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书一事算是给了百姓交代,不痛不痒的杖二十,至于被当做弃子的刘侍郎,和用来杀鸡儆猴的薛平,则是遭了罪,薛平直接被贬出去,去了凉州,而刘侍郎则更惨,随意找了个名头就平级调换,跑去金陵旁边的落日山上替皇家看守园林,这一辈子算是到了头了,如此一来整个金陵官场噤若寒蝉,先是抄了一个尚书家,紧接着又是一个刑部左侍郎,一个佥都御史,这是想着彻头彻尾的换血了。
又加上徐江南在凤城进了唐府,这事纳兰本就没想着瞒人,严党越官一片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生怕陈铮的刀锋下一刻就轮到自己,而徐江南就不说了,跟唐府接头,虽说如今唐太公名望不再,可那也只是不如以前,只要他愿意登高一呼,就算天下读书人不一边倒,徐暄这事至少会让一半人闭嘴不言,徐家身上的世俗压力会少上很多,金陵的压力自然会增加不少,到时候说不定这一群人都是弃子。
只不过当下他眼里这个城府深似海的圣上也不好受,李渡城一事渐次传闻出来,无论背后有没有卫家的推波助澜,陈铮如今都是头疼不已,徐暄辱了江湖,当了黑脸,他这个唱白脸的也该出了,只不过来上李渡城这么一波,虽说不幸中的万幸是卫澈活了,可这事不说泡汤,就算是再要让人相信,最快也得几年时间,而这几年之内,不单单卫澈死不了,他还要顾着不能出任何差池。
陈铮怒火中烧,他不知道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若说是平王府的人自作主张,他怎么都不信,可若是卫家自导自演他也不信,那位“平王”在西蜀道呆了二十年,若说跟卫家有纠纷,他怎么都不信,再者又说,他能使唤得动段崖晋那群人?以前向来是徐暄替他担下黑锅,他来收美誉,如今却是让他也尝了尝背锅的滋味,很是难受,最关键还不能解释,一个是身份问题,在一个就是说了也没人信,只会越描越黑。
不过也有点好处,便是上次早朝,满朝文武看着他都是胆寒脸色,敬畏之意尤甚当初。
这一会,陈铮觉得徐暄在就好了,这个事若他担下,也不用说,整个江湖只会说是卫家倒霉,而他毫无损失,如今金陵官场换血在际,纳兰养国二十年磨刀霍霍,还要借他的势,西蜀道自然就抽不出力,对于卫家,似乎眼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安抚。以前西蜀道和江南道都不是他的,那些百姓也不是他陈铮的子民,他不介意破而后立,让他乱个彻底,如今不一样,西蜀道和江南道都在他召令之下,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明刀明枪的来,因为一乱,乱的是他的天下。
本来按照他的意思,是想在西蜀道扶持出一个能和卫家分庭抗争的傀儡出来,后来一想还是算了,一个是卫家千年底蕴在那里,短短二十年就要扶持出一个在江湖有莫大号召力的门面实在困难,不过第二个原因才是最主要的,若火候不够,无论卫家是狗急跳墙,还是新贵另起炉灶都不是他想看到的局面,每每到了此处,他就有些痛心疾首,西夏的人才还是少了,以前在凉州不觉得,如今治天下的时候才觉得深刻,也是佩服徐暄的先见之明,养人心才是大国之道,他觉得若是再给他一个类似纳兰徐暄之内的大才,可以冒险一下,但可惜的就是没有,或者说有,只是对于西夏的朝廷并无好感,就像当初,徐暄入朝,唐老太公拒不受礼部尚书一职,虽说也有徐暄的缘故,但自身定然也有原因,他觉得若是西楚去请,别说礼部尚书,就是简单的黄门侍郎,说不定也会点头,说到底西夏不得士子心啊,不过好在这些年在恩科之下,情况有些好转,但还是杯水车薪啊。
而且早之前纳兰入阁之时其实给他说了一个方法,便是修书,百家书,儒家当道,最合适的不是杀了那些只知青云路的读书人,而是制衡,就像三司一样,互相掣肘,大秦建国之前百家争鸣,而大周之时虽说儒术为先,但身后也是百花齐放,更是灿烂,有些读书人学圣人书却不走圣人路,但这不是书的错,圣人书没错,错的是有人在书中只看到了鬼迷心窍,而看不到家国。
不过这话被陈铮给摇了头,倒不是他觉得这事不好,而是觉得不想给严党沾光,西夏朝堂十之六七都是越官,而这当中八九分都是严党一派,若是修书,自然也是这群人一马当先,结果可能就不尽人意了,文人相轻的道理他也知道,要想这群人心思清白,全然不可能,反而会借机给自己捞声望,只是这个计策,他却是记了下来,以后自然用得着。
如今远水解不了近渴,要安住西蜀道这个后院,只能对卫家怀柔,借卫家在西蜀道的威望,就在陈铮思索的时候,纳兰上了门,给他说了一件事,平王府被人清杀,府上侍卫官家奴婢,连同王爷,二百来口人,一夜之间,死了个干干净净,而根据李安城传来的消息,当夜李安城并无异常,只是原本打更的更夫六更天的时候没有像往常一样归家,家里人外出找寻,发现他昏倒在平王府的墙外。
醒来之后,更夫马不停蹄去了衙门,报了案,等衙门来了人,平王府无疑活口。
据更夫口述,当夜他打更到平王府的时候,听到平王府内的惨叫声,正要开腔,便被人打晕过去,晕倒之前,只看到一男一女,男的是位老者,背着把大剑,女子不认识,侧着脸望着平王府内,很是秀气。
陈铮听着纳兰的称述,其实他心里也是有些考究,男的是谁,女的是谁,联系起这些日子在西蜀道发生的事,他也能猜出个大概,至于动手的那人是谁不重要,唯一肯定的就是他肯定是卫家人,眼神阴鸷,半晌之后,柔和了下来,朝着纳兰说道:“这算是给卫家的交代?”
又加上徐江南在凤城进了唐府,这事纳兰本就没想着瞒人,严党越官一片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生怕陈铮的刀锋下一刻就轮到自己,而徐江南就不说了,跟唐府接头,虽说如今唐太公名望不再,可那也只是不如以前,只要他愿意登高一呼,就算天下读书人不一边倒,徐暄这事至少会让一半人闭嘴不言,徐家身上的世俗压力会少上很多,金陵的压力自然会增加不少,到时候说不定这一群人都是弃子。
只不过当下他眼里这个城府深似海的圣上也不好受,李渡城一事渐次传闻出来,无论背后有没有卫家的推波助澜,陈铮如今都是头疼不已,徐暄辱了江湖,当了黑脸,他这个唱白脸的也该出了,只不过来上李渡城这么一波,虽说不幸中的万幸是卫澈活了,可这事不说泡汤,就算是再要让人相信,最快也得几年时间,而这几年之内,不单单卫澈死不了,他还要顾着不能出任何差池。
陈铮怒火中烧,他不知道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若说是平王府的人自作主张,他怎么都不信,可若是卫家自导自演他也不信,那位“平王”在西蜀道呆了二十年,若说跟卫家有纠纷,他怎么都不信,再者又说,他能使唤得动段崖晋那群人?以前向来是徐暄替他担下黑锅,他来收美誉,如今却是让他也尝了尝背锅的滋味,很是难受,最关键还不能解释,一个是身份问题,在一个就是说了也没人信,只会越描越黑。
不过也有点好处,便是上次早朝,满朝文武看着他都是胆寒脸色,敬畏之意尤甚当初。
这一会,陈铮觉得徐暄在就好了,这个事若他担下,也不用说,整个江湖只会说是卫家倒霉,而他毫无损失,如今金陵官场换血在际,纳兰养国二十年磨刀霍霍,还要借他的势,西蜀道自然就抽不出力,对于卫家,似乎眼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安抚。以前西蜀道和江南道都不是他的,那些百姓也不是他陈铮的子民,他不介意破而后立,让他乱个彻底,如今不一样,西蜀道和江南道都在他召令之下,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明刀明枪的来,因为一乱,乱的是他的天下。
本来按照他的意思,是想在西蜀道扶持出一个能和卫家分庭抗争的傀儡出来,后来一想还是算了,一个是卫家千年底蕴在那里,短短二十年就要扶持出一个在江湖有莫大号召力的门面实在困难,不过第二个原因才是最主要的,若火候不够,无论卫家是狗急跳墙,还是新贵另起炉灶都不是他想看到的局面,每每到了此处,他就有些痛心疾首,西夏的人才还是少了,以前在凉州不觉得,如今治天下的时候才觉得深刻,也是佩服徐暄的先见之明,养人心才是大国之道,他觉得若是再给他一个类似纳兰徐暄之内的大才,可以冒险一下,但可惜的就是没有,或者说有,只是对于西夏的朝廷并无好感,就像当初,徐暄入朝,唐老太公拒不受礼部尚书一职,虽说也有徐暄的缘故,但自身定然也有原因,他觉得若是西楚去请,别说礼部尚书,就是简单的黄门侍郎,说不定也会点头,说到底西夏不得士子心啊,不过好在这些年在恩科之下,情况有些好转,但还是杯水车薪啊。
而且早之前纳兰入阁之时其实给他说了一个方法,便是修书,百家书,儒家当道,最合适的不是杀了那些只知青云路的读书人,而是制衡,就像三司一样,互相掣肘,大秦建国之前百家争鸣,而大周之时虽说儒术为先,但身后也是百花齐放,更是灿烂,有些读书人学圣人书却不走圣人路,但这不是书的错,圣人书没错,错的是有人在书中只看到了鬼迷心窍,而看不到家国。
不过这话被陈铮给摇了头,倒不是他觉得这事不好,而是觉得不想给严党沾光,西夏朝堂十之六七都是越官,而这当中八九分都是严党一派,若是修书,自然也是这群人一马当先,结果可能就不尽人意了,文人相轻的道理他也知道,要想这群人心思清白,全然不可能,反而会借机给自己捞声望,只是这个计策,他却是记了下来,以后自然用得着。
如今远水解不了近渴,要安住西蜀道这个后院,只能对卫家怀柔,借卫家在西蜀道的威望,就在陈铮思索的时候,纳兰上了门,给他说了一件事,平王府被人清杀,府上侍卫官家奴婢,连同王爷,二百来口人,一夜之间,死了个干干净净,而根据李安城传来的消息,当夜李安城并无异常,只是原本打更的更夫六更天的时候没有像往常一样归家,家里人外出找寻,发现他昏倒在平王府的墙外。
醒来之后,更夫马不停蹄去了衙门,报了案,等衙门来了人,平王府无疑活口。
据更夫口述,当夜他打更到平王府的时候,听到平王府内的惨叫声,正要开腔,便被人打晕过去,晕倒之前,只看到一男一女,男的是位老者,背着把大剑,女子不认识,侧着脸望着平王府内,很是秀气。
陈铮听着纳兰的称述,其实他心里也是有些考究,男的是谁,女的是谁,联系起这些日子在西蜀道发生的事,他也能猜出个大概,至于动手的那人是谁不重要,唯一肯定的就是他肯定是卫家人,眼神阴鸷,半晌之后,柔和了下来,朝着纳兰说道:“这算是给卫家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