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可笑不可笑,贵族们说话,总是这个套路,先就得比对一下家世,高门大阀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也就占尽了便宜。
大唐立国未久,有不少显贵都是白手起家,没什么家世可言,所以如此风气不如前隋,可风俗习惯还是那般,不是想改就能改得了的。
荥阳郑氏是中原名门,郑从师本人又是阿史那多闻的女婿,来与李靖说话,分量倒是足够。
而三原李氏不算什么,可大唐国丈领兵数十万,在郑从师眼中,是大唐权臣无疑,说话就要尤其小心。
然后在言谈之间,才能体察对方脾性才能等等,就是这么个过程,即便是在军前,也是如此。
试探了两句,郑从师便也明白,眼前这人端肃威严,是典型的关西贵戚模样,和那些突厥人完全是两个样子。
于是他不再犹豫,干脆的说起了来意。
“都督领兵来此,令行禁止,用兵得法,实在让人佩服,今可汗命俺前来”
没等他说完,李靖打断他道:“据我所知,来的应该是突厥突利汗阿史那多闻吧?他统领突厥东方诸部,权势确实不小,但怎能称之为可汗?
嘿,若是有了自立之心,倒是不用多说什么。”
郑从师眼角微微抽动,努力镇定了下心神,才道:“以如今之局面,都督又何必计较这些呢?”
李靖摇头失笑,“这话说的不对,陛下与突厥可汗会盟于草原之上,这才过去多久?突厥东方汗便与我不宣而战。
俺没有派人前去质问,背盟之人倒先派了你来说话,哪有这样的道理?”
郑从师苦笑,他知道,这显然是中原的规矩,大义名分上要分说清楚,军前将领会把这些报到朝中给皇帝和朝臣们看。
到时是战是和,都会有所后果,那就不是军前将领们说了算了。
“都督何必明知故问,草原之上,东西两汗,便如中原之诸侯,统领大权,汗令到处,东方各部无有不遵”
“所以他便可无视两国之盟,率兵来到此地,与我交战?”
这就太讨厌了,郑从师沉吟半晌,决定不再纠缠于此,再要说下去的话能说些什么呢?说东方汗阿史那多闻已经失去了汗位?还是说阿史那多闻打算据有辽东,自立为王?
大家估计都心知肚明,这种口舌之争对于他来说毫无意义。
“汗王令我前来,正是有罢兵之意,汗王自知受了高句丽人蒙蔽,这才领兵南下,吾等也知高句丽人奸狡并非有意前来相犯。
如今两军对峙,再要僵持下去,于两家殊无益处。
汗王的意思是,罢兵修好,各取所需,也不知都督能应否?”
听着郑从师说话,李靖此时已经能够确定,突厥人在进退两难之下,熬不住了,这对于唐军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李靖沉思片刻,说道:“两家罢兵修好?哈哈,说的倒是轻易,可你人微言轻,不足取信于我,不若让阿史那多闻亲自前来见我,那时再谈罢兵之事不迟。”
郑从师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说错话了,姿态放的太低,一下便让对方察觉到了突厥人面临的窘境。
心思电转间,他勉强挤出些笑容道:“都督说笑了,大军征战,主帅相见可没那么容易,若都督执意如此,俺也只能回去禀报汗王,那对于两家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
李靖轻松的笑了起来,“你说的不对,我想突厥人仓促起兵,一定没想到会在这里过冬吧?
如今军资可还足够?军卒可还安适?将领可无怨言?哼,汝等进退两难之下,已陷死地,不如回去告诉阿史那多闻,让其自缚手脚,前来请降,俺或还可留其性命,不然被我捉住,怕是只有孤零零的一颗人头送去长安了。”
郑从师自负聪明,想学一下苏秦张仪,实际上当他进入唐军大营的那一刻起,就给李靖传递了一个信号,突厥人攻不能攻,守不能守,应该是不成了。
两军交战你来谈和?送功劳都不带这么送的,古之明智之士,都不会做这种蠢事。
诸葛和司马之间你来我往的趣事,都是文人的春秋笔法,你要是当了真,那才叫个玩笑。
只郑从师出现在这里,便让李靖对此战的胜算倍增,哪还会跟他好好说话?没有当即把他给斩了,就不错了。
至于突厥人派人前来求和会付出怎样的代价,李靖觉着吧,突厥人拿不出什么让人眼睛一亮的好东西来。
而且他也不相信突厥人说的话,那么多骑兵陈兵在侧,怎能让人放心?
除非突厥人把马匹都送过来,突厥人敢那么做吗?那和投唐有何区别?
李靖心中大定,开始算计着时间,再等一个月,嗯,怕是不用一个月,突厥人自己就得散了。
只要东边的数万唐军把山林中的高句丽人牵制住,得不到高句丽人帮助的突厥骑兵,要么干脆退兵,要么就要冻死,饿死在旷野之中。
局面一片大好,和他料想的大差不差,郑从师的到来,只不过印证了这一点而已。
十月间,天气还不算太冷,到时攻打平壤城,时间足够,等明年春暖花开,再去把东边的高句丽部族剿灭,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了这样的算计,结果不问可知。
“聪明”的郑从师灰溜溜的被赶出了唐军营寨,李靖只给了他两个选择,投唐,或者退兵,没有第三条路可选。
没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郑从师想给出的条件,比如说划江而治,或者是送唐军点战马,或者由突厥人引诱高句丽人出城,帮助唐军拿下平壤城等等,都没说出口,就被赶了出来。
其实他没想明白的是,只要突厥人还骑在马上,还能有着跟唐军一战的实力,他们的威胁便一直存在。
身为大军统帅的李靖,也不可能跟突厥人做出什么划江而治的交易,军前将领,私通敌国,那可是重罪。
大唐已然一统天下,不是诸侯们纷纷结交外寇,拥兵自重的时节了。
大唐立国未久,有不少显贵都是白手起家,没什么家世可言,所以如此风气不如前隋,可风俗习惯还是那般,不是想改就能改得了的。
荥阳郑氏是中原名门,郑从师本人又是阿史那多闻的女婿,来与李靖说话,分量倒是足够。
而三原李氏不算什么,可大唐国丈领兵数十万,在郑从师眼中,是大唐权臣无疑,说话就要尤其小心。
然后在言谈之间,才能体察对方脾性才能等等,就是这么个过程,即便是在军前,也是如此。
试探了两句,郑从师便也明白,眼前这人端肃威严,是典型的关西贵戚模样,和那些突厥人完全是两个样子。
于是他不再犹豫,干脆的说起了来意。
“都督领兵来此,令行禁止,用兵得法,实在让人佩服,今可汗命俺前来”
没等他说完,李靖打断他道:“据我所知,来的应该是突厥突利汗阿史那多闻吧?他统领突厥东方诸部,权势确实不小,但怎能称之为可汗?
嘿,若是有了自立之心,倒是不用多说什么。”
郑从师眼角微微抽动,努力镇定了下心神,才道:“以如今之局面,都督又何必计较这些呢?”
李靖摇头失笑,“这话说的不对,陛下与突厥可汗会盟于草原之上,这才过去多久?突厥东方汗便与我不宣而战。
俺没有派人前去质问,背盟之人倒先派了你来说话,哪有这样的道理?”
郑从师苦笑,他知道,这显然是中原的规矩,大义名分上要分说清楚,军前将领会把这些报到朝中给皇帝和朝臣们看。
到时是战是和,都会有所后果,那就不是军前将领们说了算了。
“都督何必明知故问,草原之上,东西两汗,便如中原之诸侯,统领大权,汗令到处,东方各部无有不遵”
“所以他便可无视两国之盟,率兵来到此地,与我交战?”
这就太讨厌了,郑从师沉吟半晌,决定不再纠缠于此,再要说下去的话能说些什么呢?说东方汗阿史那多闻已经失去了汗位?还是说阿史那多闻打算据有辽东,自立为王?
大家估计都心知肚明,这种口舌之争对于他来说毫无意义。
“汗王令我前来,正是有罢兵之意,汗王自知受了高句丽人蒙蔽,这才领兵南下,吾等也知高句丽人奸狡并非有意前来相犯。
如今两军对峙,再要僵持下去,于两家殊无益处。
汗王的意思是,罢兵修好,各取所需,也不知都督能应否?”
听着郑从师说话,李靖此时已经能够确定,突厥人在进退两难之下,熬不住了,这对于唐军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李靖沉思片刻,说道:“两家罢兵修好?哈哈,说的倒是轻易,可你人微言轻,不足取信于我,不若让阿史那多闻亲自前来见我,那时再谈罢兵之事不迟。”
郑从师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说错话了,姿态放的太低,一下便让对方察觉到了突厥人面临的窘境。
心思电转间,他勉强挤出些笑容道:“都督说笑了,大军征战,主帅相见可没那么容易,若都督执意如此,俺也只能回去禀报汗王,那对于两家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
李靖轻松的笑了起来,“你说的不对,我想突厥人仓促起兵,一定没想到会在这里过冬吧?
如今军资可还足够?军卒可还安适?将领可无怨言?哼,汝等进退两难之下,已陷死地,不如回去告诉阿史那多闻,让其自缚手脚,前来请降,俺或还可留其性命,不然被我捉住,怕是只有孤零零的一颗人头送去长安了。”
郑从师自负聪明,想学一下苏秦张仪,实际上当他进入唐军大营的那一刻起,就给李靖传递了一个信号,突厥人攻不能攻,守不能守,应该是不成了。
两军交战你来谈和?送功劳都不带这么送的,古之明智之士,都不会做这种蠢事。
诸葛和司马之间你来我往的趣事,都是文人的春秋笔法,你要是当了真,那才叫个玩笑。
只郑从师出现在这里,便让李靖对此战的胜算倍增,哪还会跟他好好说话?没有当即把他给斩了,就不错了。
至于突厥人派人前来求和会付出怎样的代价,李靖觉着吧,突厥人拿不出什么让人眼睛一亮的好东西来。
而且他也不相信突厥人说的话,那么多骑兵陈兵在侧,怎能让人放心?
除非突厥人把马匹都送过来,突厥人敢那么做吗?那和投唐有何区别?
李靖心中大定,开始算计着时间,再等一个月,嗯,怕是不用一个月,突厥人自己就得散了。
只要东边的数万唐军把山林中的高句丽人牵制住,得不到高句丽人帮助的突厥骑兵,要么干脆退兵,要么就要冻死,饿死在旷野之中。
局面一片大好,和他料想的大差不差,郑从师的到来,只不过印证了这一点而已。
十月间,天气还不算太冷,到时攻打平壤城,时间足够,等明年春暖花开,再去把东边的高句丽部族剿灭,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了这样的算计,结果不问可知。
“聪明”的郑从师灰溜溜的被赶出了唐军营寨,李靖只给了他两个选择,投唐,或者退兵,没有第三条路可选。
没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郑从师想给出的条件,比如说划江而治,或者是送唐军点战马,或者由突厥人引诱高句丽人出城,帮助唐军拿下平壤城等等,都没说出口,就被赶了出来。
其实他没想明白的是,只要突厥人还骑在马上,还能有着跟唐军一战的实力,他们的威胁便一直存在。
身为大军统帅的李靖,也不可能跟突厥人做出什么划江而治的交易,军前将领,私通敌国,那可是重罪。
大唐已然一统天下,不是诸侯们纷纷结交外寇,拥兵自重的时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