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众人沉默以对,唯有杨恭仁道:“此案费时良久,口供极多,证据确凿,可为范例,应晓以天下,警示来者。”
高表仁闻言立即怒目而视,耳光打起来没完了是吧?我高氏没怎么得罪你杨氏嘛……
当然了,不管他怎么恼火,他都不会出言反对,一旦开口,那就是因私废公,今日能在这里与闻高慎一案的终结,应该是皇帝给了高氏一个脸面,颇有安抚之意。
他要在此事上说话,便有不知进退之嫌。
李破不管他们的心思若何,觉着杨恭仁说的很有道理。
高慎最主要的罪名有两个,一个是大肆挪用户部钱粮(包括很多旧账),一个则是勾连突厥欲谋不轨。
两样都很典型,是当世贵族们最常见的罪责,明告天下,以为范例是有很大好处的。
再加上发生在渤海高氏这样的名门望族身上,受到严厉惩治之下,越多的人晓得此事,便越能收到震慑之效。
所以他没怎么思索,当即便答应了下来,“嗯,此言有理,可由刑部酌情录入唐律,由中书,尚书议过后拿来我看,成的话明发各郡即可。”
这明显是在高氏摔倒之后,又踹了其屁股一脚,至于是不是出于公心,那就只有杨恭仁自己知道了。
反正算是把高氏给得罪了,当然了,这也不算什么大事,门阀世族相互攻讦,党同伐异是常有的事情。
一般来说皇帝不怕这个,就怕各个门户之间相互联姻,互为奥援,等到朝中有志一同的说一个人的好话的时候,那才叫个可怕。
杨恭仁躬身称是,还略略瞄了王泽一眼,王泽恼怒的回瞪过去。
在晋地时李破责王氏修订律法,到了南下入长安时渐渐收尾。
王氏修订的其实只是律法的一部分,主要是刑律和军法,最大的变化是在隋律的基础之上,很大程度上收紧了死刑上的界定。
因为李破不想再看到路边插上杆子,挂满人头的恐怖景象,前隋的将领们动辄杀人以震慑军心,当时把李破吓的不轻,这是李破修订隋律的初衷所在。
而到了王氏手中,自然不会只顾这些,在晋阳时联合晋阳官员,定下了如今唐律的基础,共十篇,四百余条。
大致上其实还是开皇律的延续,其中增减多为乱世所设,等到天下一统之后肯定还要大修一次。
可别小看王氏修律的作用,晋地能够成为李破争雄天下的资本,就是因为律法宽严得当,地方官吏有据可依,施政之时便不会因人而废郡务。
晋地的兴盛,修律自有其功。
如今天下一统在即,杨恭仁可不想在刑律上再被王泽占先,他在晋阳可没少跟王泽吵了架。
高表仁可不知道这些旧事,只当杨恭仁在拿王氏做法,愤愤不平间真想上去踹这厮几脚出气。
李破看了众人一圈,见无人再有话说,便道:“既然没有异议,那就这么办吧。”
见皇帝有了逐客之意,众人起身施礼,陆续退了出去。
李破重又低头翻看案卷。
李靖上了奏表,足有二十多页,他在南边的所作所为,事无巨细都做了大致的说明。
他的才干真不是吹出来的,到了今年二月,他已率军三入山南,初步收服了当地的官吏,豪族,剩下的就是慢慢治理的问题了。
林士弘的人头也已被人送到江陵,意味着席卷江右的义军彻底覆灭了。
在治政之上,李靖大肆启用梁国旧臣,极力拉拢当地的门阀世族,冬天时他也设祭祭奠了一下死难将士,并为被萧铣所杀的诸王招魂,加之有周法明在侧大力配合,江右人心渐安。
另外就是剿匪,他令张亮驻襄阳,尉迟恭在江夏,开始大力剿除匪患,扫除萧铣余孽之外,江右的盗匪们也纷纷被擒。
值得一提的是,张伦率军到底没追上步群的马蹄子,遂率军转驻南阳,等北边天气暖和些便北上去洛阳,至于能不能及时赶到河边,参与到平定窦建德的战事当中,那得看河北战事会拖多久。
仔细的看完了,李破觉着很满意,老丈人做事很是得力,还不用担心他权力过大造自己的反,真希望世间的老丈人都是如此啊……
接下来的几份奏表都是来自蜀中,看着就有点闹心了。
蜀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南蛮作乱,一直没有消停下来,梁州总管李武在和蛮人纠缠,益州总管张云智刚上任,也在为蛮族头疼,夔州总管宇文镬同样如此。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蜀中的蛮族都不要命了,纷纷起事要跟唐军见个真章。
实际上则是唐军在蜀中杀伤蛮族太众,与蛮族结下了血仇,于是在去年冬天,蛮族的反抗便来到了一个高(和谐)潮。
到了今年年初的时候,其实各处就又都渐渐安定了下来,只是因为路途不便,没来得及送信出来,等天气稍微暖和的时候,蜀中的几个人便有志一同的送信到长安表功,无疑让李破产生了一定的错觉。
这种事情很常见,臣下们夸功的时候自然要添油加醋,至于君王信不信,那就看各人是怎么夸功的了。
蜀中的情形引起了李破一定的忧虑,考量着是不是增兵过去,各处都在和蛮族交战,情形有点糟糕啊,李靖上的平蛮十策他娘的你们看没看啊?
让他有点疑惑的则是去年蜀中的产出却未受多少影响……他是真想把几个人都蜀中拉到面前来仔细问一问。
看着有些气闷,李破起身背着手在殿中又溜达开了,殿中几个近臣的眼珠都随着他的身影转来转去。
皇帝喜欢在这个时候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走神的话,对自己可不太负责任。
谏义大夫魏征很有感触,也很想改掉皇帝这个毛病,只是进言数次,都被皇帝当成了耳边风。
果然就听皇帝念叨了一句,“你们说蜀中蛮族有多少?前隋时就没人算一下?嗯,得派人去蜀中瞧瞧,化外之民总也得有个数吧?”
众人沉默以对,唯有杨恭仁道:“此案费时良久,口供极多,证据确凿,可为范例,应晓以天下,警示来者。”
高表仁闻言立即怒目而视,耳光打起来没完了是吧?我高氏没怎么得罪你杨氏嘛……
当然了,不管他怎么恼火,他都不会出言反对,一旦开口,那就是因私废公,今日能在这里与闻高慎一案的终结,应该是皇帝给了高氏一个脸面,颇有安抚之意。
他要在此事上说话,便有不知进退之嫌。
李破不管他们的心思若何,觉着杨恭仁说的很有道理。
高慎最主要的罪名有两个,一个是大肆挪用户部钱粮(包括很多旧账),一个则是勾连突厥欲谋不轨。
两样都很典型,是当世贵族们最常见的罪责,明告天下,以为范例是有很大好处的。
再加上发生在渤海高氏这样的名门望族身上,受到严厉惩治之下,越多的人晓得此事,便越能收到震慑之效。
所以他没怎么思索,当即便答应了下来,“嗯,此言有理,可由刑部酌情录入唐律,由中书,尚书议过后拿来我看,成的话明发各郡即可。”
这明显是在高氏摔倒之后,又踹了其屁股一脚,至于是不是出于公心,那就只有杨恭仁自己知道了。
反正算是把高氏给得罪了,当然了,这也不算什么大事,门阀世族相互攻讦,党同伐异是常有的事情。
一般来说皇帝不怕这个,就怕各个门户之间相互联姻,互为奥援,等到朝中有志一同的说一个人的好话的时候,那才叫个可怕。
杨恭仁躬身称是,还略略瞄了王泽一眼,王泽恼怒的回瞪过去。
在晋地时李破责王氏修订律法,到了南下入长安时渐渐收尾。
王氏修订的其实只是律法的一部分,主要是刑律和军法,最大的变化是在隋律的基础之上,很大程度上收紧了死刑上的界定。
因为李破不想再看到路边插上杆子,挂满人头的恐怖景象,前隋的将领们动辄杀人以震慑军心,当时把李破吓的不轻,这是李破修订隋律的初衷所在。
而到了王氏手中,自然不会只顾这些,在晋阳时联合晋阳官员,定下了如今唐律的基础,共十篇,四百余条。
大致上其实还是开皇律的延续,其中增减多为乱世所设,等到天下一统之后肯定还要大修一次。
可别小看王氏修律的作用,晋地能够成为李破争雄天下的资本,就是因为律法宽严得当,地方官吏有据可依,施政之时便不会因人而废郡务。
晋地的兴盛,修律自有其功。
如今天下一统在即,杨恭仁可不想在刑律上再被王泽占先,他在晋阳可没少跟王泽吵了架。
高表仁可不知道这些旧事,只当杨恭仁在拿王氏做法,愤愤不平间真想上去踹这厮几脚出气。
李破看了众人一圈,见无人再有话说,便道:“既然没有异议,那就这么办吧。”
见皇帝有了逐客之意,众人起身施礼,陆续退了出去。
李破重又低头翻看案卷。
李靖上了奏表,足有二十多页,他在南边的所作所为,事无巨细都做了大致的说明。
他的才干真不是吹出来的,到了今年二月,他已率军三入山南,初步收服了当地的官吏,豪族,剩下的就是慢慢治理的问题了。
林士弘的人头也已被人送到江陵,意味着席卷江右的义军彻底覆灭了。
在治政之上,李靖大肆启用梁国旧臣,极力拉拢当地的门阀世族,冬天时他也设祭祭奠了一下死难将士,并为被萧铣所杀的诸王招魂,加之有周法明在侧大力配合,江右人心渐安。
另外就是剿匪,他令张亮驻襄阳,尉迟恭在江夏,开始大力剿除匪患,扫除萧铣余孽之外,江右的盗匪们也纷纷被擒。
值得一提的是,张伦率军到底没追上步群的马蹄子,遂率军转驻南阳,等北边天气暖和些便北上去洛阳,至于能不能及时赶到河边,参与到平定窦建德的战事当中,那得看河北战事会拖多久。
仔细的看完了,李破觉着很满意,老丈人做事很是得力,还不用担心他权力过大造自己的反,真希望世间的老丈人都是如此啊……
接下来的几份奏表都是来自蜀中,看着就有点闹心了。
蜀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南蛮作乱,一直没有消停下来,梁州总管李武在和蛮人纠缠,益州总管张云智刚上任,也在为蛮族头疼,夔州总管宇文镬同样如此。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蜀中的蛮族都不要命了,纷纷起事要跟唐军见个真章。
实际上则是唐军在蜀中杀伤蛮族太众,与蛮族结下了血仇,于是在去年冬天,蛮族的反抗便来到了一个高(和谐)潮。
到了今年年初的时候,其实各处就又都渐渐安定了下来,只是因为路途不便,没来得及送信出来,等天气稍微暖和的时候,蜀中的几个人便有志一同的送信到长安表功,无疑让李破产生了一定的错觉。
这种事情很常见,臣下们夸功的时候自然要添油加醋,至于君王信不信,那就看各人是怎么夸功的了。
蜀中的情形引起了李破一定的忧虑,考量着是不是增兵过去,各处都在和蛮族交战,情形有点糟糕啊,李靖上的平蛮十策他娘的你们看没看啊?
让他有点疑惑的则是去年蜀中的产出却未受多少影响……他是真想把几个人都蜀中拉到面前来仔细问一问。
看着有些气闷,李破起身背着手在殿中又溜达开了,殿中几个近臣的眼珠都随着他的身影转来转去。
皇帝喜欢在这个时候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走神的话,对自己可不太负责任。
谏义大夫魏征很有感触,也很想改掉皇帝这个毛病,只是进言数次,都被皇帝当成了耳边风。
果然就听皇帝念叨了一句,“你们说蜀中蛮族有多少?前隋时就没人算一下?嗯,得派人去蜀中瞧瞧,化外之民总也得有个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