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军队一如既往的排成了他们常用的三条战列线野战进攻阵型,每一条战列线之间大概有数百步的距离,这样一来可以在前面的单薄横队战列线被突破后,稳住大队阵型,防止全线崩溃,也能给后方的指挥官一定的缓冲时间,来调整命令调遣部队堵住缺口,或者干脆战术撤退等等。
毕竟,想要接连突破三条战列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精锐的红杉军阵列中!
三条战列线还能在进攻时形成有效的阶梯式进攻模式,在前面的友军损失惨重时,成建制的投入战场,保持进攻的火力持续性,或者是刺刀冲锋的纵深度。
三条战列线都是由一个个横队方阵拼接而成,从高处向下张望的话,就会看到身穿红色军装,戴着三角帽的龙虾兵层次分明的站成一块一块的……
有点像后世阅兵仪式中,站成横排等待首长坐车路过的仪仗兵队列,当然,纵深要比后世阅兵仪式里的横排厚实的多。
实际上,21世纪各国普遍运用的阅兵方阵,就来自于近代排队枪毙的战场队形,中国的阅兵仪仗队的鼻祖,就来自于当初的普鲁士军队,毕竟在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不是在欧洲就是美国,向强者学习本身就是人类的天性。
三条战列线后方则是英军督战队以及预备队,预备队实际上就兼任着督战队的用途,英军之所以能丧心病狂的顶着枪弹走到敌军眼皮子底下开火,可不光是因为严格的‘棍棒教育’,督战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只要是大型战役,英军队列后方都能看到成规模的督战队。
英军士兵也很清楚这一点,在长期的训练中,英军士兵已经在潜意识里烙下了一个概念:向后逃肯定会被督战队打死,还会被钉在耻辱的逃兵记录中,祸及家人,向前走未必会被打死,即便被打死了那也是烈士待遇,会有一笔抚恤金……
或许,在后世人眼里,士兵阵亡有抚恤金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在18世纪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除了真正的精锐部队外,是没有抚恤金这个概念的,如果打胜仗了,将领心情好了,或许会给阵亡士兵的家属一点补偿,但要是打败了,那基本上连尸体都找不到了……
而英国政府的抚恤金制度,算是比较先进的了,即便那点抚恤金在后世人眼里看上去低的可怜……
抚恤金之所以不被当时的政府重视,不是他们看不到这种激励士气的好处,而是因为……没钱!
偶尔安抚阵亡士兵的花销或许不大,但要是将抚恤金确立为一种制度,每一次打仗都要掏钱的话,当局政府的财政绝对会望战生畏的,战争的成本也会成几何级跃升!
在历史上,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完美结束,社会生产力得到跨越性发展,政府积累财富的速度与日俱增,抚恤金制度才逐渐完善。
说白了,人民生活水平好了,不是因为政治家良心发现,而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大幅度跨越式发展,创造出了足以保证所有人吃饱饭还有富余的物资,才让大多数老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是科技发展决定平民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制度!
再好的制度下,也有压迫有成吨的贪官存在,只不过现代科技生产力下贪官再多,也足以养活大多数平民,而古代近代本身出产就少,再被贪官一划拉,自然要饿死大量的平民。
帝国警卫队同样也是成三条战列线,后方摆着预备队,只不过帝国警卫队的兵力远多于对方,战场横截面更宽,战列线更加厚重,预备队的数量也可以完爆对面的英军。
双方在距离数百米时,从行军队列改为交战状态下的单薄大横队方阵,同时,刚刚布置好的火炮也开始发出怒吼,向对面的步兵线发射一枚又一枚实心弹。
由于之前林皓达统一法兰西时,几乎打空了榴霰弹的储备,这一次帝国警卫队一门榴弹炮都没有带,只是拉来了几十门12磅步兵野战炮和法国人自产的小口径野战炮,剩下的野战炮则分配给了驻守在法国南部的3万青年近卫军抵挡撒丁王国联军的进攻。
相对于杀伤力巨大的榴弹炮,林皓达对普通的步兵野战炮的态度不再如同以前那般重视,对林皓达来说,发射实心弹和短程葡萄弹的步兵野战炮,除了弹药补充方便外,并没有其他优势。
而且,在法兰西资产阶级的努力下,法国本土的兵工厂已经恢复了这类常规步兵野战炮的生产,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积累,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不再依赖全面战争系统补充。
毕竟法国原本就有生产常规步兵野战炮的能力,技术上并没有障碍,而且随着对榴弹炮的研究仿制,实现榴霰弹自给自足和榴弹炮的生产,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当然,前提条件是,反法同盟会给林皓达足够的修养时间。
数万人的军阵中,分布的几十门火炮,真心不算多,双方有一发没一发的对对方的步兵密集队列轰击,打击敌军的士气。
双方的散兵则先一步排着松散的散兵线前突接敌对射,帝国警卫队作为成建制的部队,自然也拥有散兵,实际上,散兵跟线列步兵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线,出身线列步兵的帝国警卫队乃至青年近卫军,完全可以在战时挑选一批枪法好的士兵,充任前突袭扰的散兵,枪法虽然没有专业的散兵那么溜,但用来打击密集的步兵队列还是可以的。
激昂的鼓点在帝国警卫队中响起,在军官的呼唤下,第一战列线的士兵齐齐向前踏步前行。
同一时间,英军阵线上也响起了‘前进’命令,富有节奏感的掷弹兵进行曲骤然响起,面无表情的‘龙虾兵’成一条细细的红线,如同后世的仪仗队一般向前迈步,唯一的区别只是没有如同后世仪仗队为追求美观将大腿踢得老高,胳膊甩到胸前罢了。
毕竟,想要接连突破三条战列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精锐的红杉军阵列中!
三条战列线还能在进攻时形成有效的阶梯式进攻模式,在前面的友军损失惨重时,成建制的投入战场,保持进攻的火力持续性,或者是刺刀冲锋的纵深度。
三条战列线都是由一个个横队方阵拼接而成,从高处向下张望的话,就会看到身穿红色军装,戴着三角帽的龙虾兵层次分明的站成一块一块的……
有点像后世阅兵仪式中,站成横排等待首长坐车路过的仪仗兵队列,当然,纵深要比后世阅兵仪式里的横排厚实的多。
实际上,21世纪各国普遍运用的阅兵方阵,就来自于近代排队枪毙的战场队形,中国的阅兵仪仗队的鼻祖,就来自于当初的普鲁士军队,毕竟在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不是在欧洲就是美国,向强者学习本身就是人类的天性。
三条战列线后方则是英军督战队以及预备队,预备队实际上就兼任着督战队的用途,英军之所以能丧心病狂的顶着枪弹走到敌军眼皮子底下开火,可不光是因为严格的‘棍棒教育’,督战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只要是大型战役,英军队列后方都能看到成规模的督战队。
英军士兵也很清楚这一点,在长期的训练中,英军士兵已经在潜意识里烙下了一个概念:向后逃肯定会被督战队打死,还会被钉在耻辱的逃兵记录中,祸及家人,向前走未必会被打死,即便被打死了那也是烈士待遇,会有一笔抚恤金……
或许,在后世人眼里,士兵阵亡有抚恤金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在18世纪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除了真正的精锐部队外,是没有抚恤金这个概念的,如果打胜仗了,将领心情好了,或许会给阵亡士兵的家属一点补偿,但要是打败了,那基本上连尸体都找不到了……
而英国政府的抚恤金制度,算是比较先进的了,即便那点抚恤金在后世人眼里看上去低的可怜……
抚恤金之所以不被当时的政府重视,不是他们看不到这种激励士气的好处,而是因为……没钱!
偶尔安抚阵亡士兵的花销或许不大,但要是将抚恤金确立为一种制度,每一次打仗都要掏钱的话,当局政府的财政绝对会望战生畏的,战争的成本也会成几何级跃升!
在历史上,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完美结束,社会生产力得到跨越性发展,政府积累财富的速度与日俱增,抚恤金制度才逐渐完善。
说白了,人民生活水平好了,不是因为政治家良心发现,而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大幅度跨越式发展,创造出了足以保证所有人吃饱饭还有富余的物资,才让大多数老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是科技发展决定平民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制度!
再好的制度下,也有压迫有成吨的贪官存在,只不过现代科技生产力下贪官再多,也足以养活大多数平民,而古代近代本身出产就少,再被贪官一划拉,自然要饿死大量的平民。
帝国警卫队同样也是成三条战列线,后方摆着预备队,只不过帝国警卫队的兵力远多于对方,战场横截面更宽,战列线更加厚重,预备队的数量也可以完爆对面的英军。
双方在距离数百米时,从行军队列改为交战状态下的单薄大横队方阵,同时,刚刚布置好的火炮也开始发出怒吼,向对面的步兵线发射一枚又一枚实心弹。
由于之前林皓达统一法兰西时,几乎打空了榴霰弹的储备,这一次帝国警卫队一门榴弹炮都没有带,只是拉来了几十门12磅步兵野战炮和法国人自产的小口径野战炮,剩下的野战炮则分配给了驻守在法国南部的3万青年近卫军抵挡撒丁王国联军的进攻。
相对于杀伤力巨大的榴弹炮,林皓达对普通的步兵野战炮的态度不再如同以前那般重视,对林皓达来说,发射实心弹和短程葡萄弹的步兵野战炮,除了弹药补充方便外,并没有其他优势。
而且,在法兰西资产阶级的努力下,法国本土的兵工厂已经恢复了这类常规步兵野战炮的生产,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积累,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不再依赖全面战争系统补充。
毕竟法国原本就有生产常规步兵野战炮的能力,技术上并没有障碍,而且随着对榴弹炮的研究仿制,实现榴霰弹自给自足和榴弹炮的生产,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当然,前提条件是,反法同盟会给林皓达足够的修养时间。
数万人的军阵中,分布的几十门火炮,真心不算多,双方有一发没一发的对对方的步兵密集队列轰击,打击敌军的士气。
双方的散兵则先一步排着松散的散兵线前突接敌对射,帝国警卫队作为成建制的部队,自然也拥有散兵,实际上,散兵跟线列步兵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线,出身线列步兵的帝国警卫队乃至青年近卫军,完全可以在战时挑选一批枪法好的士兵,充任前突袭扰的散兵,枪法虽然没有专业的散兵那么溜,但用来打击密集的步兵队列还是可以的。
激昂的鼓点在帝国警卫队中响起,在军官的呼唤下,第一战列线的士兵齐齐向前踏步前行。
同一时间,英军阵线上也响起了‘前进’命令,富有节奏感的掷弹兵进行曲骤然响起,面无表情的‘龙虾兵’成一条细细的红线,如同后世的仪仗队一般向前迈步,唯一的区别只是没有如同后世仪仗队为追求美观将大腿踢得老高,胳膊甩到胸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