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东自嘲:有时感觉自己写出了一个好句子,结果过两天在软件上发现,哦……原来这句子是别人的,简直了!
过去的作品说实话,伟大到就是你真的不用再做了,感觉所有的东西已经被写尽写完了。
这也许是他沉默的原因,自己都找不到方向,那我还能责备别人吗?
许知远问,你找到过自己的语言吗?
张亚东像被老师问倒一般,眉头紧蹙,沉默。
几秒后,他笑道:“我又焦虑了。
也许他心里同时意识到其实音乐没有被写完,因为依然有人能写出真正被人感知的音乐。如他喜欢的艾伦帕克斯,以乍听古怪的方式演绎爵士乐;或流行乐领域的阿黛尔,写自己失恋,写跟男友吃饭的故事,这些都是鲜活的人生表达。
他是急了,急在这个市场正在模版化,而自己也很难逃避成为模版化的一员。但在市场外的一些隐秘角落,仍然有天才的音乐人在闪光。
可惜不是他。
应该为张亚东惋惜?我们首先应该为他的担忧鼓掌。这种音乐人的自尊与自省,真不见得每个人都有。他的谦卑与敬畏,起码证明他仍然眼望前方。
其实一说到音乐他的语言马上变得美而感性:音乐就是穿过雾霭森林去寻找美。
提起喜欢的音乐家巴赫,会忍不住手舞足蹈:就像爱上了一个200岁的人。
这是一次关于焦虑的对谈,终于找到了出口吗?
不,这只是一个被市场化、产品经理化的理想主义者,终于谈到作品和理想。
没有一天做自己。那在做谁?
虽然他可能熟稔各种市场与爆款的规则和技巧,但他绝非一个100%纯粹为了市场而创作的音乐人,今天这个地位,他不至于。他当然可以在市场和专业认可上,建立自己的艺术平衡。
做一个被迫现实化的自己,而他对这个自己有点纠结并不满意。
这个自己是什么,许知远的提示很及时:中产阶级价值观。
张亚东点头认可了。
前面很在乎精神世界的他,开始展开对现实一面的自嘲:“我贼物质。”“舒适度对我来说特别重要。”
他的痛苦既因为才华得不到彻底的舒展,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也在抑制自己。这是今天很多成功人士陷入不断追求物质积累而永无休止的循环怪圈。
比如高晓松就曾对张亚东说:“亚东,我不缺钱呀!我也不明白为啥,就是还是这么拼命要去赚钱。”
对此有人会用四个字形容:不安全感。
某种程度不安全感贯穿了一代代国人。比如60后70后小时候穷啊,害怕穷落下的病根改不掉啊。比如80年代改革开放,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竞争人性啊。比如今天的成功学弥漫,每个人都能极其熟稔地用金钱去证明一个人的价值。
结果就是大家都不停地往上爬,越成功爬得越狠越高,但不安全感也越强。因为他们赢得的并不是真实的掌声。
采访中张亚东举了个例外,一位高龄的外国爵士乐大师。坐车里指着路上一辆车说:这可是我的dream car。
啥车这么dream?其实,普普通通。当时的张亚东听到,既心疼,又羞愧:心疼大师的“贫苦”,羞愧大师对“贫苦”竟如此安之若素。
一个真正践行自己热爱的人是忘我的。就像这位大师一天练琴8小时,全部精力都放在音乐上。
怎么我们就那么慌呢?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和解脱的哲学问题。他已经51岁,有了名利,也被名利所缚,正站在思考这个哲学问题的关口。
那些后辈还没站在关口,却在走他的老路,甚至被欲望捆绑得更甘之如饴?
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渐渐把自己的才华给消耗掉……
他们去各种演唱会做各种监制,上综艺,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最终还是陷入赚钱模式中……
这真不是对后辈的责备,《乐夏1》时,旅行团乐队说:亚东哥的乐器,跟女友一样多。
当然是句调侃,但这句调侃,指出某种后辈视角?
你成功了亚东哥,有琴有伴侣有钱了亚东哥,我们也想这样啊亚东哥!
不是旅行团乐队真这么想。是一定有乐队这么想。因为这几十年的发展,后辈能望其项背的人之中,有几个刚才那位甘于受贫的爵士大师?
那位爵士大师要在国内,处于贫困边缘还不是最糟,最糟的可能是:你的作品,你的音乐,无人问津。
当前辈们逐渐写不出认可的作品,却坐拥一屋子精美的琴,发出中产阶级的哀叹。能有几个坚强的后辈会觉得:写出真正的作品,会获得真正的价值呢?
他们就算有梦,也会计划着曲线救国:嗯,先写出大众追捧的爆款产品。然后换到钱、地位和琴房。然后我才有自由,才有机会写出真正的作品。
这就是一个注定无解的悖论!
童话里常说人是经历了才变勇敢的。但宁远现在觉得,人越经历,越胆小。
曾经年轻的张亚东,特勇敢。他说自己一辈子,只勇敢过一次。放弃成为家乡剧团的特权分子,只身来到一无所有的京城。
然后当然付出刻苦和智慧,制作出n多好作品。直到某一天51岁了,从舒适的床上醒来,看着镜子,发现自己无可阻挡地成为一个:富裕焦虑的中产阶级。
不是想指责张亚东。比起清醒而自省的他,深陷怪圈而不自知的成功人士不要太多。再宽容一点说,时代使然,张亚东,只是站在现实和艺术的河流两端,艳羡另一端的自己。
另一端仅存的勇敢者,怪人,比如永远自我、不管他人是否理解的窦唯,又比如中年时抛弃所有,只身来到塔希提岛的高更。
不做窦唯和高更,没错。努力奋斗成为中产阶级,更无可厚非。况且还是一个清醒的、惭愧的、对未能做到之事时常抱憾的中产阶级。
钱的问题是最让人痛苦的,因为我的家庭不是很有钱,弟弟和家人都需要我帮助,你要为了去赚这些钱消耗你的生命,熬一夜,熬到一照镜子都不敢认自己。
你就是为了拿来钱之后赶紧去买你想要的东西。现实中花钱的地方太多,我觉得我不能平衡这些东西。
我特别想,但是我不敢呀,做不到!
过去的作品说实话,伟大到就是你真的不用再做了,感觉所有的东西已经被写尽写完了。
这也许是他沉默的原因,自己都找不到方向,那我还能责备别人吗?
许知远问,你找到过自己的语言吗?
张亚东像被老师问倒一般,眉头紧蹙,沉默。
几秒后,他笑道:“我又焦虑了。
也许他心里同时意识到其实音乐没有被写完,因为依然有人能写出真正被人感知的音乐。如他喜欢的艾伦帕克斯,以乍听古怪的方式演绎爵士乐;或流行乐领域的阿黛尔,写自己失恋,写跟男友吃饭的故事,这些都是鲜活的人生表达。
他是急了,急在这个市场正在模版化,而自己也很难逃避成为模版化的一员。但在市场外的一些隐秘角落,仍然有天才的音乐人在闪光。
可惜不是他。
应该为张亚东惋惜?我们首先应该为他的担忧鼓掌。这种音乐人的自尊与自省,真不见得每个人都有。他的谦卑与敬畏,起码证明他仍然眼望前方。
其实一说到音乐他的语言马上变得美而感性:音乐就是穿过雾霭森林去寻找美。
提起喜欢的音乐家巴赫,会忍不住手舞足蹈:就像爱上了一个200岁的人。
这是一次关于焦虑的对谈,终于找到了出口吗?
不,这只是一个被市场化、产品经理化的理想主义者,终于谈到作品和理想。
没有一天做自己。那在做谁?
虽然他可能熟稔各种市场与爆款的规则和技巧,但他绝非一个100%纯粹为了市场而创作的音乐人,今天这个地位,他不至于。他当然可以在市场和专业认可上,建立自己的艺术平衡。
做一个被迫现实化的自己,而他对这个自己有点纠结并不满意。
这个自己是什么,许知远的提示很及时:中产阶级价值观。
张亚东点头认可了。
前面很在乎精神世界的他,开始展开对现实一面的自嘲:“我贼物质。”“舒适度对我来说特别重要。”
他的痛苦既因为才华得不到彻底的舒展,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也在抑制自己。这是今天很多成功人士陷入不断追求物质积累而永无休止的循环怪圈。
比如高晓松就曾对张亚东说:“亚东,我不缺钱呀!我也不明白为啥,就是还是这么拼命要去赚钱。”
对此有人会用四个字形容:不安全感。
某种程度不安全感贯穿了一代代国人。比如60后70后小时候穷啊,害怕穷落下的病根改不掉啊。比如80年代改革开放,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竞争人性啊。比如今天的成功学弥漫,每个人都能极其熟稔地用金钱去证明一个人的价值。
结果就是大家都不停地往上爬,越成功爬得越狠越高,但不安全感也越强。因为他们赢得的并不是真实的掌声。
采访中张亚东举了个例外,一位高龄的外国爵士乐大师。坐车里指着路上一辆车说:这可是我的dream car。
啥车这么dream?其实,普普通通。当时的张亚东听到,既心疼,又羞愧:心疼大师的“贫苦”,羞愧大师对“贫苦”竟如此安之若素。
一个真正践行自己热爱的人是忘我的。就像这位大师一天练琴8小时,全部精力都放在音乐上。
怎么我们就那么慌呢?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和解脱的哲学问题。他已经51岁,有了名利,也被名利所缚,正站在思考这个哲学问题的关口。
那些后辈还没站在关口,却在走他的老路,甚至被欲望捆绑得更甘之如饴?
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渐渐把自己的才华给消耗掉……
他们去各种演唱会做各种监制,上综艺,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最终还是陷入赚钱模式中……
这真不是对后辈的责备,《乐夏1》时,旅行团乐队说:亚东哥的乐器,跟女友一样多。
当然是句调侃,但这句调侃,指出某种后辈视角?
你成功了亚东哥,有琴有伴侣有钱了亚东哥,我们也想这样啊亚东哥!
不是旅行团乐队真这么想。是一定有乐队这么想。因为这几十年的发展,后辈能望其项背的人之中,有几个刚才那位甘于受贫的爵士大师?
那位爵士大师要在国内,处于贫困边缘还不是最糟,最糟的可能是:你的作品,你的音乐,无人问津。
当前辈们逐渐写不出认可的作品,却坐拥一屋子精美的琴,发出中产阶级的哀叹。能有几个坚强的后辈会觉得:写出真正的作品,会获得真正的价值呢?
他们就算有梦,也会计划着曲线救国:嗯,先写出大众追捧的爆款产品。然后换到钱、地位和琴房。然后我才有自由,才有机会写出真正的作品。
这就是一个注定无解的悖论!
童话里常说人是经历了才变勇敢的。但宁远现在觉得,人越经历,越胆小。
曾经年轻的张亚东,特勇敢。他说自己一辈子,只勇敢过一次。放弃成为家乡剧团的特权分子,只身来到一无所有的京城。
然后当然付出刻苦和智慧,制作出n多好作品。直到某一天51岁了,从舒适的床上醒来,看着镜子,发现自己无可阻挡地成为一个:富裕焦虑的中产阶级。
不是想指责张亚东。比起清醒而自省的他,深陷怪圈而不自知的成功人士不要太多。再宽容一点说,时代使然,张亚东,只是站在现实和艺术的河流两端,艳羡另一端的自己。
另一端仅存的勇敢者,怪人,比如永远自我、不管他人是否理解的窦唯,又比如中年时抛弃所有,只身来到塔希提岛的高更。
不做窦唯和高更,没错。努力奋斗成为中产阶级,更无可厚非。况且还是一个清醒的、惭愧的、对未能做到之事时常抱憾的中产阶级。
钱的问题是最让人痛苦的,因为我的家庭不是很有钱,弟弟和家人都需要我帮助,你要为了去赚这些钱消耗你的生命,熬一夜,熬到一照镜子都不敢认自己。
你就是为了拿来钱之后赶紧去买你想要的东西。现实中花钱的地方太多,我觉得我不能平衡这些东西。
我特别想,但是我不敢呀,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