如何的摧迫,如何的相激,如何的痛骂,他们就是不肯点头。
    如果是以前新上任的兵部尚书杨嗣昌,他是全力以赴的讨好崇祯皇帝的,只要皇帝点头,要他做的事情,他都会毫不犹豫的点头,马上就做了,但是到了他真正掌兵的时候,他就知道有些事情不是人力就可以胜天,意志力就可以克服一切的。
    首先他们面对的问题很多,缺粮缺乏,而且天气如此寒冷,让士兵外出打仗,非战斗减员损失的会比战斗的还多,就连刘贼这么牛逼的一支军队,他们在取得的一定上风以后,都马上撤退,与其说是被官军打退的,还不是说是被这严酷的天气打退的,这严寒的天气,双方在野外遭遇的话,根本都没有办法拿出武器来打。
    现在倒好,攻防易手,刘军他躲在城里面,烤着火,吃着暖食,等着官军来攻,这不是来攻打,而是去送死。
    所以他们两个都知道形势的严重和困难,但是说什么也不肯点头,他们手上就这么一点兵了,再次要筹集这么多军队,估计就是要朝廷去筹,也都很难以办到,所以他们必须保存手上的实力,才可以保证他们还有能耐,可以稳住北方的局势。
    卢象升的全军覆没就是他们前车之鉴。
    所以老奸巨猾的杨嗣昌,就建议调集南边的兵,比如说河南和湖广的兵,围攻山东等地,他将会出兵,但是只是牵制性的,不会担任主攻。
    这样的话,就令崇祯皇帝都听得想骂娘,你作为朝廷集结的重兵集团,都不敢去攻打刘贼,还能指望地方这些游兵和这些卫所兵去进攻山东,他们能够先去牵制山东,都已经算不错了。
    更难的湖广、西南等地,本来运河被切断,朝廷对这些地方的控制都大大的减弱了,如果他们丢失了江南,估计也会把这一些地方变成了飞地,也都变成了刘贼的囊中之物,也都彻底的失控了。
    如果说刘家的造反,切断了运河,把他们逼到了墙角,现在现在刘军进攻江南,那就是真正的把他们往死里面逼了,都已经踏进了生死的关头。
    大臣们商量了许久,商量来,商量去,发现目前唯一可能做的,就是让郑芝龙无论如何也要出兵,攻打刘家,牵制他们的军队。
    现在他们算是发现郑之龙的好了,现在他们才发现,原来他们手下居然还有这么牛逼的人物,他拥有东方最为强大的舰队,据说有接近二十多万的人马,钱粮更是无数,它需要的只是功名和富贵而已。
    上次朝廷开出了条件以后,郑芝龙没有既没有接圣旨,也都没有反对,这摆明就是嫌价码低了,所以朝廷这次真的是逼急了,马上就封他为闽江伯、挂征东将军印,马上出兵山东,攻打刘贼,这一次朝廷在圣旨上面许下了明文的价码,那就是如果他郑芝龙能够平定刘贼,就会封他们为侯爵,子孙世袭,与国同休。
    要知道在大明,你想封爵就是非常的困难,除了在当年的开国、靖难的时候封了一批公爵、候爵、伯爵之外,后面两百多年,能成功封爵,也只有十个人有能力封爵,都是通过战功封伯爵,现在他们形势到了极其危险的时候,发现郑芝龙手上拥有大军,所以他们愿意在对方没有出兵打仗的情况之下,就马上的给他封了一个伯爵,让他吃下定心丸,安心去打刘家,打赢以后再封他一个侯爵的职位。
    在大明靖难之役之后的二百多年,还没有一个人可以通过军功封侯爵的,虽然期间也都封过几个爵位,但是都是勋贵,凭皇帝国戚或权贵身份,但是他们现在为了引诱郑芝龙出兵,那是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了一切的措施,只要对方愿意出兵,只怕连一个国公和郡王都可以封了,因为他们已经快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了。
    所以朝廷在极短极短的时间之内,就通过了廷议和圣旨,封了郑芝龙新的官职,让他去江南督师熊文灿帐下听令,灭掉刘家,事成之后,不惜裂土封侯,相信开出了这样的条件,郑芝龙他再不愿意的话,估计就是想造反了,如果郑家也造反,形势就更加的紧张,更加的悲剧了。
    做了这些事以后,朝廷能做的只是筹措粮草,准备兵力,等待春暖花开,天气回暖,道路解封以后,再次发动大战。
    但是目前他们真正能做的就不多了,只怕得眼睁睁看着刘家攻占江南。
    他们现在对于江南的控制,也都大大的减弱,也都没有办法从江南直召起一支足以对抗刘家军的大军,唯一能期望的,就是郑芝龙这一支部队能够听从朝廷的号召,抵抗刘军的叛乱,如果郑家不愿意出动,那他们就没有办法了,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而且现在朝廷的格局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果是有细心人就会注意到这一点,朝廷发生了这么重大的事情,这么严重的危机,作为朝中的群臣之首的首辅温体仁,皇帝居然从头到尾都没有问他的意见,也都没有正视过他的一眼。
    首辅毕竟是朝中的大臣领袖,是辅助皇帝处理朝政的,皇帝居然如此公开地无视他,就发出了一个信号,就是他对于温体仁的不满,算是达到了顶点了。
    崇祯皇帝他可是一个非常急躁的人,他也都是大明历史上换首辅和阁臣换得最多最快的一个,稍有不如意,就换人。
    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学来的用人之道,不能上的就让能上的人去做,这样的想法,是没有毛病的,但是却是在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
    当然皇帝这样子的态度,首当其冲的就是温体仁,他可是非常的害怕,他能做到今天这首辅的位置,很多时候还是得皇帝的赏识,如果皇帝不愿意用他,他还是得走人。
    现在大明的文官势力十分的庞大,号称是士大夫与皇权共治天下,但是这仕大夫指的是整个读书人体系,而不是某一个人,皇帝他是拿整个读书人体系是没有办法,没得选,但是他可以选用对的那一个人,也就是说,他看哪个人不顺眼,他还是可以换的,还是可以赶走的,但是他还是得用这些读书的人来为他服务而已。
    发生了如此重大的事情,皇帝对温体仁这一位首辅的不满,也达到了顶点,他当了七年的首辅,国势一天比一天,令皇帝非常的失望,联想到他非常不好的人缘,皇帝就有意换人了。
    以前他一直就认为温体仁跟朝中六部大臣尿不到一个壶里,经常就被六科给事中和言路弹劾,说他这样不好,那样不好。
    当时的皇帝还在暗喜,至少这样一个首辅他是没有结党营私,没有与朝中的大臣尿到一个壶里。
    现在是不是有这一种解读方法,那就是他是一个真正的奸臣,真正的混账,好像大明历史上的严蒿、还有万通这等人,也不是同样的货色?
    所以皇帝也都毫不掩饰他的想法,那就是准备换人,不用这位首辅了,他根本就帮不了朝廷,也都帮不了皇帝。
    崇祯已经暗中物色人选了,本来是准备让他先进内阁,坐稳了再说,但是现在形势危急,容不了他如此的慢搞了,他必须马上换人,换一个得力的人来力挽狂澜。
    皇帝的这一种态度,可是令温体仁非常的的害怕,如履薄冰,他在当首辅之时,高高在上,可是得罪了不少的人,别人因为他是首辅,也都拿它没有办法,但是现在可就不同了,他已经不当首辅了,当这些人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的时候,他该如何是好?否想到此处,温体仁他是失魂落魄,走路都是踉踉跄跄的,有如行尸走肉一般。

章节目录

明末之新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英联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英联邦并收藏明末之新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