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破满意的等了等,才让臣下们平身入座。
心里则在想着,怨不得君王身边总要养上几个谗佞之臣,作用上确实可圈可点,闲来可以娱乐君王,有事时可以当枪来使,甚至可以背上黑锅,很好用嘛,那自己身边这样的人是不是少了点?
当然了,这也只是想想,那些人其实还会结党营私,祸乱朝纲,标准的双刃剑,控制力稍微弱点的君王就不用想了。
等到众人归座,李破继续道:“有鉴于此,朝廷当广开言路,凡有抚民之良策者,皆可报到三省,若有一二能惠及天下臣民,朕定厚赏之。”
说的差不多了,略略阐明了一下将来的为政方向,李破才开始进入主题,“今有一事,朕要与卿等相商,突厥使节南来也不是第一次了,想来你们也都晓得此事,朕也不再多言。
只是此次使节南来,其他也就罢了,突厥可汗想要朕与她会盟,亲自商谈两国修好之事,此事非同小可,诸人有何建议,不妨畅所欲言,即便言有不当,朕也不会怪罪。”
殿中明显安静了一下,接着便躁动了起来。
有的人面面相觑,有的人低头沉思。
确实是大事无疑,众人毫不意外的想起了当年杨广会盟启民可汗的事情,只是时至今日,形势明显颠倒了过来,在这样一个时节,突厥可汗主动提出了会盟之议……众人一下便紧张了起来。
过了好一会,也无人愿意率先开口,李破耐心的等着,并不催促他们。
直过了盏茶工夫,还是温彦博先出言道:“臣听高寺卿说,突厥修好之意颇诚,就是未曾想到突厥可汗竟欲与至尊亲自相见商讨大事。
臣思忖再三,以为此议不可取……炀帝杨广当年会启民可汗于榆林,喧嚣天下,广布功德,实则其弊甚多。
这些年中原烽烟遍地,民不聊生,说起炀帝来众人皆要以其为鉴,其他的自不待言,臣只说他与启民可汗会盟之事。
一来,聚众宣威于塞外,有震慑突厥之意,然则宛同羞辱,惹得突厥国内非议众多,启民可汗实乃宽厚之人,并未改弦更张,可其子登位,顿绝两家之好,其始于会盟乎?
二来,劳师动众,长途跋涉,君臣困顿自不必提,糜耗更是空前绝后,仿效的也不过是始皇帝五巡天下故事,秦二世而亡,隋亦如此,前车之鉴不远,吾等后人当慎思之。
再有,突厥国内之情势,吾等所知寥寥,未解其因,必碍其果,冒然前去相见,危机四伏不说,还易为突厥所制。
若其本存无礼之心,至尊前去岂非自取其辱?所谓君忧则臣辱,君辱则臣死,到时吾与突厥必有一战,那与修好之初衷岂不相悖?
臣以为一二使者可为之事,何必天子躬亲?不如派人北去细数其弊,以绝此议。”
上来就是个反对的,旗帜鲜明,理由充分,李破暗自点头,觉着他说的很有道理,王不见王才是正常状态。
两国相交,各凭手段,见面聊一聊的想法确实有些荒唐,阿史那杨环并非蠢人,却还是派人提出会盟,若不是想要把他捉去突厥王庭,那就是真的渴欲一见了。
想亲自看看他是不是真的长的很像杨坚夫妇?
李破没有说话,选择继续等待,商量事情嘛,有反对的自然便有赞同的,若是大家有志一同,观点一致,那说明根本没有商量的必要。
果然,等了一会,中书令萧禹便开了口,“温仆射所言甚是有理,然臣以为,吾与突厥交好多年,既为盟友,又为亲戚,此为私情也。
以当前之势而论,天下初定,国力疲敝,若能与突厥修长远之好,其利甚多,此为公义也。
而利弊之间取其大者,方为明智之举,不能一概而论,始皇帝巡行天下,为昭六国之人明其主也。
炀帝四处巡游,荒唐之举累累,怎只会盟一事?
如今至尊平定天下,功绩已同秦皇汉祖,贤明之处,世人皆知,杨广之流差之远矣,与其以炀帝为鉴,不若放眼将来。
所以臣以为使者往来,不应以婉拒为主,反而该与突厥商议会盟细节,避害趋利,让突厥可汗察查吾之诚意。
若其觉得会盟之事确实多此一举,收回成命,与我也是无碍,若是执意会盟,臣愿陪于至尊左右,逢有无礼,臣当死于阶下,以告突厥大唐不可轻辱。”
好吧,萧禹还是那个萧禹,性情偏于激烈,商量个事情,就事论事也就是了,可他偏不,夹枪带棒的,隐约有讥刺温彦博胆小无能之意。
温彦博没搭理他,萧禹之为人,他领教已多,那是个当仁不让,却又气量不足的家伙。
前些时高慎一案就能看出一二,就因为高恽强登成国夫人车驾,便惹的他穷追不舍,俨然便成了倒高的主力。
大家都有些偃旗息鼓的时候,他还不依不饶,和这样的人当同僚,只能就事论事,与他当面争吵无益于大事,还可能结下私仇。
哼,过后得找机会参他两本,压一压他的气焰才成。
李破则不管这些,又暗自点头,萧禹说的也有道理,杨广那败家子怎能与我相比?他领人出去都是耍威风去了,咱出去可是为了国家大事。
按照顺序,该是封德彝发言了,官场之上就是这般,等级森严,乱了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政治事故。
若说温彦博,萧禹两人都是棱角分明,陈述己见时多数不会为外物所动的话,封德彝就是个反面教材。
在不确定君王心意的时候,他从来不担重责,为之后留出说话的余地。
所以他的建议也就流于泛泛,只说其他两人说的都有道理,而且事关重大,不如派遣使者去突厥,商量会盟之事外,也看看突厥国内动静,也好做到有的放矢。
如此拖延个一年半载的,也能更为明确的察知突厥可汗的心意。
封德彝就有这个本事,把稀泥和的花样百出,竟然让人听上去比温彦博,萧禹两人说的更为实际稳妥一些。
你说他这本事,也是没谁了。
心里则在想着,怨不得君王身边总要养上几个谗佞之臣,作用上确实可圈可点,闲来可以娱乐君王,有事时可以当枪来使,甚至可以背上黑锅,很好用嘛,那自己身边这样的人是不是少了点?
当然了,这也只是想想,那些人其实还会结党营私,祸乱朝纲,标准的双刃剑,控制力稍微弱点的君王就不用想了。
等到众人归座,李破继续道:“有鉴于此,朝廷当广开言路,凡有抚民之良策者,皆可报到三省,若有一二能惠及天下臣民,朕定厚赏之。”
说的差不多了,略略阐明了一下将来的为政方向,李破才开始进入主题,“今有一事,朕要与卿等相商,突厥使节南来也不是第一次了,想来你们也都晓得此事,朕也不再多言。
只是此次使节南来,其他也就罢了,突厥可汗想要朕与她会盟,亲自商谈两国修好之事,此事非同小可,诸人有何建议,不妨畅所欲言,即便言有不当,朕也不会怪罪。”
殿中明显安静了一下,接着便躁动了起来。
有的人面面相觑,有的人低头沉思。
确实是大事无疑,众人毫不意外的想起了当年杨广会盟启民可汗的事情,只是时至今日,形势明显颠倒了过来,在这样一个时节,突厥可汗主动提出了会盟之议……众人一下便紧张了起来。
过了好一会,也无人愿意率先开口,李破耐心的等着,并不催促他们。
直过了盏茶工夫,还是温彦博先出言道:“臣听高寺卿说,突厥修好之意颇诚,就是未曾想到突厥可汗竟欲与至尊亲自相见商讨大事。
臣思忖再三,以为此议不可取……炀帝杨广当年会启民可汗于榆林,喧嚣天下,广布功德,实则其弊甚多。
这些年中原烽烟遍地,民不聊生,说起炀帝来众人皆要以其为鉴,其他的自不待言,臣只说他与启民可汗会盟之事。
一来,聚众宣威于塞外,有震慑突厥之意,然则宛同羞辱,惹得突厥国内非议众多,启民可汗实乃宽厚之人,并未改弦更张,可其子登位,顿绝两家之好,其始于会盟乎?
二来,劳师动众,长途跋涉,君臣困顿自不必提,糜耗更是空前绝后,仿效的也不过是始皇帝五巡天下故事,秦二世而亡,隋亦如此,前车之鉴不远,吾等后人当慎思之。
再有,突厥国内之情势,吾等所知寥寥,未解其因,必碍其果,冒然前去相见,危机四伏不说,还易为突厥所制。
若其本存无礼之心,至尊前去岂非自取其辱?所谓君忧则臣辱,君辱则臣死,到时吾与突厥必有一战,那与修好之初衷岂不相悖?
臣以为一二使者可为之事,何必天子躬亲?不如派人北去细数其弊,以绝此议。”
上来就是个反对的,旗帜鲜明,理由充分,李破暗自点头,觉着他说的很有道理,王不见王才是正常状态。
两国相交,各凭手段,见面聊一聊的想法确实有些荒唐,阿史那杨环并非蠢人,却还是派人提出会盟,若不是想要把他捉去突厥王庭,那就是真的渴欲一见了。
想亲自看看他是不是真的长的很像杨坚夫妇?
李破没有说话,选择继续等待,商量事情嘛,有反对的自然便有赞同的,若是大家有志一同,观点一致,那说明根本没有商量的必要。
果然,等了一会,中书令萧禹便开了口,“温仆射所言甚是有理,然臣以为,吾与突厥交好多年,既为盟友,又为亲戚,此为私情也。
以当前之势而论,天下初定,国力疲敝,若能与突厥修长远之好,其利甚多,此为公义也。
而利弊之间取其大者,方为明智之举,不能一概而论,始皇帝巡行天下,为昭六国之人明其主也。
炀帝四处巡游,荒唐之举累累,怎只会盟一事?
如今至尊平定天下,功绩已同秦皇汉祖,贤明之处,世人皆知,杨广之流差之远矣,与其以炀帝为鉴,不若放眼将来。
所以臣以为使者往来,不应以婉拒为主,反而该与突厥商议会盟细节,避害趋利,让突厥可汗察查吾之诚意。
若其觉得会盟之事确实多此一举,收回成命,与我也是无碍,若是执意会盟,臣愿陪于至尊左右,逢有无礼,臣当死于阶下,以告突厥大唐不可轻辱。”
好吧,萧禹还是那个萧禹,性情偏于激烈,商量个事情,就事论事也就是了,可他偏不,夹枪带棒的,隐约有讥刺温彦博胆小无能之意。
温彦博没搭理他,萧禹之为人,他领教已多,那是个当仁不让,却又气量不足的家伙。
前些时高慎一案就能看出一二,就因为高恽强登成国夫人车驾,便惹的他穷追不舍,俨然便成了倒高的主力。
大家都有些偃旗息鼓的时候,他还不依不饶,和这样的人当同僚,只能就事论事,与他当面争吵无益于大事,还可能结下私仇。
哼,过后得找机会参他两本,压一压他的气焰才成。
李破则不管这些,又暗自点头,萧禹说的也有道理,杨广那败家子怎能与我相比?他领人出去都是耍威风去了,咱出去可是为了国家大事。
按照顺序,该是封德彝发言了,官场之上就是这般,等级森严,乱了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政治事故。
若说温彦博,萧禹两人都是棱角分明,陈述己见时多数不会为外物所动的话,封德彝就是个反面教材。
在不确定君王心意的时候,他从来不担重责,为之后留出说话的余地。
所以他的建议也就流于泛泛,只说其他两人说的都有道理,而且事关重大,不如派遣使者去突厥,商量会盟之事外,也看看突厥国内动静,也好做到有的放矢。
如此拖延个一年半载的,也能更为明确的察知突厥可汗的心意。
封德彝就有这个本事,把稀泥和的花样百出,竟然让人听上去比温彦博,萧禹两人说的更为实际稳妥一些。
你说他这本事,也是没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