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内,弘治皇帝高坐龙椅之上,俯看着下放的群臣,目光很自然的就看到了处在最前面的刘晋。
直接通过特简的方式任命刘晋为内阁大臣,弘治皇帝自然是有自己的考虑。
他想要刘晋这个能臣来替自己继续改革大明,引领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朝中大臣,刘健已经老了,快八十岁的人了,身体纵然是还算不错,但毕竟是耄耋老人,也干不了几年了。
李东阳身体一直都不好,家里面还总出事,已经多次向自己辞官了,自己之所以没有同意,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是需要李东阳来辅佐自己,另外一个方面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接替。
现在刘晋入了内阁,这也算是后继有人了,关键是刘晋还非常的年轻,才三十多岁,可以替自己干很多年。
再过上几年,到时候再将王守仁给提拔上来,王守仁也是非常的年轻,现在也才四十出头,有他们两个一左一右的辅佐,这大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都可以非常的稳定。
刘晋和王守仁,他是非常的重视,也经过了多年的详细调查,是可以绝对放心的大臣,能力强,又不是什么野心家,还是维新派的官员,确定他们的地位就等于是确定了未来几十年大明的发展方向了。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已经七十的萧敬,声音都已经变的苍老了,也不复几年前的洪亮、尖锐了。
“内廷这边看来也是要准备换一批新人了,只是心性好又无野心的人可真不好找,关键是还要能力也强。”
听着萧敬的声音,弘治皇帝心里面也是忍不住一阵感叹,时光荏苒。
一转眼的功夫,自己当皇帝都已经二十三年了,萧敬跟着自己多年,这也是一天天的变老了。
“陛下,南直隶布政使王守仁奏报,准备在南京修建一座跨越长江的长江大桥,需要用银五千万两,请求天子恩准,并且给予拨款。”
工部尚书曾鉴站出来向弘治皇帝汇报起南直隶这边准备修建长江大桥的事情。
“修建长江大桥?”
“五千万两白银?”
曾鉴的话刚刚落下,顿时间满朝的文武都忍不住惊叹起来。
长江是大明的第一大河流,非常的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无法在上面修建桥梁,现在南直隶这边竟然要在长江上面修建桥梁,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首先就是表示怀疑。
这长江上面能够修的起大桥吗?
我们能不能建的起来?
长江可不是一般的河流,它非常的宽、水流量也是非常大,水也很深,修建长江大桥的难度非常大,自古以来这长江就是一道天堑。
三国时期,吴国之所以能够守住东南,主要还是依靠长江的天险,如果没有长江,它早就被魏国所统一了。
尽管现在大明的基建非常强,水泥公路、铁路什么的到处修,这桥梁也是建了很多,可是这要在长江上面修建长江大桥,这还是让大家吃惊无比。
当然,还有就是巨额的费用,五千万两白银啊。
这可不是五万两、五十万两,而是五千万两白银。
也就是现在朝廷有钱了,要是放在十几年前的时候,朝廷一年收到的税银也才三百多万两而已。
这五千万两白银,可是一笔无比庞大的数字。
然而,它仅仅只是建造长江大桥的预计费用,想要在长江上面修建起一座大桥来,天知道要丢多少银子到长江里面去。
“这长江大桥我们能够建起来?”
弘治皇帝也是震惊不已,为王守仁这个大胆的想法所震惊,他虽然没有去过长江,但也是知道这长江的一些数据,想要在上面修建一座大桥,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世纪工程。
“陛下,以我们大明目前的技术来说,在长江上修建大桥虽然存在诸多的困难需要克服,但也未必不行,还是可以做到的。”
曾鉴想了想非常肯定的说道。
这些年大搞基建,他这个工部尚书可是非常忙的,也很清楚这些年建了多少的桥梁,积累了丰富的建桥技术和经验。
在长江上修建大桥其实是完全可行的,技术上来说,虽然困难,但还是可以想办法去克服的。
更何况,刘晋还专门成立了大明建筑工程学院,这个学院就是专门培养建筑工程人才的学院,同时也是专门研究桥梁建造、水泥公路、铁路施工、隧道施工等等技术的学院。
学院里面毕业的诸多学子早已经遍布大明的每一处工地,工部这边都特招了大量学院的学生为官员。
没办法,谁让他们的技术确实是厉害呢。
“即便是可以修,那也不需要花费五千万两白银吧?”
弘治皇帝听完,沉吟一番又说道。
“陛下,根据南直隶这边提交上来的计划书,修建的长江大桥,它是公路和铁路两用的大桥,同时桥梁的高度上面,设计超过四十米,所以总造价预计需要五千万两白银。”
曾鉴也是立即回道。
“你是工部尚书,你觉得有没有必要修建长江大桥,这个造价会不会太高?”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随即又问道。
这修建长江大桥可不是小事情,这可不是说在皇宫之中修一个园子,它可是关系到整个大明长远发展的大事。
甚至于可以说这座大桥,如果真的要修的话,它甚至于可以写进历史,也可以写进自己的治国功绩之中,毕竟修桥铺路自古以来都是好事。
“陛下,修建长江大桥确实是有其必要,我大明已经在黄河上修建大桥,不仅仅满足了公路和铁路的需求,而且也极大的便捷了南北往来。”
“长江一直以来都是南北往来的一大重要天堑,如果能够修建一座长江大桥,它将极大的便捷长江南北两岸的往来,从此以后天堑变通途。”
“火车也是可以继续往南修建,再联通公路,则我大明南北往来将会更加的便捷。”
曾鉴想了想也是回道。
桥肯定是要修的,只是这一次是在长江上面修大桥,技术难度大,投资大,但也正因为如此,这长江大桥一旦修建完毕的话,未来它的作用也会非常巨大。
公路铁路两用的大桥,这意味着以后火车可以直接往南继续修下去,有了火车,这南北之间的往来就更加的便捷、快速了。
“陛下,长江大桥的修建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长江天堑,严重阻碍了南北之间的往来,我大明的火车修到这里都没办法在往南修建。”
“我大明幅员辽阔,类似于长江这样的大桥还有很多,未来我大明铁路沟通四方,在大江大河上面修建大桥也是必然的。”
“现在修建长江大桥,不仅可以便捷长江南北之间的往来,也可以积攒下丰富的建桥经验和技术,为日后修建更多的大桥打下基础。”
刘晋也是站出来说道,修桥是好事,这以后要修的桥还多着呢,现在修一修,积累经验,掌握技术,也是可以给以后打基础的。
群臣一听,也是纷纷点头。
“陛下,刘公所言有理~”
“长江流域乃是我大明富庶之地,湖广、江西、江南,铁路又关系到国家的交通命脉,未来还要继续往南修建,沟通浙江、福建、两广以及下南洋前往,交趾、象林。”
“陛下,自古以来修桥铺路都是利国利民之举,也是足以名传千古之事,古圣贤之君皆重视兴修水利。”
“现今我大明繁荣鼎盛,远超历朝历代,这修建桥梁自然是要建更大、更好的桥梁,长江大桥的修建于国于民有利而无害。”
一个个大臣也是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特别是南方的官员,江西、浙江、南直隶的官员,那更是表示支持。
这长江大桥要是修起来,对这些地方的发展就太有作用了,以前过河太麻烦了,都靠船。
大船不好停泊,又不方便,小船颠簸,运不了多少东西。
这要是有一条大桥,还公铁两用的话,以后不管是走公路,还是通火车,往来就极其的便捷了,对于拉动大明江南地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这修桥是好事,只是这长江上建桥,我们有这个技术吗?”
“是啊,是啊,长江何等宽广,想要在上面修建桥梁实在是太难了,怕就怕到时候桥梁建不起来,即便是建起来了,也怕支持不了多久啊。”
“是啊,投资如此巨大,五千万两白银,这纯粹就是用银子给推起来的,如果有保证的话还好,可要是被冲跨的话,这五千万两白银岂不是打水漂了?”
“陛下,臣以为这其中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长江可不是小河,想要在上面修建桥梁实在是太难了,也太危险了。”
有大臣支持,也是有大臣反对,反对的官员无一不觉得在长江修桥具有太大的风险,技术可能做不到,即便是建起来了也怕不够长久,怕庞大的财富打水漂。
群臣争论不休,也是让弘治皇帝陷入了两难之地,这长江大桥到底能不能修?
直接通过特简的方式任命刘晋为内阁大臣,弘治皇帝自然是有自己的考虑。
他想要刘晋这个能臣来替自己继续改革大明,引领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朝中大臣,刘健已经老了,快八十岁的人了,身体纵然是还算不错,但毕竟是耄耋老人,也干不了几年了。
李东阳身体一直都不好,家里面还总出事,已经多次向自己辞官了,自己之所以没有同意,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是需要李东阳来辅佐自己,另外一个方面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接替。
现在刘晋入了内阁,这也算是后继有人了,关键是刘晋还非常的年轻,才三十多岁,可以替自己干很多年。
再过上几年,到时候再将王守仁给提拔上来,王守仁也是非常的年轻,现在也才四十出头,有他们两个一左一右的辅佐,这大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都可以非常的稳定。
刘晋和王守仁,他是非常的重视,也经过了多年的详细调查,是可以绝对放心的大臣,能力强,又不是什么野心家,还是维新派的官员,确定他们的地位就等于是确定了未来几十年大明的发展方向了。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已经七十的萧敬,声音都已经变的苍老了,也不复几年前的洪亮、尖锐了。
“内廷这边看来也是要准备换一批新人了,只是心性好又无野心的人可真不好找,关键是还要能力也强。”
听着萧敬的声音,弘治皇帝心里面也是忍不住一阵感叹,时光荏苒。
一转眼的功夫,自己当皇帝都已经二十三年了,萧敬跟着自己多年,这也是一天天的变老了。
“陛下,南直隶布政使王守仁奏报,准备在南京修建一座跨越长江的长江大桥,需要用银五千万两,请求天子恩准,并且给予拨款。”
工部尚书曾鉴站出来向弘治皇帝汇报起南直隶这边准备修建长江大桥的事情。
“修建长江大桥?”
“五千万两白银?”
曾鉴的话刚刚落下,顿时间满朝的文武都忍不住惊叹起来。
长江是大明的第一大河流,非常的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无法在上面修建桥梁,现在南直隶这边竟然要在长江上面修建桥梁,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首先就是表示怀疑。
这长江上面能够修的起大桥吗?
我们能不能建的起来?
长江可不是一般的河流,它非常的宽、水流量也是非常大,水也很深,修建长江大桥的难度非常大,自古以来这长江就是一道天堑。
三国时期,吴国之所以能够守住东南,主要还是依靠长江的天险,如果没有长江,它早就被魏国所统一了。
尽管现在大明的基建非常强,水泥公路、铁路什么的到处修,这桥梁也是建了很多,可是这要在长江上面修建长江大桥,这还是让大家吃惊无比。
当然,还有就是巨额的费用,五千万两白银啊。
这可不是五万两、五十万两,而是五千万两白银。
也就是现在朝廷有钱了,要是放在十几年前的时候,朝廷一年收到的税银也才三百多万两而已。
这五千万两白银,可是一笔无比庞大的数字。
然而,它仅仅只是建造长江大桥的预计费用,想要在长江上面修建起一座大桥来,天知道要丢多少银子到长江里面去。
“这长江大桥我们能够建起来?”
弘治皇帝也是震惊不已,为王守仁这个大胆的想法所震惊,他虽然没有去过长江,但也是知道这长江的一些数据,想要在上面修建一座大桥,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世纪工程。
“陛下,以我们大明目前的技术来说,在长江上修建大桥虽然存在诸多的困难需要克服,但也未必不行,还是可以做到的。”
曾鉴想了想非常肯定的说道。
这些年大搞基建,他这个工部尚书可是非常忙的,也很清楚这些年建了多少的桥梁,积累了丰富的建桥技术和经验。
在长江上修建大桥其实是完全可行的,技术上来说,虽然困难,但还是可以想办法去克服的。
更何况,刘晋还专门成立了大明建筑工程学院,这个学院就是专门培养建筑工程人才的学院,同时也是专门研究桥梁建造、水泥公路、铁路施工、隧道施工等等技术的学院。
学院里面毕业的诸多学子早已经遍布大明的每一处工地,工部这边都特招了大量学院的学生为官员。
没办法,谁让他们的技术确实是厉害呢。
“即便是可以修,那也不需要花费五千万两白银吧?”
弘治皇帝听完,沉吟一番又说道。
“陛下,根据南直隶这边提交上来的计划书,修建的长江大桥,它是公路和铁路两用的大桥,同时桥梁的高度上面,设计超过四十米,所以总造价预计需要五千万两白银。”
曾鉴也是立即回道。
“你是工部尚书,你觉得有没有必要修建长江大桥,这个造价会不会太高?”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随即又问道。
这修建长江大桥可不是小事情,这可不是说在皇宫之中修一个园子,它可是关系到整个大明长远发展的大事。
甚至于可以说这座大桥,如果真的要修的话,它甚至于可以写进历史,也可以写进自己的治国功绩之中,毕竟修桥铺路自古以来都是好事。
“陛下,修建长江大桥确实是有其必要,我大明已经在黄河上修建大桥,不仅仅满足了公路和铁路的需求,而且也极大的便捷了南北往来。”
“长江一直以来都是南北往来的一大重要天堑,如果能够修建一座长江大桥,它将极大的便捷长江南北两岸的往来,从此以后天堑变通途。”
“火车也是可以继续往南修建,再联通公路,则我大明南北往来将会更加的便捷。”
曾鉴想了想也是回道。
桥肯定是要修的,只是这一次是在长江上面修大桥,技术难度大,投资大,但也正因为如此,这长江大桥一旦修建完毕的话,未来它的作用也会非常巨大。
公路铁路两用的大桥,这意味着以后火车可以直接往南继续修下去,有了火车,这南北之间的往来就更加的便捷、快速了。
“陛下,长江大桥的修建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长江天堑,严重阻碍了南北之间的往来,我大明的火车修到这里都没办法在往南修建。”
“我大明幅员辽阔,类似于长江这样的大桥还有很多,未来我大明铁路沟通四方,在大江大河上面修建大桥也是必然的。”
“现在修建长江大桥,不仅可以便捷长江南北之间的往来,也可以积攒下丰富的建桥经验和技术,为日后修建更多的大桥打下基础。”
刘晋也是站出来说道,修桥是好事,这以后要修的桥还多着呢,现在修一修,积累经验,掌握技术,也是可以给以后打基础的。
群臣一听,也是纷纷点头。
“陛下,刘公所言有理~”
“长江流域乃是我大明富庶之地,湖广、江西、江南,铁路又关系到国家的交通命脉,未来还要继续往南修建,沟通浙江、福建、两广以及下南洋前往,交趾、象林。”
“陛下,自古以来修桥铺路都是利国利民之举,也是足以名传千古之事,古圣贤之君皆重视兴修水利。”
“现今我大明繁荣鼎盛,远超历朝历代,这修建桥梁自然是要建更大、更好的桥梁,长江大桥的修建于国于民有利而无害。”
一个个大臣也是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特别是南方的官员,江西、浙江、南直隶的官员,那更是表示支持。
这长江大桥要是修起来,对这些地方的发展就太有作用了,以前过河太麻烦了,都靠船。
大船不好停泊,又不方便,小船颠簸,运不了多少东西。
这要是有一条大桥,还公铁两用的话,以后不管是走公路,还是通火车,往来就极其的便捷了,对于拉动大明江南地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这修桥是好事,只是这长江上建桥,我们有这个技术吗?”
“是啊,是啊,长江何等宽广,想要在上面修建桥梁实在是太难了,怕就怕到时候桥梁建不起来,即便是建起来了,也怕支持不了多久啊。”
“是啊,投资如此巨大,五千万两白银,这纯粹就是用银子给推起来的,如果有保证的话还好,可要是被冲跨的话,这五千万两白银岂不是打水漂了?”
“陛下,臣以为这其中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长江可不是小河,想要在上面修建桥梁实在是太难了,也太危险了。”
有大臣支持,也是有大臣反对,反对的官员无一不觉得在长江修桥具有太大的风险,技术可能做不到,即便是建起来了也怕不够长久,怕庞大的财富打水漂。
群臣争论不休,也是让弘治皇帝陷入了两难之地,这长江大桥到底能不能修?