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在独石口凭借区区五千步卒就能力克五万精骑,且是大捷,敢率兵三千就去扫荡草原,直溃小王子大营,俘获数万!
这便是军工,是工业的力量!而工业靠的便是工匠!有活生生的例子摆在诸位爱卿的眼前,诸位爱卿还敢目空一起,看不起匠人?
如果大明不能领先于天下,那么当西方或者是草原上工业兴起之后,难道我大明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大门被坚船利炮给轰开?
眼睁睁的看着两百多年前的惨事继续降临在大汉民族的头上?
不要以为朕是在危言耸听,朕的学问确实不如诸位爱卿深厚,但是朕看的比你们都要长远,朕的目光从来没有只放在大明的一亩三分地上,朕看的是真正的天下!”
“臣等受教。”杨一清领衔一拜,一个什么热气球都能带人飞上了天空,皇帝是用现实证明了自己,他们如果还要质疑,那真的只能说是愚蠢。
尽管还是不太相信那个什么能满地飞奔的铁车,也无法接受钢铁能够在海上破浪而行,但是他们已经不敢明目张胆的怀疑,免得再被打脸。
“诸位爱卿对于朕兴学天下一直颇有微词,甚至曾经一度担心,朕这兴学会不会威胁到儒家的道统,如果会的话,没准就要跟朕玩死谏那一套了。
朕兴学为的不是这个天下能诞生出多少读书人,为了是让大明拥有更多的专业性,在各个领域都能产生贡献的人才。
儒家读四书五经,能做一手道德文章,能理政务,然而这天底下太多的官员只会做官却又做不好官了。
比如不懂经济,却管赋税征收,被各衙的胥吏骗的团团转而不自知,不懂法,甚至连《大明律》都没认真看过,却指望他们断案,何其可笑。
朕培养出来的新学人才,就算不走科举出仕之途,却能够走进各个衙门,为不懂经济不懂法的官员分忧,成为师爷或者胥吏,他们学经济的可以去税司,学法的可以协助官员提点刑狱。
这对于儒家官员治政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满朝上下却在怀疑朕别有用心,朕难道不想让大明富庶繁盛,不想看到大明的天下国泰民安,难道不愿意大明传承千秋,国富民强?
朕难道是吃撑了,要花费数万万两白银去兴天下学?
诸位爱卿可知道兴学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是朕不想愚民,而愚民的代价,朕承受不起,大明承受不起,华夏民族更承受不起,朕要的是民族觉醒!
三百多年前,金人占据了中原,两百多年前,蒙古人的铁蹄在华夏的大地上肆虐,崖山一战,华夏民族险些被掘了根!
被征服的华夏民族在异族的淫威下瑟瑟发抖,百姓被当成猪狗,却依旧逆来顺受,为何如此?
百姓为什么自己被凌辱却不敢反抗,读书人为何能在元廷跪倒异族的脚下,换取那微不足道的所谓荣华富贵。
数典忘祖,莫过于此!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读书人也好,百姓也罢,他们没有民族荣誉感,他们对于民族的信仰还没有觉醒,对于他们来说无非就是换了一个主子罢了。
朕兴学,最重要的不是让天下人读死书,死读书,是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忠孝节义,要百姓将忠君爱国这四个字刻到骨子里面去,是为了觉醒天下万民的民族荣誉感。
是为了让大明的子民以自己是大明人而骄傲,是让他们觉得自己身上的华夏之民的身份而自豪,是要他们的血液在面对异族征伐之时能够沸腾,而不是甘做顺民。
如此一来,就算有一天大明没能逃过王朝的宿命,最终不可逆的走向了灭亡,如果灭亡大明的是异族,那么朕希望华夏百姓能够舍生忘死,奋起反抗,而不是在异族的马蹄下、枪下当摇尾乞怜的狗!”
八位重臣的内心无比的震撼,用振聋发聩这四个字似乎都已经不足以形容皇帝说的这一番话。
民族觉醒!
四个字宛如天雷炸响了大明的天空,让他们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汉人被屠杀,被当成两脚羊吃掉都没多少反抗,如果不是武悼天王的杀胡令,汉人被杀绝都不是没有可能。
他们想起了两百多年前的崖山,在那片苍茫的大海上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可当元廷彻底统治这片土地的时候,多少儒家的大臣依旧选择做了元廷的顺臣……
不过八人想不通的是,如今的大明足够强盛,北境也已无忧,什么样的敌人能够让嘉靖帝有这般的忧患意识,仿佛看见了未来。
目光长远是不假,可怎么能长远到这等地步?
难道皇帝嘴里面说的西方当真诞生了强大的民族,还能对大明造成威胁?
怎么可能,难以置信。
朱厚炜的目光看向王琼道:“王爱卿此番来,无非又是请辞,请辞的理由想来是觉得兵部的职权被朕收回,让兵部显得可有可无,这倒是朕的疏忽,为了改革军制,实现强军之路,忽略了兵部和王爱卿的感受。”
“老臣惶恐。”王琼连忙接口。
朱厚炜摇了摇头道:“王爱卿没能体会到朕的良苦用心呐,爱卿身为兵部尚书,自然也知道在整编禁军之前,大明的军队已经糜烂到了何等地步。
驻防于天下的卫所早已经糜烂,卫所的土地成为地方将领的私田,屯兵成了将领的佃农,让这些所谓的兵拿起农具去干农活都是一把好手。
让他们去打击倭寇去剿灭盗匪,当真是百无一用,太祖在各地建卫所的初衷是不花朝廷的银子也能让大明有百万雄兵。
然而事实呢?事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卫所的土地难道收了租税不是银子?天底下卫所有多少土地?朝廷每年损失多少赋税?这些赋税能养出多少精兵?
在朕的眼里,大明的屯兵甚至还不如宋朝的厢军,更是大明弊政中最大的弊政之一!”
“之一?”杨一清心里面咯噔一下,问道:“敢问陛下,大的弊政还有哪些?”
这便是军工,是工业的力量!而工业靠的便是工匠!有活生生的例子摆在诸位爱卿的眼前,诸位爱卿还敢目空一起,看不起匠人?
如果大明不能领先于天下,那么当西方或者是草原上工业兴起之后,难道我大明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大门被坚船利炮给轰开?
眼睁睁的看着两百多年前的惨事继续降临在大汉民族的头上?
不要以为朕是在危言耸听,朕的学问确实不如诸位爱卿深厚,但是朕看的比你们都要长远,朕的目光从来没有只放在大明的一亩三分地上,朕看的是真正的天下!”
“臣等受教。”杨一清领衔一拜,一个什么热气球都能带人飞上了天空,皇帝是用现实证明了自己,他们如果还要质疑,那真的只能说是愚蠢。
尽管还是不太相信那个什么能满地飞奔的铁车,也无法接受钢铁能够在海上破浪而行,但是他们已经不敢明目张胆的怀疑,免得再被打脸。
“诸位爱卿对于朕兴学天下一直颇有微词,甚至曾经一度担心,朕这兴学会不会威胁到儒家的道统,如果会的话,没准就要跟朕玩死谏那一套了。
朕兴学为的不是这个天下能诞生出多少读书人,为了是让大明拥有更多的专业性,在各个领域都能产生贡献的人才。
儒家读四书五经,能做一手道德文章,能理政务,然而这天底下太多的官员只会做官却又做不好官了。
比如不懂经济,却管赋税征收,被各衙的胥吏骗的团团转而不自知,不懂法,甚至连《大明律》都没认真看过,却指望他们断案,何其可笑。
朕培养出来的新学人才,就算不走科举出仕之途,却能够走进各个衙门,为不懂经济不懂法的官员分忧,成为师爷或者胥吏,他们学经济的可以去税司,学法的可以协助官员提点刑狱。
这对于儒家官员治政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满朝上下却在怀疑朕别有用心,朕难道不想让大明富庶繁盛,不想看到大明的天下国泰民安,难道不愿意大明传承千秋,国富民强?
朕难道是吃撑了,要花费数万万两白银去兴天下学?
诸位爱卿可知道兴学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是朕不想愚民,而愚民的代价,朕承受不起,大明承受不起,华夏民族更承受不起,朕要的是民族觉醒!
三百多年前,金人占据了中原,两百多年前,蒙古人的铁蹄在华夏的大地上肆虐,崖山一战,华夏民族险些被掘了根!
被征服的华夏民族在异族的淫威下瑟瑟发抖,百姓被当成猪狗,却依旧逆来顺受,为何如此?
百姓为什么自己被凌辱却不敢反抗,读书人为何能在元廷跪倒异族的脚下,换取那微不足道的所谓荣华富贵。
数典忘祖,莫过于此!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读书人也好,百姓也罢,他们没有民族荣誉感,他们对于民族的信仰还没有觉醒,对于他们来说无非就是换了一个主子罢了。
朕兴学,最重要的不是让天下人读死书,死读书,是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忠孝节义,要百姓将忠君爱国这四个字刻到骨子里面去,是为了觉醒天下万民的民族荣誉感。
是为了让大明的子民以自己是大明人而骄傲,是让他们觉得自己身上的华夏之民的身份而自豪,是要他们的血液在面对异族征伐之时能够沸腾,而不是甘做顺民。
如此一来,就算有一天大明没能逃过王朝的宿命,最终不可逆的走向了灭亡,如果灭亡大明的是异族,那么朕希望华夏百姓能够舍生忘死,奋起反抗,而不是在异族的马蹄下、枪下当摇尾乞怜的狗!”
八位重臣的内心无比的震撼,用振聋发聩这四个字似乎都已经不足以形容皇帝说的这一番话。
民族觉醒!
四个字宛如天雷炸响了大明的天空,让他们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汉人被屠杀,被当成两脚羊吃掉都没多少反抗,如果不是武悼天王的杀胡令,汉人被杀绝都不是没有可能。
他们想起了两百多年前的崖山,在那片苍茫的大海上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可当元廷彻底统治这片土地的时候,多少儒家的大臣依旧选择做了元廷的顺臣……
不过八人想不通的是,如今的大明足够强盛,北境也已无忧,什么样的敌人能够让嘉靖帝有这般的忧患意识,仿佛看见了未来。
目光长远是不假,可怎么能长远到这等地步?
难道皇帝嘴里面说的西方当真诞生了强大的民族,还能对大明造成威胁?
怎么可能,难以置信。
朱厚炜的目光看向王琼道:“王爱卿此番来,无非又是请辞,请辞的理由想来是觉得兵部的职权被朕收回,让兵部显得可有可无,这倒是朕的疏忽,为了改革军制,实现强军之路,忽略了兵部和王爱卿的感受。”
“老臣惶恐。”王琼连忙接口。
朱厚炜摇了摇头道:“王爱卿没能体会到朕的良苦用心呐,爱卿身为兵部尚书,自然也知道在整编禁军之前,大明的军队已经糜烂到了何等地步。
驻防于天下的卫所早已经糜烂,卫所的土地成为地方将领的私田,屯兵成了将领的佃农,让这些所谓的兵拿起农具去干农活都是一把好手。
让他们去打击倭寇去剿灭盗匪,当真是百无一用,太祖在各地建卫所的初衷是不花朝廷的银子也能让大明有百万雄兵。
然而事实呢?事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卫所的土地难道收了租税不是银子?天底下卫所有多少土地?朝廷每年损失多少赋税?这些赋税能养出多少精兵?
在朕的眼里,大明的屯兵甚至还不如宋朝的厢军,更是大明弊政中最大的弊政之一!”
“之一?”杨一清心里面咯噔一下,问道:“敢问陛下,大的弊政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