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他和张汉卿之间有过那么一点龌龊,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么一点理念的争执是多么自然而渺小!都是一切向前看的政治人物,他决定,只要少帅不说,他是绝对不会旧事重提的。
也是在列车上,他决定今后国民党的路是联合人民党,而绝不能与人民党分裂。
作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公”为重要的政治理念之一的大思想家革命家,年届57的他,在感慨国民党内部人才凋零的同时,多么希望能有一个合格的国民党人来继承他未竞的革命事业啊!那个素未谋面却又神交已久的年轻人能做他的接班人吗?
当然,前提是他能够在思想上影响到他。
列车徐徐停下来。宋庆龄掀起车帘,望了望窗外台潮的欢迎人群,轻轻说:“先生,到站了。”
此时的北京城,晴空当日,万里无云。数十万民众奔走相告,皆云国家统一在即,从此可以告别军阀纷争、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了。无数人怀着期待和憧憬,把建立一个和平强大的民国押在这位即将露面的传奇人物身上。
从这一点来说,此时由奉系掌权直接走奉系的道路,也许确实并不明智呢。从民心上讲,尽管国民党同样没有掌权,但影响力不弱,绝对比后世蜗居宝岛上的那一撮强太多:在宣传、组织能力上,完全甩后者十几条街。
列车未稳,忠心耿耿的孙大元帅贴身卫兵范良率先走出车厢,身后跟着十几个同样忠诚的士兵。他们一字儿排开,两眼警惕地观察着欢呼的人群,准备随时用身体挡向未测的变故。
张汉卿对孙逸仙可谓敬仰已久,正所谓不打不成交。他一早就命令驻廊坊的二十八师副师长扈先梅亲率1个团在北京车站周边戒严,又安排自己的卫队营穿便衣在人群中穿插。另外暗中联络直系担任陆军检阅使兼11师师长的冯玉祥,请他设法保护孙先生。
此前炮轰孙大炮,如果不幸把他炸死了也就算了。现在他来到自己的地盘(严格地讲是直、奉双方共管并以直系的人为主,但是他本能地有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出了任何差错都是不能原谅的。
并且,奉系的头头脑脑可都在这里呢,别让人一窝端了!
有心思的人绝对不仅仅直系一家,理论上所有想让天下大乱的势力都会有这个想法,特别是那些有可能被迫着退出历史舞台的个人或势力。
冯玉祥本来驻在皖北,在此扩充兵力,短短数月,竟也让他新增了1个步兵旅,也与人民军相安无事一段时间了。但是吴佩孚认为长此以往有失去控制的危险,于是想着给他再挪个地方。只要他不得安生,这蛟龙出海便跟泥鳅无异了。
冯玉祥知道吴佩孚的缓兵之计,为了安身,便走了曹锟的门路。总算总理张绍曾和张廷锷当时对冯玉祥印象不错,联合拍电向首领曹锟陈情,曹乃打电报给吴着令冯玉祥进京。
曹锟的面子要给,吴佩孚无法,便决定让他担任有名无实的陆军检阅使职务。可是冯玉祥也不是简单人,老吴想将其架空当然不行,乱世谁有兵谁就是草头王。他死死抓住11师师长的职务不放,表示京城米贵不易居,还是在皖地好。他还暗示,如果吴佩孚逼人太甚,他的屁股可能跟人民军走!
好歹他也算直系的一分子,若真的被逼到这一步,对曹锟、对吴佩孚、对整个直系的影响都是很恶劣的:前有王占元、后有冯玉祥,老吴是不能容人咋地?
吴佩孚无法,只得表示允许冯玉祥兼任11师师长职务,但表示京皖两地甚远,冯玉祥可先期就职,其部可缓步北上。但冯玉祥也是人才,竟然将其麾下4个混成旅全部以列车装运北上!足足两万多人的军队啊,光列车跑了好几趟。
冯玉祥入京后,曹遂发表其为陆军检阅使,仍兼十一师师长。冯玉祥虽失了皖北镇守使,却换了一个检阅使。皖北镇守使名义上虽然远比不上陆军检阅使,但职称一虚一实,相差可不止一点。好在冯玉祥兼任了师长,大权倒没旁落,但是因为此事,冯对吴的观感极差。
吴佩孚一来碍于面子,二来外有奉系压力在彼,三则冯部水米不进,军权在手,暂无可奈何,只得权且容忍之。
冯玉祥因为曹锟的收留之恩,本来游离于直系之外的,却对曹锟驱黎总统的政策极为卖力,在某种程度上算作直系的外围力量。就因为冯玉祥突然进京,打破了原本在此地“不独不武”的相持状态,张汉卿才萌生离京之意。
在目前没有多余力量绝对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退守奉军关外老巢天津是必要之举,否则无论是直系也好、冯玉祥也罢,一个不爽拿自己做人质了,那可是很不好玩滴!
冯玉祥与孙逸仙早有联系。早在年前冯玉祥驻湖南谌家矶时,孙逸仙就派徐谦、钮惕生带着他的亲笔信来见冯玉祥。徐、钮二人与冯玉祥是旧识,大家也都信奉基督教,二人劝冯玉祥和孙逸仙一致从事革命工作。
冯玉祥对孙逸仙十分钦佩,也认为北方大都受清廷遗毒,误国害民,全国民众和有志气的将领都仰望孙逸仙。后来冯又派秘书任佑民到广州拜访孙逸仙,表示只要孙逸仙用得着他,他无不尽力以赴。此时正是用的着的时候,自然格外尽心。
此际站台上迎接的都是中国北方的巨头:
北洋元老在任总统黎元洪、离任总理张绍曾,以及(看守)内阁的大批官员;
奉系的张作霖、张汉卿父子,担任陆军总长的元老孙烈臣及与孙逸仙有数面之缘的郭松龄,此时郭已是关外奉军总司令、署上将衔了;
直系的首领曹锟、吴佩孚都亲到了;山西督理阎锡山也来了;参议院院长王家襄,众议院秘书长郑林皋,国民党籍众议长吴景濂及南方的老革命党员,如黄郛、王正廷、李书城、李烈钧等林林总总数百位军政大员。
除此之外,上百位中外记者齐聚京师,镁光灯闪个不停。?
也是在列车上,他决定今后国民党的路是联合人民党,而绝不能与人民党分裂。
作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公”为重要的政治理念之一的大思想家革命家,年届57的他,在感慨国民党内部人才凋零的同时,多么希望能有一个合格的国民党人来继承他未竞的革命事业啊!那个素未谋面却又神交已久的年轻人能做他的接班人吗?
当然,前提是他能够在思想上影响到他。
列车徐徐停下来。宋庆龄掀起车帘,望了望窗外台潮的欢迎人群,轻轻说:“先生,到站了。”
此时的北京城,晴空当日,万里无云。数十万民众奔走相告,皆云国家统一在即,从此可以告别军阀纷争、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了。无数人怀着期待和憧憬,把建立一个和平强大的民国押在这位即将露面的传奇人物身上。
从这一点来说,此时由奉系掌权直接走奉系的道路,也许确实并不明智呢。从民心上讲,尽管国民党同样没有掌权,但影响力不弱,绝对比后世蜗居宝岛上的那一撮强太多:在宣传、组织能力上,完全甩后者十几条街。
列车未稳,忠心耿耿的孙大元帅贴身卫兵范良率先走出车厢,身后跟着十几个同样忠诚的士兵。他们一字儿排开,两眼警惕地观察着欢呼的人群,准备随时用身体挡向未测的变故。
张汉卿对孙逸仙可谓敬仰已久,正所谓不打不成交。他一早就命令驻廊坊的二十八师副师长扈先梅亲率1个团在北京车站周边戒严,又安排自己的卫队营穿便衣在人群中穿插。另外暗中联络直系担任陆军检阅使兼11师师长的冯玉祥,请他设法保护孙先生。
此前炮轰孙大炮,如果不幸把他炸死了也就算了。现在他来到自己的地盘(严格地讲是直、奉双方共管并以直系的人为主,但是他本能地有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出了任何差错都是不能原谅的。
并且,奉系的头头脑脑可都在这里呢,别让人一窝端了!
有心思的人绝对不仅仅直系一家,理论上所有想让天下大乱的势力都会有这个想法,特别是那些有可能被迫着退出历史舞台的个人或势力。
冯玉祥本来驻在皖北,在此扩充兵力,短短数月,竟也让他新增了1个步兵旅,也与人民军相安无事一段时间了。但是吴佩孚认为长此以往有失去控制的危险,于是想着给他再挪个地方。只要他不得安生,这蛟龙出海便跟泥鳅无异了。
冯玉祥知道吴佩孚的缓兵之计,为了安身,便走了曹锟的门路。总算总理张绍曾和张廷锷当时对冯玉祥印象不错,联合拍电向首领曹锟陈情,曹乃打电报给吴着令冯玉祥进京。
曹锟的面子要给,吴佩孚无法,便决定让他担任有名无实的陆军检阅使职务。可是冯玉祥也不是简单人,老吴想将其架空当然不行,乱世谁有兵谁就是草头王。他死死抓住11师师长的职务不放,表示京城米贵不易居,还是在皖地好。他还暗示,如果吴佩孚逼人太甚,他的屁股可能跟人民军走!
好歹他也算直系的一分子,若真的被逼到这一步,对曹锟、对吴佩孚、对整个直系的影响都是很恶劣的:前有王占元、后有冯玉祥,老吴是不能容人咋地?
吴佩孚无法,只得表示允许冯玉祥兼任11师师长职务,但表示京皖两地甚远,冯玉祥可先期就职,其部可缓步北上。但冯玉祥也是人才,竟然将其麾下4个混成旅全部以列车装运北上!足足两万多人的军队啊,光列车跑了好几趟。
冯玉祥入京后,曹遂发表其为陆军检阅使,仍兼十一师师长。冯玉祥虽失了皖北镇守使,却换了一个检阅使。皖北镇守使名义上虽然远比不上陆军检阅使,但职称一虚一实,相差可不止一点。好在冯玉祥兼任了师长,大权倒没旁落,但是因为此事,冯对吴的观感极差。
吴佩孚一来碍于面子,二来外有奉系压力在彼,三则冯部水米不进,军权在手,暂无可奈何,只得权且容忍之。
冯玉祥因为曹锟的收留之恩,本来游离于直系之外的,却对曹锟驱黎总统的政策极为卖力,在某种程度上算作直系的外围力量。就因为冯玉祥突然进京,打破了原本在此地“不独不武”的相持状态,张汉卿才萌生离京之意。
在目前没有多余力量绝对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退守奉军关外老巢天津是必要之举,否则无论是直系也好、冯玉祥也罢,一个不爽拿自己做人质了,那可是很不好玩滴!
冯玉祥与孙逸仙早有联系。早在年前冯玉祥驻湖南谌家矶时,孙逸仙就派徐谦、钮惕生带着他的亲笔信来见冯玉祥。徐、钮二人与冯玉祥是旧识,大家也都信奉基督教,二人劝冯玉祥和孙逸仙一致从事革命工作。
冯玉祥对孙逸仙十分钦佩,也认为北方大都受清廷遗毒,误国害民,全国民众和有志气的将领都仰望孙逸仙。后来冯又派秘书任佑民到广州拜访孙逸仙,表示只要孙逸仙用得着他,他无不尽力以赴。此时正是用的着的时候,自然格外尽心。
此际站台上迎接的都是中国北方的巨头:
北洋元老在任总统黎元洪、离任总理张绍曾,以及(看守)内阁的大批官员;
奉系的张作霖、张汉卿父子,担任陆军总长的元老孙烈臣及与孙逸仙有数面之缘的郭松龄,此时郭已是关外奉军总司令、署上将衔了;
直系的首领曹锟、吴佩孚都亲到了;山西督理阎锡山也来了;参议院院长王家襄,众议院秘书长郑林皋,国民党籍众议长吴景濂及南方的老革命党员,如黄郛、王正廷、李书城、李烈钧等林林总总数百位军政大员。
除此之外,上百位中外记者齐聚京师,镁光灯闪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