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北京城也迎来了一场初雪。
    乾清宫内,琵琶的声音欢快而有节奏。
    张凡抱着琵琶,右手的五根手指在琵琶上飞快游走。
    红娘在场中央跳着舞,身姿轻盈,动作矫健,甚是明快。
    而田秀英则在一边不停给张凡纠正他的错误弹法。
    红娘一曲下来,看着崇祯,摊着双手,眼中有笑意:“夫君的琵琶弹得比臣妾弹的还烂。”
    “为夫也是刚学不久,红娘你就不要打击为夫了。”
    张嫣在一边,穿着一身桃红色的长衣,乌黑的长发挽起来,着淡淡的妆容,看起来艳丽无双,在乾清宫里如同一朵盛开的海棠花。
    她一只手拿着一支修长精致的笔,正在飞快地画着眼前的场面,看到张凡那囧样的时候,嘴角还忍不住露出一丝笑意。
    外面的宫女太监端进来一碗碗热汤,整齐摆放在桌案上。
    这时,王承恩小步快走了进来。
    “皇爷。”
    “何事?”
    王承恩瞅了一眼其他人,崇祯道:“说吧,这里没有外人。”
    周婉言笑骂道:“好你个王承恩,这是防谁呢!”
    “皇后娘娘息怒,事关军国大事。”
    崇祯靠在柔软的靠垫上,这靠垫就放在乾清宫台阶下,看起来随意得很。
    “无妨,说吧,何事?”
    王承恩从袖口取出一份密封起来的密奏,呈递给皇帝。
    崇祯微微错愕,刘乔送过来的关外情报?
    他接过来,用匕首将盒子撬开,打开一看,看完大笑起来。
    田秀英道:“夫君何事如此高兴?”
    “孔府的漏网之鱼,竟然逃到了建奴那里。”
    众人更加疑惑:“那为何夫君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
    “让他们去和皇太极讲之乎者也,岂不是更好!”崇祯颇为高兴,“我大明往后便不是儒道治国。”
    红娘好奇道:“夫君,那大明以后以何治国?”
    “当然是取诸子百家之所长,彻底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朕要为我中华重开言路,富国强民,至于孔府的人,让皇太极去贡着吧。”
    信中当然不仅仅说了孔府的人投奔皇太极,还说了皇太极在辽东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那些改革措施配合皇太极高超的政治手段,的确给皇太极带来了一些新的格局,对皇太极确实有用。
    可崇祯完全不担心。
    为什么?
    一、皇太极的改革不可能像他张凡这般彻底,因为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二、皇太极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自己集权,而不是真的站在底层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
    张凡是后世人,是接受过无产阶级思想洗礼的。
    皇太极是帝制时代的地主贵胄。
    双方的底层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皇太极是有样学样,而改革本身遇到的难题是复杂多变的,辽东与大明的情况也全然不同,绝不能照葫芦画瓢。
    哪天说不定皇太极自己就把自己玩到沟里去了。
    至于建奴的火器发展,那是阻止不了的。
    燧发枪一旦问世,它的制造门槛便大大降低。
    外面又有小太监来通传:“皇爷,韩大人和孙大人在外面求见。”
    “让他们去建极殿,朕随后就来。”
    “是。”
    崇祯站起来道:“诸位爱妃自己先吃,朕去去就来。”
    说完,便大步走了出去。
    张嫣道:“陛下,披一件衣衫再去,外面冷,小心着凉。”
    王承恩连忙拿了一件斗篷给皇帝披上。
    到了建极殿,孙承宗和韩爌道:“臣参见陛下。”
    “不必多礼。”
    韩爌道:“陛下,这些都是今日呈递上来的奏疏。”
    一边的小太监将奏疏全部拿过来,放在一边。
    “都说了什么?”
    “耿如杞说,大同镇的粮草还有30万石的缺口,需要从河南调集粮食。”
    “准。”
    方正化连忙将耿如杞的奏疏找出来,呈递给皇帝看,皇帝摆了摆手道:“签字吧。”
    “是。”
    韩爌继续道:“南直隶的三千万两已经入了国库,尚有9000万两在筹备运输,各地的银行银钞量补充充足,臣以为暂可不比调度白银到各地,请陛下圣裁。”
    “明年呢?”崇祯问道,“明年北方五省的开销应该不小吧,水泥厂、制造局、蒸汽机、粮仓的扩充、种植园,都要扩大,各处都要花钱,各地银行的银钞数量能否跟上?”
    “启禀陛下,银钞局已经增加了五台银钞器械,运钞军队人数增加至三万人,按照目前的进度,若明年各地官府管辖的国有商社要找银行大量贷款,银钞是能够满足的。”
    这倒是大大超出了崇祯的预期。
    印钱速度加快了,北方五省各地明年有钱用了,基建的速度自然也就可以提起来了。
    “既是如此,这些钱作为银行的风险预防金存储起来吧。”
    “是。”
    韩爌又道:“农政院的奏表,今年各地一共开出20条水渠,引河水入流,惠泽百姓千万人,新农具普及较之去年,翻了一倍。各地所建的肥料集中处理厂、蒸汽机抽水,在各地大大缓解了良田用水之难,并对良田的有固本培元之效。今年的粮产量是去年的两倍,除去高产的红薯,北方平均每一亩良田的粮产已经到了5石。”
    5石是600斤。
    21世纪北方一亩田一年产1000斤,南方一亩田一年产2000斤。
    新农政施行之前,北方每亩每年粮产3石,也就是勉强到360斤。
    现在每亩多产出了240斤,而且到了夏收(北方是夏季收)之后,还能空出来种一些红薯。
    这绝对已经是古代产粮的巅峰。
    春秋时期,每亩每年平均产110斤,这已经是那个时代的最高值。
    唐朝时期,每亩每年平均产270斤,北方可能仅仅在150斤左右。
    现在这个产值,已经达到崇祯的预期了。
    能在这个时候,达到这个产值,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下面的人为了好看,肯定虚报了数据,往上拔了一点,不过真实数据也不会差。
    二、各地大力开凿水渠、建立肥料集中处理厂,使用蒸汽机抽水灌溉,使用新农具。最主要的是,农民有了自己的田,生产热情大大提高了!
    当然,上报上来的是平均值和总产值。
    这并不意味着北方所有地方情况都乐观了。
    例如崇祯看了陕西的汇报。
    陕西今年的每亩田的平均产值也就才2石,不过良田的产出数量是去年的两倍,这说明更多原本干旱的田,在今年得到了灌溉。
    崇祯思考起了一个问题。
    按照现在的粮食产量,明年能把皇太极摁在地上摩擦?

章节目录

我在大明当暴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画凌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画凌烟并收藏我在大明当暴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