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卫若兰蓦然笑了,随即云淡风轻的说道:“找人代笔了吧!这人就是小气,不过也没什么用。”
翠云诗社的规矩一般是应景之诗词,但是你如果有绝世之佳句,也可不拘于题目,就像诗歌一般都是平仄对仗,但如果有佳句也不一定非得平仄对仗一样。
由于两人距离李桂不远,两人的谈话声清晰的传入了李桂的耳中,他不由的随意思忖着:“卫若兰竟这样自负!《红楼梦》里没写他有什么诗才啊……”
想到这里李桂突然想到了卫若兰这个名字,兰花本来乃是文人雅士喜爱之物,也被比喻成文人……曹公对卫若兰的才华早已做了伏笔!
“听说这次信王爷邀请了很多新生员?”
“嗯,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院试后都是这样,吐故纳新此乃常事也!”
“可知所请花魁为谁?”
“乃翠云楼头牌柳烟眉、烟雨楼的头牌秦凤舞、西苑楼的头牌李依侬,几大楼的头牌都请来了。”
“哦!!!”
……
随后细细的碎语声继续进入了李桂的耳内……
大约半个时辰后李桂排上了号……交完十两白银后,收银的山羊胡老者往北边的一个长亭指了指,囫囵的说了句:“到那里。”
李桂依言而去……长亭依山岩而建,一块凸起的石壁前已经站了约十来个人,都探着脑袋,像是看什么东西。
估计这就是那收银的山羊胡老者‘到那里’的意思,李桂也走了过去,倒进出举头一看,最右侧是一张朱砂画的图,红红的朱砂鲜明的标识着讲经堂、餐堂、寝室等房间的名称。
朱砂图往左则是一行行墨字,李桂仔细看了下,主要内容是校规与课程安排以及管理规定。
校规很简单只有守理有序,不得斗殴八个字,微言大义。而课程安排却很细致,沈正阳的经学讲课时间、周天演的《易》学讲课时间,王佑伦的《春秋》讲课时间等等都标注的很清楚。
同时李桂注意到这课程是以月为单位安排的,课程并不是很多,而可能是因为笃信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缘故,课程几乎都安排在上午,中间卯时一刻到卯时二刻,晨时三刻到已时一科的也有休息时间。
至于管理规定主要针对的是顺天府以外的府州来求学的生员制定的,至于本府生员,一般情况下三十里以内的不允许住校,籍贯在京师的更不允许!
因此对于管理规定,看了两段后,李桂便不再看,随众进入了一个很大、很宽敞的空地。
空地靠近山岩的地方有一个长案,一张平椅,长案对过有近百人盘膝而坐,下面只有一个蒲团,此时正是课余时间,彼此间正交头接耳的谈论着。而有的认识李桂这帮新来的生员的已经站了起来。
李桂不认识他们……而从最近的经历里,李桂也感觉出,因为他的出身,这些生员好像并不怎么待见他,而他也没有结交这些人的心思,他打算做一个见静静的听课,因此到了空地之后,他就顺着空地的边缘往后面走去。
而途中嘈杂的议论声也传入了他的耳内:
“书豪兄月末是否要去翠云?”
“正是。”
“真是令我辈羡慕也!嘿嘿,舒豪兄可否带小弟去一遭,若有佳句,小弟也可一睹为快!”
“此小事尔。”
“若有佳句,知普兄你要赶紧抄录了送出来。”
“那是自然!哈哈,我这里预祝书豪兄旗开得胜,报得美人归!”
……
李桂在一旁随意的听着,不过参照卫若兰与陈也俊的谈话,他对翠云诗社的事情有了大致的了解。
首先有忠信王这个后台与金主在,翠云诗社已经成为京师地区影响力最大的诗社,也是众生员的向往之地。
其次翠云诗社人才济济,或者说诗词的高手如云,所写诗词在生员或者说上层中很是流传。
再次翠云诗社开社时夺冠者奖赏丰厚。
不过李桂对这些并不动心,他觉得这些事情离他很远,他只是随意的听着,不经意间,一个问题从他脑袋里跳了出来:“为什么诗词在封建时代被人这么推崇,甚至还搞出了‘洛阳纸贵’这个成语?!”
不过这个问题想一想李桂也就明白了,首先是有需求,人在精神上不能是一片荒漠,在精神生活上有这种需求;其次是上层建筑的引导作用,毕竟几乎历代皇朝都以儒家治国,而儒家的经书中就有《诗经》!
最后一点在于诗词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相对于表、策、书等实用性文体,诗词是最能显示个人才华与灵性的了。
而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哪个学子不想显示自己的才华!不想显示那是道家的思想,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观就不符!
李桂估计也正因为如此王安石在改革中几度废止诗歌,但最终功败垂成!
正随意乱想间,一道苍老的咳嗽声蓦然在前方响起,李桂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白衣老者正负手往长案走去。
侧面看老者发须几乎全白,头发只是简单的盘起,上面插着一个黑乎乎的木簪,看上去简单之极。
李桂并没有因老者衣着上的简单看轻老者,相反他清楚老者已经活到了不在乎外物的境界,而空空的双手正显示着老者满腹的经纶。
“这大概就是沈正阳吧!看上去不简单!”李桂思忖着。
而这时那老者又轻轻咳嗽了一声,随即讲道:“老夫沈正阳,欢迎各位新生员,以后由老夫给各位讲解《四书》、《五经》。历代大儒先圣对《四书》《五经》注疏颇多,但老夫认为《四书》《五经》概括起来不过一个‘治’字而已,只是角度不同,比如《论语》,乃从德化、人伦的角度教君主治理家国……”
沈正阳讲话和他的衣着一样简洁,但只是听到这一段李桂就觉的沈正阳不愧大儒之名,因为能够这样高度凝练的概括,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仅需要对间经文内容的烂熟,更需要对经文理解的通透,真的不是一般饱学之士能够做到的!
李桂认真的听着,沈正阳旁征博引,虽然思想的高度达不到后世的水平,但细节处李桂听了往往有茅塞顿开之感,如此一个时辰过去,沈正阳停止了演讲,离去之时,众生起身恭送,李桂也不例外。
卫若兰蓦然笑了,随即云淡风轻的说道:“找人代笔了吧!这人就是小气,不过也没什么用。”
翠云诗社的规矩一般是应景之诗词,但是你如果有绝世之佳句,也可不拘于题目,就像诗歌一般都是平仄对仗,但如果有佳句也不一定非得平仄对仗一样。
由于两人距离李桂不远,两人的谈话声清晰的传入了李桂的耳中,他不由的随意思忖着:“卫若兰竟这样自负!《红楼梦》里没写他有什么诗才啊……”
想到这里李桂突然想到了卫若兰这个名字,兰花本来乃是文人雅士喜爱之物,也被比喻成文人……曹公对卫若兰的才华早已做了伏笔!
“听说这次信王爷邀请了很多新生员?”
“嗯,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院试后都是这样,吐故纳新此乃常事也!”
“可知所请花魁为谁?”
“乃翠云楼头牌柳烟眉、烟雨楼的头牌秦凤舞、西苑楼的头牌李依侬,几大楼的头牌都请来了。”
“哦!!!”
……
随后细细的碎语声继续进入了李桂的耳内……
大约半个时辰后李桂排上了号……交完十两白银后,收银的山羊胡老者往北边的一个长亭指了指,囫囵的说了句:“到那里。”
李桂依言而去……长亭依山岩而建,一块凸起的石壁前已经站了约十来个人,都探着脑袋,像是看什么东西。
估计这就是那收银的山羊胡老者‘到那里’的意思,李桂也走了过去,倒进出举头一看,最右侧是一张朱砂画的图,红红的朱砂鲜明的标识着讲经堂、餐堂、寝室等房间的名称。
朱砂图往左则是一行行墨字,李桂仔细看了下,主要内容是校规与课程安排以及管理规定。
校规很简单只有守理有序,不得斗殴八个字,微言大义。而课程安排却很细致,沈正阳的经学讲课时间、周天演的《易》学讲课时间,王佑伦的《春秋》讲课时间等等都标注的很清楚。
同时李桂注意到这课程是以月为单位安排的,课程并不是很多,而可能是因为笃信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缘故,课程几乎都安排在上午,中间卯时一刻到卯时二刻,晨时三刻到已时一科的也有休息时间。
至于管理规定主要针对的是顺天府以外的府州来求学的生员制定的,至于本府生员,一般情况下三十里以内的不允许住校,籍贯在京师的更不允许!
因此对于管理规定,看了两段后,李桂便不再看,随众进入了一个很大、很宽敞的空地。
空地靠近山岩的地方有一个长案,一张平椅,长案对过有近百人盘膝而坐,下面只有一个蒲团,此时正是课余时间,彼此间正交头接耳的谈论着。而有的认识李桂这帮新来的生员的已经站了起来。
李桂不认识他们……而从最近的经历里,李桂也感觉出,因为他的出身,这些生员好像并不怎么待见他,而他也没有结交这些人的心思,他打算做一个见静静的听课,因此到了空地之后,他就顺着空地的边缘往后面走去。
而途中嘈杂的议论声也传入了他的耳内:
“书豪兄月末是否要去翠云?”
“正是。”
“真是令我辈羡慕也!嘿嘿,舒豪兄可否带小弟去一遭,若有佳句,小弟也可一睹为快!”
“此小事尔。”
“若有佳句,知普兄你要赶紧抄录了送出来。”
“那是自然!哈哈,我这里预祝书豪兄旗开得胜,报得美人归!”
……
李桂在一旁随意的听着,不过参照卫若兰与陈也俊的谈话,他对翠云诗社的事情有了大致的了解。
首先有忠信王这个后台与金主在,翠云诗社已经成为京师地区影响力最大的诗社,也是众生员的向往之地。
其次翠云诗社人才济济,或者说诗词的高手如云,所写诗词在生员或者说上层中很是流传。
再次翠云诗社开社时夺冠者奖赏丰厚。
不过李桂对这些并不动心,他觉得这些事情离他很远,他只是随意的听着,不经意间,一个问题从他脑袋里跳了出来:“为什么诗词在封建时代被人这么推崇,甚至还搞出了‘洛阳纸贵’这个成语?!”
不过这个问题想一想李桂也就明白了,首先是有需求,人在精神上不能是一片荒漠,在精神生活上有这种需求;其次是上层建筑的引导作用,毕竟几乎历代皇朝都以儒家治国,而儒家的经书中就有《诗经》!
最后一点在于诗词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相对于表、策、书等实用性文体,诗词是最能显示个人才华与灵性的了。
而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哪个学子不想显示自己的才华!不想显示那是道家的思想,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观就不符!
李桂估计也正因为如此王安石在改革中几度废止诗歌,但最终功败垂成!
正随意乱想间,一道苍老的咳嗽声蓦然在前方响起,李桂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白衣老者正负手往长案走去。
侧面看老者发须几乎全白,头发只是简单的盘起,上面插着一个黑乎乎的木簪,看上去简单之极。
李桂并没有因老者衣着上的简单看轻老者,相反他清楚老者已经活到了不在乎外物的境界,而空空的双手正显示着老者满腹的经纶。
“这大概就是沈正阳吧!看上去不简单!”李桂思忖着。
而这时那老者又轻轻咳嗽了一声,随即讲道:“老夫沈正阳,欢迎各位新生员,以后由老夫给各位讲解《四书》、《五经》。历代大儒先圣对《四书》《五经》注疏颇多,但老夫认为《四书》《五经》概括起来不过一个‘治’字而已,只是角度不同,比如《论语》,乃从德化、人伦的角度教君主治理家国……”
沈正阳讲话和他的衣着一样简洁,但只是听到这一段李桂就觉的沈正阳不愧大儒之名,因为能够这样高度凝练的概括,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仅需要对间经文内容的烂熟,更需要对经文理解的通透,真的不是一般饱学之士能够做到的!
李桂认真的听着,沈正阳旁征博引,虽然思想的高度达不到后世的水平,但细节处李桂听了往往有茅塞顿开之感,如此一个时辰过去,沈正阳停止了演讲,离去之时,众生起身恭送,李桂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