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票月票)
李破勉勉强强原谅了别人的“无心之失”,为自己的人才贮备计划先做了点工作。
实际上,他也没太指望,云内乃至于马邑这样的边塞,除了能打能杀的汉子之外,能有什么像样的人才。
就像他现在收罗了这些歪瓜裂枣,王庆还算不错的了,门阀落魄子弟。
像许昭,就是个盗墓贼外加风水先生,怎么看都是一副贼丕子。
刘景虽然读过书,却跟着一群悍匪厮混,满身的草莽气息,书算是白读了,心思都用到怎么打家劫舍才安全上去了。
接下来的王静,就更糟心。
王静到是没吹嘘,不久李破就听到了些传闻,不过还不如没听到呢,差点没气歪了他的鼻子。
这人跟人说的是,我王静有多牛多牛,看看,在李参军面前转了一圈,毫发未损的咱就出来了。
我跟你们说啊,那是我不愿受羁绊,不然的话,现在也是恒安镇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呢。
瞧瞧这说的,都快把自己弄成苏秦转世,张仪再生了,李破李参军完全沦为了配角,还是比较靠近反面角色那种。
李破听了传闻,立马派了严闾人去寻这个家伙的晦气,没想到,严闾人回来给人带话,人们都爱听故事,故事说的越精彩,才传的越广。
这厮嘴皮子是真利落,严闾人的剑都给窝回来了。
可见,文人口舌如刀,文笔似剑,那真不是吹的。
李破就此知耻而后勇,趁着受伤,也拿起了书本纸笔,继续自己的学业了。
当然,这不是王静多有说服力,而是因为李靖来信了。很是问起了李破的学业,明显是不想闺女嫁给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
也是天下大乱,李靖顾不上女儿的婚事,不然的话。李破会不会干出欺师灭祖或者挟人私奔的事情来还真不好说。
等过上一些时候,李靖回头再看,就后悔了,呀,这小子成了气候了。入赘好像有点不合适了呢。
当然,在大业九年这会儿,婚丧嫁娶的人家,都属于没心没肺那伙儿的。
河南已经彻底的乱成了一锅粥。
杨玄感开始围攻洛阳,辽东的大军在陆续往回赶,隋帝杨广焦头烂额之余,也是七窍生烟,因为他感觉自己就要拿下辽东城了。
实际上,他根本没想清楚,拿下辽东城来干什么。
高句丽君臣故技重施。再次送出降书,到不是他们没皮没脸,当然,没皮没脸那也是肯定的了,不过这会儿,高句丽也是撑不住了。
和大隋耗国力,就算是突厥也白搭。
杨广借着这个台阶就往下走,含恨率军班师。
大业九年七月间,杨玄感还是很威风的,将洛阳死死围住。猛攻不休,河南人很欢迎他,据说许多壮士从军,络绎于途。
两淮也乱了。刘元进起于余杭,韩相国起于梁郡,响应杨玄感。
但不几日,刘元进这个没心没肺,看不清形势的家伙直接在吴郡称帝了,韩相国好点。被杨玄感人命为河南道元帅,但其实也没蹦跶了几天,他比刘元进死的还早。
实际上,这个时候被杨玄感蛊惑的人,都属于没看清天下大势的家伙,最后也就都没什么好下场。
他们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大家,造反这个行当是个高风险职业。
就在征战辽东大军还未回转,杨玄感兵势正盛之时,两位去年参加了第一次辽东之战的老臣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给大髓缓了一口气下来。
民部尚书樊子盖,守洛阳,死死的将杨玄感拒之于洛阳坚城之外。
刑部尚书卫玄卫文升,率军出潼关援洛阳。
卫文升带的兵不多,但作为愈老弥坚的大髓宿将,他的坚韧是很难想象的。
他率军和亲自带兵东来的杨玄感在洛阳之西的土地上,大大小小激战十数场,连败连战,死死拖住了杨玄感,为征辽大军的回转带来了充裕的时间。
这个时候,无论是晋地,还是关西的人们,都在冷冷旁观着这场事关大隋国运的战争。
他们也有着充足的理由选择旁观,因为没有接到皇帝调兵平叛的文书。
实际上,隋帝杨广哪里还敢调这些地方的人参战?
连世受国恩的杨玄感,兵部侍郎斛斯政这样的人都反了,其他人还能信得过吗?
比如说正在怀远镇督运粮草的殿内少监,唐国公李渊就被杨广一下支到了千里之外的弘农,去面对铺天盖地的白瑜娑反军去了。
李靖这会儿就比较有闲心,将一封封战报都传到了恒安镇,给自己的学生和女儿来了个命题作文,让他们说说河南的战局。
李碧挺认真,在百忙之余,还样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给父亲。
李破就比较懒,嗯,也许是因为字还没练出来,也就藏拙了,所以只简单的回了几个字,杨玄感必败。
事实证明,几千字未必有五个字好使,李碧被父亲来信训斥了一顿,蔫了好几天,来看望李破的时候,都没心思跟李破斗嘴了。
给李破的信到也挺短,估计是觉着学生对他这个老师不够恭敬,自己也要矜持一下吧。
为何有此说?
不多不少,也是五个字。
一下却把李破难住了,为什么?他总不能说他知道杨广那二货还有第三次征伐高句丽呢,凭什么就栽到杨玄感手里?
足足想了两天,才又回信,大隋气数未尽。
这肯定属于大逆之言了,但不论李破还是李靖,都没当回事儿,在他们心里,甚或是很多门阀子弟的心目中,皇帝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罢了。
经过辽东之战,皇帝杨广的威严,更是降到了历史最低,长安中很多人,其实已经半公开的说杨二如何如何了。
不几天,李靖的回信又来了,李破头疼欲裂,这来来回回的得浪费多少人力物力,你知道吗?
何时才至尽处?
不多不少,六个字,又像开玩笑,又像赌气,不过李破想想那张严肃的脸,觉着还是赌气多些。
李破这回就比较轻松了,再伐辽东,气数必尽。
这回李碧是真吃醋了,父亲和这个便宜学生神神秘秘的书信往来,还那么频繁,他这个女儿都没这样的待遇呢。
气冲冲来寻李破的麻烦,于是,李破免费找了个代笔。
李靖回的还是很快,这次字更少,就两个字,未必。
李碧看了,是满脑袋的黑线,这是什么鬼东西?就两个字也值当派人跑一趟送过来?
李破却一下省心了,不用回了,至于这个未必是说未必如李破所说,再伐辽东,大隋气数就能尽了,还是说,皇帝未必能傻到再去打高句丽这个地步,都不用管了。
看这样子,李靖挺满意,也没准备让李破再说出点什么来,书信往来,毕竟不太安全嘛。
李碧有点抓狂,不过李破糊弄她已经成习惯了,几句话就把她给带歪了。
实际上,李碧也不会较这个真,吃醋什么的都是假的,心里高兴者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终于有点器重这个学生了,这自然是高兴事,毕竟世上没哪个女儿想让父亲和意中人掐的你死我活或者冷冷淡淡不相往来的。
她只是过来看看,别让李破说话得罪了父亲,至于两人书信上写的什么,她也不太关心。
七月间,云内县城的工程终于纷纷完工,此时也已进入了秋季,农忙时节也堪堪就要到了。
这个还不用军人们操心,不过各处减产那是一定的了,征伐辽东的后遗症,正在持续的困扰着大隋。
因为缺乏人力,粮食减产,粮食减产,又让很多农户破产,成为流民,然后烽火四起,之后又让土地再次减产,这是个很简单而又可怕的恶性循环。
在马邑这样的边塞,还不太明显,如果去到两淮,或者是蜀地,关西,那就会有非常清晰的感受了。
至于山东,河北,河南这样的地方,就不用多说什么了,今年肯定绝收,都在打仗,谁还去种田谁就是傻子,因为就算收上来也吃不到自己嘴里。
比较奇特的是,今年云内县城的粮食,收上来之后,却比往年多了两成。
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就是这么形成的。
说起来,其实也不奇怪,原因很多,今年不能行商,只能种地了,再有,不会有人敢于从中做手脚了,东山贼也已被剿灭,加上农时也没误了。
于是,风调雨顺之下,增产也最正常不过。
不过六千人驻扎在恒安镇,云内收上来的粮草牛羊,还真就不够看。
云内四面环山是屯兵的好地方,但大军想在这里用正常的方法自给自足,也妄想,毕竟,它还不是后来的大同。
七月,李破的伤口渐渐收口,人又精神活泛了起来,也就不在八面楼装死了,回去恒安镇居住。
七月末,河南战局已然颇为清晰,杨玄感叛军先是顿于坚城之下,后又被关西援军死死拖住,战机尽失,被陆续赶到的各路人马渐渐围在河南,败亡已是早晚间事。(未完待续。)
李破勉勉强强原谅了别人的“无心之失”,为自己的人才贮备计划先做了点工作。
实际上,他也没太指望,云内乃至于马邑这样的边塞,除了能打能杀的汉子之外,能有什么像样的人才。
就像他现在收罗了这些歪瓜裂枣,王庆还算不错的了,门阀落魄子弟。
像许昭,就是个盗墓贼外加风水先生,怎么看都是一副贼丕子。
刘景虽然读过书,却跟着一群悍匪厮混,满身的草莽气息,书算是白读了,心思都用到怎么打家劫舍才安全上去了。
接下来的王静,就更糟心。
王静到是没吹嘘,不久李破就听到了些传闻,不过还不如没听到呢,差点没气歪了他的鼻子。
这人跟人说的是,我王静有多牛多牛,看看,在李参军面前转了一圈,毫发未损的咱就出来了。
我跟你们说啊,那是我不愿受羁绊,不然的话,现在也是恒安镇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呢。
瞧瞧这说的,都快把自己弄成苏秦转世,张仪再生了,李破李参军完全沦为了配角,还是比较靠近反面角色那种。
李破听了传闻,立马派了严闾人去寻这个家伙的晦气,没想到,严闾人回来给人带话,人们都爱听故事,故事说的越精彩,才传的越广。
这厮嘴皮子是真利落,严闾人的剑都给窝回来了。
可见,文人口舌如刀,文笔似剑,那真不是吹的。
李破就此知耻而后勇,趁着受伤,也拿起了书本纸笔,继续自己的学业了。
当然,这不是王静多有说服力,而是因为李靖来信了。很是问起了李破的学业,明显是不想闺女嫁给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
也是天下大乱,李靖顾不上女儿的婚事,不然的话。李破会不会干出欺师灭祖或者挟人私奔的事情来还真不好说。
等过上一些时候,李靖回头再看,就后悔了,呀,这小子成了气候了。入赘好像有点不合适了呢。
当然,在大业九年这会儿,婚丧嫁娶的人家,都属于没心没肺那伙儿的。
河南已经彻底的乱成了一锅粥。
杨玄感开始围攻洛阳,辽东的大军在陆续往回赶,隋帝杨广焦头烂额之余,也是七窍生烟,因为他感觉自己就要拿下辽东城了。
实际上,他根本没想清楚,拿下辽东城来干什么。
高句丽君臣故技重施。再次送出降书,到不是他们没皮没脸,当然,没皮没脸那也是肯定的了,不过这会儿,高句丽也是撑不住了。
和大隋耗国力,就算是突厥也白搭。
杨广借着这个台阶就往下走,含恨率军班师。
大业九年七月间,杨玄感还是很威风的,将洛阳死死围住。猛攻不休,河南人很欢迎他,据说许多壮士从军,络绎于途。
两淮也乱了。刘元进起于余杭,韩相国起于梁郡,响应杨玄感。
但不几日,刘元进这个没心没肺,看不清形势的家伙直接在吴郡称帝了,韩相国好点。被杨玄感人命为河南道元帅,但其实也没蹦跶了几天,他比刘元进死的还早。
实际上,这个时候被杨玄感蛊惑的人,都属于没看清天下大势的家伙,最后也就都没什么好下场。
他们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大家,造反这个行当是个高风险职业。
就在征战辽东大军还未回转,杨玄感兵势正盛之时,两位去年参加了第一次辽东之战的老臣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给大髓缓了一口气下来。
民部尚书樊子盖,守洛阳,死死的将杨玄感拒之于洛阳坚城之外。
刑部尚书卫玄卫文升,率军出潼关援洛阳。
卫文升带的兵不多,但作为愈老弥坚的大髓宿将,他的坚韧是很难想象的。
他率军和亲自带兵东来的杨玄感在洛阳之西的土地上,大大小小激战十数场,连败连战,死死拖住了杨玄感,为征辽大军的回转带来了充裕的时间。
这个时候,无论是晋地,还是关西的人们,都在冷冷旁观着这场事关大隋国运的战争。
他们也有着充足的理由选择旁观,因为没有接到皇帝调兵平叛的文书。
实际上,隋帝杨广哪里还敢调这些地方的人参战?
连世受国恩的杨玄感,兵部侍郎斛斯政这样的人都反了,其他人还能信得过吗?
比如说正在怀远镇督运粮草的殿内少监,唐国公李渊就被杨广一下支到了千里之外的弘农,去面对铺天盖地的白瑜娑反军去了。
李靖这会儿就比较有闲心,将一封封战报都传到了恒安镇,给自己的学生和女儿来了个命题作文,让他们说说河南的战局。
李碧挺认真,在百忙之余,还样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给父亲。
李破就比较懒,嗯,也许是因为字还没练出来,也就藏拙了,所以只简单的回了几个字,杨玄感必败。
事实证明,几千字未必有五个字好使,李碧被父亲来信训斥了一顿,蔫了好几天,来看望李破的时候,都没心思跟李破斗嘴了。
给李破的信到也挺短,估计是觉着学生对他这个老师不够恭敬,自己也要矜持一下吧。
为何有此说?
不多不少,也是五个字。
一下却把李破难住了,为什么?他总不能说他知道杨广那二货还有第三次征伐高句丽呢,凭什么就栽到杨玄感手里?
足足想了两天,才又回信,大隋气数未尽。
这肯定属于大逆之言了,但不论李破还是李靖,都没当回事儿,在他们心里,甚或是很多门阀子弟的心目中,皇帝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罢了。
经过辽东之战,皇帝杨广的威严,更是降到了历史最低,长安中很多人,其实已经半公开的说杨二如何如何了。
不几天,李靖的回信又来了,李破头疼欲裂,这来来回回的得浪费多少人力物力,你知道吗?
何时才至尽处?
不多不少,六个字,又像开玩笑,又像赌气,不过李破想想那张严肃的脸,觉着还是赌气多些。
李破这回就比较轻松了,再伐辽东,气数必尽。
这回李碧是真吃醋了,父亲和这个便宜学生神神秘秘的书信往来,还那么频繁,他这个女儿都没这样的待遇呢。
气冲冲来寻李破的麻烦,于是,李破免费找了个代笔。
李靖回的还是很快,这次字更少,就两个字,未必。
李碧看了,是满脑袋的黑线,这是什么鬼东西?就两个字也值当派人跑一趟送过来?
李破却一下省心了,不用回了,至于这个未必是说未必如李破所说,再伐辽东,大隋气数就能尽了,还是说,皇帝未必能傻到再去打高句丽这个地步,都不用管了。
看这样子,李靖挺满意,也没准备让李破再说出点什么来,书信往来,毕竟不太安全嘛。
李碧有点抓狂,不过李破糊弄她已经成习惯了,几句话就把她给带歪了。
实际上,李碧也不会较这个真,吃醋什么的都是假的,心里高兴者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终于有点器重这个学生了,这自然是高兴事,毕竟世上没哪个女儿想让父亲和意中人掐的你死我活或者冷冷淡淡不相往来的。
她只是过来看看,别让李破说话得罪了父亲,至于两人书信上写的什么,她也不太关心。
七月间,云内县城的工程终于纷纷完工,此时也已进入了秋季,农忙时节也堪堪就要到了。
这个还不用军人们操心,不过各处减产那是一定的了,征伐辽东的后遗症,正在持续的困扰着大隋。
因为缺乏人力,粮食减产,粮食减产,又让很多农户破产,成为流民,然后烽火四起,之后又让土地再次减产,这是个很简单而又可怕的恶性循环。
在马邑这样的边塞,还不太明显,如果去到两淮,或者是蜀地,关西,那就会有非常清晰的感受了。
至于山东,河北,河南这样的地方,就不用多说什么了,今年肯定绝收,都在打仗,谁还去种田谁就是傻子,因为就算收上来也吃不到自己嘴里。
比较奇特的是,今年云内县城的粮食,收上来之后,却比往年多了两成。
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就是这么形成的。
说起来,其实也不奇怪,原因很多,今年不能行商,只能种地了,再有,不会有人敢于从中做手脚了,东山贼也已被剿灭,加上农时也没误了。
于是,风调雨顺之下,增产也最正常不过。
不过六千人驻扎在恒安镇,云内收上来的粮草牛羊,还真就不够看。
云内四面环山是屯兵的好地方,但大军想在这里用正常的方法自给自足,也妄想,毕竟,它还不是后来的大同。
七月,李破的伤口渐渐收口,人又精神活泛了起来,也就不在八面楼装死了,回去恒安镇居住。
七月末,河南战局已然颇为清晰,杨玄感叛军先是顿于坚城之下,后又被关西援军死死拖住,战机尽失,被陆续赶到的各路人马渐渐围在河南,败亡已是早晚间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