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4年,3月13日,阳武口。
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地上拐出了一个“几”字,然后自潼关奔涌而出,涌入中原大地,一直向东流入海。
河水出关之后,经过洛阳与郑州之间的北邙山,便进入了平坦无垠的中原地区,落差减小,流速变慢,一路裹挟而来的泥沙便开始堆积,将河床逐渐抬高,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泄洪改道,也就形成了自华夏民族诞生以来便困扰着他们的河患。
其中,河道由稳定变得飘忽不定的过渡段,就是在开封一带。在开封之西,河道相对稳定,而在开封之东,河道动辄发生几十度的大偏转,历史上的入海口北至燕地,南至淮河,走到哪里,就一路祸害沿岸人民。
北宋定都开封,自然也就深受河害。为了防止黄河泛滥,宋人在黄河两岸修建堤坝,但堤坝阻止不了泥沙的堆积,随着河床的抬高堤坝也越修越高,最终河床高出了地面,形成了一道地上悬河。
而这道悬河形成的起点,就是开封西北五十里处的阳武口。显而易见,水往低处流,只要黄河在阳武处奔出堤坝,那么必不会回归悬河旧道之中,而是在中原大地肆意奔流着,寻找其它可能的通路,一场无比的灾难也会随之降临。
此时,元将合丹看着这奔腾的河水,胸中亦有震撼,一时竟失了神。
直到一名亲卫急来报告道:“大王,北边有贼兵来了!”
“什么?”合丹一惊,抬头看向了北方。他站在堤坝上地势较高,果然看到了北边有黑点接近,“他们不是在卫州么,怎么来这边了……事泄了?”
另一名将领赵匣剌劝道:“安童丞相下了令。东边的贼兵到了开封,北边又有贼兵过来。大王? 事已至此? 不能犹豫了。”
合丹叹了一口气,道:“也没办法了……都退后吧? 这把火? 我来点。”
众人装模做样劝了几句,还是执拗不过他? 然后飞一般地向西边退却。
合丹最后看了一眼北方逐渐接近的东海骑兵,下了堤坝? 骑上自己的那匹西域骏马? 然后从亲卫手里接过一杆火把,又看了看前方挖了个大洞的坝底,摇了摇头。
实际上元朝颇善于治河,历史上元初大兴河工? 疏浚了一系列水利工程? 并稳固了黄河河道,后来还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善于治河,同样也就善于毁河,四十年前,南宋端平入洛? 蒙军就是扒开黄河,毁了宋军的水运? 拖垮了他们的补给,才成功歼灭了已经收复洛阳开封的宋军。现在? 他们又要故技重施了。
扒黄河其实也不是个简单工作,堤坝修建不易、摧毁亦不易。宋军端平入洛失败之后? 蒙军占领中原? 又重修了河堤? 将黄河导回旧道,修得还不错,历史上一直延续到了1288年才再次出事。如果是历史上这段完善的堤坝,那么想要毁坝,得调用大量人工花费十天半个月的功夫才行。但是,这个时空,自山东之乱后,中枢就失去了维护黄河的兴趣,河坝一直没修缮过,到现在已经岌岌可危了。前阵子,元军更是以修河为名,勘探出河堤的薄弱点,挖坑埋了大量火药,只等用上的一日了。
如今,前线节节败退,敌军逼近开封,显然就是改用的时候了。
合丹闭上眼睛,默念一句:“大元想渡过这个关口,就靠这个了。长生天啊,有什么罪责都怪在我身上好了。”
说完,他就睁开眼,把火把扔在了地上,然后立刻拔马向西奔去。
地上事先已经用火药洒成了一条线,火药遇上明火立刻开始燃烧,火焰沿线一路烧了过去,一直进入堤坝的一处溃塌段之中,然后烧进了一排装满了火药的棺材里,然后就是——
轰!
轰!
轰轰……轰!
整个大地都在震颤着。
原本掩埋火药棺材的土石首先被抛散出来,大片的烟尘飞上了天,其余位置的泥土也骤然膨胀,然后又塌陷了下去。
爆炸过后,最初一段时间相当平静,没什么大动作,只有松软的土石不断垮塌着。
然后,冲刷着两岸的黄河水开始自垮塌处渗出来,进一步软化了泥土。就在突然之间,一股水流冲开了一个小口,向南边流出来,然后就在眨眼间,这个缺口一下子扩展到了惊人的程度。汹涌的河水夹杂着泥沙和土石从缺口中奔流而出,瞬间就吞没了因塌方而产生的斜坡,向广阔的平原上漫出来!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河水在中原大地上肆无忌惮地流淌着,向东、向南、向西,淹没了草地灌木树林。在冲刷出新的河道之前,它将继续这样漫无目的地奔流着,制造一大片黄泛区,给这个混乱的时代抹上一笔浓厚的颜色。
与之相应的,进入下游悬河的水量急剧减少,黄色的河床渐渐露了出来……
原本元军躲了半里地出去,觉得已经够远了,现在一看觉得还是不保险,干脆又继续向西南郑州的方向逃去。
合丹回头看了这奔淌的河水一眼,咬了一下牙,回头继续策马疾驰着。
……
大河的另一边,夏有书和宁惟俞率部驱散了阻拦的元骑,冒险上到了北岸的河堤上,看到了南岸决堤的景象,却看着这奔涌的河水无能为力。
宁惟俞恨恨地骂道:“这群畜生!这下子下游不知道多少百姓得流离失所!”
夏有书握紧了拳头,指甲几乎捏进了肉里:“必须让他们付出代价!”
宁惟俞又看了黄河一眼:“现在怎么办,找人来抢救还有用吗?”
夏有书看着这蔓延几公里(宽度)的大河,遗憾地摇了摇头:“人力有时而穷,这自然伟力,即使我们也是没法对抗的。走,这里危险先不呆了,我们回头去把阳武县占了,报告后方,再合力应对!”
……
不久后,开封。
“那,那就是开封铁塔了吧?果然惊人!”夏知拙用望远镜看着远方的高塔,惊叹道。
他今日率军继续沿河西进,此时终于到达了开封城北的方向,离城不过十余里了。在这个距离上,凭肉眼已经能看到开封的地标性建筑、北宋时修建的高近二十丈的开封铁塔,这意味着开封城亦不远了!
夏知拙欣喜地说道:“到了此地,都未有元军拦截,这是惧了!快,传令下去,急行军,两个时辰内我要自陈桥门入城!”
命令刚传下去不久,卢永望就赶来劝道:“少主,越是胜利在望越不能松懈,此时不宜冒进,还是先在此地设营掘垒,立于不败之地,再图进取,城中先派几队先锋探上一探吧。”
夏知拙一拍脑袋,从善如流:“先生说的是,那赶紧从船上把器械卸下来,然后……”
这时,河岸的方向传来了一阵嘈杂声,两人有些奇怪,立刻赶过去查看。
“怎么回事?”
“少主,这河水在降啊!”
“什么?”夏知拙惊讶地看去,果然发现岸边堤坝上现了一大片湿漉漉的浸水区出来,显然是水位下降之后留下的。以此为参照,水位还在继续快速下降着。
他不由自主地退后了一步:“这,这是出什么事了?”
也不用很久,西边散出去的游骑就疾奔回来传达了真相:“少主,不好了,西边,水,水漫过来了!”
……
不久后,陈留。
陈留位于开封东南五十里处,睢水(通济渠)经开封附近流过,又经陈留直达东南的宿州。水路即是大军的生命线,换言之,徐军自东南前往开封,也必得经过陈留。
昨日,听闻夏知拙独走,李庭芝也不愿入开封的首功被他夺去,率徐军轻装急行,于今日抵达了陈留。可是现在……
睢水水位突然暴涨,滚滚黄水自上游而来,一下子染浊了原本相对清澈的河水。河上的粮船也跟着不断升高,左右飘移,引发了船工的惊呼。
——更远处,还有更大的洪峰袭来,一边行进一边吞没了两岸的土地。
原本睢水沿岸是不错的农耕地,陈留县为数不多的人口大多聚集在沿岸耕种。如今这汹涌的黄水漫来,瞬间就吞没了成熟在即的冬麦和开春后新种得田地。农民们望着劳作的成果被毁,欲哭无泪,更也没时间痛哭,只能呼唤着家人,带着不多的家当,赶着牲畜,前往内陆高地避难。
“滚开,这里是军中要地,不准接近!”
一处高地上,几名徐军游骑奔驰着,驱赶接近的难民。按兵法要求,他们扎营的时候就选的地势相对高的地方,因此暂时避过了这场水患。难民们自然也发现了这一点试图过来避难,但兵丁没接到上面的命令,不敢将他们放过去,只能驱开。
难民们都已经跪下磕头了,但还是无法过去,只得哭哭啼啼再寻他处了。
正在这时,蔡高澶举着一张纸匆匆出营赶来,出示给游骑们:“莫赶了,国公有令,放民人入营前避水!”
有了命令,骑兵们自然不会再为难,让开了路。
难民们千恩万谢逃往营前,紧紧地蜷缩在壕沟之外,无助地看着外面的漫漫黄水。过了一段时间,又有徐兵拿了些铁锨出来,要他们掘土为垒,防止河水进一步高涨。他们寄人篱下这点也是应当的,干起活来也顺手,很快就动了起来。
营内,李庭芝站在望楼上,看着四面八方的大水,叹道:“端平旧事,又重演了啊。”
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地上拐出了一个“几”字,然后自潼关奔涌而出,涌入中原大地,一直向东流入海。
河水出关之后,经过洛阳与郑州之间的北邙山,便进入了平坦无垠的中原地区,落差减小,流速变慢,一路裹挟而来的泥沙便开始堆积,将河床逐渐抬高,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泄洪改道,也就形成了自华夏民族诞生以来便困扰着他们的河患。
其中,河道由稳定变得飘忽不定的过渡段,就是在开封一带。在开封之西,河道相对稳定,而在开封之东,河道动辄发生几十度的大偏转,历史上的入海口北至燕地,南至淮河,走到哪里,就一路祸害沿岸人民。
北宋定都开封,自然也就深受河害。为了防止黄河泛滥,宋人在黄河两岸修建堤坝,但堤坝阻止不了泥沙的堆积,随着河床的抬高堤坝也越修越高,最终河床高出了地面,形成了一道地上悬河。
而这道悬河形成的起点,就是开封西北五十里处的阳武口。显而易见,水往低处流,只要黄河在阳武处奔出堤坝,那么必不会回归悬河旧道之中,而是在中原大地肆意奔流着,寻找其它可能的通路,一场无比的灾难也会随之降临。
此时,元将合丹看着这奔腾的河水,胸中亦有震撼,一时竟失了神。
直到一名亲卫急来报告道:“大王,北边有贼兵来了!”
“什么?”合丹一惊,抬头看向了北方。他站在堤坝上地势较高,果然看到了北边有黑点接近,“他们不是在卫州么,怎么来这边了……事泄了?”
另一名将领赵匣剌劝道:“安童丞相下了令。东边的贼兵到了开封,北边又有贼兵过来。大王? 事已至此? 不能犹豫了。”
合丹叹了一口气,道:“也没办法了……都退后吧? 这把火? 我来点。”
众人装模做样劝了几句,还是执拗不过他? 然后飞一般地向西边退却。
合丹最后看了一眼北方逐渐接近的东海骑兵,下了堤坝? 骑上自己的那匹西域骏马? 然后从亲卫手里接过一杆火把,又看了看前方挖了个大洞的坝底,摇了摇头。
实际上元朝颇善于治河,历史上元初大兴河工? 疏浚了一系列水利工程? 并稳固了黄河河道,后来还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善于治河,同样也就善于毁河,四十年前,南宋端平入洛? 蒙军就是扒开黄河,毁了宋军的水运? 拖垮了他们的补给,才成功歼灭了已经收复洛阳开封的宋军。现在? 他们又要故技重施了。
扒黄河其实也不是个简单工作,堤坝修建不易、摧毁亦不易。宋军端平入洛失败之后? 蒙军占领中原? 又重修了河堤? 将黄河导回旧道,修得还不错,历史上一直延续到了1288年才再次出事。如果是历史上这段完善的堤坝,那么想要毁坝,得调用大量人工花费十天半个月的功夫才行。但是,这个时空,自山东之乱后,中枢就失去了维护黄河的兴趣,河坝一直没修缮过,到现在已经岌岌可危了。前阵子,元军更是以修河为名,勘探出河堤的薄弱点,挖坑埋了大量火药,只等用上的一日了。
如今,前线节节败退,敌军逼近开封,显然就是改用的时候了。
合丹闭上眼睛,默念一句:“大元想渡过这个关口,就靠这个了。长生天啊,有什么罪责都怪在我身上好了。”
说完,他就睁开眼,把火把扔在了地上,然后立刻拔马向西奔去。
地上事先已经用火药洒成了一条线,火药遇上明火立刻开始燃烧,火焰沿线一路烧了过去,一直进入堤坝的一处溃塌段之中,然后烧进了一排装满了火药的棺材里,然后就是——
轰!
轰!
轰轰……轰!
整个大地都在震颤着。
原本掩埋火药棺材的土石首先被抛散出来,大片的烟尘飞上了天,其余位置的泥土也骤然膨胀,然后又塌陷了下去。
爆炸过后,最初一段时间相当平静,没什么大动作,只有松软的土石不断垮塌着。
然后,冲刷着两岸的黄河水开始自垮塌处渗出来,进一步软化了泥土。就在突然之间,一股水流冲开了一个小口,向南边流出来,然后就在眨眼间,这个缺口一下子扩展到了惊人的程度。汹涌的河水夹杂着泥沙和土石从缺口中奔流而出,瞬间就吞没了因塌方而产生的斜坡,向广阔的平原上漫出来!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河水在中原大地上肆无忌惮地流淌着,向东、向南、向西,淹没了草地灌木树林。在冲刷出新的河道之前,它将继续这样漫无目的地奔流着,制造一大片黄泛区,给这个混乱的时代抹上一笔浓厚的颜色。
与之相应的,进入下游悬河的水量急剧减少,黄色的河床渐渐露了出来……
原本元军躲了半里地出去,觉得已经够远了,现在一看觉得还是不保险,干脆又继续向西南郑州的方向逃去。
合丹回头看了这奔淌的河水一眼,咬了一下牙,回头继续策马疾驰着。
……
大河的另一边,夏有书和宁惟俞率部驱散了阻拦的元骑,冒险上到了北岸的河堤上,看到了南岸决堤的景象,却看着这奔涌的河水无能为力。
宁惟俞恨恨地骂道:“这群畜生!这下子下游不知道多少百姓得流离失所!”
夏有书握紧了拳头,指甲几乎捏进了肉里:“必须让他们付出代价!”
宁惟俞又看了黄河一眼:“现在怎么办,找人来抢救还有用吗?”
夏有书看着这蔓延几公里(宽度)的大河,遗憾地摇了摇头:“人力有时而穷,这自然伟力,即使我们也是没法对抗的。走,这里危险先不呆了,我们回头去把阳武县占了,报告后方,再合力应对!”
……
不久后,开封。
“那,那就是开封铁塔了吧?果然惊人!”夏知拙用望远镜看着远方的高塔,惊叹道。
他今日率军继续沿河西进,此时终于到达了开封城北的方向,离城不过十余里了。在这个距离上,凭肉眼已经能看到开封的地标性建筑、北宋时修建的高近二十丈的开封铁塔,这意味着开封城亦不远了!
夏知拙欣喜地说道:“到了此地,都未有元军拦截,这是惧了!快,传令下去,急行军,两个时辰内我要自陈桥门入城!”
命令刚传下去不久,卢永望就赶来劝道:“少主,越是胜利在望越不能松懈,此时不宜冒进,还是先在此地设营掘垒,立于不败之地,再图进取,城中先派几队先锋探上一探吧。”
夏知拙一拍脑袋,从善如流:“先生说的是,那赶紧从船上把器械卸下来,然后……”
这时,河岸的方向传来了一阵嘈杂声,两人有些奇怪,立刻赶过去查看。
“怎么回事?”
“少主,这河水在降啊!”
“什么?”夏知拙惊讶地看去,果然发现岸边堤坝上现了一大片湿漉漉的浸水区出来,显然是水位下降之后留下的。以此为参照,水位还在继续快速下降着。
他不由自主地退后了一步:“这,这是出什么事了?”
也不用很久,西边散出去的游骑就疾奔回来传达了真相:“少主,不好了,西边,水,水漫过来了!”
……
不久后,陈留。
陈留位于开封东南五十里处,睢水(通济渠)经开封附近流过,又经陈留直达东南的宿州。水路即是大军的生命线,换言之,徐军自东南前往开封,也必得经过陈留。
昨日,听闻夏知拙独走,李庭芝也不愿入开封的首功被他夺去,率徐军轻装急行,于今日抵达了陈留。可是现在……
睢水水位突然暴涨,滚滚黄水自上游而来,一下子染浊了原本相对清澈的河水。河上的粮船也跟着不断升高,左右飘移,引发了船工的惊呼。
——更远处,还有更大的洪峰袭来,一边行进一边吞没了两岸的土地。
原本睢水沿岸是不错的农耕地,陈留县为数不多的人口大多聚集在沿岸耕种。如今这汹涌的黄水漫来,瞬间就吞没了成熟在即的冬麦和开春后新种得田地。农民们望着劳作的成果被毁,欲哭无泪,更也没时间痛哭,只能呼唤着家人,带着不多的家当,赶着牲畜,前往内陆高地避难。
“滚开,这里是军中要地,不准接近!”
一处高地上,几名徐军游骑奔驰着,驱赶接近的难民。按兵法要求,他们扎营的时候就选的地势相对高的地方,因此暂时避过了这场水患。难民们自然也发现了这一点试图过来避难,但兵丁没接到上面的命令,不敢将他们放过去,只能驱开。
难民们都已经跪下磕头了,但还是无法过去,只得哭哭啼啼再寻他处了。
正在这时,蔡高澶举着一张纸匆匆出营赶来,出示给游骑们:“莫赶了,国公有令,放民人入营前避水!”
有了命令,骑兵们自然不会再为难,让开了路。
难民们千恩万谢逃往营前,紧紧地蜷缩在壕沟之外,无助地看着外面的漫漫黄水。过了一段时间,又有徐兵拿了些铁锨出来,要他们掘土为垒,防止河水进一步高涨。他们寄人篱下这点也是应当的,干起活来也顺手,很快就动了起来。
营内,李庭芝站在望楼上,看着四面八方的大水,叹道:“端平旧事,又重演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