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帝国与西班牙王国之间的分歧让停战协议争辩了数个月之久,这段时间让法兰西帝国完成了新获得土地傀儡地方政府的建设,不等停战协议签署,就把所有占领的中欧地盘和邦国并入到莱茵同盟之中。
并且那些大中型邦国都被法兰西帝国强行拆分成一个个城市自由邦,李维为了加强对莱茵同盟的控制力,一直限制着莱茵同盟中出现大的邦国,拆的稀碎,原本的神圣罗马帝国门下强大的巴伐利亚,早已不复存在……
法兰西帝国对莱茵同盟的拆分,一直秉承着一城一邦的原则,只不过这里的城主要只大中型城市,毕竟那些小城市比起富裕一些的城镇也强不到哪里去,如果单独设立一个自治邦国,实在是太过浪费政治资源。
要知道,每一座莱茵同盟的城邦之主,都是需要接受李维行政点化的。
如果拆分的邦国太多,哪怕一个邦国一个行政点化名额,对李维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随着地盘的逐渐扩张,李维明显感觉到行政点化名额的不足,尤其是对中欧地盘的扩张,因为这些土地自治倾向比较严重,生产力在欧陆中还处于中上流水平,所以李维一直投入了不少行政点化名额。
至于意大利王国,看似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包括内阁政府和地方军政一把手在内,实际上都已经被行政点化。
李维政府对附庸国的渗透始终在持续着,发展到今天,那些附庸国高层到巴黎‘进修’甚至已经成为必备节目。
这才使得这些附庸国在第三次反法战争中,坚定不移的站在法兰西帝国一边,砸锅卖铁供养军队帮着法军维持后路,跟穿插进来的小股反法同盟军鏖战,损失并不比法军轻。
其实,附庸国内部早就因为这场战争的损失,和法兰西帝国的压榨民怨沸腾了,只不过附庸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主政一把手,都被李维行政点化过,所以才没有爆发出大规模的民乱。
如今,吞并了半个中欧的李维,明显感觉到行政点化的名额开始变得不够用,这也是李维想要停战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李维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获取维也纳这座城市,因为在全面战争系统中,维也纳也是一座标定首都,只要法兰西帝国占领并实际控制,李维就可以多出来第二个巴黎!
只是,那么做必然会让奥地利共和国上下不满,即便有艾雷恩这个一把手二五仔的配合,也很难控制。
至少,法兰西帝国一旦提出对维也纳及其周边地区的领土要求,奥地利共和国将再也不会站在法兰西帝国一面,即便艾雷恩全力以赴,能让奥地利共和国不与法兰西帝国为敌就很不容易了。
毕竟眼前还有一个反法同盟,奥地利共和国上下不会太过畏惧法兰西帝国,法兰西帝国也无法调集主力对奥地利共和国威逼利诱。
法兰西帝国在谈判的数个月内消化胜利果实,奥地利共和国的艾雷恩政府则在稳固自身的权力,随着和平的曙光绽放,艾雷恩不再需要拉拢所有的力量用于战争。
与匈牙利王国签署了和平友好的停战条约后,艾雷恩就一股脑扎入对自身权力的收拢中。
艾雷恩的目地很简单,要将奥地利共和国的所有大权集中到总统身上。
艾雷恩首先利用自己暂时在共和国议会中取得的多数支持,通过了多项有利于总统集权的法案,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
在艾雷恩的集权改制下,奥地利共和国与原本想要效仿的大不列颠政体越来越不像,反倒是渐渐朝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过渡。
好在,奥地利本就是一个保守而传统的国度,奥地利基层民众对于服从个人还是国家,没有明显的划分概念,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君权神授的阶段。
若是这位君主没有被上帝垂青,肯定就会被外人打败,比如说已经病死的奥地利帝国首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弗朗茨一世。
现如今的艾雷恩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奥地利人也分不太清楚总统和皇帝之间的差距,只知道总统似乎无法将位置传承给自己的子嗣,君主可以继承,总统只能选举……
至于总统和皇帝之间的权力高低,奥地利人还真的没什么概念。
艾雷恩就是利用了奥地利人的这一认知误区,将自己的总统大权完全跟君主权力划上等号,改革完成后,不等慕尼黑停战会议结束,艾雷恩就将自己的总统改成了终身制总统!
距离皇帝只差一步之遥!
如果艾雷恩有足够的野心,自然会继续朝着登基称帝努力,不过艾雷恩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配合自己效忠的对象——李维陛下。
皇帝和现在的奥地利共和国终身制总统的权力已经没多大区别,艾雷恩自然不会多此一举。
最关键的是,一旦艾雷恩登基称帝,奥地利共和国中的革命分子会彻底寒心,他们谋求革命不就是为了推翻帝制么?
艾雷恩止步于终身制总统,还保留了下一任总统同样由议会选举的权力,也算是对奥地利共和国议会中的革命分子领袖一种妥协。
让奥地利共和国不至于刚诞生就出现内乱。
艾雷恩在奥地利共和国集权,反法同盟那面自然不会在这几个月的口水战里闲着。
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仍然在努力训练新兵,运送到前线,准备在停战条约不成立的时候,可以抵御住法兰西帝国下一波攻势。
不错,现在的反法同盟已经不指望反攻了,只要能保住本土地盘,扼制住法兰西帝国的扩张趋势,他们就已经很欣慰了……
至于英国佬,那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负责封锁法国殖民地的舰队抽调了一半,本土的红衫军开始成批成批的登船,朝着印度次大陆运输。
英国本土红衫军虽然只有数万人,但只要把这数万人的一半运送到印度次大陆,再加上英属印度殖民地政府本身的军队,就足以踏平那个什么马拉塔联盟了……
现如今的印度次大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除了印度次大陆南部被欧洲殖民者逐步吞并,后来又被英国佬一锅烩了之后,广袤的印度中部的封建王朝们,感受到了灭国危机,早在18世纪初就开始组建松散的军事同盟,被称之为马拉塔联盟。
马拉塔联盟的建立并没有对欧洲殖民者造成多少威胁(是真的打不过欧洲白佬),反倒是对腐朽的北部莫卧儿王朝造成了致命打击,莫卧儿王朝的覆灭就是马拉塔联盟做下的。
只不过后来马拉塔同盟在北上的时候,被阿富汗人痛殴了一顿,元气大伤,联盟几乎要崩解。
而这时候印度次大陆南部的欧洲殖民地,又被英国政府一一接管,原本的公司体制的殖民方式,被英国政府收拢了大权,直辖于伦敦政府指挥。
这使得英属印度殖民地的战斗力增长了不少,并且可以稳定得到英国本土的增援。
此时的印度次大陆英国面对的主要敌人就是马拉塔同盟,只不过这个同盟已经快要瓦解,英国人一边用政治外交的方式,收买分化马拉塔同盟中的印度封建王朝,一边派遣军队进攻临近的印度土邦。
用远交近攻的方式,不断吞噬印度次大陆的土地。
如今有了英国本土的数万精锐红衫军的加入,英国一统印度次大陆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
无非就是英国占领印度次大陆后,需要多久的时间能完成殖民地政府的资源整合,和炮灰仆从军的大规模整训。
慕尼黑和谈会议的拖延,对欧陆上的反法同盟各国来说,渐渐成为一个沉重的军事负担。
因为一天不和谈,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等反法同盟国就不得不花费巨额军费练兵扩军备战。
渐渐的,以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为首的反法同盟,对西班牙王国政府的扯皮渐渐感到不耐烦,不再对马德里政府进行支持。
没有了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伦敦政府看到大势不可为,也不再参合,欧陆和平对现在全面入侵印度次大陆的伦敦政府来说,也是有好处的,至少不需要继续为俄罗斯帝国输血了!
而且随着国际贷款的数额越来越大,伦敦政府不禁怀疑圣彼得堡是否能承担得起这笔战争贷款。
毕竟圣彼得堡政府的信誉在欧陆上是排名靠后的。
西班牙王国很快发现,就连葡萄牙王国都不再支持他们保留现任政府的提议,西班牙王国单独面对法兰西帝国的威胁,很快就扛不住了。
不过通过政变上台的马德里政府也不是软柿子,他们只是同意卡洛斯四世复辟而已,并没有将国家大权都交还给卡洛斯四世,并在马德里内阁政府之外成立了西班牙贵族议会,用于制衡国王的权力。
在此之前,西班牙王国可是君主专制国家!
对于马德里内阁政府的提议,李维政府简单思考一番后就答应了。
这种妥协方式,反倒会加深卡洛斯四世的不满,不远的将来,马德里城内必然会上演国王和贵族议会之间的政治斗争,若是能内耗一些西班牙国力,那就再好不过了。
法兰西帝国坚持让卡洛斯四世复辟上台,一方面是彰显李维对待盟友的态度。
卡洛斯四世不管做了什么,在马德里政变下台前,都坚定不移的站在法兰西帝国一方,单凭这一点,只要卡洛斯四世没有上断头台,李维政府都得力挺卡洛斯四世。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任的马德里政府十分敌视法兰西帝国,李维政府不放心让这么一个敌对政府长时间掌控西班牙王国,自然要把卡洛斯四世重新扶上位。
西班牙王国的问题解决后,慕尼黑和谈会议迅速达成了一系列停战条款。
在1800年一个风和日丽的大夏天,伴随着慕尼黑和平谈判圆满结束,第三次反法战争被彻底终结,第三次反法同盟自然也不复存在。
这次停战的效果远超前两次反法战争,因为就连英国佬都与法兰西帝国解除了战争状态!
各国的媒体更是大肆吹嘘欧陆和平曙光的到来!
就连法兰西帝国也不例外。
没办法,不光是反法同盟国中因为战争的巨大伤亡,出现了大面积的厌战反战情绪,法兰西帝国本土同样对战争充满厌恶。
尤其是法兰西帝国的附庸国,军情总局局长马尼德不止一次告诉李维,要提防附庸国荷兰和比利时的革命党组织,在平民对战争的厌恶情绪下,这两国的革命组织在最近一段时间发展十分迅猛。
毕竟附庸国的地方统治不像法兰西帝国这般,每一座城市的重要部门一把手,都是被李维行政点化的官僚,民怨沸腾也很难乱起来。
各国对和平声势的宣传,其实也是对民众情绪的一种安抚。
毕竟奥地利帝国爆发革命从而间接导致覆灭的例子太过耸人听闻,别说是普鲁士王国,哪怕是俄罗斯帝国高层对革命也变得警惕起来。
这导致俄罗斯帝国的达瓦里氏互助会最近一段时间的活动都变得低调起来。
与中欧不同,俄罗斯帝国的农奴制度太过根深蒂固,想要发起革命起义胜算太低,即便控制了城市,广大的村镇地带也被传统贵族势力牢牢把控着。
到时候,革命军空有一座孤城,怎么跟掌握军队和村镇的俄罗斯帝国政府军对抗?
更何况,即便掌握城市的起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反观中欧强国,基本上只要控制了城市,村镇都会服从,因为中欧各国的贵族在乡村的权力远不如俄罗斯帝国。
说白了,中欧各国已经逐渐脱离了原本的封建体制。
慕尼黑和平会议结束后,远在巴黎的李维终于得到了久违的全面战争系统奖励提示音。
并且那些大中型邦国都被法兰西帝国强行拆分成一个个城市自由邦,李维为了加强对莱茵同盟的控制力,一直限制着莱茵同盟中出现大的邦国,拆的稀碎,原本的神圣罗马帝国门下强大的巴伐利亚,早已不复存在……
法兰西帝国对莱茵同盟的拆分,一直秉承着一城一邦的原则,只不过这里的城主要只大中型城市,毕竟那些小城市比起富裕一些的城镇也强不到哪里去,如果单独设立一个自治邦国,实在是太过浪费政治资源。
要知道,每一座莱茵同盟的城邦之主,都是需要接受李维行政点化的。
如果拆分的邦国太多,哪怕一个邦国一个行政点化名额,对李维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随着地盘的逐渐扩张,李维明显感觉到行政点化名额的不足,尤其是对中欧地盘的扩张,因为这些土地自治倾向比较严重,生产力在欧陆中还处于中上流水平,所以李维一直投入了不少行政点化名额。
至于意大利王国,看似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包括内阁政府和地方军政一把手在内,实际上都已经被行政点化。
李维政府对附庸国的渗透始终在持续着,发展到今天,那些附庸国高层到巴黎‘进修’甚至已经成为必备节目。
这才使得这些附庸国在第三次反法战争中,坚定不移的站在法兰西帝国一边,砸锅卖铁供养军队帮着法军维持后路,跟穿插进来的小股反法同盟军鏖战,损失并不比法军轻。
其实,附庸国内部早就因为这场战争的损失,和法兰西帝国的压榨民怨沸腾了,只不过附庸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主政一把手,都被李维行政点化过,所以才没有爆发出大规模的民乱。
如今,吞并了半个中欧的李维,明显感觉到行政点化的名额开始变得不够用,这也是李维想要停战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李维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获取维也纳这座城市,因为在全面战争系统中,维也纳也是一座标定首都,只要法兰西帝国占领并实际控制,李维就可以多出来第二个巴黎!
只是,那么做必然会让奥地利共和国上下不满,即便有艾雷恩这个一把手二五仔的配合,也很难控制。
至少,法兰西帝国一旦提出对维也纳及其周边地区的领土要求,奥地利共和国将再也不会站在法兰西帝国一面,即便艾雷恩全力以赴,能让奥地利共和国不与法兰西帝国为敌就很不容易了。
毕竟眼前还有一个反法同盟,奥地利共和国上下不会太过畏惧法兰西帝国,法兰西帝国也无法调集主力对奥地利共和国威逼利诱。
法兰西帝国在谈判的数个月内消化胜利果实,奥地利共和国的艾雷恩政府则在稳固自身的权力,随着和平的曙光绽放,艾雷恩不再需要拉拢所有的力量用于战争。
与匈牙利王国签署了和平友好的停战条约后,艾雷恩就一股脑扎入对自身权力的收拢中。
艾雷恩的目地很简单,要将奥地利共和国的所有大权集中到总统身上。
艾雷恩首先利用自己暂时在共和国议会中取得的多数支持,通过了多项有利于总统集权的法案,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
在艾雷恩的集权改制下,奥地利共和国与原本想要效仿的大不列颠政体越来越不像,反倒是渐渐朝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过渡。
好在,奥地利本就是一个保守而传统的国度,奥地利基层民众对于服从个人还是国家,没有明显的划分概念,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君权神授的阶段。
若是这位君主没有被上帝垂青,肯定就会被外人打败,比如说已经病死的奥地利帝国首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弗朗茨一世。
现如今的艾雷恩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奥地利人也分不太清楚总统和皇帝之间的差距,只知道总统似乎无法将位置传承给自己的子嗣,君主可以继承,总统只能选举……
至于总统和皇帝之间的权力高低,奥地利人还真的没什么概念。
艾雷恩就是利用了奥地利人的这一认知误区,将自己的总统大权完全跟君主权力划上等号,改革完成后,不等慕尼黑停战会议结束,艾雷恩就将自己的总统改成了终身制总统!
距离皇帝只差一步之遥!
如果艾雷恩有足够的野心,自然会继续朝着登基称帝努力,不过艾雷恩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配合自己效忠的对象——李维陛下。
皇帝和现在的奥地利共和国终身制总统的权力已经没多大区别,艾雷恩自然不会多此一举。
最关键的是,一旦艾雷恩登基称帝,奥地利共和国中的革命分子会彻底寒心,他们谋求革命不就是为了推翻帝制么?
艾雷恩止步于终身制总统,还保留了下一任总统同样由议会选举的权力,也算是对奥地利共和国议会中的革命分子领袖一种妥协。
让奥地利共和国不至于刚诞生就出现内乱。
艾雷恩在奥地利共和国集权,反法同盟那面自然不会在这几个月的口水战里闲着。
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仍然在努力训练新兵,运送到前线,准备在停战条约不成立的时候,可以抵御住法兰西帝国下一波攻势。
不错,现在的反法同盟已经不指望反攻了,只要能保住本土地盘,扼制住法兰西帝国的扩张趋势,他们就已经很欣慰了……
至于英国佬,那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负责封锁法国殖民地的舰队抽调了一半,本土的红衫军开始成批成批的登船,朝着印度次大陆运输。
英国本土红衫军虽然只有数万人,但只要把这数万人的一半运送到印度次大陆,再加上英属印度殖民地政府本身的军队,就足以踏平那个什么马拉塔联盟了……
现如今的印度次大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除了印度次大陆南部被欧洲殖民者逐步吞并,后来又被英国佬一锅烩了之后,广袤的印度中部的封建王朝们,感受到了灭国危机,早在18世纪初就开始组建松散的军事同盟,被称之为马拉塔联盟。
马拉塔联盟的建立并没有对欧洲殖民者造成多少威胁(是真的打不过欧洲白佬),反倒是对腐朽的北部莫卧儿王朝造成了致命打击,莫卧儿王朝的覆灭就是马拉塔联盟做下的。
只不过后来马拉塔同盟在北上的时候,被阿富汗人痛殴了一顿,元气大伤,联盟几乎要崩解。
而这时候印度次大陆南部的欧洲殖民地,又被英国政府一一接管,原本的公司体制的殖民方式,被英国政府收拢了大权,直辖于伦敦政府指挥。
这使得英属印度殖民地的战斗力增长了不少,并且可以稳定得到英国本土的增援。
此时的印度次大陆英国面对的主要敌人就是马拉塔同盟,只不过这个同盟已经快要瓦解,英国人一边用政治外交的方式,收买分化马拉塔同盟中的印度封建王朝,一边派遣军队进攻临近的印度土邦。
用远交近攻的方式,不断吞噬印度次大陆的土地。
如今有了英国本土的数万精锐红衫军的加入,英国一统印度次大陆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
无非就是英国占领印度次大陆后,需要多久的时间能完成殖民地政府的资源整合,和炮灰仆从军的大规模整训。
慕尼黑和谈会议的拖延,对欧陆上的反法同盟各国来说,渐渐成为一个沉重的军事负担。
因为一天不和谈,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等反法同盟国就不得不花费巨额军费练兵扩军备战。
渐渐的,以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为首的反法同盟,对西班牙王国政府的扯皮渐渐感到不耐烦,不再对马德里政府进行支持。
没有了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伦敦政府看到大势不可为,也不再参合,欧陆和平对现在全面入侵印度次大陆的伦敦政府来说,也是有好处的,至少不需要继续为俄罗斯帝国输血了!
而且随着国际贷款的数额越来越大,伦敦政府不禁怀疑圣彼得堡是否能承担得起这笔战争贷款。
毕竟圣彼得堡政府的信誉在欧陆上是排名靠后的。
西班牙王国很快发现,就连葡萄牙王国都不再支持他们保留现任政府的提议,西班牙王国单独面对法兰西帝国的威胁,很快就扛不住了。
不过通过政变上台的马德里政府也不是软柿子,他们只是同意卡洛斯四世复辟而已,并没有将国家大权都交还给卡洛斯四世,并在马德里内阁政府之外成立了西班牙贵族议会,用于制衡国王的权力。
在此之前,西班牙王国可是君主专制国家!
对于马德里内阁政府的提议,李维政府简单思考一番后就答应了。
这种妥协方式,反倒会加深卡洛斯四世的不满,不远的将来,马德里城内必然会上演国王和贵族议会之间的政治斗争,若是能内耗一些西班牙国力,那就再好不过了。
法兰西帝国坚持让卡洛斯四世复辟上台,一方面是彰显李维对待盟友的态度。
卡洛斯四世不管做了什么,在马德里政变下台前,都坚定不移的站在法兰西帝国一方,单凭这一点,只要卡洛斯四世没有上断头台,李维政府都得力挺卡洛斯四世。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任的马德里政府十分敌视法兰西帝国,李维政府不放心让这么一个敌对政府长时间掌控西班牙王国,自然要把卡洛斯四世重新扶上位。
西班牙王国的问题解决后,慕尼黑和谈会议迅速达成了一系列停战条款。
在1800年一个风和日丽的大夏天,伴随着慕尼黑和平谈判圆满结束,第三次反法战争被彻底终结,第三次反法同盟自然也不复存在。
这次停战的效果远超前两次反法战争,因为就连英国佬都与法兰西帝国解除了战争状态!
各国的媒体更是大肆吹嘘欧陆和平曙光的到来!
就连法兰西帝国也不例外。
没办法,不光是反法同盟国中因为战争的巨大伤亡,出现了大面积的厌战反战情绪,法兰西帝国本土同样对战争充满厌恶。
尤其是法兰西帝国的附庸国,军情总局局长马尼德不止一次告诉李维,要提防附庸国荷兰和比利时的革命党组织,在平民对战争的厌恶情绪下,这两国的革命组织在最近一段时间发展十分迅猛。
毕竟附庸国的地方统治不像法兰西帝国这般,每一座城市的重要部门一把手,都是被李维行政点化的官僚,民怨沸腾也很难乱起来。
各国对和平声势的宣传,其实也是对民众情绪的一种安抚。
毕竟奥地利帝国爆发革命从而间接导致覆灭的例子太过耸人听闻,别说是普鲁士王国,哪怕是俄罗斯帝国高层对革命也变得警惕起来。
这导致俄罗斯帝国的达瓦里氏互助会最近一段时间的活动都变得低调起来。
与中欧不同,俄罗斯帝国的农奴制度太过根深蒂固,想要发起革命起义胜算太低,即便控制了城市,广大的村镇地带也被传统贵族势力牢牢把控着。
到时候,革命军空有一座孤城,怎么跟掌握军队和村镇的俄罗斯帝国政府军对抗?
更何况,即便掌握城市的起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反观中欧强国,基本上只要控制了城市,村镇都会服从,因为中欧各国的贵族在乡村的权力远不如俄罗斯帝国。
说白了,中欧各国已经逐渐脱离了原本的封建体制。
慕尼黑和平会议结束后,远在巴黎的李维终于得到了久违的全面战争系统奖励提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