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司衙门里几个官员还在商量是不是去探个病,同刘大人说说,让他安心调养身体,衙门一切都好不必挂心。
他们没来得及去,就听说刘大人进宫了。
为什么事谁也不清楚,晚些时候得知皇上动了真怒。刘大人是满身沧桑出宫来的,官帽倒是没摘,皇上还不知道情况严重到什么地步,准备等个确切的说法。
因为地方官员欺上瞒下贪了拨下去的工程款导致修筑起来的堤坝完全不能抗洪,这个造成的损失肯定不会小,淹覆田地多少,冲垮房屋多少,又有多少百姓因此丧命……看到这数字他才能决定怎么定罪。
虽然动了肝火,刘大人主动进宫来请罪这个行为还是起了作用,皇上本来想着定罪量刑的时候要把自首这点考虑进去,适当的给他减一点。
通政使刘大人当官也有三十年了,小的疏漏也有,没犯过大错,前几年对国丈一家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确有不作为之嫌,不过当时皇上势微,他顺着国丈算是自保,皇帝也不愿意再做追究。本来皇帝想着再让他干一届,后面他退了就直接把卫成提拔上来,都想不到这节骨眼他儿子竟酿出大祸。
贪污款项这个事,不是哪一个官员就能做成,怕是跟头年办那出大案一样,要牵出一批。还不光是地方官,这些朝廷拨巨款的工程项目都有工部官员负责,哪怕是地方上以服徭役的名义征集的人手去做,项目完成之后工部这边也要负责验收。既然是投入使用的东西,那验收肯定是合格的,它一点儿抗洪能力都没有,凭什么合格的?
刘大人出宫之后,皇帝传了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只知道不会是好事情,来传话的太监跑得飞快,说皇上心情不佳让他搞快点别耽搁。六部尚书是顶顶大官,在本朝属从一品,里面最年轻的一个也马上五十了,工部这位岁数和通政使差不多大,他年逾花甲,又因为常年劳心,鬓发已然斑白。
听宫里太监这么说,他又加快些步子,同时打听说:“公公可知道皇上急召我入宫所为何事?”
“朝廷大事哪是杂家议论的?”
工部尚书塞了银票过去,那太监接了,才说是为南边的治水工程。工部尚书其实还是稀里糊涂的,大概也知道是工程出事了,想着底下的工程又不是尚书亲自负责,他只是安排了人手,就算要问罪也是治下不严。想到这里,工部尚书才松了口气,心里踏实一些。
真正到了御前他才发现,那太监说得太过轻描淡写,皇上哪里是心情不豫,根本就是雷霆震怒。工部尚书哪敢为下属说话?他直接报了名字,把负责的官员供了出来。
工部尚书也体会到头年冬吏部尚书心里的滋味。
现在各方都在等地方报上损失,等了十天半个月,奏折才慢吞吞送到京城。这封奏折直接没过通政使的手,是卫成拿到之后第一时间递上去的,皇上看过之后气疯了。
小刘大人大概是算好时间写的折子,先让家里给他安排好,再呈上这样一封避重就轻的奏折。
奏折里将堤坝垮塌的原因归在洪峰百年难得一见上,说是上天降下的灾祸,肉体凡躯怎么能抵挡?要知道皇帝最不爱听的就是这种话,这是说他皇帝失德故有天道问罪,是在动摇民心,谁要是带头散布这种言论被抓住要掉脑袋的。
小刘大人为了开脱犯了个天大的错,看他还在狡辩想糊弄朝廷,皇帝本来准备对刘家网开一面的念头都因他而打消了。
为了查明损失,也为了听听百姓的声音,之后又有钦差快马南下。
钦差大人递回来的折子上,一句句一条条扎痛了皇帝的心。
朝廷不得不因为地方官的贪婪拨下巨额的赈灾款,周边几省都要送粮去救济他们,这损失全是豆腐渣工程带来的。那工程要是扎扎实实完成的,何至于这般惨烈?
刘大人的乌纱帽到底是被摘了。
不光是摘乌纱,刘家被抄,判全家流放,犯官押解回京斩首示众,动了工程款的一个没跑掉,工部派出去负责的官员也一起掉了脑袋。吏部已经派人南下补缺去了,工部尚书也在反省,数次训诫衙门里一众下属。通政司这边不少人挺为刘大人可惜,本来再过几年就能回府去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到时候他外放出去历练的儿子也该熬够资历调回京城,到那时就轮到老子享儿子的福……
结果呢?
因为这个儿子,刘大人跪在御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因为这个儿子,他年逾花甲落得个抄家流放的下场。
还有百姓砸他烂白菜臭鸡蛋,百姓最恨贪官,你说只不过是贪了一点工程款,结果让一方乡亲受了大罪,眼看都要秋收,田地被洪水淹了,房屋被冲垮,甚至有很多人直接被冲走寻不回来。
地方上怕生疫情抬去火化的尸首不知多少。
这么多家破人亡的,抄家流放哪能泄愤?同僚觉得刘大人惨,百姓觉得就该拉去菜市口一起砍了,做儿子坏成这样,当爹娘能有多好?
书上都说:子不教父之过。
这的确给许多人提了醒,像卫家这样当爹的再忙回来也得管儿子的少,有些人家老爷忙朝廷的事,在衙门里忙回府还在忙,有时间同客卿吃茶也没时间教儿子读书做人。许多男儿家养在祖母或者母亲手里,养得倒是白胖,要不骄纵太过,要不就是窝里横出去啥事儿都做不好。
姜蜜一直觉得光让她教,教不好砚台和宣宝,男儿家的气魄和担当应该跟当爹的学。只要当爹的勤于管教,做娘的可以当个慈母。
就怕爹不教,娘又疼得厉害,很容易把人惯得无法无天,总觉得有什么呢?我爹是谁谁谁,我捅了篓子求求他老人家也能替我把屁股擦了。
小刘大人就是这么想的,结果也看到了。
其实这时候钦差还在地方上,在主持赈灾,他只是把密折送回来了。有这封密折就足够判抄家流放,刘家已经倒了,其实还不到十月呢。姜蜜尚且挺着大肚子,没到生的时候,卫成衙门家里两头忙,忙得昏天黑地的突然接了道圣旨。大概是说通政使这位置不能一直空着,皇上斟酌之后决定要提拔右通政卫成,又安排了人来顶右通政这个缺,还提到刘家那案子,让官员们引以为戒,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什么事,要为皇上分忧为百姓请命,欺上瞒下贪得无厌绝不会有好下场,拿着俸银吃着禄米的蛀虫迟早会被揪出来,逃不掉的。
有作风不够廉洁的听着都感觉心虚,在想皇上是不是知道什么了,这话好像意有所指。
不过哪怕没有这番敲打,随着卫成升通政使,通政司衙门作风也要变了。他原先只不过是三把手,就让人十分忌惮,现在当了通政司的家,还不知道会有些什么举措。
卫成升了正三品,立刻就有许多人登卫家门道喜。
正三品官的祖母、母亲和妻子都能赠封淑人,可惜卫成他祖母早没了,只吴氏和姜蜜享了这个福。吴氏在家里设了个小祠堂,喜讯传来之后就和老头子一起去给祖宗上香。
这时候已经是秋冬之交,天挺冷了,姜蜜她穿着袄裙,看着袄裙下圆滚滚的肚皮,心想这姑娘福气是好,她爹在正四品的位置上挺长时间,眼看她快出来,升三品了。
他们没来得及去,就听说刘大人进宫了。
为什么事谁也不清楚,晚些时候得知皇上动了真怒。刘大人是满身沧桑出宫来的,官帽倒是没摘,皇上还不知道情况严重到什么地步,准备等个确切的说法。
因为地方官员欺上瞒下贪了拨下去的工程款导致修筑起来的堤坝完全不能抗洪,这个造成的损失肯定不会小,淹覆田地多少,冲垮房屋多少,又有多少百姓因此丧命……看到这数字他才能决定怎么定罪。
虽然动了肝火,刘大人主动进宫来请罪这个行为还是起了作用,皇上本来想着定罪量刑的时候要把自首这点考虑进去,适当的给他减一点。
通政使刘大人当官也有三十年了,小的疏漏也有,没犯过大错,前几年对国丈一家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确有不作为之嫌,不过当时皇上势微,他顺着国丈算是自保,皇帝也不愿意再做追究。本来皇帝想着再让他干一届,后面他退了就直接把卫成提拔上来,都想不到这节骨眼他儿子竟酿出大祸。
贪污款项这个事,不是哪一个官员就能做成,怕是跟头年办那出大案一样,要牵出一批。还不光是地方官,这些朝廷拨巨款的工程项目都有工部官员负责,哪怕是地方上以服徭役的名义征集的人手去做,项目完成之后工部这边也要负责验收。既然是投入使用的东西,那验收肯定是合格的,它一点儿抗洪能力都没有,凭什么合格的?
刘大人出宫之后,皇帝传了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只知道不会是好事情,来传话的太监跑得飞快,说皇上心情不佳让他搞快点别耽搁。六部尚书是顶顶大官,在本朝属从一品,里面最年轻的一个也马上五十了,工部这位岁数和通政使差不多大,他年逾花甲,又因为常年劳心,鬓发已然斑白。
听宫里太监这么说,他又加快些步子,同时打听说:“公公可知道皇上急召我入宫所为何事?”
“朝廷大事哪是杂家议论的?”
工部尚书塞了银票过去,那太监接了,才说是为南边的治水工程。工部尚书其实还是稀里糊涂的,大概也知道是工程出事了,想着底下的工程又不是尚书亲自负责,他只是安排了人手,就算要问罪也是治下不严。想到这里,工部尚书才松了口气,心里踏实一些。
真正到了御前他才发现,那太监说得太过轻描淡写,皇上哪里是心情不豫,根本就是雷霆震怒。工部尚书哪敢为下属说话?他直接报了名字,把负责的官员供了出来。
工部尚书也体会到头年冬吏部尚书心里的滋味。
现在各方都在等地方报上损失,等了十天半个月,奏折才慢吞吞送到京城。这封奏折直接没过通政使的手,是卫成拿到之后第一时间递上去的,皇上看过之后气疯了。
小刘大人大概是算好时间写的折子,先让家里给他安排好,再呈上这样一封避重就轻的奏折。
奏折里将堤坝垮塌的原因归在洪峰百年难得一见上,说是上天降下的灾祸,肉体凡躯怎么能抵挡?要知道皇帝最不爱听的就是这种话,这是说他皇帝失德故有天道问罪,是在动摇民心,谁要是带头散布这种言论被抓住要掉脑袋的。
小刘大人为了开脱犯了个天大的错,看他还在狡辩想糊弄朝廷,皇帝本来准备对刘家网开一面的念头都因他而打消了。
为了查明损失,也为了听听百姓的声音,之后又有钦差快马南下。
钦差大人递回来的折子上,一句句一条条扎痛了皇帝的心。
朝廷不得不因为地方官的贪婪拨下巨额的赈灾款,周边几省都要送粮去救济他们,这损失全是豆腐渣工程带来的。那工程要是扎扎实实完成的,何至于这般惨烈?
刘大人的乌纱帽到底是被摘了。
不光是摘乌纱,刘家被抄,判全家流放,犯官押解回京斩首示众,动了工程款的一个没跑掉,工部派出去负责的官员也一起掉了脑袋。吏部已经派人南下补缺去了,工部尚书也在反省,数次训诫衙门里一众下属。通政司这边不少人挺为刘大人可惜,本来再过几年就能回府去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到时候他外放出去历练的儿子也该熬够资历调回京城,到那时就轮到老子享儿子的福……
结果呢?
因为这个儿子,刘大人跪在御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因为这个儿子,他年逾花甲落得个抄家流放的下场。
还有百姓砸他烂白菜臭鸡蛋,百姓最恨贪官,你说只不过是贪了一点工程款,结果让一方乡亲受了大罪,眼看都要秋收,田地被洪水淹了,房屋被冲垮,甚至有很多人直接被冲走寻不回来。
地方上怕生疫情抬去火化的尸首不知多少。
这么多家破人亡的,抄家流放哪能泄愤?同僚觉得刘大人惨,百姓觉得就该拉去菜市口一起砍了,做儿子坏成这样,当爹娘能有多好?
书上都说:子不教父之过。
这的确给许多人提了醒,像卫家这样当爹的再忙回来也得管儿子的少,有些人家老爷忙朝廷的事,在衙门里忙回府还在忙,有时间同客卿吃茶也没时间教儿子读书做人。许多男儿家养在祖母或者母亲手里,养得倒是白胖,要不骄纵太过,要不就是窝里横出去啥事儿都做不好。
姜蜜一直觉得光让她教,教不好砚台和宣宝,男儿家的气魄和担当应该跟当爹的学。只要当爹的勤于管教,做娘的可以当个慈母。
就怕爹不教,娘又疼得厉害,很容易把人惯得无法无天,总觉得有什么呢?我爹是谁谁谁,我捅了篓子求求他老人家也能替我把屁股擦了。
小刘大人就是这么想的,结果也看到了。
其实这时候钦差还在地方上,在主持赈灾,他只是把密折送回来了。有这封密折就足够判抄家流放,刘家已经倒了,其实还不到十月呢。姜蜜尚且挺着大肚子,没到生的时候,卫成衙门家里两头忙,忙得昏天黑地的突然接了道圣旨。大概是说通政使这位置不能一直空着,皇上斟酌之后决定要提拔右通政卫成,又安排了人来顶右通政这个缺,还提到刘家那案子,让官员们引以为戒,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什么事,要为皇上分忧为百姓请命,欺上瞒下贪得无厌绝不会有好下场,拿着俸银吃着禄米的蛀虫迟早会被揪出来,逃不掉的。
有作风不够廉洁的听着都感觉心虚,在想皇上是不是知道什么了,这话好像意有所指。
不过哪怕没有这番敲打,随着卫成升通政使,通政司衙门作风也要变了。他原先只不过是三把手,就让人十分忌惮,现在当了通政司的家,还不知道会有些什么举措。
卫成升了正三品,立刻就有许多人登卫家门道喜。
正三品官的祖母、母亲和妻子都能赠封淑人,可惜卫成他祖母早没了,只吴氏和姜蜜享了这个福。吴氏在家里设了个小祠堂,喜讯传来之后就和老头子一起去给祖宗上香。
这时候已经是秋冬之交,天挺冷了,姜蜜她穿着袄裙,看着袄裙下圆滚滚的肚皮,心想这姑娘福气是好,她爹在正四品的位置上挺长时间,眼看她快出来,升三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