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一定要拿名次(1更)
从宁家回学校,上完课,夏晓兰就不能再回什刹海家里。
进了英语竞赛的决赛,林老师要给她搞特训了。
这时候,已经不分建筑系还是别的系,也不分新生和老生,要争的是华清的集体荣誉。入围决赛的4个学生里,不管谁拿了名次,谁拿了高名次,荣誉都属于学校。
那就不用小心眼的搞什么小灶,要如何去决赛,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水平,得靠华清的相关老师们一起研究。
华清的外语老师,不止林老师一个。
华清是有外语系的,外语系还十分有名,成立于1926年,国内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教授出自这个系,后来外语系暂停招生,直到去年,外语系复建,又重新招生。
杀入决赛的,除了夏晓兰和季江源两个新生,剩下两个都是外语系的大二学生!
来给大家开小灶搞特训的,除了林老师,就有外语系的教授。
下午7点的时候,教授把夏晓兰几人集中在小教室,先给4个人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重新强调了一下此次决赛的重要性。
没错,是闯入决赛的4个人都到了,季江源也在。
夏晓兰说和他割袍断交又不是开玩笑,季江源的眼神看过来,夏晓兰冷漠以待。
感谢季雅,夏晓兰和季江源的八卦,学校里好多人都知道。
别人不议论,不代表心里不嘀咕,瞧着夏晓兰一脸冰霜,就算和季江源同学有什么,也被季江源的妈妈给破坏掉了——凡是女同学,现在都不敢接触季江源了,长得再帅,家里再有背景有啥用,有个那样的妈,大家都该离季江源远远的。、
女生这样想,男生倒是挺同情季江源,特别是季江源的室友们,当时季雅问什么他们就答什么,哪知季雅是那样的人,给夏晓兰同学带去麻烦,还让季江源在学校里抬不起头。
从前多受欢迎的风云人物,一下子灰头土脸的,亏得季江源心理承受力高,这么快就销假来学校。
“……这次是教育部首次举办全国性的英语竞赛,针对的又是全国的大学生群体,谁能在决赛中拿奖,哪个团体能争得优胜,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学校的,代表着学校的外语水平,尤其是现在我国主推英语!”
尤其是华清的外语系,去年才复建,百废待兴,外语系迫切想要搞出点成绩来。
这一次教育部搞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华清外语系很看重,教育部将“英语”正式纳入高考的主考科目,教育部需要这次竞赛来增加国民对“英语”这一科的关注度,告诉中学生,大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如何,也是向上级交一份答卷。
正中华清外语系的下怀,都想这次竞赛搞得越热闹越好。
“首届”的名头也比较重,开山鼻祖震慑群雄——华清和京大是老竞争对手了,这种教学领域的较量,彼此都乐见其成,良性的竞争会促进彼此成长啊。
教授说了一大通,见夏晓兰在内的4个人不住点头,教授又加了一记重锤:
“你们可能都听说了,在决赛中拿到名次的学生,有机会去国外的大学当‘交换生’,这不是空穴来风,教育部的确有这个打算!你们也知道今年夏天的时候,华国第一次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奥运会,这是华国的体坛风采首次在世界亮相,可我们除了体育,还有优秀的学生,你们是华国的储备人才……当交换生是很不错的,能亲身感受国外教育文化,美国大学的学术氛围也很浓厚,有这交换生的经历,对大家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宝贵的财富啊!”
交换生和留学不太一样。
但说谁不想去感受下国外的世界,那也太假了。
卖房自费出国的都有,夏晓兰就亲眼见过。
这种交换生可能是出国半年或者一年,来回的路费和在当地的食宿,都由国家出钱,谁会不想去?
连夏晓兰都想去,在国内赚的是华币,国外赚的是美元,拿回来在黑市兑换华币是1:10的比例,赚资本主义国家的钱,拿回来建设华国,夏晓兰一点压力都没有。
去美国半年也不错,瞅瞅有没有商机,还能顺便帮于奶奶找找儿子。
教授也算给大家打鸡血了,从前夏晓兰从刘华筝嘴里听到的是猜测,从教授嘴里说出来,那就是没有公布的事实。
但夏晓兰想拿奖也不容易,决赛又不是只有她一个选手。
别说和其他人选手争夺名次,就是华清其他三个同时进入决赛的,夏晓兰也没信心赢过。
全国进入决赛的,一共有100名大学生,夏晓兰想到自己的口语答题部分,怀疑自己是挂在末尾进的。
京城的大学,一共有20个进入决赛的,华清现在人数和京大是持平的,都是4个。一些学校完全就是挂零鸭蛋,这100个决赛名额基本上全被各地的重点大学瓜分完毕。
想拿奖,夏晓兰就学的特别积极了。
季江源什么的,夏晓兰才没工夫理会,有个短期目标,夏晓兰算是钻进去了。人类进化到今天,华语词句优美,其他国家的语言难道就不美吗?不为某种目的去学的话,更容易发现语言本身的美。
能杀入决赛,证明大家的基础词汇掌握的很好,教授的意思,要突击大家的高级词汇和使用高级句型。
“吃到好吃的食物,看完一本好书,听完一首好歌,称赞某个人,难道只能说‘verygood’,还有‘prestantious’,有'jelly’……或者你像头韵诗歌里,用'thrivenandthro’,是不是更容易让评委老师耳目一新?”
夏晓兰承认教授说的对,虽然生活中不会用“thrivenandthro”这样的古老的诗歌词汇去称赞某人,但在决赛时甩出来,绝对比“verygood”有逼格的多——当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时,就如教授说的,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型才会让人脱颖而出了。
这次小灶,教授算是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决赛之前的一段时间,夏晓兰知道往哪里努力。
这事儿她先不打算告诉于奶奶,若最后没拿到“交换生”名额,岂不是让于奶奶空欢喜一场?林老师和夏晓兰顺路走了一段,还特别奇怪:
“你好像忽然就有了很高的积极性,从顺其自然到势在必得,发生了什么?”
进了英语竞赛的决赛,林老师要给她搞特训了。
这时候,已经不分建筑系还是别的系,也不分新生和老生,要争的是华清的集体荣誉。入围决赛的4个学生里,不管谁拿了名次,谁拿了高名次,荣誉都属于学校。
那就不用小心眼的搞什么小灶,要如何去决赛,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水平,得靠华清的相关老师们一起研究。
华清的外语老师,不止林老师一个。
华清是有外语系的,外语系还十分有名,成立于1926年,国内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教授出自这个系,后来外语系暂停招生,直到去年,外语系复建,又重新招生。
杀入决赛的,除了夏晓兰和季江源两个新生,剩下两个都是外语系的大二学生!
来给大家开小灶搞特训的,除了林老师,就有外语系的教授。
下午7点的时候,教授把夏晓兰几人集中在小教室,先给4个人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重新强调了一下此次决赛的重要性。
没错,是闯入决赛的4个人都到了,季江源也在。
夏晓兰说和他割袍断交又不是开玩笑,季江源的眼神看过来,夏晓兰冷漠以待。
感谢季雅,夏晓兰和季江源的八卦,学校里好多人都知道。
别人不议论,不代表心里不嘀咕,瞧着夏晓兰一脸冰霜,就算和季江源同学有什么,也被季江源的妈妈给破坏掉了——凡是女同学,现在都不敢接触季江源了,长得再帅,家里再有背景有啥用,有个那样的妈,大家都该离季江源远远的。、
女生这样想,男生倒是挺同情季江源,特别是季江源的室友们,当时季雅问什么他们就答什么,哪知季雅是那样的人,给夏晓兰同学带去麻烦,还让季江源在学校里抬不起头。
从前多受欢迎的风云人物,一下子灰头土脸的,亏得季江源心理承受力高,这么快就销假来学校。
“……这次是教育部首次举办全国性的英语竞赛,针对的又是全国的大学生群体,谁能在决赛中拿奖,哪个团体能争得优胜,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学校的,代表着学校的外语水平,尤其是现在我国主推英语!”
尤其是华清的外语系,去年才复建,百废待兴,外语系迫切想要搞出点成绩来。
这一次教育部搞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华清外语系很看重,教育部将“英语”正式纳入高考的主考科目,教育部需要这次竞赛来增加国民对“英语”这一科的关注度,告诉中学生,大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如何,也是向上级交一份答卷。
正中华清外语系的下怀,都想这次竞赛搞得越热闹越好。
“首届”的名头也比较重,开山鼻祖震慑群雄——华清和京大是老竞争对手了,这种教学领域的较量,彼此都乐见其成,良性的竞争会促进彼此成长啊。
教授说了一大通,见夏晓兰在内的4个人不住点头,教授又加了一记重锤:
“你们可能都听说了,在决赛中拿到名次的学生,有机会去国外的大学当‘交换生’,这不是空穴来风,教育部的确有这个打算!你们也知道今年夏天的时候,华国第一次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奥运会,这是华国的体坛风采首次在世界亮相,可我们除了体育,还有优秀的学生,你们是华国的储备人才……当交换生是很不错的,能亲身感受国外教育文化,美国大学的学术氛围也很浓厚,有这交换生的经历,对大家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宝贵的财富啊!”
交换生和留学不太一样。
但说谁不想去感受下国外的世界,那也太假了。
卖房自费出国的都有,夏晓兰就亲眼见过。
这种交换生可能是出国半年或者一年,来回的路费和在当地的食宿,都由国家出钱,谁会不想去?
连夏晓兰都想去,在国内赚的是华币,国外赚的是美元,拿回来在黑市兑换华币是1:10的比例,赚资本主义国家的钱,拿回来建设华国,夏晓兰一点压力都没有。
去美国半年也不错,瞅瞅有没有商机,还能顺便帮于奶奶找找儿子。
教授也算给大家打鸡血了,从前夏晓兰从刘华筝嘴里听到的是猜测,从教授嘴里说出来,那就是没有公布的事实。
但夏晓兰想拿奖也不容易,决赛又不是只有她一个选手。
别说和其他人选手争夺名次,就是华清其他三个同时进入决赛的,夏晓兰也没信心赢过。
全国进入决赛的,一共有100名大学生,夏晓兰想到自己的口语答题部分,怀疑自己是挂在末尾进的。
京城的大学,一共有20个进入决赛的,华清现在人数和京大是持平的,都是4个。一些学校完全就是挂零鸭蛋,这100个决赛名额基本上全被各地的重点大学瓜分完毕。
想拿奖,夏晓兰就学的特别积极了。
季江源什么的,夏晓兰才没工夫理会,有个短期目标,夏晓兰算是钻进去了。人类进化到今天,华语词句优美,其他国家的语言难道就不美吗?不为某种目的去学的话,更容易发现语言本身的美。
能杀入决赛,证明大家的基础词汇掌握的很好,教授的意思,要突击大家的高级词汇和使用高级句型。
“吃到好吃的食物,看完一本好书,听完一首好歌,称赞某个人,难道只能说‘verygood’,还有‘prestantious’,有'jelly’……或者你像头韵诗歌里,用'thrivenandthro’,是不是更容易让评委老师耳目一新?”
夏晓兰承认教授说的对,虽然生活中不会用“thrivenandthro”这样的古老的诗歌词汇去称赞某人,但在决赛时甩出来,绝对比“verygood”有逼格的多——当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时,就如教授说的,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型才会让人脱颖而出了。
这次小灶,教授算是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决赛之前的一段时间,夏晓兰知道往哪里努力。
这事儿她先不打算告诉于奶奶,若最后没拿到“交换生”名额,岂不是让于奶奶空欢喜一场?林老师和夏晓兰顺路走了一段,还特别奇怪:
“你好像忽然就有了很高的积极性,从顺其自然到势在必得,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