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八年二月,涿郡的百万大军,终于誓师出征。
还是那句话,隋帝杨广有资格得意,因为这是一支自古以来,绝无仅有的大军,从没有哪个帝王,组成过这样一支庞大的军伍过。
实际上,不管是之前,还是之后,这都是世界冷兵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次远征。
这显示出了中原王朝的强盛,同样也表明了,隋帝杨广的决心和魄力。
当然,这在之后很多史册上,这种几乎是肆无忌惮,不管不顾的决心和魄力,都被狂妄和自大之类的名词所取代。
在这样一支大军当中,任何人,不论你是名将,还是贤臣,都会显得分外渺小。
因为这个时代,硬件条件的缺失,也就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控住如此庞大的一支军伍。
但隋帝杨广,完全不同意这一点。
大军分为了二十四军,领兵的将军都是威名赫赫的沙场宿将。
这完全是仿照当年汉时武帝北巡的军队建制,所有熟悉历史的人都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隋帝杨广在赤裸裸的告诉世人,他超越了武帝。
就像几年前,他开凿了大运河,修了驰道,又重新建造了一座洛阳城,这一系列的工程,不但是要让人知道,他比他的父亲杨坚更有本事,前秦始皇帝,也会在他的光芒下黯然失色。。。。。。
是的,这是个有着非常远大的抱负的君王,他登基为帝的那一刻起,就立下了超越所有古之明君的志向。
他是要做千古一帝的人,在他自己的想象中,他早已把自己神化了。
他掌控着广阔的疆土,他主宰着亿万生民的生死,茫茫众生之间,又有谁能和他相提并论?也只剩下那些已经作古了的贤明君主了。
所以,他做的一切,就都有了解释。
如果给他一把神斧,估计他都能再来一次开天辟地。
左十二军,右十二军,近有百万众,都涿郡拔营而起,漫山遍野,向榆关而去。
前锋已过榆关,尾巴却还留在涿郡境内。
前不知头,后不见尾,绵延数百里,从天空望下去,河北北部,直接多出了一条粗长的黑线。
前锋所部出了榆关之后,又有数万突厥仆从军加入到大军之中。
行军途中,臣服于大隋的一些契丹人部落以及一些靺鞨部落派兵加入进来。
这些塞外野人的来历很杂,血统也早已无法追朔清楚。
突厥的仆从军是历年来,归附于大秦的突厥附属部落,他们在大隋和突厥之间挣扎求存,却得不到认同。
当大隋的征兵令传到塞外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的选择,甚至于,很多人还很乐意,为强大的大隋效力,以求在之后,能受到大隋更多的庇护和奖赏。
至于契丹人和靺鞨人,这是些典型的东北野人部族,差不多也就是后来契丹辽国和女真金国的祖先了。
当然,这个时候,虽然隋人和突厥人,给了他们一个称呼,但其实,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族群。
他们分散的存在于北方草原的东部地区和辽东西部的一些地方。
他们中间的大部分部族,受到突厥的辖制,剩下的一部分,被大隋和高句丽所分享。
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域,以及生活习惯,风俗等等,被暂且归为了两个整体。
其实,这也正是一个个族群起源的开始。
当他们逐渐开始认同契丹,靺鞨这样的称呼的时候,他们也就有了融合的条件。
而到了这个时候,即便是大隋兵部中,记忆力最好的人,也无法准确的知道,大军到底有多少人马了。
更何况,现在大隋的兵部早已乱作了一团。
因为大隋兵部尚书,左候卫府领兵大将军段文振死了。
这是一位真正的能臣良将,后来名声不显,只因为他活的还不够长,若他能再多活十年,也许天下间就不会有什么盛唐了,因为有他在,辽东之战的结果,很可能大不一样。
但还是那句老话,历史没有如果。
为辽东之战殚精竭虑,耗尽了最后一点精力的他,死在了远征辽东的路上。
这位老将,曾随北周武帝攻灭北齐,又曾随晋王杨广,平灭南陈,不论是三王之乱,还是汉王杨谅起兵谋反等诸次战事当中,都有着他的身影。
而他还曾领兵大败突厥,攻灭吐谷浑,平定过南蛮叛乱。
可以说,他参与了,自北周武帝,一直到大业年间所有的赫赫有名的战役。
如此军功,以及一系列的战绩,再加上不输于任何门阀的家世,让他成为了大业初年,最受杨广信重的重臣之一,几乎便是大隋诸将之首。
此次征伐高句丽的前期谋划,几乎都是他一手操办。
如此庞大的军伍,能在涿郡老老实实的熬过一个冬天,并顺利的出征塞外辽东,其人居功至伟。
而付出的代价便是他自己的生命了。
到了大业八年二月,油尽灯枯的他,终于逝于行军路途之上。
临死之前,依旧念念不忘杨广的知遇之恩。
留下遗笔,劝皇帝率军火速进军,不要稍有停留,在辽东秋天雨季到来之前,结束这场战事,更言,高句丽君臣,蛇鼠两端,若欲归降,必为缓兵之计,不得轻信,只要能攻克平壤城,辽东自平云云。
但隋帝杨广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除了为痛失肱股而垂泪不已外,将这位老臣留下的话,都当做了耳旁风。
这样一位大业良臣逝于军中,消息是无法掩盖的,也为此次远征,先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好在,此时中军还未出塞。
皇帝杨广无奈之下,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诏左候卫府辖下,全军戴孝,为兵部尚书,左候卫大将军段文振送行,并晋段文振为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等等。
于是乎,李破也打起了白幡,系上了白带,扎扎实实做了一回孝子贤孙。
令人沮丧的是,除了左候卫府亲兵,送段文振灵柩归乡之外,折腾了两天,其他人等,还得跟着大军继续前行。
还是那句话,隋帝杨广有资格得意,因为这是一支自古以来,绝无仅有的大军,从没有哪个帝王,组成过这样一支庞大的军伍过。
实际上,不管是之前,还是之后,这都是世界冷兵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次远征。
这显示出了中原王朝的强盛,同样也表明了,隋帝杨广的决心和魄力。
当然,这在之后很多史册上,这种几乎是肆无忌惮,不管不顾的决心和魄力,都被狂妄和自大之类的名词所取代。
在这样一支大军当中,任何人,不论你是名将,还是贤臣,都会显得分外渺小。
因为这个时代,硬件条件的缺失,也就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控住如此庞大的一支军伍。
但隋帝杨广,完全不同意这一点。
大军分为了二十四军,领兵的将军都是威名赫赫的沙场宿将。
这完全是仿照当年汉时武帝北巡的军队建制,所有熟悉历史的人都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隋帝杨广在赤裸裸的告诉世人,他超越了武帝。
就像几年前,他开凿了大运河,修了驰道,又重新建造了一座洛阳城,这一系列的工程,不但是要让人知道,他比他的父亲杨坚更有本事,前秦始皇帝,也会在他的光芒下黯然失色。。。。。。
是的,这是个有着非常远大的抱负的君王,他登基为帝的那一刻起,就立下了超越所有古之明君的志向。
他是要做千古一帝的人,在他自己的想象中,他早已把自己神化了。
他掌控着广阔的疆土,他主宰着亿万生民的生死,茫茫众生之间,又有谁能和他相提并论?也只剩下那些已经作古了的贤明君主了。
所以,他做的一切,就都有了解释。
如果给他一把神斧,估计他都能再来一次开天辟地。
左十二军,右十二军,近有百万众,都涿郡拔营而起,漫山遍野,向榆关而去。
前锋已过榆关,尾巴却还留在涿郡境内。
前不知头,后不见尾,绵延数百里,从天空望下去,河北北部,直接多出了一条粗长的黑线。
前锋所部出了榆关之后,又有数万突厥仆从军加入到大军之中。
行军途中,臣服于大隋的一些契丹人部落以及一些靺鞨部落派兵加入进来。
这些塞外野人的来历很杂,血统也早已无法追朔清楚。
突厥的仆从军是历年来,归附于大秦的突厥附属部落,他们在大隋和突厥之间挣扎求存,却得不到认同。
当大隋的征兵令传到塞外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的选择,甚至于,很多人还很乐意,为强大的大隋效力,以求在之后,能受到大隋更多的庇护和奖赏。
至于契丹人和靺鞨人,这是些典型的东北野人部族,差不多也就是后来契丹辽国和女真金国的祖先了。
当然,这个时候,虽然隋人和突厥人,给了他们一个称呼,但其实,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族群。
他们分散的存在于北方草原的东部地区和辽东西部的一些地方。
他们中间的大部分部族,受到突厥的辖制,剩下的一部分,被大隋和高句丽所分享。
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域,以及生活习惯,风俗等等,被暂且归为了两个整体。
其实,这也正是一个个族群起源的开始。
当他们逐渐开始认同契丹,靺鞨这样的称呼的时候,他们也就有了融合的条件。
而到了这个时候,即便是大隋兵部中,记忆力最好的人,也无法准确的知道,大军到底有多少人马了。
更何况,现在大隋的兵部早已乱作了一团。
因为大隋兵部尚书,左候卫府领兵大将军段文振死了。
这是一位真正的能臣良将,后来名声不显,只因为他活的还不够长,若他能再多活十年,也许天下间就不会有什么盛唐了,因为有他在,辽东之战的结果,很可能大不一样。
但还是那句老话,历史没有如果。
为辽东之战殚精竭虑,耗尽了最后一点精力的他,死在了远征辽东的路上。
这位老将,曾随北周武帝攻灭北齐,又曾随晋王杨广,平灭南陈,不论是三王之乱,还是汉王杨谅起兵谋反等诸次战事当中,都有着他的身影。
而他还曾领兵大败突厥,攻灭吐谷浑,平定过南蛮叛乱。
可以说,他参与了,自北周武帝,一直到大业年间所有的赫赫有名的战役。
如此军功,以及一系列的战绩,再加上不输于任何门阀的家世,让他成为了大业初年,最受杨广信重的重臣之一,几乎便是大隋诸将之首。
此次征伐高句丽的前期谋划,几乎都是他一手操办。
如此庞大的军伍,能在涿郡老老实实的熬过一个冬天,并顺利的出征塞外辽东,其人居功至伟。
而付出的代价便是他自己的生命了。
到了大业八年二月,油尽灯枯的他,终于逝于行军路途之上。
临死之前,依旧念念不忘杨广的知遇之恩。
留下遗笔,劝皇帝率军火速进军,不要稍有停留,在辽东秋天雨季到来之前,结束这场战事,更言,高句丽君臣,蛇鼠两端,若欲归降,必为缓兵之计,不得轻信,只要能攻克平壤城,辽东自平云云。
但隋帝杨广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除了为痛失肱股而垂泪不已外,将这位老臣留下的话,都当做了耳旁风。
这样一位大业良臣逝于军中,消息是无法掩盖的,也为此次远征,先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好在,此时中军还未出塞。
皇帝杨广无奈之下,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诏左候卫府辖下,全军戴孝,为兵部尚书,左候卫大将军段文振送行,并晋段文振为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等等。
于是乎,李破也打起了白幡,系上了白带,扎扎实实做了一回孝子贤孙。
令人沮丧的是,除了左候卫府亲兵,送段文振灵柩归乡之外,折腾了两天,其他人等,还得跟着大军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