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以往,面对南都发生那么大的事情,崇祯肯定会慌了手脚,开始拆东墙补西墙的尽力想办法补救。
可现在他没怎么慌乱了,更多的只是唏嘘。
因为从正史中,他知道朱由崧是大明灭亡后南明的第一个皇帝,年号弘光。
本以为由于沈浪的到来改变了历史进程,肯定不会再有南明,也就不会出现什么弘光,隆武之类的短命帝王。
可没想到,朱由崧还是跳了出来,真是阴魂不散啊。
不过崇祯并没有多少担心,这家伙就是一个纨绔,毫无远见,也无任何治国之能。
而拥立他为监国的那些人,也几乎都是尸位素餐之辈,只贪恋权势和财富,同样没什么治国之能,也无进取之心。
看看南都那群人的举动就可知一二了,势你都造起来了,还成立了什么靖难军,却压根儿呆在南都一动不动,真的想靠切断京杭大运河让朝廷自主灭亡不成?
这样一群人,说得直白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还不如流寇有战斗力。
这就像是拉屎拉一半,憋着不难受吗?
历史上哪次叛乱不是造势成功之后迅速发起进攻的,而且现在的局势对你们那些叛贼如此有利。
趁着朝廷大军与流寇大战之际,立即集中力量北上,沿着相对空虚的山东一线直逼北直隶。
既可威慑朝廷,占领更广阔的地盘,又可以打响名声,让更多的观望势力看到你们这些反贼的实力,转而来投。
可你们倒好,憋半天,没闷个雷出来,只放了个不大不响的屁。
你们让刘泽清,刘良佐,郑芝龙那些人怎么想,就丢了一个爵位,其他什么都看不到,就让他们抛弃我崇祯跟你们混,疯了吧。
面对这样一群乌合之众,沈浪和崇祯一下子安心了不少,流寇要剿,这些人也不能放过,什么两线作战的弊端,沈浪和崇祯有底气不用考虑。
因为这些人的最大危害不是其军事力量,而是其影响力,这相当于大明内部的分裂。
所以这事不能不管,这些人打着正统,以朱家的名义要分他崇祯的半壁江山,比之李自成、张献忠更可恶。
若是放任,他崇祯必将成为天下笑柄,那些原本观望的人说不定也会陆续有人投靠过去。
沈浪也赞同绝不姑息,而且要下狠手,开弓没有回头箭,当初选择在京师向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下手时,就做好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准备。
事不宜迟,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崇祯任命沈浪为平南大将军,总督南直隶、山东、浙江、福建、江西,一共一京四省军务,赐尚方宝剑。
之所以让沈浪亲自领兵,是因为其他人要么级别不够,要么能力不够,不足以总领一京四省的军务。
京师可以抽调的兵力不多,沈浪只带走八千勇卫营,其中老兵只有两千五百为,余者皆为扩编的新军。
崇祯另急调关宁军一万支援,皆归沈浪麾下,由沈浪统一指挥。
沈浪没等关宁军抵达,先率八千勇卫营出发,配备95毫米野战炮六门,120毫米攻城炮四门,燧发虎蹲炮三百门。
依然还是全军骑马,每名士兵配马三匹,都是精马,因为京城如今拥有近十万匹精马,崇祯自然是优先供给勇卫营。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沈浪先行率领六千轻骑携带虎蹲炮轻装上阵,其余两千人携带重炮在后跟上,所以他一天行军一两百里。
在进入山东之前,沈浪就派人向总兵杨御藩下令,让他迅速整兵出发,与自己一起去平叛。
在得到命令之后,杨御藩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整军出发。
杨御藩是崇祯朝的太傅杨肇基之子,杨肇基一生为大明征战三十载,忠勇无双,颇受崇祯器重,可惜已于崇祯四年病逝。
不过杨御藩颇有乃父之风,忠诚、勇敢,也颇有头脑,所以对这样的将官,崇祯也不吝栽培。
在孙传庭大军需要各种支援的情况下,崇祯还是先后两次将之前缴获的战利品划拨部分给了杨御藩。
另外,不但全额补上了其部所欠粮饷,还进行了补偿,让杨御藩感激涕零。
为此,山东总兵刘泽清还公开表达过不满,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得到。
刘泽清是什么样的货色,崇祯已然清楚,不过是披着官军外衣的土匪罢了,而且反复无常,自私自利,凶残成性。
所以对这样的人,崇祯也懒得给什么好脸色,更不会再像以前那般出言安抚。
反而是直言告诉他,你刘泽清对朝廷的调令阳奉阴违,甚至多次劫掠百姓。
若以后一改陋习,尽忠尽责,该有的赏赐和补偿,肯定不会再少一分。
可显然,刘泽清没有当回事,前阵子让他出兵保护漕运,不但还是一如既往的阳奉阴违,而且再次劫掠百姓。
南都反贼公然反叛朝廷,黄得功率部拼死力战,他却在后漠视观望,迟迟不发兵救援,已经引起了崇祯和沈浪的极度不满。
在进入山东之后,沈浪又迅速派人下了几道命令,其中给刘泽清和刘良佐的命令,措辞很是严厉。
严令他们务必在三日内对敌发起进攻,配合黄得功部和卢九德部在一月内消灭江北的叛军,控制江北区域,否则以贻误战机罪严惩。
有黄闯子之称的黄得功出身和周遇吉一样,都是勇卫营的名将,这些年立了不少战功,对崇祯也比较忠诚。
而卢九德是一个太监,是以监军的身份进驻凤阳的,颇受崇祯信任,他也算是大明中有些军事才能的太监,对崇祯也很忠诚。
之前黄得功与叛军在扬州大战的时候,他迅速派出一支偏军协助。
但他的任务是守好凤阳,并且监视刘良佐和刘泽清,以防这两部投入叛军怀抱,从而做出什么不轨之事,因此近四万的主力没有离开凤阳。
此时,沈浪派人给他下达的命令是,若刘良佐部未动,其部也不可轻举妄动,显然还是要让他盯紧刘良佐,因为他们都在凤阳。
而凤阳,是大明的中都,是明太祖出生并生长的地方,也是大明的风水宝地,龙脉地气所在。
古代帝王比较相信龙兴之地,也非常看重,所以沈浪也不想让凤阳再出什么事情,不然也不好向崇祯交代。
至于黄得功,在得到命令之后,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可以出战。
但沈浪给他的命令是,在刘泽清和刘良佐出兵攻敌之前,不要轻举妄动。
若是换个人,黄闯子肯定会不屑一顾,但对这从未蒙面的沈浪,他还是很佩服的。
因为这沈浪是勇卫营的主将,而他黄闯子也是出身勇卫营,虽然沈浪所率领的勇卫营是后来新建的,但还是让他有种亲近感。
当然,更重要的是,沈浪率领的勇卫营,居然击溃了入寇的十万建虏大军,对他这样敢打敢战的武将来说,是非常佩服的,打心底里服气。
所以他虽然对沈浪的命令有些不解,但也没提出什么异议。
像刘泽清和刘良佐之流,他就不太看得上,这两人手中各掌有三万以上的兵力,再加上他黄得功手中的兵马,一共超过十万。
凭借这些兵力,不说拿下整个南直隶,控制江北区域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毕竟南都的叛军主力在江南,在江北的兵力部署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扬州府,以及应天府的江北区域。
己方十万大军同时从三个方向出击,定会让他们自顾不暇,甚至还可以引诱江南的叛军渡江支援,然后一点点的蚕食叛军力量。
可是,刘泽清和刘良佐两人心怀鬼胎,一直按兵不动,错失良机。
现如今,陛下派遣沈浪前来督战,不知道这两人又会作何选择,恐怕还是会像之前一样吧。
果然如同黄得功所料,两人在得到沈浪的命令之后,皆是不以为意,继续找借口推辞。
此时在淮安的刘泽清更是嗤笑:“老子征战四方的时候,你姓沈的还不知道在干嘛呢,当个一京四省的督师了不起啊。”
“连陛下的命令听不听,都由老子说了算,你的命令算老几?”
“老子不动,你还能把老子咋的。老子手里可是有近四万大军,把老子逼急了,老子直接去投靠南都那些人。”
两人并没有太将沈浪的命令当多大回事,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资本。
可现在他没怎么慌乱了,更多的只是唏嘘。
因为从正史中,他知道朱由崧是大明灭亡后南明的第一个皇帝,年号弘光。
本以为由于沈浪的到来改变了历史进程,肯定不会再有南明,也就不会出现什么弘光,隆武之类的短命帝王。
可没想到,朱由崧还是跳了出来,真是阴魂不散啊。
不过崇祯并没有多少担心,这家伙就是一个纨绔,毫无远见,也无任何治国之能。
而拥立他为监国的那些人,也几乎都是尸位素餐之辈,只贪恋权势和财富,同样没什么治国之能,也无进取之心。
看看南都那群人的举动就可知一二了,势你都造起来了,还成立了什么靖难军,却压根儿呆在南都一动不动,真的想靠切断京杭大运河让朝廷自主灭亡不成?
这样一群人,说得直白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还不如流寇有战斗力。
这就像是拉屎拉一半,憋着不难受吗?
历史上哪次叛乱不是造势成功之后迅速发起进攻的,而且现在的局势对你们那些叛贼如此有利。
趁着朝廷大军与流寇大战之际,立即集中力量北上,沿着相对空虚的山东一线直逼北直隶。
既可威慑朝廷,占领更广阔的地盘,又可以打响名声,让更多的观望势力看到你们这些反贼的实力,转而来投。
可你们倒好,憋半天,没闷个雷出来,只放了个不大不响的屁。
你们让刘泽清,刘良佐,郑芝龙那些人怎么想,就丢了一个爵位,其他什么都看不到,就让他们抛弃我崇祯跟你们混,疯了吧。
面对这样一群乌合之众,沈浪和崇祯一下子安心了不少,流寇要剿,这些人也不能放过,什么两线作战的弊端,沈浪和崇祯有底气不用考虑。
因为这些人的最大危害不是其军事力量,而是其影响力,这相当于大明内部的分裂。
所以这事不能不管,这些人打着正统,以朱家的名义要分他崇祯的半壁江山,比之李自成、张献忠更可恶。
若是放任,他崇祯必将成为天下笑柄,那些原本观望的人说不定也会陆续有人投靠过去。
沈浪也赞同绝不姑息,而且要下狠手,开弓没有回头箭,当初选择在京师向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下手时,就做好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准备。
事不宜迟,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崇祯任命沈浪为平南大将军,总督南直隶、山东、浙江、福建、江西,一共一京四省军务,赐尚方宝剑。
之所以让沈浪亲自领兵,是因为其他人要么级别不够,要么能力不够,不足以总领一京四省的军务。
京师可以抽调的兵力不多,沈浪只带走八千勇卫营,其中老兵只有两千五百为,余者皆为扩编的新军。
崇祯另急调关宁军一万支援,皆归沈浪麾下,由沈浪统一指挥。
沈浪没等关宁军抵达,先率八千勇卫营出发,配备95毫米野战炮六门,120毫米攻城炮四门,燧发虎蹲炮三百门。
依然还是全军骑马,每名士兵配马三匹,都是精马,因为京城如今拥有近十万匹精马,崇祯自然是优先供给勇卫营。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沈浪先行率领六千轻骑携带虎蹲炮轻装上阵,其余两千人携带重炮在后跟上,所以他一天行军一两百里。
在进入山东之前,沈浪就派人向总兵杨御藩下令,让他迅速整兵出发,与自己一起去平叛。
在得到命令之后,杨御藩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整军出发。
杨御藩是崇祯朝的太傅杨肇基之子,杨肇基一生为大明征战三十载,忠勇无双,颇受崇祯器重,可惜已于崇祯四年病逝。
不过杨御藩颇有乃父之风,忠诚、勇敢,也颇有头脑,所以对这样的将官,崇祯也不吝栽培。
在孙传庭大军需要各种支援的情况下,崇祯还是先后两次将之前缴获的战利品划拨部分给了杨御藩。
另外,不但全额补上了其部所欠粮饷,还进行了补偿,让杨御藩感激涕零。
为此,山东总兵刘泽清还公开表达过不满,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得到。
刘泽清是什么样的货色,崇祯已然清楚,不过是披着官军外衣的土匪罢了,而且反复无常,自私自利,凶残成性。
所以对这样的人,崇祯也懒得给什么好脸色,更不会再像以前那般出言安抚。
反而是直言告诉他,你刘泽清对朝廷的调令阳奉阴违,甚至多次劫掠百姓。
若以后一改陋习,尽忠尽责,该有的赏赐和补偿,肯定不会再少一分。
可显然,刘泽清没有当回事,前阵子让他出兵保护漕运,不但还是一如既往的阳奉阴违,而且再次劫掠百姓。
南都反贼公然反叛朝廷,黄得功率部拼死力战,他却在后漠视观望,迟迟不发兵救援,已经引起了崇祯和沈浪的极度不满。
在进入山东之后,沈浪又迅速派人下了几道命令,其中给刘泽清和刘良佐的命令,措辞很是严厉。
严令他们务必在三日内对敌发起进攻,配合黄得功部和卢九德部在一月内消灭江北的叛军,控制江北区域,否则以贻误战机罪严惩。
有黄闯子之称的黄得功出身和周遇吉一样,都是勇卫营的名将,这些年立了不少战功,对崇祯也比较忠诚。
而卢九德是一个太监,是以监军的身份进驻凤阳的,颇受崇祯信任,他也算是大明中有些军事才能的太监,对崇祯也很忠诚。
之前黄得功与叛军在扬州大战的时候,他迅速派出一支偏军协助。
但他的任务是守好凤阳,并且监视刘良佐和刘泽清,以防这两部投入叛军怀抱,从而做出什么不轨之事,因此近四万的主力没有离开凤阳。
此时,沈浪派人给他下达的命令是,若刘良佐部未动,其部也不可轻举妄动,显然还是要让他盯紧刘良佐,因为他们都在凤阳。
而凤阳,是大明的中都,是明太祖出生并生长的地方,也是大明的风水宝地,龙脉地气所在。
古代帝王比较相信龙兴之地,也非常看重,所以沈浪也不想让凤阳再出什么事情,不然也不好向崇祯交代。
至于黄得功,在得到命令之后,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可以出战。
但沈浪给他的命令是,在刘泽清和刘良佐出兵攻敌之前,不要轻举妄动。
若是换个人,黄闯子肯定会不屑一顾,但对这从未蒙面的沈浪,他还是很佩服的。
因为这沈浪是勇卫营的主将,而他黄闯子也是出身勇卫营,虽然沈浪所率领的勇卫营是后来新建的,但还是让他有种亲近感。
当然,更重要的是,沈浪率领的勇卫营,居然击溃了入寇的十万建虏大军,对他这样敢打敢战的武将来说,是非常佩服的,打心底里服气。
所以他虽然对沈浪的命令有些不解,但也没提出什么异议。
像刘泽清和刘良佐之流,他就不太看得上,这两人手中各掌有三万以上的兵力,再加上他黄得功手中的兵马,一共超过十万。
凭借这些兵力,不说拿下整个南直隶,控制江北区域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毕竟南都的叛军主力在江南,在江北的兵力部署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扬州府,以及应天府的江北区域。
己方十万大军同时从三个方向出击,定会让他们自顾不暇,甚至还可以引诱江南的叛军渡江支援,然后一点点的蚕食叛军力量。
可是,刘泽清和刘良佐两人心怀鬼胎,一直按兵不动,错失良机。
现如今,陛下派遣沈浪前来督战,不知道这两人又会作何选择,恐怕还是会像之前一样吧。
果然如同黄得功所料,两人在得到沈浪的命令之后,皆是不以为意,继续找借口推辞。
此时在淮安的刘泽清更是嗤笑:“老子征战四方的时候,你姓沈的还不知道在干嘛呢,当个一京四省的督师了不起啊。”
“连陛下的命令听不听,都由老子说了算,你的命令算老几?”
“老子不动,你还能把老子咋的。老子手里可是有近四万大军,把老子逼急了,老子直接去投靠南都那些人。”
两人并没有太将沈浪的命令当多大回事,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