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9年,己巳,东海商社登陆第十五年,南宋咸淳五年,蒙古至元六年。
6月16日,大暑,别失八里。
别失八里,大约在后世乌鲁木齐以东约百公里处的吉木萨尔县附近。此地位于天山北麓,受益于高山流水,是西域大漠中珍贵的农业区,也是东西商路的必经之地,曾是唐朝控制西域的北庭都护府所在。唐朝衰落后北庭多次易手,但一直是西域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蒙哥即位后,在当地设置了“别失八里等处行省”,以此为基础掌控西域。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两兄弟闹翻之后,开平朝廷就失去了对别失八里的控制,让这个西域要地落入了阿里不哥之手。
说起来,这两兄弟的争端比历史同期持续了更长的时间。
一方面,忽必烈失去了山东这一大片富裕的地盘,连带着财政收入和钞法雪崩式垮塌,不得不收敛爪牙、休养生息,无法频繁在大草原上进取。
另一方面,忽必烈为了稳固汉地的统治,不得不向汉侯妥协,承认他们的封建权力,并表现出积极汉化的姿态,但这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蒙古贵族的不满,使他们投向了阿里不哥一派。
两方面相加,使得阿里不哥得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成为了盘踞西域和漠北西部的一大势力。但他也无法攻入汉地,两兄弟就这么一直僵持着,谁也奈何不了谁。
但从前年开始,事情逐渐起了变化。
忽必烈朝廷虽然财政濒临崩溃,但控制区毕竟迎来了难得的和平,人民休养生息,同时又受外界商贸刺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明显恢复,仓储充盈,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新锐火器技术的扩散,使得亲身体验过它们的蒙军吃到了第一波技术红利,在战斗力上压过了同等的叛军。而有了物质基础和强大武力之后,忽必烈就能拉拢住大世侯,从小领主和平民那里征收到更多的人力和税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财政困境。
于是,战事的天平开始向忽必烈倾斜。
前年,朝廷恢复了从东胜到应理的黄河河套段航路,使得物资和人员能源源不断地输往河西走廊,并通过河西走廊讨伐盘踞在西域的叛军。到了现在,战线已经推进到了别失八里附近。
时间已经到了大暑时节,正是别失八里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当地的局势也如同天气一般火热起来。
别失八里东南部山中的千佛洞中,蒙军主帅,也就是忽必烈的第四子“北平王”那木罕,虔诚地对一尊近七丈高的佛像点上了香,并跪下来祈祷着战事顺利。
千佛洞始建于唐朝,后来掌控西域的吐蕃、高昌回鹘等政权也都信仰佛教,因此这里一直香火不断、持续扩建,现在已经是丝路上首屈一指的佛教圣地了。历史上,要直到后来察合台汗国改信异教,在西域普遍开展灭佛运动,这处人文遗产才会毁灭。但至少在当前,这个时刻尚未到来,千佛洞依然是西域的一处胜地,也因此被笃信佛教的那木罕用作指挥围困别失八里的大军的指挥所诸地。
祈祷过后,那木罕又让人送上了祭品,其中最显眼的是一盘土豆——别笑!
对于后世人来说,土豆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那木罕率领的这支远征军来说,这种从东海国传来的作物可谓是神赐之物。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产作物,他们才能在哈密力和巴尔库勒屯田自给自足,支持住了战线。要知道,在这种低生产力条件下的战争,军械、兵力什么的都是其次,补给才是重中之重啊!
那木罕奉上了土豆,又跪在蒲团上念起了经文。正当他念念有词的时候,门口突然有亲卫怯薛走了进来,见他在念经,也不知道该不该打断,在门口手足无措。
那木罕察觉到了他的到来,放下念珠,问道:“甚事?”
怯薛回道:“总管史炫来了,说有军情,请大王去会议。”
那木罕站了起来,说道:“既然是史炫,那西边应该是有动静了,我去看看。”
史炫是史天泽的侄子史楫的长子。历史上,李璮之乱后,史天泽“高风亮节”,主动让权,对忽必烈上书说“世侯不可同时掌握军权和民政大权”,史家各子弟也纷纷辞去部分职务,使得忽必烈顺利加强了对下属的控制。不过这个时空,此事并未发生,史家依然权倾朝野,这次西征也少不了他们的参与。那木罕作为主帅,对史炫等汉将不得不以礼相待,毕竟屯田、驻守、战时扛战线,都少不得他们率领的汉军的卖力,相比之下,随军的各蒙古部民,反倒像是给他们看门的。
果然,那木罕在山下的一处佛堂见到史炫后,后者略一行礼,就兴奋地对他说道:“大王,前方来报,有大批人马自西而来,打着海都、察合台汗还有金帐汗的旗号!”
那木罕听了,轻蔑地笑了出来:“好啊,这些叛逆都一道来了,正好杀了个干净!哼,打的旗号倒是挺多的,但真能打的也就海都那个狗贼的人马,不足为惧。走,我们这就去迎战!”
……
海都是蒙古诸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窝阔台的后代。
成吉思汗有四个嫡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成吉思汗曾经说过“只要窝阔台有一个吃奶的后代,都比其他人优先继承”,但也正是因此,当他给几个儿子兄弟手下分封份地的时候,窝阔台得到的份子是最小的——毕竟整个帝国都是他的,还要份地干嘛呢?
这就导致了窝阔台本系的实力不足,而对于残酷的政治斗争来说,实力远比名分更重要。因此,在窝阔台死后,由于自家后人实力不足,最终大汗之位被托雷系的蒙哥夺走,自此之后蒙古帝国就开始分裂了。
对于汗位落入他人之手的这个现状,窝阔台系的海都自然是不满的,一直在暗中积蓄实力,试图复辟。而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两兄弟的争端,就为他提供了机会。
在之前的几年里,他一边团结窝阔台系诸部,稳固基本盘,一边支持阿里不哥造反,消耗托雷系的实力。另一边,他还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了察合台汗国,增强自己的羽翼。不仅如此,他还与金帐汗国联络,将其引为外援。这四路齐下,果然让他收拾出了好大一片局面,事实上控制了整个西域和中亚,成为了一方霸主。
到了去年,别失八里周遭的局势突变。忽必烈派出的西征军在控制了巴尔库勒盆地这个稳固的据点后,主动出击,在野战中击败了阿里不哥的军队,并将其团团围困在别失八里城中。
别失八里城经数百年营造,坚固无比,当年高昌回鹘面对蒙古大军也是主动投降而非被攻陷的,西征军暂时拿不下它。但是局势依然很危险,阿里不哥不得不派精锐冒死出城,西去向海都求助,甚至暗示事后可支持他成为大汗。
于是海都终于感到时机成熟,大笑三声,召集察合台汗国和金帐汗国的使者于怛逻斯会盟,共同反对忽必烈。会上,诸汗声称本部已经被汉俗污染,应当重归蒙古传统,并选举海都为“盟主”,起兵“援救”阿里不哥,讨伐忽必烈。
半年后,天气回暖,草木复苏,游牧式的行军有了充足的保障,于是海都率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终于抵达了别失八里!
实际上,察合台汗国此时已经完全是海都的傀儡,而金帐汗国路途遥远,只能捧个场,提供不了太多兵力,这完全是海都自己拉起来的大军。但不能因此就轻视他的实力,其中至少有七千甲戈之士,算上随行的夫子牧民,足有两万人之多!按以往的规矩,这支大军足可号称二十万了。
第二天,当两军准备完毕,各自出营应战后,看到前方迎战的那木罕军在城西的大路上列出了好几个方块阵,海都轻蔑地笑了出来:
“嗬,忽必烈果然是堕落了,丢了我蒙古男儿的骑射传统,学着汉人列什么方阵。阿里不哥也是废物,这样的弱兵都打不过,果然托雷的子孙都是一个样。”
他这一生征战无数,甚至曾经远征东欧,跟波兰人和匈牙利人战过,各式各样的战术见得多了,这种死板的方阵并不难破解。虽然正面硬撼不划算,但只要迂回后路,断其粮道,频繁骚扰,那么方阵也就不攻自破了。
只是……咦?情况不对啊。
他是来救阿里不哥的,又不是来远征的,也就是非得把城外这些围困的军队打散才行,没法去断什么粮道。就算真派兵去敌后骚扰,可敌人也是有众多骑兵的,根本不怕你骚扰,若是小股派过去,无异于添油,若是大队直接过去,那就是决战了……
正当他观察着对面的队形,盘算着战术的时候,大大出乎他意料的是,对面居然主动攻过来了!
对面的阵型并不复杂,只是三种基础队形的组合。一是长方形的步兵方阵,看上去应该以长枪兵为主;一种是传统的骑兵,在步兵后面压阵;一种则是以大车为核心的散兵队形,排布在步兵两翼,看上去有点像辎重,但辎重在这里干嘛……等等,莫非是传说中的那个?
不久后,他的疑问就得到了解答。
敌军在阵前一里的距离停了下来,随着中军处有节奏的锣鼓声和旗帜挥舞,步兵们竖持起了长枪,骑兵稍微散开了一圈,而炮兵们则迅速挖土布置好了炮位,将炮口对准了海都军的阵地……一段时间后,炮弹伴随着白烟和巨响轰隆砸了过来。
6月16日,大暑,别失八里。
别失八里,大约在后世乌鲁木齐以东约百公里处的吉木萨尔县附近。此地位于天山北麓,受益于高山流水,是西域大漠中珍贵的农业区,也是东西商路的必经之地,曾是唐朝控制西域的北庭都护府所在。唐朝衰落后北庭多次易手,但一直是西域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蒙哥即位后,在当地设置了“别失八里等处行省”,以此为基础掌控西域。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两兄弟闹翻之后,开平朝廷就失去了对别失八里的控制,让这个西域要地落入了阿里不哥之手。
说起来,这两兄弟的争端比历史同期持续了更长的时间。
一方面,忽必烈失去了山东这一大片富裕的地盘,连带着财政收入和钞法雪崩式垮塌,不得不收敛爪牙、休养生息,无法频繁在大草原上进取。
另一方面,忽必烈为了稳固汉地的统治,不得不向汉侯妥协,承认他们的封建权力,并表现出积极汉化的姿态,但这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蒙古贵族的不满,使他们投向了阿里不哥一派。
两方面相加,使得阿里不哥得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成为了盘踞西域和漠北西部的一大势力。但他也无法攻入汉地,两兄弟就这么一直僵持着,谁也奈何不了谁。
但从前年开始,事情逐渐起了变化。
忽必烈朝廷虽然财政濒临崩溃,但控制区毕竟迎来了难得的和平,人民休养生息,同时又受外界商贸刺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明显恢复,仓储充盈,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新锐火器技术的扩散,使得亲身体验过它们的蒙军吃到了第一波技术红利,在战斗力上压过了同等的叛军。而有了物质基础和强大武力之后,忽必烈就能拉拢住大世侯,从小领主和平民那里征收到更多的人力和税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财政困境。
于是,战事的天平开始向忽必烈倾斜。
前年,朝廷恢复了从东胜到应理的黄河河套段航路,使得物资和人员能源源不断地输往河西走廊,并通过河西走廊讨伐盘踞在西域的叛军。到了现在,战线已经推进到了别失八里附近。
时间已经到了大暑时节,正是别失八里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当地的局势也如同天气一般火热起来。
别失八里东南部山中的千佛洞中,蒙军主帅,也就是忽必烈的第四子“北平王”那木罕,虔诚地对一尊近七丈高的佛像点上了香,并跪下来祈祷着战事顺利。
千佛洞始建于唐朝,后来掌控西域的吐蕃、高昌回鹘等政权也都信仰佛教,因此这里一直香火不断、持续扩建,现在已经是丝路上首屈一指的佛教圣地了。历史上,要直到后来察合台汗国改信异教,在西域普遍开展灭佛运动,这处人文遗产才会毁灭。但至少在当前,这个时刻尚未到来,千佛洞依然是西域的一处胜地,也因此被笃信佛教的那木罕用作指挥围困别失八里的大军的指挥所诸地。
祈祷过后,那木罕又让人送上了祭品,其中最显眼的是一盘土豆——别笑!
对于后世人来说,土豆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那木罕率领的这支远征军来说,这种从东海国传来的作物可谓是神赐之物。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产作物,他们才能在哈密力和巴尔库勒屯田自给自足,支持住了战线。要知道,在这种低生产力条件下的战争,军械、兵力什么的都是其次,补给才是重中之重啊!
那木罕奉上了土豆,又跪在蒲团上念起了经文。正当他念念有词的时候,门口突然有亲卫怯薛走了进来,见他在念经,也不知道该不该打断,在门口手足无措。
那木罕察觉到了他的到来,放下念珠,问道:“甚事?”
怯薛回道:“总管史炫来了,说有军情,请大王去会议。”
那木罕站了起来,说道:“既然是史炫,那西边应该是有动静了,我去看看。”
史炫是史天泽的侄子史楫的长子。历史上,李璮之乱后,史天泽“高风亮节”,主动让权,对忽必烈上书说“世侯不可同时掌握军权和民政大权”,史家各子弟也纷纷辞去部分职务,使得忽必烈顺利加强了对下属的控制。不过这个时空,此事并未发生,史家依然权倾朝野,这次西征也少不了他们的参与。那木罕作为主帅,对史炫等汉将不得不以礼相待,毕竟屯田、驻守、战时扛战线,都少不得他们率领的汉军的卖力,相比之下,随军的各蒙古部民,反倒像是给他们看门的。
果然,那木罕在山下的一处佛堂见到史炫后,后者略一行礼,就兴奋地对他说道:“大王,前方来报,有大批人马自西而来,打着海都、察合台汗还有金帐汗的旗号!”
那木罕听了,轻蔑地笑了出来:“好啊,这些叛逆都一道来了,正好杀了个干净!哼,打的旗号倒是挺多的,但真能打的也就海都那个狗贼的人马,不足为惧。走,我们这就去迎战!”
……
海都是蒙古诸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窝阔台的后代。
成吉思汗有四个嫡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成吉思汗曾经说过“只要窝阔台有一个吃奶的后代,都比其他人优先继承”,但也正是因此,当他给几个儿子兄弟手下分封份地的时候,窝阔台得到的份子是最小的——毕竟整个帝国都是他的,还要份地干嘛呢?
这就导致了窝阔台本系的实力不足,而对于残酷的政治斗争来说,实力远比名分更重要。因此,在窝阔台死后,由于自家后人实力不足,最终大汗之位被托雷系的蒙哥夺走,自此之后蒙古帝国就开始分裂了。
对于汗位落入他人之手的这个现状,窝阔台系的海都自然是不满的,一直在暗中积蓄实力,试图复辟。而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两兄弟的争端,就为他提供了机会。
在之前的几年里,他一边团结窝阔台系诸部,稳固基本盘,一边支持阿里不哥造反,消耗托雷系的实力。另一边,他还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了察合台汗国,增强自己的羽翼。不仅如此,他还与金帐汗国联络,将其引为外援。这四路齐下,果然让他收拾出了好大一片局面,事实上控制了整个西域和中亚,成为了一方霸主。
到了去年,别失八里周遭的局势突变。忽必烈派出的西征军在控制了巴尔库勒盆地这个稳固的据点后,主动出击,在野战中击败了阿里不哥的军队,并将其团团围困在别失八里城中。
别失八里城经数百年营造,坚固无比,当年高昌回鹘面对蒙古大军也是主动投降而非被攻陷的,西征军暂时拿不下它。但是局势依然很危险,阿里不哥不得不派精锐冒死出城,西去向海都求助,甚至暗示事后可支持他成为大汗。
于是海都终于感到时机成熟,大笑三声,召集察合台汗国和金帐汗国的使者于怛逻斯会盟,共同反对忽必烈。会上,诸汗声称本部已经被汉俗污染,应当重归蒙古传统,并选举海都为“盟主”,起兵“援救”阿里不哥,讨伐忽必烈。
半年后,天气回暖,草木复苏,游牧式的行军有了充足的保障,于是海都率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终于抵达了别失八里!
实际上,察合台汗国此时已经完全是海都的傀儡,而金帐汗国路途遥远,只能捧个场,提供不了太多兵力,这完全是海都自己拉起来的大军。但不能因此就轻视他的实力,其中至少有七千甲戈之士,算上随行的夫子牧民,足有两万人之多!按以往的规矩,这支大军足可号称二十万了。
第二天,当两军准备完毕,各自出营应战后,看到前方迎战的那木罕军在城西的大路上列出了好几个方块阵,海都轻蔑地笑了出来:
“嗬,忽必烈果然是堕落了,丢了我蒙古男儿的骑射传统,学着汉人列什么方阵。阿里不哥也是废物,这样的弱兵都打不过,果然托雷的子孙都是一个样。”
他这一生征战无数,甚至曾经远征东欧,跟波兰人和匈牙利人战过,各式各样的战术见得多了,这种死板的方阵并不难破解。虽然正面硬撼不划算,但只要迂回后路,断其粮道,频繁骚扰,那么方阵也就不攻自破了。
只是……咦?情况不对啊。
他是来救阿里不哥的,又不是来远征的,也就是非得把城外这些围困的军队打散才行,没法去断什么粮道。就算真派兵去敌后骚扰,可敌人也是有众多骑兵的,根本不怕你骚扰,若是小股派过去,无异于添油,若是大队直接过去,那就是决战了……
正当他观察着对面的队形,盘算着战术的时候,大大出乎他意料的是,对面居然主动攻过来了!
对面的阵型并不复杂,只是三种基础队形的组合。一是长方形的步兵方阵,看上去应该以长枪兵为主;一种是传统的骑兵,在步兵后面压阵;一种则是以大车为核心的散兵队形,排布在步兵两翼,看上去有点像辎重,但辎重在这里干嘛……等等,莫非是传说中的那个?
不久后,他的疑问就得到了解答。
敌军在阵前一里的距离停了下来,随着中军处有节奏的锣鼓声和旗帜挥舞,步兵们竖持起了长枪,骑兵稍微散开了一圈,而炮兵们则迅速挖土布置好了炮位,将炮口对准了海都军的阵地……一段时间后,炮弹伴随着白烟和巨响轰隆砸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