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侯看宣皇帝的手记,莫非是要效仿宣皇帝?”
    王生看了汝阳郡主一眼,也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宣皇帝乃是曹魏忠臣,效仿又如何?如今朝中波澜四起,我非皇族中人,又非高门大族之后,自然得小心谨慎,细思生存之道。”
    “或许君侯的心意,并非是如此。”
    汝阳郡主眼神狡黠,看着王生,像是一只狐狸一般,漂亮的狐狸。
    “有时候,太聪明,明白太多,对你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王生将汝阳郡主揽入怀中,后者嘤咛一声,没有抗拒,而是顺势倒入王生的怀中。
    “我想,君侯是会更喜欢聪明的女人一些,而不是那些痴傻的女人,另外,我虽然是司马家的人,然而司马家如何,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更何况,若是在君侯手上,我也能保住司马家的血脉。”
    “你倒是豁达,然而我却是没有那种意思,如今心心念念的,便是为陛下分忧。”
    见到王生一本正经的说着胡话,汝阳郡主摇了摇头,说道:“你们男人,嘴里就没有一句真话,尤其是君侯,难怪我被你吃得死死的。”
    王生的手在汝阳郡主身上随意游走,脸上倒是没有什么表情。
    但是后者马上就有反应了,俏脸刹那间便通红起来了。
    “我其实是喜欢愚钝一些的女子的,太聪明的女子,便太难掌控了。”
    “可君侯也喜欢有挑战性的女人罢?”
    王生看着跃跃欲试的汝阳郡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别的不知道,现如今我不将你吃下去,怕这书都是没得看了。”
    说着,也不顾汝阳郡主的抗议,当场就将司马云给办了。
    一番云雨之后,汝阳郡主也是心满意足了。
    “那本郡主便在君侯身侧,红袖添香了。”
    吃了汝阳郡主,王生尚且还有精力。
    便继续拿着司马懿的手记看了起来。
    于此同时,他的思绪也是开始飘飞起来了。
    司马懿,他王生是一定要吃透的!
    司马懿的一生,对王生来说,实在是有太多可借鉴的作用了。
    在三国时代的前半段,除了站队之外,司马懿没有太多功绩。
    这段时期,他一直是以幕僚的身份,侍奉曹操、曹丕两代君主,没有被史书记录下的实际操刀的工作。
    不过司马懿绝不是那种只会玩办公室政治的弄权之臣,是一个「能臣J。
    史书记载,司马懿在入仕之后,勤于职守,常废寝忘食,并屡有功勋。
    上班全勤和积极进取可以装出来,但最后这个,是绝对装不出来的。
    在曹操在位期间,司马懿只能算是比较外围的幕僚,地位远不及荀彧、贾诩、荀攸、程昱这些谋臣。
    曹操征讨汉中张鲁的时候,司马懿曾经谏言,应该一鼓作气进而攻取益州,但并没有引起曹操的重视,不过倒是由此引出了一个成语——「得陇望蜀」。
    即便如此,司马懿依然屡屡献计。
    比如建议把汉武帝时用在边塞地区的屯田制引入中原地区,解决了曹魏的粮食问题;又比如关羽水淹七军、兵围樊城时,主张联吴抗刘、让东吴抄关羽后路,既解了樊城之围,又撕裂了孙刘联盟,可谓一箭双雕。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位置,最高也不过是一个太子中麻子(算是太子的幕僚)。
    司马懿真正开始进入曹魏决策层的核心,是在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后。
    因为曹操原本就是把他作为第二梯队,给自己儿子留着的,这也是曹操在世时,对司马懿是既用又不重用的道理。
    这样一来,拙拔司马懿的恩典是曹丕给的,如此才能保证司马懿是一个忠于曹丕的能臣,而不是一个尾大不掉的权臣。
    从司马懿的角度说,他在位不配才的情况下,还能忠于职守,屡出奇谋,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早就看破了这一层一格局决定结局,眼界决定成败。
    曹丕继位为魏王后,司马懿随之升任丞相长史。
    而在第二年,曹丕代汉自立,逼着汉献帝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司马懿也随之一路升迁到了尚书右仆射。
    曹丕两次亲自南下攻打东吴,留守许昌的都是司马懿。
    交流好书,关注号.。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可见曹氏对于司马懿的才能,是极为看重东汉末年的社会资源已经完全被门阀家族所垄断,所以士族子弟只要愿意,求个官装点下门面,实非常容易。
    但要进入权力的核心圈子,在那个不是灭人就是被灭的时代,单靠门第和站队也不可能。
    说到底,决定一切的依然是能力。
    因为司马懿能力非比寻常,所以曹操、曹丕两代人对司马懿始终心存不安,明着在用暗着在防。
    虽然司马懿官至右仆射,但却始终被不容许掌兵。
    所以才搞出君主在前线带兵打仗,臣子在后方看家的尴尬局面。
    而且司马懿留在许昌时,理能调动的武装力量满打满算也不过5000人。
    换句话说,曹丕宁可后方空虚,也要先防着司马懿。
    因为马懿能耐太大,乱世离不了这样的人,所以曹氏又不得不用他。
    曹丕给司马懿高位,却不委以兵权,司马懿对于自己君王的心思,自然也是一清二楚,所以他始终维持这一种尽职尽责却又异常低调的状态毫无怨言。
    虽然是由荀彧举荐,但是他和颍川士族的交往却并不多,远谈不上结党。
    另外,所谓人脉,其核心在于利益交换,而不在于感情交好。
    聪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于彼此知道对方有什么和需要什么,而不在于平时频繁走动、吃吃喝喝。
    以司马懿来说,他一方面忠于曹氏,另一方面在内政上始终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这对颍川士族集团来说已经足够了,根本无需再见什么面。
    而接下来,曹氏家族的「短命」问题,开始让后面的历史走向变得诡异起来。
    曹操还好,活到65岁,基本算是及格,可曹丕39岁就去世了。
    司马懿年长曹丕8岁,当时47岁,正是盛年,而曹之子曹睿,继位的时候才22岁,说不上年幼,但也绝谈不上什么阅历。
    更要命的是,曹睿刚刚继位,东吴孙权就北进攻击襄阳和江夏。
    于是司马懿顺势拥有了统兵权,率军击退两路吴军,斩杀了吴军将领张霸,由此升任骠骑将军。
    再之后,司马懿又率军斩杀反叛的孟达,平定辽东公孙渊。
    这里面斩杀孟达是先斩后奏,也是司马懿为官以来头一回有看似越界的举动,但终归是完全出于公心,所以曹氏也挑不出他什么毛病。
    当然最重要的是,诸葛亮五次出祁山北伐,其中第四和第五次,魏军的统帅都是司马懿,最终不但抵御了蜀军的进攻,还把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连续用兵,不仅带给了司马懿功勋和威望,也让他和军队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
    要知道,原先军队是完全掌握在曹氏手中的,而如今,曹魏权力版图中的最后一块,司马懿也已经染指了。
    照理说,主弱而臣强,强臣手里还有兵权,拿总该发生点什么吧?结果什么也没发生,司马懿依然保持低调,让交还兵符就交还兵符,让退居二线就退居二线。
    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曹氏能够执掌中原,乃至废汉自立,根本在于士族特别是颍川士族集团的支持。
    这一点,到曹睿这,还没有发生质变。
    司马懿能够得到重用,乃至触及到之前曹操、曹丕都不曾让他染指的兵权,前期是因为他的能力,后期还要加上士族集团对他的支持,这一点到此也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两个基础层面都没变,那他干嘛要折腾呢?
    人们总在提所谓「窗口期」役,或是一场比赛,这种提法倒是正确;如果是治国、经商或是人生选择,就要仔细琢磨琢磨了。
    所谓机会,相当于把钥匙,而环境或者说是大势,则决定了你面前究竟是扇门还是一堵墙。
    从古到今,无数人在面对所谓「窗口期」的幻像时,眼中只看到那把钥匙,忘了自己面前的还是墙,最碰得头破血流。
    远的不说,单说与司马懿处于同时代的刘备,在得了汉中、丢了荆州的时候,就被所谓的窗口期所迷惑。
    他看到的是曹魏实力暂时收缩,东吴的军动量暂时居于弱势,而自己和诸葛亮攒了多年的家底儿,此时竟然暂时居于优势。
    于是刘备企图利用这个机遇期,捡软柿子捏,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先灭掉较弱的东吴,进而进攻曹魏。
    最不济,也能捞到和曹魏南北对峙、二分天下的成果。
    但刘备没看到是,曹魏强孙刘弱的基本盘并没有改变,蜀汉后勤困难的大问题也没有改变。
    这种情况下去东进攻打吴国,其实相当于要在两辆疾驰的列车之间,利用短暂的空档穿行而过。
    假使你已成困兽,不赌就是死路一条,这么千无可厚非。
    可如果不是,那这么干就极其危险,任何一个偶然因素都可能让你万劫不复。
    于是,就有了火烧八百里连营,刘备病死于白帝城的结局。
    比起刘备,司马懿就要聪明得多。
    他最大的聪明之处,就是只在大方向上自己的聪明,除细微之处,一概表现得守拙、僵化、不聪明。
    政治上,对于所谓的窗口期视而不见,就是所谓的聪明的「不聪明」。
    外战上,两次对战诸葛亮,他只看蜀军后勤补给困难、魏国国力强于蜀汉这两个基础之处,对于斗智、阵战这些细节一概不问,最后靠一个「拖」字,活活耗死了小自己两岁的诸葛亮。
    与此同时,曹氏家族「短命」的[诅咒」还在延续。
    曹丕亡时39岁,曹睿干脆只活到36岁。
    曹睿留下的继承人曹芳,登基时才8岁而且这孩子不是亲生的,是过继过来的,连合法性都存在问从管理学来说,最高领导人频繁更迭,往往是巩固权力的大忌。
    两代短命皇帝,最后留下一一个年幼又合法性存疑的继承人,这自然会让其他曹氏成员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
    于是曹氏内部权力斗争,愈发激烈。
    幼帝孤儿母,此时最能依仗的反倒是原来日防夜防的外臣。
    与此同时,曹氏集团与颍川士族集团间的矛盾,也开始日益激烈,双方的合作关系,在曹芳这一代宣告破裂。
    在这种局面下,司马懿愣是又蛰伏了九年多的时间,在确定大势已变,粗不可逆转之后,突然发动政变。
    那一年司马懿已经71岁。从22岁入仕算起,司马懿隐忍了将近半个世纪。
    可当机会真的到来时,却又表现得异常凌冽、狠辣,甚至说残忍都不为过。
    曹爽、曹真等曹氏核心成员,以及他们的门客、家人、核心派系成员,还有楚王曹彪,背叛司马懿的王凌,一个没留,都被处死。
    半个世纪的蛰伏,让司马懿比谁都明白不留后患的意义。
    从技术角度而言,司马氏后来居上,的确是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案例。
    初始阶段,尽可能避免冒险,始终让自己居于主流,以此求存。
    之后,在既有的体系内,尽到切应尽的本分,同时以自己的才智和实力,保证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
    此外,任何时候,都能清醒地知道,在大环境没有彻底改变之前,原先体系的强弱主次格局都是难以撼动的。
    原体系的王者,无论他看上去多愚蠢、弱,逆转大局都十分困难。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现有体系下给自己争取一个最好的位置。
    除此之外,剩下的事就只有交给时间了。
    假使曹丕、曹睿能够活得足够久,又假使曹氏选择退让,和士族集团达成和解,那司马懿该如何自处呢?
    答案是无解,其实这个世界上,原本就存在众多的无解之局。
    所幸或者说所不幸的是,司马懿最终等到了这个有解的一天。
    那他王生,能不能等来这一天呢?
    司马懿蛰伏了半个世纪,王生肯定是没有这么多时间的。
    好在...
    西晋并非是曹魏,司马遹也并非是曹丕,他更不是司马懿。
    最关键是...
    曹魏代汉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但起码人家汉献帝活得好好的。
    但你司马家篡曹,却是将人家皇帝都给杀了。
    正统性,是司马家最缺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生如今要效仿司马懿的难度,已经变低了不少。
    但再低...
    谋划天下十三州之地,却也是如同在刀尖跳舞一般。
    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章节目录

汉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雨落未敢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雨落未敢愁并收藏汉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